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伴奏中胡琴的地位和声腔化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琴是来自中国北方的传统乐器,胡琴音域突出,音色浑厚悠扬易于辨识,很早就在北方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昆曲演出,伴奏乐器丰富多彩。胡琴的出现、发展与变化都与昆曲的文本和实际演出状况的变化有重要关联。昆曲逐漸从单曲目演绎到整体剧目的大型演出,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人物和场景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昆曲乐队现场伴奏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
  关键词:昆曲伴奏 胡琴 地位 声腔化
  胡琴是来自中国北方的传统乐器,据记载从唐代以来就已经是宫廷音乐的主力乐器。胡琴音域突出,音色浑厚悠扬易于辨识,很早就在北方的地方戏曲乐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不过在昆曲的创制初期,昆曲的伴奏主要是以昆笛为主的,往往一支笛子一首曲牌,就可以在戏台上演绎悲欢离合。不过,随着昆曲的不断发展、完整剧目的出现,昆曲演出也逐渐开始出现编制较大的乐队。现在的昆曲演出,伴奏乐器丰富多彩。打击乐有锣、鼓、钹、板、铃、木鱼及编钟等;吹奏乐有笛、箫、笙、埙、唢呐;弹拨乐有琵琶、古筝、扬琴、柳琴、三弦、中阮;而弦乐则有提琴和各种不同编制的胡琴,如革胡、雷胡、高胡、中胡和二胡。
  昆曲音乐和伴奏乐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艺术,相比于西方的歌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先有剧本、再有唱词和谱曲,我国的昆曲是先有各种“曲牌”,也就是先有固定的曲目和曲调,并且可以单独表演而无剧情要求。那么在有文本、有唱词的昆剧演出中,乐队要做的,则是将原有的曲牌、旋律,结合当时的剧情和唱词进行“二度创作”。而胡琴就是在这样的“二度创作”的昆曲伴奏中,最早为了扩大乐队编制,展现多人更为宏大的场景而出现的。它的出现、发展与变化,都与昆曲的文本和实际演出状况的变化有重要关联。昆曲逐渐从单曲目演绎到整体剧目的大型演出,所涉及的主题、情节、人物和场景也越来越多,此时来自北方的胡琴兼具拉弦和弹拨两种功用并具备各种变化,因此在昆曲乐队现场伴奏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
  首先,革胡、雷胡、高胡、中胡、二胡等胡琴乐器音色浑厚,富有气势,能够给观众新鲜感,对故事情节进行重点的强调和渲染,制造让观众能沉浸其中的演出氛围。这一点,胡琴和昆曲乐队中昆笛之外的乐器基本起到较为相似的功用,但胡琴的弦乐首先具有连贯性和较强的旋律性,呈现效果流畅,表达的情感也绵延悠长,因此胡琴成为了烘托气氛、增强音乐情感冲击力的首要选择。
  其次,胡琴作为昆曲伴奏乐队编制中的弦乐的主力,本身在音乐语汇里就承担基底和结构的作用。音乐的乐句中往往弦乐演奏最为完整,旋律的呈现主要是依靠弦乐作为铺垫——也许在现场的伴奏演出中,观众感觉到新奇的、印象深刻的并非是胡琴打底的音乐基础,是跳跃的打击乐器或者是吹奏乐器演奏的一些精彩旋律,但是这些出彩的地方如果缺乏胡琴的配合,就会显得单薄,没有铺垫和基础,也就失去了音乐的光彩。
  最后,胡琴已经和昆曲的曲牌以及演员的演唱产生了共生的重要联系。这就是胡琴演奏中所说的“声腔化”。
  我们知道,演员在演唱的过程中,伴奏注重的是乐句自己独立的节奏,是旋律自我进行的逻辑,虽然与唱词存在互相贴合的关系,但本质上还是较为独立的,需要演员和乐队一起寻找相互适应的节奏和处理方式。
  具体到以胡琴为代表的弦乐演奏,更是把重点放在了整体音乐氛围情境的塑造和对观众情绪的把握和宣泄上,相比于昆笛的“紧紧伴随”和打击乐器的“节奏切割”,胡琴和弦乐目前“声腔化”的发展方向,正是希望进一步加强演员的演唱气口、情绪与胡琴演奏风格、节奏、速度、乐句的处理之间的关系和对应,让演员的演唱与胡琴的演奏融为一体。也就是说,除了昆曲剧目的整体氛围和观众的反响,胡琴的演绎还需要关注与演员、唱词这些领域内部的相关逻辑。
  胡琴的“声腔化”演奏有这样两个具体方向:一是加强与唱词的对应,在唱词的高亢与低沉处,音调加以配合;在演员演唱的气口、节奏和停顿上,都与演员多加磨合形成较为有机的同步性,从而让观众体会到曲牌乐句在被胡琴的演绎不断强调和加深印象;而另一种方式,则是着重增强与唱词的“对话性”,不与演员的唱词“争宠”,而是在唱词的间隔、气口进行更多情绪性的、装饰性的处理,让乐器的演奏成为和演员唱词的一种“复调”对话,从而让胡琴的演奏能够承担更多的叙事功能、有更强的感染力。
  (作者简介:姚小风,男,江苏演艺集团昆剧院,三级演奏员,研究方向:昆曲伴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渐多元探索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汉郑玄语:“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三百,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格,赋比兴是
摘要: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解读体验。鉴赏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赖于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鉴赏者应该有鉴赏的知识积累;要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和情味;又要能破除对文字的执着,从语言表象进入言外之意。如此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力,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实现审美愉悦。  关键词:文学鉴赏 鉴赏主体 能动性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作品中所塑造的
