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马海明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iuyun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南省栾川县有位共产党员马海明,近年来声名鹊起,引人敬仰。数年来,他不畏艰难,一心为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带领山里人创造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他身体力行,务实肯干,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正气,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他公而忘私,勤政廉洁,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准则,践行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他去世后留下遗言:把自己的骨灰埋在重渡沟的竹林里,去壮几棵竹子。栾川县广大干群自发捐款80多万元,修建起马海明纪念园,这是栾川县解放以来,为纪念逝者而修建的第一座纪念园,雕塑的第一尊铜像。当前,在全国上下学习焦裕禄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马海明同志就是栾川县新时期在学习焦裕禄精神中,涌现出来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2013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河南省栾川县重渡沟考察乡村旅游工作时,十分高兴地说:“在栾川县重渡沟景区,我看到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希望!”
  前不久,看到曾在《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工作过的戴松成所著的《黄河旅游圆舞曲》一书,书中有一篇文章《重渡沟口应该立块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全文介绍了一位为栾川县重渡沟景区开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马海明,不禁为他的事迹所打动。近日,在栾川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杨光灿的办公桌上,看到他签发的文件《关于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的决定》,阅后心灵深处再一次受到触动。出于新闻职业习惯,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了重渡沟景区金鸡河畔的马海明纪念园。瞻仰碑文后,我们向马海明铜像深深地三鞠躬。导游怀着崇敬的心情说,这座纪念园是马海明去世后,广大干群自发捐款80多万元修建的。2011年8月7日,栾川县社会各界5000多人参加了纪念园、塑像揭幕仪式,其中重渡沟1000多名村民全部来到揭幕现场。这是栾川县解放以来为纪念逝者而修建的第一座纪念园,雕塑的第一尊铜像。那天,吊唁马海明的各种挽幛,挂满了重渡沟景区的各个路口。从那以后,每逢清明时节,走上富裕之路的村民们都习惯性地带着纸钱,捧着山花,掂着烟酒,来到马海明纪念园,悼念这位曾经为重渡沟景区建设出过大力、流过大汗、受过大症的领军人,悼念这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好党员——马海明。
  当前,在全国上下学习焦裕禄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栾川县专题教育活动也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大家一致认为,焦裕禄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而栾川县潭头镇原副镇长马海明同志,就是在学习焦裕禄精神中涌现出来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不畏艰难,一心为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带领山里人创造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他身体力行,务实肯干,以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正气,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赞歌;他公而忘私,勤政廉洁,以共产党员的准则,践行了共产党人向人民群众许下的诺言。
  马海明身上闪耀着一名普通共产党人的光辉。他是在焦裕禄精神指引下,栾川县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名优秀的、为人称赞的基层好干部。马海明曾任栾川县潭头镇副镇长,栾川县旅工委副主任。2011年,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等部门授予马海明同志为“中国十大旅游风采人物”荣誉称号;2012年,洛阳市旅游局在全市旅游系统发出向马海明同志学习的决定。
  他已经离开我们四个春秋有余,为什么每年清明节会有这么多群众自发到他墓前为他扫墓?他到底有什么样的作为?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受到乡亲们如此尊敬和爱戴?
  初夏时节,栾川大地群山滴翠,生机盎然。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驻足在马海明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走进他那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一个曾经不受村民待见的共产党人
  马海明1953年8月生于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一个贫穷的农家,虽然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仅上了3个月的初中就辍学了。1976年他参加工作当上乡文化站站长后,乡政府送他到县师范“当了3个月的旁听生”。从此,他嗜书如命,业余时间都钻进图书室,在书的海洋里,汲取着丰富的营养,储备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他写小说、编剧本,带着宣传队员到各村演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潭头镇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当上潭头镇副镇长后,他成功开发重渡沟景区,被当地干群誉为山区旅游开发的“土专家”。他是参与栾川县旅游景区开发,被业界誉为“栾川模式”建设、创建4A景区“重渡沟”的领军人。
  重渡沟,一个距栾川县潭头镇20公里,位于豫西伏牛、熊耳山系的小村庄。这里是国家4A级生态风景区,山峦起伏,瀑布百丈,竹林滴翠,鸟语花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被旅游行业誉为“重渡沟现象”。而18年前的重渡沟却是一道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全村1400余口人,人均耕地不足2分,且80%为坡地,村民靠天吃饭。一年四季靠卖竹竿、伐树木、售粗粮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当时,家家户户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糁子汤,穿的是破衣裳,坐的是石凳子,睡的是竹板床。潭头镇是出了名的失学儿童多、光棍汉多、打架斗殴多、农民债务多、没事打牌多、封建迷信多的“六多”村,村民们外出,从不敢说自己是重渡沟人,生怕别人笑话。把重渡沟老百姓带出穷山沟,走上富裕道路的就是马海明。他创下了一个辉煌的奇迹,但他曾经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马海明长得并不起眼,中等偏高的个头,一副淳朴憨厚的面容,但那双眼睛却透着诚实、智慧和知识的光芒。他原是潭头镇文化站站长和办公室秘书,后来担任该镇副镇长。1996年春上,他随洛阳市体改委赴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学习考察,参观了不少旅游景区,看到了游人如织的火爆场景,让他大开眼界,思想上受到很大启发。想到家乡重渡沟有山有水有竹林,自然资源那么丰富,却世世代代过着清苦的日子,他一路参观一路记录,思绪早已飞到重渡沟,开发重渡沟的蓝图已在脑海中绘制。他觉得重渡沟人不能再抱着“金饭碗”讨饭吃了!
