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始位于河南省最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连接带,史上水路航运发达,一直为中原一带战略要地,也由此,成为历代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迁徙的必经之处。
“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固始风貌的真实写照。“华灯阑珊绕诗意,山水园林赛江南”的信阳固始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豫皖交界的安山,山上风景秀丽,遍布奇峰怪石,美不胜收。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名山、名水、名寺、名茶相互映衬,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在今天固始县根亲文化园,入口处的牌坊两侧就能看到“欲善其终,必固其始”这八个大字,其于如今固始,已具有地标性意义。
“寝丘之志”
固始是离省会郑州最远的直管县,没有之一。火车不能直达,大巴要坐上7个小时,以省会的眼光考量,算得上地处偏僻,但历史上,固始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书记载,西周时期,固始县境是蓼、蒋、番等国地。春秋时期,楚灭此地诸国,于北部建期思县,南部建雩娄邑。期思县当时的面积很大,包括番国旧地潘乡,潘乡又名寝丘邑。
如今,在固始县城最繁华的蓼北路与古城路交叉口,仍存有东周时期的番国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曾发现多座楚墓,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13.5公里。不过,掩映在高楼与车流之中,如今能看见的只是两处不大的土丘,为当时的土城墙,长满了杂草与小树,难觅古意。而蓼国故都,在固始县东北存有蓼城岗遗址。
春秋后期,楚、吴、越、秦等南北势力在固始一带的反复折冲,使得地名纷繁变化,也使当时最知名的几种文化得以在此激荡沉淀。上世纪70年代,固始县境内不仅发现了番国古城遗址,还在遗址东南1.5公里的侯古堆发现了吴王夫差夫人(勾郚夫人)墓。
夫差夫人墓是近年才发现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固始最有名的传说是跟楚国名相孙叔敖有关的。孙是期思县人,年少以斩杀双头蛇闻名,后来官居楚国令尹。如今还有个成语,叫“寝丘之志”,说孙叔敖功成名就,临终时却告诫其子,千万不能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之地,要封只要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世便以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坚固初始”
从字面看,固始以固为名,取有巩固坚守之意。
从字形结构来看,“固始”二字都是形声字。“固”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从古至今,该字字形变化不大,均从囗(wei)古声。只用为偏旁的“囗”,是一块围起来的地方之象形。从囗,表明“固”字的意义大概跟区域或界围有关,或认为其本义是指地势险要之地。在本义上引申,“固”又有坚固、固定、安定、坚决、固执等意义。“始”字,“始”字本义可能是指“女之初”。“其始播百谷”(《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始”指当初、开始,或用其引申义。而有些西周金文中的“始”应该读为姓氏之“姒”,如“孟始作宝鬲”(《孟始鬲》)。姒氏,伯鲧之姓。
直至西汉,固始这两个字,还没有作为县名来命名今天固始一带。西汉时,此地又被分为寝、期思、蓼、阳泉、安丰、雩娄6县。东汉开国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县名由寝改为固始。
《汉书·地理志》记载:“汝南郡,高帝置,领县三十七,有期思、寝。”东汉学者、老家就在汝南郡的应劭对“寝”的注解为:“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固始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了这次重要的更名:“史记正义曰,孙叔敖以寝丘土寝薄取为封邑,李通慕叔敖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
这被认为是如今固始以“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为县名的依据。查阅资料,“固始”二字来源,还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坚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当自此始”等说法,均由李通封固始侯演绎而来,还有说系光武帝临别赠言的,真伪却已不可考。