摘要:吟咏东坡的诗句,总能扫开精神的雾霾。东坡的豁达,如潮水般拍打着中国人的精神彼岸,也影响了无数后来身处逆境的人。在他的作品中,能让人们领悟到自信、随顺、安乐的三重豁达的境界。  关键词:自信 随顺 安乐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传世作品为后人所传送。在众多古代诗人当中,东坡留给后人的远远不止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多舛的一生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他诗、文、词、赋无不精通,善书画,通音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唐宋时期男性和女性在创作诗词时角度的不同,来分析他们诗词中的空间表达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唐宋 女性诗词 审美  一般来说,男性文人在诗词中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表达总隐含着一种窥伺的心理,一种赏玩的态度,他们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转绘与展演,是从男性本位着眼,是为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于女性生活的想象,暗含着一种欲望指引的动机。因此,男性文人在描写女性闺情时,常喜欢将闺中的“物事”作
摘要:“君子”自古以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的象征。对现今而言,《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人格”仍有很重要的德育意义,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君子”教育对青少年不可或缺。本文试图对《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形成和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人格 养成  《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现在一般认为其来源是孔子及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对话集结而成。直白地说,《论语》可以看作
Based on an unusual reversible sol-gel transition phenomenon, a novel metho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 lipase electrode was developed.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
摘要: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美国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还为研究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提供了基础。它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1]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悲剧起源的异同、悲剧表现形式的异同、悲剧价值观异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来研究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  关键词:平行研究 中西方戏剧 悲剧特点  悲剧是戏剧的
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 探究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强调了“译入语文化调试”及“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对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作用,为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道路。  关键词:生态翻译 文化调试 适应 选择  一、引言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著名的中國文学翻译家,其翻译作品满足译入语文化需求,并在译作中呈现诸多“生
摘要:音乐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声乐艺术成就。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外声乐文化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本文从地域民族、时代、声音、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声乐作品风格构成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使演唱者更好地把握声乐作品风格,把更多的声乐艺术之美带给听众,实现声乐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作品 风格
摘要:目前,我国钢琴演奏面临形式单一的问题,针对演奏者基础薄弱导致的演奏效果一般等问题,四手联弹的运用能很大程度地改善现有的问题。本文将通过读谱习惯的养成、听觉能力与节奏感的培养、提升演奏者的合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讲解四手联弹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  关键词:钢琴演奏 四手联弹 钢琴奏法  在钢琴演奏中,常遇到演奏者基础薄弱且学习兴趣不高而导致的演奏形式单一等问题。为了提高演奏水准和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