  从外省考察回来,他连家都不回,第一时间向镇长、书记汇报了自己外出考察的感受、开发重渡沟的设想。领导都感觉这是件好事,但是一时又拿不定主意。第二天镇党委召开机关全体会议,讨论研究潭头镇项目开发工作。会上,马海明讲了自己外出考察的所见所闻,并把开发重渡沟景区的意见和盘托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建水电站效益来得快,有的说发展畜牧业符合山区实际,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各抒己见。最后镇党委、政府统一意见,认为马海明的意见可以采取,决定成立潭头镇旅游开发领导小组、组建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并委派马海明担任公司经理。当时,说是公司经理,实际上马海明就是个“光杆”司令,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间办公室也没有,但是他看到了开发重渡沟的希望,他感谢党委的信任,把这副重担放在自己肩上,他内心盘算着,如何走好开发重渡沟景区这盘棋。   万事开头难,头三脚难踢。开发重渡沟景区可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光是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就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山区村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重渡沟百姓连“旅游”这个名词都没听说过。为了让村民知道啥叫旅游,啥叫旅游资源,啥叫开发旅游,马海明做了大量的思想准备工作。
  1997年春天,重渡沟村委会在菩提树下,召开开发重渡沟景区动员大会,马海明作动员讲话,话没讲完,会场就乱成一锅粥。山里人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有村民们站起来,大声问马海明:“到底啥叫旅游?”那个人说:“马镇长,看你出去转了几天能哩不轻,咱重渡沟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搞啥旅游?”还有人说:“人家城里人都恁憨啊?跑咱这穷山沟里吃风屙沫?”又有人说:“人家城里人都是吃细米白面,到咱这儿喝糁子汤能行吗?”一位长者说:“这景区开发到底中不中,要是钱也花了,功夫也搭了,啥也落不住,到时候那咋收场?”动员大会上说啥的都有……
  第一次动员大会在村民们的质疑中草草收场了,晚上马海明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认真分析,开发景区并不是一件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带村委会的主要成员走出去,开开眼界,变变观念,将更有利于快速实现重渡沟景区旅游开发的目标。第二天,他拿出家里仅有的千把元钱,带着大家出发了,几天考察,大家无不激动万分,坚定了开发重渡沟的决心。返回重渡沟的路上,马海明给大家逐一分工。通过大家一家一户做工作,村民们似乎也明白了一些道理。
  有一回,镇上组织群众义务工修大坝,马海明觉得可以将重渡村的群众集中在一起,趁大伙休息的时候,再给大家讲旅游开发。于是他就赶过去了,他讲得两嘴角冒白沫,大伙却躺在沙堆上、坐在石头上、靠在杨树上睡着了……即便这样他还是说,“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人没睡着,讲得多了,大家就听进去了,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
  还有一次,大清早起来,马海明在村头,碰到了准备上地干活的余毛蛋,就跟余毛蛋讲旅游开发的好处。他边走边说,边说边走,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爱不爱听,他只管说,不知不觉走出去几里地,到了关沟的玉米地来,人家开始干活了,他才回来。
  第二次召开动员大会,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马海明就保护好重渡沟的生态资源宣布了几条规定:一、任何村民不得擅自上山砍伐竹子和树木;二、任何村民不许上山挖土采石;三、任何村民不得毁坏河道。话音一落,村民们又操气了,“我们祖宗几代都靠山吃饭,你也管得太宽了”。马海明耐心地解释:“咱山里的一草一木,一竹一水,一山一石,可都是开发旅游的宝贝啊,一点也不敢破坏。”
