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文化、发展状态上存在差异性,所以形成多元化发展。而民族民间戏曲则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传承方式之一。本文以大理白族民间戏曲“吹吹腔”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对如何有效恢复传承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理民族;民间戏曲;发展恢复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4-01
大理白族作为一个有众多信仰、不同审美趣味的族群,在国家、政治、民族等方面获得认同的传统民间戏曲“吹吹腔”充分体现其艺术性,此戏曲在古代曾兴盛一时,甚至深刻影响了白族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但是随着汉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侵入,“吹吹腔”戏曲知识面临遗失、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观众对戏曲热情度逐渐消退等严峻问题,使得民族民间戏曲传承和保护面临较大困难。
一、大理民族主要民间戏曲介绍
“吹吹腔”是大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戏曲,也被称为当地传统乡村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与地方政治、民主信仰等息息相关。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都面临着发展受限,传承人青黄不接、戏曲知识遗失的现状。
二、民间戏曲的发展
大理作为白族聚居地,其民间戏曲也被统称为白剧,吹吹腔作为传承白剧的主要历史形态,在初期阶段属于粗糙不成熟形态,但随着民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及戏曲竞争和规划统一,逐渐走向完善,现代的吹吹腔主要以社会主义作为内容创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大理、昆明、成都、北京演出较为成功的《红色三弦》、《望夫云》、《苍山红梅》等。但是纵观现代大理吹吹腔的演出,多以云南现代白剧组合的艺术形式出现,用作承托白剧创作的戏剧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吹吹腔的创作题材通常以民间传说、知青下乡生产等故事原型,加以艺术润色,再融合吹吹腔的唱腔、大本曲、金钱鼓、白族小调等谱写出歌词优美、语言生动、广受民众欢迎的民间戏曲。并且,融合白剧中多种乐器、小调、诗歌优势的吹吹腔舞台表演,能够以富含诗情画意的舞台美术,为民众展现出许多动人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白族女子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的相关文艺政策将大理民族民间戏曲艺术采取统一,导致吹吹腔的戏曲音乐建立在现代白剧的基础上。这也致使现代民间戏曲创作人在编写过程中,无法借鉴到传统民间戏曲的优势,让许多精华部分的吹吹腔音乐埋没于人间,更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再现代白剧《蝶泉女儿》的创作当中,作者采用现代舞台剧常见的音乐设计,再将吹吹腔音乐融合在内,呈现出轻松活泼、明朗风趣的音乐塑造剧中人物。但是由于作者没有掌握好吹吹腔音乐与现代舞台剧音乐的融合手段、比例等,所以导致此白剧显得不伦不类。因此,在大理民族民间戏曲的发展创作当中,作者需要把握音乐的使用比例,采取有效方式现代与传统相互融合,让白剧、吹吹腔既能适合现代人观看,又能传承其精华部分。
三、恢复大理民族传统民间戏曲的途径
吹吹腔在21世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吹吹腔作为大理民族民间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被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戏曲、民族音乐等学科领域深入研究。虽然大理地方政府将吹吹腔纳入民族文化保护范围内,但是在恢复传承过程中仍然受到不小的阻力,究其原因就是现代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戏曲、戏曲文化资料存在不齐全、错漏等问题。同时民间戏曲除了作为文化保护、课题研究外,并未受到普通民眾的欢迎,认为其过时、落后,现代多数年轻人表示无法听懂其内容或太过枯燥,无法提起兴趣,因此要恢复传承,就需要民间戏曲创作者结合现代观众口味进行完善,加大对民间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播力度,同时当地政府还要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疏导,努力完善传承内容的完整性。比如从戏曲的角度出发,将吹吹腔的来源和流向进行梳理,从声腔、剧本创作、舞台表演形式、民族发展等方面确定恢复传承方向。大理民族民间戏曲多少受到中原戏曲影响,如有必要,在完善资料或相关档案时,可以从汉族民间戏曲的发源和承袭中寻找突破口。
其次,站在文化学习的角度上,对吹吹腔戏曲和地方信仰、大理民族喜庆节日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性调查分析,比如“走婚”。
