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eSun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辞海》对“典故”下的定义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亦即使用典故的简称,指对前人的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它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具体而言,用典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以少胜多
  因为典故都有极强的概括性和浓缩性,所以用典能起到言简意赅、增强说服力的作用,能在少数的字句中借典故输入更丰富的内涵,如“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就化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所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2.借古讽今
  用典可借历史上的人和事讽喻当今社会,谓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既形象地说明赂秦政策的危害和愚蠢,更形象地揭露了当时北宋政府妥协投降的错误。再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如“英雄无觅孙仲处”,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建都南京,并且曾大败曹操,诗人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人道寄奴曾住”,寄奴即刘裕,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在当时韩佗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他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大将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作者用此典故主要在于表达统治者要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委婉含蓄
  有时作者不便于或不愿意直说的话,可借典故来表明,起委婉含蓄的作用。仍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作者在劝诫最高统治集团时,既不便于直接指出,也不便于使用教训口吻,作为一个下属,他只能运用含蓄影射手法,旁敲侧击,向对方申明利害,讲清道理,而历史典故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作者引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激励对方,又引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教训告诫对方,再以北魏皇帝祠前异族统治下的热闹景象刺激对方,其用心可谓良苦矣。当然,作者在表达自己愤懑时也不便于直露,只好借他人之事宣泄自己之心。尤其是结尾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作结。作者在此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
  4.引发联想
  用典往往能引发读者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拓宽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如姜夔《扬州慢》中化用杜牧的诗句就达五处之多:“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青楼梦”“二十四桥”。因为杜牧是盛赞扬州的著名诗人,所以词中只要稍点一两个词,马上引起人们的联想,忆起往昔扬州的风月繁华,再和眼前“尽荠麦青青”的萧条之景对照,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黍离之悲”抒发得更加深刻。“黍离”之悲出自于《诗经·王风》的《黍离》篇。此诗写东周大夫行役经过西周首都镐京,看到遍地长满禾黍,一片荒凉,感到悲伤。《诗序》说:“《黍离》,阂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阂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姜夔在战乱之后经过扬州,看到名都化为废墟,荠麦杂生,废池乔木,因而引起联想,在感情上与周大夫产生共鸣,将伤乱忧国的思想感情,注入字里行间。
  用典又必须根据作者情感抒发的实际需要,用或不用,如何用,都是为着充分、真实地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服务。运用人们比较熟悉容易理解的、恰当的典故,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如鲁迅旧体诗中就多用典故,在《自题小像》中,就运用了“神矢”“故园”“荃”“轩辕”等典故,作者没有生搬硬套,都是活用为抒情言志服务。我们在阅读欣赏古诗文中的用典时还要注意一些其他问题,比如,有时同一语言形式,甲文中所含典义与在乙文中所含典义会不同;有时虽使用同一典故,而语言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古人用典,有时未必完全忠于事实,这是“不拘泥”的灵活使用,是一种修辞。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懂得细心揣摩,因文解意,据篇解典。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一中。
其他文献
“正义”的形上含义是人类对宇宙秩序、城邦各社会等级及个人灵魂各个部分之闻“应当”和谐的一种预设方式。柏拉图对诗的驱逐是以“正义”为前设.同时又是以之为目标的,他的这
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源起干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区域化的发展格局。通过分析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广东珠江三角洲
对历来被人们推崇的“宁静致远”这种境界,有人却认为它与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相悖,有声语言信息的传导、交流和轰轰烈烈的课堂氛围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正规手段和施教方式。然而,只要稍作仔细考量,就不难发现现今的课堂教学还真少不了那稀有甚至令人觉得可贵的“宁静”抑或“沉默”。殊不知这宁静中蕴含着无穷的教育力量,诚如古代先贤所赞赏和强调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和期待。这里,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导学案作为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教学手段,对于提升教学水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教育活动中导学案的运用还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对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影响,所以有效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导学案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有效预习  语文学习中做好预习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但是在过去的语文学习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有预习的习惯,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
背景  我校学生普遍是一二类高中选拔后剩下的。由于地处偏僻乡镇,家长们为了生活多外出打工,留下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缺乏有效的引导。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学生们普遍对学习感到厌倦,有些甚至就是父母逼迫而来。因此上课情绪低落,学生看小说,玩手机,打瞌睡……屡见不鲜。  教师大多是毕业不久的本科毕业生,有满腔的热情,丰富的知识,但教学经验欠缺,往往急于把高深的知识交给学生,而学生却兴趣
电视广告中不乏各种各样的隐蔽性交际。由于电视广告交际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单向交际”,因此.目的一意图原则对电视广告交际的语用探讨很有解释力,可运用到传递和推导电视广告
圣殿骑士团并非如传奇文学所说由郇山隐修会所建,其职能也不是为了保护耶稣家世的秘密。人们能够将它与古老的基督教传说捏合在一起,其原因主要在于史料的不完整和它自身的神秘
秦代颂体文学成就体现在李斯七篇刻石文上。总体而言。其文体制上承西周《诗经》雅颂及先秦《石鼓文》.内容上皆颂扬先祖、帝王功业,“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文辞典雅,但又有所变化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精心设计开场白,创设各种情境,引人入胜,学生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步进入疲劳状态,期待着早点下课。课堂小结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优美的课堂结尾会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应该是“虎头——驼峰——豹尾”,课堂高潮迭起,课堂结束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教师抓好这个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  一、小结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
本文通过对馆藏五件康有为信札的释读,并结合有关史料,对信札的发信时间、地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史实进行一一考证,以还原民国初年康有为与弟子之间的来往及从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