  虽然景区开发已经得到多数村民的认可,但还有个别村民思想上仍然转不过弯,认为马海明是瞎折腾、吹大话,背地里都喊他是个“马大煽”。“大煽”并不是褒意,而是指那些光说大话,不干实事的人。有人放出话说,竹子不让砍,滩地不让占,不听马海明的话,看他能把咱咋着?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劝他说:“算了吧!你一片好心,人家不领情,你还是好好干你的副镇长,咱不去重渡沟惹那是非,受那洋症了。”他深深地叹口气,深情地说:“重渡沟人对我有恩呢。1961年正是中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那年我刚刚8岁,我和爹从家里挑些盆盆罐罐,到赤土店公社准备兑换些粮食,走了二十多里的山路,到重渡沟时,天已过午。我饿得前心贴后背,实在是走不动了,坐在地上哇哇直哭。是一位50多岁的大娘,给我端了碗糁子汤让我充饥才好受些。那是一碗救命的糁子汤啊!如今咱不能再看着重渡沟人受穷,景区一定要开发。”他话语哽咽,妻子眼里噙满了泪水,坚定地说,你大胆去干吧,我支持你。
  马海明想,开发旅游景区,首先要修好一条路,总得让人家的车开进景区。第二天,马海明召集村委会主要成员商量说,咱光动员不行,必须干起来,首先把路修好。可修路没钱不行。于是他让大家分别想办法集资,经过几天的努力,也没凑到多少钱。他思前想后,这个办法还是远水不解近渴,必须另辟蹊径,多渠道筹资:一是以公司名义贷款;二是通过各种关系借钱;三是到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四是动员干群集资;五是把家里的房子抵押贷款。雷管、炸药问题,得到有关部门赊账。他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费尽周折,吃尽苦头,终于凑了一笔修路的基本经费。
  但是,因为还有群众不理解,工作推动起来很难。因为修路,得砍老百姓的竹子,部分老百姓想不通。经过做工作,有些家砍了,但有些家不管磨破嘴皮子咋解释,就是坚决不砍!还有人说,谁砍竹子我砍谁!
  1998年11月底,县长来重渡沟查看旅游开发情况。一些老百姓听说县长来了,就围到路上,把车堵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挡住车不叫走,拍着车盖说:“往后退、往后退!”县长下了车,他说:“马海明这是想弄啥?俺全凭这点竹竿挣钱,砍了俺咋过日子?”正说着,村民林秋成“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县长啊,你可得给俺做做主!”后来在县长和村干部的劝说下,群众才散了。下午,马海明给重渡沟村委的贾文献打电话:“文献,现在群众对重渡沟开发抵触情绪比较大,咱们先开个村党员干部会,通通思想,再分分工,党员同志都带带头,我相信最终群众会支持咱。”那天晚上,党员会上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马海明说,咱们是党员干部,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咱心齐了,气顺了,行动了,群众就会跟着走。当天,会一直开到后半夜,最终统一了思想。
  马海明就是这样一个人,认准的事,他从不退缩。菩提树下,他不知开过多少会,掏心的话不知说过多少遍,道理掰开了说、揉碎了讲,村民渐渐地感觉到,马海明开发景区“真的是铁了心”,一人、两人、一户、两户……慢慢地,村民的心还真是被“马大煽”煽动了。
  70多岁的老党员张如娃陪老伴儿郭凤英做手术,手术后老伴赶紧催张如娃回去,“你是老党员,土改时咱都不落后,现在更不能落后,你看人家马海明,人家图啥,咱得回去出力” 。由于工作做得细,群众也理解了,很多人都自觉地砍掉了路边的竹子。
  拓宽景区进山的道路开工了,爆破声唤醒了沉睡几千年的重渡沟,村民们不计报酬,不计得失,争出义工。包括那些原来想不通的村民,也自觉投入到建设队伍中。十几里的景区山路上,彩旗招展,炮声隆隆,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大家干得热火朝天。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马海明第一次落下幸福的泪水,他为如此明事理、顾大局的村民感到自豪,更对重渡沟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这边村民修着山路,那边他带着村干部上山考察旅游线路。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带领大家翻山越岭,顶风沐雨,不管是冰天雪地,还是酷暑烈日,他身体力行勘查线路、设计景观,磨破了一二十双黄胶鞋。他记不清啃了多少干馒头,喝了多少山泉水,受了多少皮肉苦,碰到多少次生命危险。村民宇闪明说,在一次他们到山里考察线路时,由于山上没有道路,他们只有拉住树枝,拽住羊胡子草往山上爬。可是山里长年草叶堆积,潮湿滑溜,马海明一下子没抓好,顺着山坡滑了下去,庆幸的是一棵碗口粗的树挡住了他,才避免了一起危险事件的发生,因为在他前边,就是百米深的悬崖。
  通往重渡沟景区的道路修好了,村民们无不喜上眉梢,在总结大会上,马海明向村民们郑重承诺:“父老乡亲们,请相信我马海明说的话,咱们今天修的这条路,就是咱重渡沟人通向脱贫致富的一条康庄大道,大家的汗水不会白流。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说话一言九鼎,重渡沟一天开发不好,我不会离开重渡沟半步!我敢说,景区开业后,不久的将来,家家都能住上小洋楼,户户都会有小轿车。咱们重渡沟这棵一千五百多年的菩提树,正在为我们祈祷。我说这话要是实现不了,我就真成了大家说的‘马大煽了’!”
