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是一项拥有着悠久历史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文化词语英译的准确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翻译的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五个特性出发,分别以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为视角结合实例分析,探讨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汉语文化词语 汉译英 翻译特性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翻译作为一项充当不同语言间转换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更是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形式。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译实践活动变得愈来愈重要。它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简单的对等转换,更是受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翻译的特性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的视角并结合翻译时遵循的三个原则即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来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以便呈现出更贴切文化元素的英译作品。
  二、翻译之文化特性
  翻译是一项古老而复杂的实践活动,它几乎与语言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翻译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间单纯的一一对等的转换,更强调的是原始意义的再现。任何一种语言都脱离不开它所依附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翻译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更可以说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化用另一種语言来表达出来。许钧将翻译的文化特性进一步分为了五个方面,即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下面我将逐一从翻译的这五大特性进行具体分析。
  1.社会性。翻译的社会属性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属性。翻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需要交流。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进展自然也会造就不同的语言文化含义。理解语言所代表的意义当然也就脱离不了这种语言所依附的社会因素。现代语言学家索绪尔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他指出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就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该种语言所存在的社会背景。
  2.文化性。翻译作为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媒介,将一种语言表达的含义尽可能贴切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翻译活动不能仅仅地拘泥于字面的转换。不同的语言都经历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所承载的文化因素更是不尽相同。将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要最大程度地缩小两种语言间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3.符号转换性。语言的问题实际上也是符号学的问题。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立的符号系统,翻译在本质上也属于符号学的范畴。因此将原文翻译成译文的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将原文的符号解码再通过译文的符号系统重新编排的过程。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也要把握住译入语的符号系统特点。
  4.创造性。本文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间的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它更具有创造的性质。我们不能将翻译仅仅视作一个机械的过程。在将原文译作译文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既要保留原文表达的意义以及文化因素更要使译文更好的融入到译入语的文化语境,使其更贴切译入语的语言系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在翻译活动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翻译的文化特性。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更是会碰到很多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词语。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范畴的。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要考虑其存在的社会属性,负载的文化因素。需要译者发挥其能动性,同样也不要脱离文化负载词所存在的历史条件背景。这些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去字梏、重组局和建空间并结合翻译的五大文化特性来具体讨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
  1.去字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打破原文对其的桎梏,这是翻译时首先就要考虑的问题。翻译前后,由于转换成了不同的语言,原文与译文的语境不可能完全相同。对于语境的这种动态变化,需要译者在正确转达原文的意义的同时也要让译文融合在新的译文语境当中,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规律和表达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根据原文的字或词来逐一的翻译,而是要从原文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改掉习惯性地逐字对译的习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汉语文化负载词比如俗语、谚语在英译的时候都不能单纯的根据字面一字一句的翻译,这会使得译文与原文在表达的意义效果上有很大的偏差,难以理解。比如汉语中的“满城风雨”一词,其实际意思是指某事已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如果直接简单的按照字面翻译为“wind and rain all over the city”,就完全没有正确的表达出原词的意思,相差甚远,更使外国读者难以明白。因此,对于此词译者要破除原词字的桎梏,准确把握该词的正确意义。对于此词,可以意译为“Something becomes the subject of everyone’s conversation”。然而这样译正确的转达了原文的意思但却缺少英文的表达风格,因此译为“be the talk of the town”更恰当一些。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对牛弹琴”,如直译为“play the lute to a cow”是忠实了原文但是却不符合外国读者的习惯。这里则可以引用圣经中的类似的一个表达即“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前)。两种表达传达的效果异曲同工,后者译文也完全容易被外国读者所理解。Peter 与Paul在基督教中都是重要的人物,且西方人认为为了拯救一方而损害另一方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此将此语译为“rob Peter to pay Paul”再合适不过了。   2.重组句。将原文翻译成译文同时也是选词、造句、成章的一个过程。组句自然也就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对于原文长短句的翻译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短句的翻译难以传达原文的语气与气氛,而长句的翻译译者难以把握住句子重心的安排。傅雷曾谈到过:“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讀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把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大胆的变化句法,突破语言的束缚从而更好的使原文的意义得以充分的再现。
  例如“《皂罗袍》:赞苏州”中有这样一段话:
  原文:《皂罗袍》:赞苏州
  上下千载,苏州访遍,
  众名人都付于太史笔端。
  伍员相水建城垣,孙子用兵天下寒。
  译文:Zao Luopao (To the Tune of the Black Light Gown)
  From a thousand years up and down,
  In search of nobles in this ancient town,
  We find them all in the records of grand scribes,
  Having lived their eventful and glorious lives:
  To choose a water land for a good city, Minister Wu chose it here,
  To give the king a name of a strategist, he chose Sun Tzu here,
  Whose art of war surprised all enemies far and near.