戎马一生难忘“固始秀民乡”
烟雨蒙蒙中,来到陈元光的老家,固始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陈集镇。陈元光祖祠又称陈氏将军祠,就在镇中心,现存正殿、厢房、耳房等,为四合院结构,清净古雅,门前一方水塘,雨水点点。
将军祠为陈元光嫡孙陈酆于唐天宝年间由漳州回故乡所建,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经过整修,大殿的石质廊柱及其下狮子底座等应为沿用旧基,年代很早。
“第宅参文武,姻连半帝王。珠楼帘结绮,花苑水流香……”戎马一生的陈元光心中也有一片柔情,这首《故国山川写景》与如今故乡之景颇为应照。浮光峰是固始县安山的主峰,天晴时,在将军祠就能遥望。
固始县根亲文化协会副会长张立先生老家就在浮光峰下,“小时候,远近居民都是靠观察浮光峰来判断雨晴。峰顶有乌云并且往西走,我们就会说,大山放云了,马上要下雨;云往东走则叫收云,代表雨要停”。这种奇特的现象,也被列入“固始八景”,为“大山雨信”。陈元光幼时当也常目睹此景,但征战入闽,故国山川从此只在梦中。
而陈家留在家乡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的要数陈元光的祖母魏敬夫人。浮光峰上有座云霄庙,便是为魏敬夫人所修,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几经废兴。魏敬夫人喜兵法战阵骑射之术,丈夫陈克耕原在隋朝为官,在她劝说下率兵投奔李唐。陈政兄弟三人跑到福建平叛后,魏敬夫人也坐不住了,举家南下,以70多岁高龄指挥作战。今天固始县博物馆内,还辟有“魏氏夫人出征”展栏。有说,佘太君的原型就是她。
“能帮忙找一找固始县魏陵乡祥福里三井村吗?”
“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现在哪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时任固始县史志办主任的张立先生等人开始频繁地接受这样的求助,接待来固始寻根的人。
这些地名,如今在固始早已不存,却因为写进了唐代跟随陈元光、王审知入闽的诸姓族谱中,成为后世寻找祖根地的遥远线索。但再遥远、再渺茫的线索,也阻挡不住找寻的脚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已有闽、粤、台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10多个国家近70个姓氏3万多人次回到固始寻根谒祖。
更多的寻根者,则因为固始本地族谱的缺失而无法直接对接。不過,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固始作为根祖地的崇敬,每逢固始根亲文化节,去拜一拜带先祖南徙的陈元光、王审知的祖祠、故居,也如谒祖般虔诚。
“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正是固始风貌的真实写照。“华灯阑珊绕诗意,山水园林赛江南”的信阳固始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豫皖交界的安山,山上风景秀丽,遍布奇峰怪石,美不胜收。楚风豫韵在这里交融,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名山、名水、名寺、名茶相互映衬,素来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在今天固始县根亲文化园,入口处的牌坊两侧就能看到“欲善其终,必固其始”这八个大字,其于如今固始,已具有地标性意义。
“寝丘之志”
固始是离省会郑州最远的直管县,没有之一。火车不能直达,大巴要坐上7个小时,以省会的眼光考量,算得上地处偏僻,但历史上,固始却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书记载,西周时期,固始县境是蓼、蒋、番等国地。春秋时期,楚灭此地诸国,于北部建期思县,南部建雩娄邑。期思县当时的面积很大,包括番国旧地潘乡,潘乡又名寝丘邑。
如今,在固始县城最繁华的蓼北路与古城路交叉口,仍存有东周时期的番国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曾发现多座楚墓,分内外两城,外城周长13.5公里。不过,掩映在高楼与车流之中,如今能看见的只是两处不大的土丘,为当时的土城墙,长满了杂草与小树,难觅古意。而蓼国故都,在固始县东北存有蓼城岗遗址。
春秋后期,楚、吴、越、秦等南北势力在固始一带的反复折冲,使得地名纷繁变化,也使当时最知名的几种文化得以在此激荡沉淀。上世纪70年代,固始县境内不仅发现了番国古城遗址,还在遗址东南1.5公里的侯古堆发现了吴王夫差夫人(勾郚夫人)墓。