最后,从戏曲艺术本体的角度上,对民间戏曲进行全面的分析。不管是传统民间戏曲还是现代戏剧,都属于综合的艺术形式。就戏曲音乐而言,创作者或研究者根据吹吹腔戏曲音乐形式进行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创作工作,同时还从大理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吹吹腔戏曲创作和表演中高腔、昆曲等构造体制、节奏、表演形式、剧目题材、音阶、唱词、润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寻找出其恢复传承的优势和精华部分,然后推陈出新,结合现代人口味进行作品创新。當然,考虑大理民族民间戏曲的发展和恢复,还要从戏曲的保护力度、法律执行力、吸引力及价值等方面出发,针对恢复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当然,在发展和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戏曲的源头和流变性,吹吹腔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属于大理民族独创戏曲,是汉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种交融结果。因此,要有效发展和恢复民间戏曲,就需要从戏曲的发展角度追寻起源,但由于目前相关资料匮乏,研究人员还需谨慎推测。
结束语
在大理民族民间戏曲文化的发展和恢复当中,要寻找戏曲本源,提高传统与现代戏曲的融合性,增强戏曲趣味性,这样才能让民间戏曲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悦.当代若干少数民族戏曲发展概观(1949——1966)[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03:91-113.
[2] 尹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云南白族传统乡戏“吹吹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4:71-75.
[3] 杨军,刘佳云.云南花灯、滇剧的发展与保护研究(上)[J].民族艺术研究,2011,02:17-29.
[4] 杨曦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8,06:45-55.
[5] 李永惠.白族戏曲舞蹈表演程式的演进与文化变迁[J].学术探索,2016,05:151-156.
作者简介
旷李珺,男,白族,(1986),云南大理人,本科,职称:助理馆员201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攻通俗文学和戏剧文学,曾在多家网媒担任写手,创作小说、剧本等作品20余万字,毕业后在成都分别做过编剧和编辑工作。2013年考入洱源县凤羽镇政府文化站,担任文化站长,任现职三年。
[关键词]大理民族;民间戏曲;发展恢复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324-01
大理白族作为一个有众多信仰、不同审美趣味的族群,在国家、政治、民族等方面获得认同的传统民间戏曲“吹吹腔”充分体现其艺术性,此戏曲在古代曾兴盛一时,甚至深刻影响了白族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但是随着汉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侵入,“吹吹腔”戏曲知识面临遗失、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观众对戏曲热情度逐渐消退等严峻问题,使得民族民间戏曲传承和保护面临较大困难。
一、大理民族主要民间戏曲介绍
“吹吹腔”是大理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戏曲,也被称为当地传统乡村戏曲。这种民间戏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与地方政治、民主信仰等息息相关。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都面临着发展受限,传承人青黄不接、戏曲知识遗失的现状。
二、民间戏曲的发展
大理作为白族聚居地,其民间戏曲也被统称为白剧,吹吹腔作为传承白剧的主要历史形态,在初期阶段属于粗糙不成熟形态,但随着民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及戏曲竞争和规划统一,逐渐走向完善,现代的吹吹腔主要以社会主义作为内容创造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大理、昆明、成都、北京演出较为成功的《红色三弦》、《望夫云》、《苍山红梅》等。但是纵观现代大理吹吹腔的演出,多以云南现代白剧组合的艺术形式出现,用作承托白剧创作的戏剧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吹吹腔的创作题材通常以民间传说、知青下乡生产等故事原型,加以艺术润色,再融合吹吹腔的唱腔、大本曲、金钱鼓、白族小调等谱写出歌词优美、语言生动、广受民众欢迎的民间戏曲。并且,融合白剧中多种乐器、小调、诗歌优势的吹吹腔舞台表演,能够以富含诗情画意的舞台美术,为民众展现出许多动人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展现了白族女子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的相关文艺政策将大理民族民间戏曲艺术采取统一,导致吹吹腔的戏曲音乐建立在现代白剧的基础上。这也致使现代民间戏曲创作人在编写过程中,无法借鉴到传统民间戏曲的优势,让许多精华部分的吹吹腔音乐埋没于人间,更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再现代白剧《蝶泉女儿》的创作当中,作者采用现代舞台剧常见的音乐设计,再将吹吹腔音乐融合在内,呈现出轻松活泼、明朗风趣的音乐塑造剧中人物。但是由于作者没有掌握好吹吹腔音乐与现代舞台剧音乐的融合手段、比例等,所以导致此白剧显得不伦不类。因此,在大理民族民间戏曲的发展创作当中,作者需要把握音乐的使用比例,采取有效方式现代与传统相互融合,让白剧、吹吹腔既能适合现代人观看,又能传承其精华部分。
