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研究综述与教学建议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的泰斗。元丰二年,苏轼遭逢“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身居闲职,期间写下了名篇《记承天寺夜游》。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被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用。本文就《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研究、艺术特色作研究综述,最后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记承天寺夜游》;研究综述;教学建议
  一、研究综述
  (一)主题研究
  由于这篇小品文的写作背景较为复杂,以致于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学者与任课教师对其主题的把握也迥然相异,经笔者归纳,主要有如下几种:
  1.面对逆境,达观处世
  苏轼心性豁达,坦然处世,面对多舛的仕途,并不悲观消沉,而是寄情山水,潇洒人生,这个主题也普遍为人所接受。在苏轼的意识里被贬谪的岁月并不是他人生的低潮,而是他生平的快意之期。《记承天寺夜游》即是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个年头,在这一时期,苏轼寄情山水,忘却了官场的名利得失,他在作于同时期的《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可见苏轼看淡了官场得失,醉心于清风明月,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积极乐观的高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轼的旷达豪迈盖过了逆境中的消极悲观。
  2.身居闲职,暗讽自嘲
  苏轼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积极出仕,渴望为国效力,渴望能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奈仕途多舛,屡遭贬谪,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现谪居黄州,身处闲职,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对于正值盛年的苏轼来说空有一身本领竟无处施展,悲凉的情绪自然涌上心头,于是因夜不能寐而外出览月,借着清冷的月色排遣胸中的不快,自嘲为“闲人”,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悲凉与激愤,在清冷的月境里徜徉,暂缓心里的愁闷与压抑,忘却壮志难酬的愁绪,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在那澄澈透明的月境里物我两忘,超然物外。
  (二)艺术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情景并茂,意与境浑,语言平易晓畅,传情达意。从普普通通的一景一事之外能让人感受到作者那颗平淡超然、饱含生活情趣之心。文末作者直抒“闲人”情怀,悠然畅达,让人印象深刻,同时也是中学生理当学习、重视的内容。
  1.情景并茂,意境相和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全文通过对月夜美妙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在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理。张小平老师说:“《记承天寺夜游》的诗意美不仅表现在情景交融的具体描写上,而且还表现在情景交融与意象结合的一致性上,即写景时既充分表现作者的主观心灵和情绪,更偏重于对外在事物美的发现以及对内心情感波动的感知。”《记承天寺夜游》中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其中“月色入户”的“入户”二字,把月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来与人做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本节运用了明喻、隐喻,正写、侧写烘托点染的艺术技巧,极尽描写之能事,创造了一个诗化的透明境界。
  2.行文流畅,情景相从
  张小平在《<记承天寺夜游>与<荷塘月色>之比较赏析》中说:“《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短而精,内在情绪和外在结构一致,做到了一波三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欣然而起”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起一伏,迥然两种心情,这是一折。“欣然起行”到下文“念无与为乐者”,反映出作者的心情从欣喜而转入沉思,这又是一折。由“念无与为乐者”再到“相与步于中庭”,又反映出作者从深深的寂寞到心情舒展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是三折。短短的几句一波三折,反映了作者内心情绪的微妙变化。文章最后一节在感情上又是一波。“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全文的感情起伏和外在结构的节奏完全一致,内容和形式一致,情感随着情节结构的变动而一波三折,极具艺术感染力。
  3.语言精练,字字珠玑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言简意赅,缘事而发,全文仅有85个字,营造了一个水月空明的世界,隽永之致,令人低回,堪称无韵之诗、笔记体的绝唱。郭新涛在《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艺术》一文中说:“苏轼追求的不是技巧,而是无技巧,是庖丁解牛式的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文学修养的深厚功底,所欲所感的深切,与所见所闻景物的契合,觸发了作者的灵感,也就产生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效果。”正所谓:“大音稀声,大巧若拙。”本篇寥寥八十余字,应当是苏轼逸笔草草,信笔由来,一挥而就的结果,正是“无技巧”成就了这篇绝妙文章。
  二、对《记承天寺夜游》提出的教学建议
  除了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外,我们还要关注本文在课堂上的教法,结合教学实践的需要,其他教师已有的教授方法,以及据此引发的思考,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教学建议:
  (一)“闲”字贯穿,启发思路
  杨麟老师以“閒”导入的形式很值得借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而且与本文内容紧密联系,对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很有帮助,比如对“月色入户”句的理解,有些版本的注释中将“户”解释为“窗户”,但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户”没有“窗户”的义项,结合文章及“户”的具体义项,“户”应当理解为“门”,此处就可借助于“閒”字的字形,很形象地理解“户”的意思。同时,“閒”也是本文的主旨思想所在,作者文末自诩“闲人”,是在见月之后引发的感慨,这都可以通过“閒”字来形象地结合“月”与“闲”。
  (二)知人论事,感悟情怀
  本文是篇小品文,仅有短短的85字,单从文章本身出发很难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所以知人论世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苏轼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却屡遭贬谪,政治抱负未能充分施展,面对所谓“闲人”的生活境遇,在与明月交际的过程中必然擦除情感火花,作者寄情于景,借月抒怀,所以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苏轼在逆境中襟怀,或豁达,或消沉,抑或悠闲乐观,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建立在对苏轼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知人论事”在本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學中要在保证学生对苏轼当时的境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三)对比学习,拓展视野