夫差夫人墓是近年才发现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固始最有名的传说是跟楚国名相孙叔敖有关的。孙是期思县人,年少以斩杀双头蛇闻名,后来官居楚国令尹。如今还有个成语,叫“寝丘之志”,说孙叔敖功成名就,临终时却告诫其子,千万不能接受楚王所封的肥美之地,要封只要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世便以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坚固初始”
从字面看,固始以固为名,取有巩固坚守之意。
从字形结构来看,“固始”二字都是形声字。“固”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从古至今,该字字形变化不大,均从囗(wei)古声。只用为偏旁的“囗”,是一块围起来的地方之象形。从囗,表明“固”字的意义大概跟区域或界围有关,或认为其本义是指地势险要之地。在本义上引申,“固”又有坚固、固定、安定、坚决、固执等意义。“始”字,“始”字本义可能是指“女之初”。“其始播百谷”(《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始”指当初、开始,或用其引申义。而有些西周金文中的“始”应该读为姓氏之“姒”,如“孟始作宝鬲”(《孟始鬲》)。姒氏,伯鲧之姓。
直至西汉,固始这两个字,还没有作为县名来命名今天固始一带。西汉时,此地又被分为寝、期思、蓼、阳泉、安丰、雩娄6县。东汉开国后,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县名由寝改为固始。
《汉书·地理志》记载:“汝南郡,高帝置,领县三十七,有期思、寝。”东汉学者、老家就在汝南郡的应劭对“寝”的注解为:“孙叔敖子所邑之寝丘是也,世祖更名固始。”
固始县现存最早的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了这次重要的更名:“史记正义曰,孙叔敖以寝丘土寝薄取为封邑,李通慕叔敖受邑,光武嘉之,改名固始。”
这被认为是如今固始以“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为县名的依据。查阅资料,“固始”二字来源,还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坚固必先通始”“固久之固,当自此始”等说法,均由李通封固始侯演绎而来,还有说系光武帝临别赠言的,真伪却已不可考。
戎马一生难忘“固始秀民乡”
烟雨蒙蒙中,来到陈元光的老家,固始县城东北20多公里的陈集镇。陈元光祖祠又称陈氏将军祠,就在镇中心,现存正殿、厢房、耳房等,为四合院结构,清净古雅,门前一方水塘,雨水点点。
将军祠为陈元光嫡孙陈酆于唐天宝年间由漳州回故乡所建,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经过整修,大殿的石质廊柱及其下狮子底座等应为沿用旧基,年代很早。
“第宅参文武,姻连半帝王。珠楼帘结绮,花苑水流香……”戎马一生的陈元光心中也有一片柔情,这首《故国山川写景》与如今故乡之景颇为应照。浮光峰是固始县安山的主峰,天晴时,在将军祠就能遥望。
固始县根亲文化协会副会长张立先生老家就在浮光峰下,“小时候,远近居民都是靠观察浮光峰来判断雨晴。峰顶有乌云并且往西走,我们就会说,大山放云了,马上要下雨;云往东走则叫收云,代表雨要停”。这种奇特的现象,也被列入“固始八景”,为“大山雨信”。陈元光幼时当也常目睹此景,但征战入闽,故国山川从此只在梦中。
而陈家留在家乡的传说,更具传奇色彩的要数陈元光的祖母魏敬夫人。浮光峰上有座云霄庙,便是为魏敬夫人所修,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几经废兴。魏敬夫人喜兵法战阵骑射之术,丈夫陈克耕原在隋朝为官,在她劝说下率兵投奔李唐。陈政兄弟三人跑到福建平叛后,魏敬夫人也坐不住了,举家南下,以70多岁高龄指挥作战。今天固始县博物馆内,还辟有“魏氏夫人出征”展栏。有说,佘太君的原型就是她。
“能帮忙找一找固始县魏陵乡祥福里三井村吗?”
“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现在哪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时任固始县史志办主任的张立先生等人开始频繁地接受这样的求助,接待来固始寻根的人。
这些地名,如今在固始早已不存,却因为写进了唐代跟随陈元光、王审知入闽的诸姓族谱中,成为后世寻找祖根地的遥远线索。但再遥远、再渺茫的线索,也阻挡不住找寻的脚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已有闽、粤、台等省和东南亚及欧美10多个国家近70个姓氏3万多人次回到固始寻根谒祖。
更多的寻根者,则因为固始本地族谱的缺失而无法直接对接。不過,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固始作为根祖地的崇敬,每逢固始根亲文化节,去拜一拜带先祖南徙的陈元光、王审知的祖祠、故居,也如谒祖般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