  (杜争鸣,2008)
  “皂罗袍”是一个中国传统曲牌名,但为了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增译了其普通意思。原文第一行“上下千载,苏州访遍”在翻译时改为了两行是为了避免翻译后过于冗长。译文第四行 “Having lived their eventful and glorious lives:”在原文中是不存在的,但为了避免在理解“nobles”时有所误解增加此行作以解释。因为在英语中有“A gentleman is rather than does”的说法。同样对于伍员一句原文在译文中改译为了三行,也是为了文化阐释的需要。西方读者对伍子胥可能不太熟悉,因此用西方人比较熟悉的minister说明其地位。由此译文可见,在选词上译者充分考虑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西方读者难以理解的地方,增设了文化阐释为了使原文意思正确再现在译文中。对于句法结构也发挥了创造性,使译文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法。
  3.建空间。许钧在《翻译概论》中指出,“能使翻译者尽量克服意义贫乏化或意义丢失的局限性的唯一出路就是不去照搬原文、不机械地去模仿原文,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各种背景和关系的前提下,让自身置入原文所创造的环境与空间中,抓住原文的意旨,在翻译中重新创造一种和谐的语言空间,陈述原文的意义。”任何的原文表达意义的方式必有其作者的意图所在,原文作者通过其建构的空间来营造原文的弦外之音。译者在翻译时不要破坏原文作者建立的理解空间,要依据原作者的创造原理和创造意图来创造既有字面意义又有字面之后的含义的译文。下面以曹操的《观沧海》中部分译文为例: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Come east of Jieshi Cliff
  I gaze out across the ocean,
  Its rolling waves
  Studded with rocks and islets;
  (王恩佑,2000)
  翻译此作品时,译者首先要作为一名源语读者,体会原文所引发的无限的遐想以及水意象产生的一幅壮美的景象。这都是在译文所建的空间中要包含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更好的感受到原文所营造的意境。
  四、结论
  本文以翻译的文化特性,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分别从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间三大角度探讨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问题。同时既要保留汉语原文表达的意思及其蕴含的言外之意,又要使译文符合英语使用的习惯,使其贴切融入译文的新的语境。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关键之处就是在于缩小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上的差异,让外国读者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更好的传播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杜争鸣.翻译策略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傅雷.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5]索绪尔.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王恩佑.古诗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心经》翻译在中国古代佛教翻译中有重要意义,以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文流传最为广泛。图里提出建立描写翻译学,通过时代背景和原文译文本身研究翻译规范。本文以描写翻译学为指导,研究两位译者背景和译文,结合英译本,分析翻译规范。本文发现译者的背景影响了翻译规范和译文特点。  【关键词】《心经》 佛教翻译 描写翻译学  一  佛经翻译也把佛教思想引入了中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在佛教经典中,《心经》
苏联科学院普通遗传学研究所动物遗传研究室主任兼遗传学史部主任扎哈洛夫博士来华访问期间,应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的邀请做了学术报告。受报告人的委托和请求
利用35个美国小麦品种×中国小麦品种组合的 F_1及其亲本,和2个组合的 F_2群体,研究了普通小麦一些籽粒品质性状及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结果表明:(1)F_1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在海内外的研究现状的陈述总结,进一步分析产生该现状的原因,寻找研究突破点,为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的数据调查夯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 英译 读者接受度  一、引言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每年有不计其数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黄河小浪底压力钢管属超大型压力钢管,采用美国ASME标准的A517、A537钢板。A517为高强调质钢,σ〈,b〉=795 ̄930MPa;A537为高强正火钢,σ〈,b〉=485 ̄620MPa。不仅在该公司历史上没有干过这样的金属结构件,即使在国内大型水利枢纽工
【摘要】作为一项传达意义的活动,翻译在不同程度上必会受到语境的制约。本文基于维索尔伦语境关系顺应理论,结合翻译过程,提出了翻译语境关系顺应的框架:重新界定翻译语境,强调了翻译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以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语境 语境关系顺应 译者  一、前言  在两种语言转换的翻译过程中,意义的表达,离不开对语境的依赖。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