  一个村民公允的共产党人
  马海明在重渡沟景区开发中,没有一间办公室,为了便于工作,他整天带着一个旧文件包,家家户户都成了他的办公室。
  他常给大家说:“咱官不大,但咱共产党员这个名头大,共产党员不是享清福的,而是要带领群众去干实事的。不然要咱共产党员干啥?”为了给重渡沟景区各个景点命名,他吃不香睡不着,一天到晚细琢磨。但是,他对自己编写的景点名字,总不那么如意,就决定走出去,请高人指点。他到河南省作协主席张一弓家直接叩门,请张主席到重渡沟景区体验,给各个景点命名、题词。
  重渡沟景区开发初具规模,马海明就开始实施景区旅游推介工作。他随身携带着自己拍摄的重渡沟照片,跑县城、赴洛阳、上郑州,游走于各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一遍一遍地向他们描述重渡沟的奇山秀水,不厌其烦地到处宣传。但是,他发现这样做效果不是很好,于是他拿出有限的资金,印刷了一批重渡沟景区宣传册。有一次,马海明听郑州市旅游局行管科科长张平说,第二天郑州市要在嵩山饭店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他听说后,认为这是宣传重渡沟的大好机会,当时就带人直奔郑州。可是到会场后,工作人员死活不让他们摆放宣传材料,无论怎么说好话,就是不行,他们只好走了。回去后马海明还是不死心,第二天一大早,马海明带着人,趁他们工作人员还没到,偷偷溜进会场,在主席台和所有座位上,都放上了重渡沟景区宣传册。会议开始,市长陈义初说,你看人家重渡沟景区,把宣传册都送到咱会场上来了,咱们郑州怎么办?咱可要学习人家这种工作精神啊,会后就有30多家旅行社与重渡沟景区签订了旅游订单,其中有10家旅行社率先组成了联合体,重渡沟景区开放的序幕徐徐拉开。
  重渡沟村马二婶的儿子这天相亲,正好马海明路过他家,那闺女听见喊马镇长,偷偷看着马海明,只见他衣着俭朴、穿着一双露着脚趾头的黄胶鞋,心想,这哪像镇长?分明是个村民。马海明笑呵呵地说:“闺女,你可真是太有眼光了,你要是能嫁到重渡沟,以后可有好日子过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7月10日是重渡沟村民永远都难以忘记的日子,沉睡了几千年的重渡沟终于向游客开放了。一大早,全村村民都自觉拿出扫帚,打扫门前这条弯弯曲曲的通往景区的山路。而今这条山路就像一条洁白而神圣的飘带,蜿蜒在山水之间。村民们都穿上最好的节日盛装,迎接第一批来自洛阳市白马集团的游客。马海明百感交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一个人跑到竹林里嚎啕大哭,这是他在重渡沟景区开发过程中第二次落泪。在他那滚烫的泪水里,包含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痛苦、努力、成功,这是喜悦的泪水,这是欣慰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更是对多年来村民们从不理解他到相信他、到认准死理跟他干,使重渡沟景区展现给世人,而流下的收获的泪水。
  自1996年重渡沟景区开发以来,他把每笔资金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村民们集资款、从市里争取的3万元旅游扶持资金、从信用社贷款的5万元资金等他都笔笔有文,不到关键时刻,一分都不动。他常说:“咱要向焦裕禄学习,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说话办事堂堂正正,丁是丁卯是卯,公私分明。别为一点私利,一点小钱,让老百姓在背后骂咱娘,划不来。”
  景区开放后,到重渡沟观光的游客源源不断。景区有了收入,有些人说可以适当过宽松日子了,马海明却告诉大家,仍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他对每一笔费用的使用都做到慎之又慎,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花,不该上的项目坚决不上,把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严把项目经费投入关、使用关和检查关。为了节约开支,保证质量,他还多次带领员工采购材料。曾有工程项目负责人想请他吃饭、送些好处费,他都一律回绝。有几次,家里亲戚来到公司想争取点活干,他都没有松口。一个投资商找到他想投资,马海明问他投多少?他说50万,让马海明管理,月薪4000元,马海明笑着说,好是怪好,可你这是让我卖国呀。他还告诫身边工作人员,要时刻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从源头杜绝“工程竣工、人就犯事”的事件发生。有人说马海明太“抠门”、太不懂事理,但其中所经历的辛酸与苦涩,只有马海明和他带领的团队知道。
  为了拓展重渡沟景区的其他产品项目,马海明又带领部分村干部到江浙一带学习竹编艺术。一路上,他还是老作风,背着水壶,带着干粮。到了当地后,大家都感到浑身乏力,想找一个能洗澡的旅社冲个澡。可他坚决不准:“咱现在虽然比过去好多了,兜里有俩钱,那也是公家的钱,咱不能铺张浪费,还得省着花。”那几天,大家都住进了十元钱的大铺旅社。吃饭时,都捡最便宜的小饭馆,随便填饱肚子算上一顿。他良好的作风和品行,为景区长足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个心底无私的共产党人