三、恢复大理民族传统民间戏曲的途径
吹吹腔在21世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吹吹腔作为大理民族民间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被国内外各大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戏曲、民族音乐等学科领域深入研究。虽然大理地方政府将吹吹腔纳入民族文化保护范围内,但是在恢复传承过程中仍然受到不小的阻力,究其原因就是现代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戏曲、戏曲文化资料存在不齐全、错漏等问题。同时民间戏曲除了作为文化保护、课题研究外,并未受到普通民眾的欢迎,认为其过时、落后,现代多数年轻人表示无法听懂其内容或太过枯燥,无法提起兴趣,因此要恢复传承,就需要民间戏曲创作者结合现代观众口味进行完善,加大对民间传统戏曲知识的传播力度,同时当地政府还要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疏导,努力完善传承内容的完整性。比如从戏曲的角度出发,将吹吹腔的来源和流向进行梳理,从声腔、剧本创作、舞台表演形式、民族发展等方面确定恢复传承方向。大理民族民间戏曲多少受到中原戏曲影响,如有必要,在完善资料或相关档案时,可以从汉族民间戏曲的发源和承袭中寻找突破口。
其次,站在文化学习的角度上,对吹吹腔戏曲和地方信仰、大理民族喜庆节日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性调查分析,比如“走婚”。
最后,从戏曲艺术本体的角度上,对民间戏曲进行全面的分析。不管是传统民间戏曲还是现代戏剧,都属于综合的艺术形式。就戏曲音乐而言,创作者或研究者根据吹吹腔戏曲音乐形式进行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创作工作,同时还从大理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对吹吹腔戏曲创作和表演中高腔、昆曲等构造体制、节奏、表演形式、剧目题材、音阶、唱词、润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寻找出其恢复传承的优势和精华部分,然后推陈出新,结合现代人口味进行作品创新。當然,考虑大理民族民间戏曲的发展和恢复,还要从戏曲的保护力度、法律执行力、吸引力及价值等方面出发,针对恢复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当然,在发展和恢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间戏曲的源头和流变性,吹吹腔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属于大理民族独创戏曲,是汉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种交融结果。因此,要有效发展和恢复民间戏曲,就需要从戏曲的发展角度追寻起源,但由于目前相关资料匮乏,研究人员还需谨慎推测。
结束语
在大理民族民间戏曲文化的发展和恢复当中,要寻找戏曲本源,提高传统与现代戏曲的融合性,增强戏曲趣味性,这样才能让民间戏曲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悦.当代若干少数民族戏曲发展概观(1949——1966)[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2,03:91-113.
[2] 尹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云南白族传统乡戏“吹吹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4:71-75.
[3] 杨军,刘佳云.云南花灯、滇剧的发展与保护研究(上)[J].民族艺术研究,2011,02:17-29.
[4] 杨曦帆.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白族音乐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8,06:45-55.
[5] 李永惠.白族戏曲舞蹈表演程式的演进与文化变迁[J].学术探索,2016,05:151-156.
作者简介
旷李珺,男,白族,(1986),云南大理人,本科,职称:助理馆员2010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攻通俗文学和戏剧文学,曾在多家网媒担任写手,创作小说、剧本等作品20余万字,毕业后在成都分别做过编剧和编辑工作。2013年考入洱源县凤羽镇政府文化站,担任文化站长,任现职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