  《记承天寺夜游》中最精彩的片段莫过于描写月色的部分了,苏轼构筑了一个澄澈透明,充满光与影、动与静的奇美意境,所以可将本文中的写月句做一拓展练习,与其他名家名作进行对比学习,如李白《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句,在李白的笔下月光如“霜”,寒冷凄清,借此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乡情节,而苏轼笔下的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空明动态,以致苏轼物我相忘,苏轼以此来表达自己寄情美景,宠辱偕忘的达观心境。李白与苏轼同是豪放纵情之人,笔下的“月”却截然不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位借月表达的情感决定了他们笔下物象的差异,值得学生在课后细细品味,深度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小平《<记承天寺夜游>与<荷塘月色>之比较赏析》,《文学教育》 2007年第1期。
  [2]郭新涛《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艺术》,《文学教育:中》2011年第12期。
  [3]孙晶《<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4]杨麟《<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年第10期。
  [5]包国华《朗读,赏析,体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11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摘要】::《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诗学专著,全书以简练而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二十四种诗歌风貌,其中的相关理论主张对宋代以后的文学思潮、文学创作和文学流派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诗论;阐发;比较  《二十四诗品》即为二十四篇诗论,“品”即品评、区分之意。司空图肯定了诗歌创作中的不同风格,并且对各种风格的特点进行了区别与品评,细致的解释了诗歌创作中的相关问题,是对
期刊
【摘要】:萧红师承鲁门,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一位女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与才情自觉观照中国底层妇女的命运,她笔下的悲剧女性多带有鲁迅因子。他们同写“故乡”中的女性,通过塑造共同的性格特征和悲劇命运,揭示出女性生存的困境与病态的灵魂,从而替她们向这个“无爱的人间”发出呐喊与控诉,在表达共同价值取向的同时完成一次精神上的归乡之旅。  【关键词】:悲剧女性;批判继承;“归乡”情节  一、无爱的人间  在中国几
期刊
一、概述  《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由唐朝魏征等人修撰,共十志八十五卷。其中,《隋书·音乐志》有三志三卷,为志八(卷十三),志九(卷十四),志十(卷十五)。根据文本内容来看,《音乐志》所录内容可分三部分。乐志上卷著录乐之总述、乐之简史和梁、陈音乐,中卷录北齐音乐、北周音乐和隋开皇初乐事,下卷述自隋开皇九年至隋末的音乐。[1]而在各朝乐志中,礼乐制作和雅乐歌辞、舞辞占比例最大,充分的体现了宫廷
期刊
【摘要】:《苔藓》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加拿大)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通过描写中年语境下的分居夫妻和丈夫情人之间的一天,向读者展现了中年时期异性间的角色差异。文章不再以女性视角,而是通过男性气质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对于激发读者的换位思考、宣扬男女平等的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男性气质;《苔藓》;中年语境  一、引言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被授予给一
期刊
【摘要】:方鸿渐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产儿,是特定时代下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畸形儿”。方鸿渐的悲剧既是社会所致,也是他矛盾的爱情观和自身性格使然。总之,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悲剧原因  一.个人悲剧原因  (一)玩世不恭、自作聪明  方鸿渐不满旧社会的社会现实,可是往往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中锋的基本情况,由此引出中锋的定义:狭义上的中锋和广义上的中锋。继而对中锋运笔时的笔毫状态做简要概述。中锋运笔的优势在于:稳定性、灵活性、书写匀称性;劣势在于:很难使上力道。  【关键词】:中锋用笔;定义;优劣  一、中锋用笔概述  中锋用笔的概念最早源于中国书法,后来被运用到中国画当中,由此引发了中锋的辩证发展,丰富了中国书画的表现形式。中锋是用笔的出发点,是艺术家情感的
期刊
谈起青春,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总有一丝丝的恐慌。是的,青春正在离我而去。她离开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只能奋力地去追逐,我追着她,抓住她的尾巴,但是她总想摆脱我,我就抓紧一点,抓得再紧一点。我乞求着她,慢点吧!而她是多么的傲慢,丝毫没有慢下来的意思。  青春就要离我而去,那我的青春都用在哪里了?突然一个穿着校服,扎着马尾的少女出现在了我的脑海。课堂上抬着小脸,认真地听老师讲着,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低下头匆
期刊
【摘要】:如今,在发展迅猛的包装设计行业,亮丽的色彩确实具有先声夺人的效应和感人至深的魅力。而消费者在追求生活丰富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生活的风雨,消费者的需求是商品生产和艺术设计的导向标,所以掌握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的不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能设计适应市场就要紧密联系好消费者色彩情感化因素和包装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色彩;情感化;包装设计  1.色彩与情感化  色彩作为设计中
期刊
【摘要】:《赎罪》是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第九部小说。这部小说第一部围绕主人公布里奥妮的犯罪展开。本文将从布里奥妮的作品入手,探究布里奥妮的创作心理和犯罪动机。分析文本的过程,将以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心理分析作为理论支撑,用布里奥妮的小说创作为窗口,以犯罪对象的产生、犯罪实施的推动因素、犯罪的不可挽回性为线索,来对布里奥妮的犯罪过程的原因进行心理学探究。  【关键词】:赎罪;布里奥妮;犯罪心理;心理分析
期刊
开篇便是一个刑侦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奇怪的作战中心,杂乱的开会场所,疲惫的与会人员,捉摸不透的事实真相,当然,还有一头雾水的主人公。老人口中60年代苦难的回忆,游戏中三体世界隐藏的巨大秘密,现实中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倒计时,三者逐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无从求解的三体问题。但故事突然到此戛然而止,特警对三体组织的袭击以及对巨轮的伏击,突然结束了这一切,给这一切画上了句号。  问题的答案出乎意料,科学脆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