  马海明开发重渡沟一炮走红,他这个旅游“土专家”得到了栾川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赏识。县委、县政府作出了“旅游兴县”战略决策后,成立县旅游工作委员会,主导和推动全县旅游发展。2000年8月,任命马海明为县旅工委副主任。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时任栾川县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为洛阳市旅游局副局长的孙小峰、马海明和他的同事将重渡沟成功的经验,植入栾川旅游,在全县掀起“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热潮,倾力打造“栾川模式”。   栾川,位于距洛阳220公里的豫西伏牛山腹地。2000年以来,栾川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和做法被国内旅游界誉为“栾川模式”,其核心内容实际就是“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旅游业发展新路子。
  “栾川模式”是全县上下旅游工作实践和探索的智慧结晶。在县旅工委工作中,马海明不断提升和发扬重渡沟的经验,和他的同事一起为栾川旅游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跑遍了栾川县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拟定出《栾川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有效地整合了全县资源。在各个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中,他都亲临一线。像栾川县鸡冠洞、龙峪湾、老君山、养子沟等一大批骨干景区在他的指导、帮助下,闪亮登场,大批中高档宾馆也应运而生,他积极抓培训、抓规范,抓管理,使“满意在栾川”深入游客心中,全面提高服务保障体系,为栾川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出去,推介栾川旅游马海明更是不遗余力,不辞劳苦。在全县旅游景区初具规模之时,他携带全县各个景区宣传资料,先后到洛阳、郑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旅行社洽谈旅游业务,邀请他们到栾川考察踩线,在他主抓旅游促销的 2000年至2005年间,先后有省内外1000多家旅行社到栾川考察采线,与栾川县各景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给栾川带来大量游客。
  请进来,马海明创造性地提出 “捆绑促销”,组织实施了“六月潮”和“七月风” 栾川旅游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动员全县47个县直单位和33个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先后在全国50多个城市召开栾川旅游专场推介会10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50多万份,签订旅游协议4万多份。“全县动员,全民参与”促旅游,栾川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客源半径由省内18个地市向周边80多个城市拓展辐射。
  栾川旅游大踏步前进,接待人数连年攀升。2001年,19万人次;2002年,60万人次;2003年,180万人次;2004年,249万人次;2005年,389万人次……截至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101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4.6亿元。全县14个乡镇、1个管委会,其中11个乡镇拥有景区,目前,全县A级景区达7家, 其中5A级景区2家,其他景区相继落成。全县有10.2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行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收益,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系统总结栾川县重渡沟景区的开发建设经验,为全县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马海明在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将其自1996年至2000年担任潭头镇旅游资源开发公司经理,主导重渡沟景区开发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用浅显易懂的栾川方言写出20多万字的《情系重渡沟》一书,既是栾川县第一本本土旅游开发教材,也极大提地高了重渡沟的知名度。2013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栾川县重渡沟考察乡村旅游工作时,听取了旅游工作汇报,看到了马海明所著的《情系重渡沟》一书,翻看后,在书的首页上,他欣然提笔,落上了自己的名字。
  2003年,马海明退居二线,按常理他可以好好休息,但是,他那一颗对旅游事业挚爱的心和对旅游事业难舍的情结,使他停不下脚步。经过他认真考察和分析,豫西栾川、嵩县虽然生态旅游做得红红火火,但参与性强、体验性好的娱乐项目几乎为零。于是他指导开发了全程17公里的嵩县伊河水上漂流项目,填补了洛阳南线旅游水上娱乐项目的空白。
  重渡沟是生态旅游景区,缺乏游客参与项目,于是,马海明筹资500余万元,在重渡沟的西沟,建成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海明农耕文化村”。农耕村开设有传统手工作坊荟萃、传统民间娱乐集锦、传统饮食文化演义、传统风土人情展示四个游览区,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豫西文化。
  抱犊寨红色教育基地景区,是马海明退居二线后的又一杰作。抱犊寨是距栾川县以西50公里处的一个古山寨,这里群山环抱,壁立千仞,风光旖旎,松柏长青。解放前长期被土匪占据,1946年至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三次攻打方克,部队指战员牺牲500多人。解放后,栾川县政府一直想把抱犊寨做为红色教育旅游景区予以开发,一是让全县干群世代怀念英烈,二是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但怎样开发?如何定位?政府能否拿出资金进行开发?大家意见不一。后来,县政府请来专家规划论证,但一听投资估算,开发建设费高达2亿多元,政府投资不起。后来,栾川县金山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新宽听到这一情况,主动请缨,2004年初,开始开发建设抱犊寨。由于开发景区的经验不足,抱犊寨的开发一度陷入困境。2009年,段新宽决定聘请马海明出任景区开发总策划、总设计。马海明立足抱犊寨实际,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建设以“三色”文化为主题的开发思路,即重点开发、包装以青少年教育基地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以森林等生态资源为主题的“绿色文化”、以土匪窝点为主题的“白色文化”。大家听后齐声叫好。短短一年多时间,一个以豫西红色教育基地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已成规模。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目前该景区已通过国家旅游局4A级景区验收,后被河南省纪委、监察局命名为栾川县廉政教育基地。
  一个被村民永远怀念的共产党人
  苍天不公,何殇斯人?正当马海明全力以赴投身抱犊寨红色教育基地景区建设时,突如其来的事故发生了。2011年5月7日,由于山高路险,汽车坠入深谷,马海明带着未竟之志,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旅游事业,离开了他一生珍爱的这块生他养他的热土。噩耗传来,栾川县旅游人、重渡沟百姓都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谁都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现实。在清理马海明遗物时,汽车里还有他撰写的栾川县下一步景区发展规划,还有那遗留在车厢里,硬硬的两个干馒头。
  5月7日晚上,贾文献得知马海明出车祸,心一下子揪住了,赶紧租了一辆车赶往栾川。到那一看,大哭了一场。笔者在采访时,他说:“说实话,俺家老人不在时,我都没哭恁狠。海明哥走得太早了!为重渡沟出了那么大的力,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儿,咋说走就走了啊。”第二天,重渡沟人都自发跑到栾川去看马海明,他们觉得失去了最亲的人、失去了主心骨!开发重渡沟时曾阻挠过工程,骂过马海明的农民哭得十分悲伤,他们说,我们是来向马镇长道歉的,我们是给马镇长道歉的。大家都在哭诉着,马镇长一心扎进重渡沟,不讲吃不讲穿,不贪拿一分钱,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开发了重渡沟,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可他自己在重渡沟连一砖一瓦都没有,我们重渡沟人对不起马镇长啊。   马海明走了,突然的打击,让他们全家几乎崩溃。马海明的妻子关长荣变得精神恍惚,她每天晚上不睡觉,就一遍一遍地拨着马海明的手机号。电话那头,却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着无法接通的忙音。关长荣就那样呆呆地拿着电话,然后一下子就哭了,哭着问女儿,鸽子,你爸手机咋一直关机?你爸啥时候才开机?那情景让人心疼……
  2011年5月8日,栾川县重渡沟显得庄严肃穆,那大片大片的竹林,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摇曳,竹叶像眼泪一样刷刷地往地上飘落。那棵一千五百年的菩提树,似乎在静静地为马海明祈祷,大山异常地安静。
  在他的家乡潭头镇,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白发苍苍的老人来了,身强力壮的男人来了,妇女们抱着孩子来了,背着书包的学生来了。重渡沟凡是能走动的村民,奔波40多里路都来了……省、市、县180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马海明的追悼大会。前来送行的人们站满街道两侧,街道上挽联遮天,泪飞如雨。
  当马海明的灵车缓缓驶向潭头镇金城大道,万人静静肃立,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心碎。“好人啊,您慢走”“马镇长,您别走”的呼唤催人泪下……追悼会上,马海明的妻子关长荣用颤抖的双手,捧着马海明的骨灰,郑重地交递给重渡沟村支书余长生说:“海明曾多次给我交代,哪天我死了,把我的骨灰埋在重渡沟景区,壮上几棵竹子。”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哭成一片,为有这样的好镇长而自豪,为共产党有这样的好党员而骄傲,大家不禁想起马海明在自己撰写的《情系重渡沟》一书中,记录下的一个感人肺腑的片段,说出的让人热泪长流的话语。马海明调任县旅工委副主任前,想到自己四年多来,把大部分精力和心血都用在重渡沟,更挂念重渡沟的乡亲们和一草一木,2000年8月20日上午,他到重渡沟,向乡亲们告别,向山水告别。在那棵千年菩提树下,闻讯而来的乡亲们像见到久别的亲人那样,把他团团围住,大家话没出口泪先流,往昔的事情扯不完,知心的话儿说不完,道歉的话语真挚暖心,离别的时刻难舍难分,乡亲们争相拉住马海明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菩提树下成了哭的世界,泪的海洋。马海明泪如雨下,对乡亲们说:“我是重渡沟的儿子,重渡沟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即使走到生命尽头,化成骨灰也要分出一部分去壮一棵重渡沟的竹子!我会回来的,我会回来的!我会永远回来的!再见了,菩提树!再见了,重渡沟的山、水、竹林!再见了,我的好弟兄,我的父老乡亲们!”
  重渡沟富了,老百姓笑了,马海明走了,老百姓哭了。他没给家里留下任何值钱的东西、没有留下一座像样的房子,但是,他留下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他以共产党人的名义,为党和村民谱写了一曲嘹亮的忠诚之歌。
  如今的栾川大地上,人们到处传颂着“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马海明,他身上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埋头苦干的开拓精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永不停歇的奉献精神深植在人们心中。
  在学习焦裕禄精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栾川县不少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学习马海明事迹。县纪委、监察局已率先发出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开展向马海明学习的决定。
  如今的重渡沟,95%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经营服务,家庭宾馆发展到350家,可同时接待万余名游客餐饮和住宿。2014年家庭宾馆户均收入18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全村拥有小轿车达到150多辆,实现了由山区穷村到旅游富村的历史性转变。全国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在栾川实地考察后感慨地说:“全国旅游看两川,省级看四川,县级看栾川,国家提倡多年的政府主导旅游业的做法,在栾川找到了例证。”
  2014年6月17日,栾川县重渡沟村委会主任贾文献,收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笔来信:“群众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工作目的,你们生活好,我们就开心”。
  重渡沟忘不了马海明,栾川县忘不了马海明。
  2015年5月27日,中共栾川县委下发《关于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深入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的决定》;6月1日,国家级戏曲编剧何中兴老师亲临重渡沟体验生活,创作以马海明为人物原型的廉政曲剧报告剧《情系重渡沟》;6月9日,栾川县组建“马海明事迹报告团”。
  2015年6月15日,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在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深入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活动的相关事宜。会议听取了《决定》起草情况的汇报,并就进一步开展向马海明同志学习活动进行部署。会议强调,要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巡回报告、让身边人讲述马海明、组织各级主流媒体采访、编发事迹资料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提升宣传的实效性,促使马海明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省、全国形成更大反响,不断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并追授马海明同志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6月25日,洛阳市委组织1500名党员干部,在洛阳歌剧院举行了首场“马海明事迹报告会”,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莅临现场,并做了重要讲话。
  这正是:“全景栾川”绚丽时,干群长忆马海明!目前,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都被马海明的事迹感动着,并以各种艺术形式讴歌着这位普普通通,但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共产党人。
  大爱无形,大音希声。时间和历史,见证了马海明给后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财富,这种财富,在岁月的长河里,注定要留下绵延不绝的光芒,绚烂时空,激励后人!
其他文献
“天生的痛感”  “见到生活不好的孩子,我就有一种天生的痛感。”这句话也许能解释杜爽最初为何从《中国经营报》的记者成为一个NGO组织的负责人。  杜爽1972 年生于北京,在大学毕业后做记者工作的同时,她还是一名注册心理咨询师,后来又当过职业认证规划师,给数千大学老师和企业HR做过培训,备受学员的欢迎。1997年加入好朋友陆晓娅创办的青春热线,那时她已经拥有了10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为大学生提供心理
期刊
“网红”是时下热词,代表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现象。但与那些露胸露腿露无知、靠迎合网友审丑情趣的“网红”不同,还有一些人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的希冀,他们勤奋、努力、阳光、向上、尽责、朴实……这类“网红”往往是“被网红”,他们传递的也是完全的正能量。在眼下的防汛救災现场,就有这样一群正能量“网红”,他们是奋战在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和武警消防官兵,他们的影像在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广为传播,感染也感动了许多人。 
期刊
7月15日晚,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首都安卡拉、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均发生爆炸和激烈交火。次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伊斯坦布尔向支持者发表演说,称军方政变已经结束,军队无法掌控国家,必须由人民来决定谁统治国家。当日下午消息,军事政变结束后,土耳其全国1563名武装人员遭逮捕。  政变过程不长,但很激烈  据新华社消息,7月15日晚,位于安卡拉的土耳其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传出枪声。土耳其总理耶尔德勒姆随后证
期刊
“很幸运,我也姓汪”,汪曾祺的读者如此表达对这位作家的喜爱,称其“老头儿”“汪老”顺理成章,也不显突兀。读者和汪曾祺之间的亲近,伏贴于个体的情感共鸣之上,又由无数个体推及至当下庞大的读者群体,形成近年的“汪曾祺热”。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第一篇小说《钓》并未起太大声响。和他同龄的张爱玲此时早已在上海滩出了名。1997年去世时,他也还并不算出名。但自其去世后,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版
期刊
固始位于河南省最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连接带,史上水路航运发达,一直为中原一带战略要地,也由此,成为历代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迁徙的必经之处。  “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固始风貌的真实写照。“华灯阑珊绕诗意,山水园林赛江南”的信阳固始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豫皖交界的安山,山上风景秀丽,遍布奇峰怪石,美不胜收。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名山、名水
期刊
方城石猴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谐音“时候”,有“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说法。它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以别致的造型、生动的形象、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方城石猴名列其中。  方城石猴造型别致,刀法简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小的石猴仅三五厘米,大的石猴有20多厘米,工匠们根据石料的形状决定将猴刻成什么样,石猴的形态无需设
期刊
需求是改革的催化剂  一位军事家曾经说过,“如果今天我们不创造未来,那么明天我们就会生活在过去。”战争需求是军事改革的催化剂。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注重改革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推动改革深入发展。美军提出要“像打仗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打仗”,通过实兵、虚拟、推演等多种途径,在“预实践”中检验“明天的战争”。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联合作战需求,美军大力推行“国家联合训练能力”计划,提升训练的一体化联合程度,目
期刊
在总编辑要我和他一起到省委保密室看中共中央第一秘书局发给河南省委的密电前,发生了不少神秘的事情。  当时,曾有一篇报道引起过《特周刊》人的注意。说是有一艘叫做明斯克号的航母,因为苏联解体,财政紧张的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于1995年将其与新罗西斯克号潜艇当废铁卖给了韩国大宇重工集团,而这两艘主力舰的服役期还没到一半。但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韩国以530万美元将明斯克号廉价卖给了中国。  199
期刊
兰州,是位居我国西部的一座名城,古老的黄河从市区穿城而过,夹带着浑黄的泥沙向东奔流。也许是丰厚的黄土更具黄金的质感,这块放眼一望就见黄土塬的地方,历史上曾有“金城”之称。但是,“金城”毕竟偏居于资源短缺的大西北,当时光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北上广深大片高档居民小区已司空见惯,作为甘肃省会的兰州市还没有一处高大上的居民区。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鼓荡下,不甘永久落伍的兰州人就有了大手笔。由兰州市与当地知名
期刊
亲爱的米渊远:  给你写信的此刻,爸爸正随军舰航行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再过两天,便是你14岁的生日。  14岁是青春跳跃的诗行,如歌行板,晨曦初露,彩云追蝶。吟诵品韵间,不知不觉你就告别了稚嫩的孩提。正如儿童节那天,爸爸拨通卫星电话祝你节日快乐,你说自己已经是少年不再是儿童。  远隔重洋,我看见雏鹰的翅翼划过天空,同风而起的是你对成长的自信,老爸深感骄傲。  少年,对于你曾经的幼童时代,意味着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