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观察不同降温方法在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150例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随机分为3组,温水擦浴组50例,药物降温组50例,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50例,比较各组降温效果。结果:采用降温措施后0.5-1h,温水擦浴组和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降温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降温组;采用降温措施后2-4h,药物降温组和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降温效果明显比温水擦浴组持久。结论 温水擦浴降温迅速,但不持久;药物降温持久,但不迅速;药物辅以温水擦浴降温既迅速又持久。
【關键词】 感染患儿 高热 温水擦浴 药物降温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上呼吸道感染后体温易急剧上升且持久不下,可能会引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同时,患儿体温越高,家属越焦虑,越容易引起家属对医护工作者的不满。因此寻求快速、持久的降温方法非常重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150例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腋温≥39℃,均未经任何治疗,无其他并存疾病及特殊既往史,无高热惊厥史。患儿年龄2岁—14岁。3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抗生素使用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
(1)温水擦浴组,擦浴时间20min,水温控制在38-40℃[1],毛巾湿度以不能自动滴水为宜。擦浴程序以吕式瑗[2]护理学基础为准,擦浴过程中在大血管暴露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处加强按摩3-4min,禁擦心前区、腹部、足底、后项部,擦浴前头部放冰袋,足部放热水袋,擦浴完毕取下足部热水袋,0.5h后测量腋温若低于39℃,则取下头部冰袋。擦浴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任何异常改变,立即停止擦浴。(2)药物降温组,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给予合适剂量的赖氨匹林静脉推注。(3)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药物使用和擦浴方法同前。
1.2.2 降温效果判定方法
采取降温措施后0.5、1、2、3、4h分别测量患儿腋温,腋温≤38.9℃为降温有效[3]。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使用降温措施后0.5-1h,A组与B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50.068,P<0.05);A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无显著差异(x2=0.275,P>0.05);B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56.323,P<0.05)。
说明:使用降温措施后0.5-1h,温水擦浴组和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降温速度无明显差异,均明显快于药物降温组。
(2)使用降温措施后2-4h,A组与B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87.023,P<0.05);A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93.858,P<0.05);B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无显著差异(x2=1.011,P>0.05)。
说明:使用降温措施后2-4h,药物降温组和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有效病例数无明显差异,均明显比温水擦浴组作用效果更持久。
3 讨论
3.1 擦浴水温应控制在38-40℃,由于人体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层,热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下层,且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接受冷刺激后更为敏感,不随意肌纤维收缩,血管收缩,易诱发寒战,导致体温不降反升[4]。故水温应略高于体温,通过传导、蒸发、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擦浴水温在38-40℃时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32-34℃水温。
3.2 温水擦浴与药物降温机理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大多数为致热源性发热,其实质是: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由于调定点上提,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的结果[3]。温水擦浴法未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上提的调定点恢复,而仅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加强蒸发、传导、对流等进行散热,虽可迅速降温,但达不到持久的效果。赖氨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机制主要与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有关。PGE是内源性致热源使调定点上提的中间介质,故解热镇痛药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上提的调定点下移,从而达到持久的降温效果。
3.3 通过对本实验的效果观察:温水擦浴迅速,但不持久;药物降温持久,但不迅速;只有药物辅以温水擦浴才能迅速、持久的降温。但使用药物降温时应该注意,患儿出汗越多,越容易引起虚脱,应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保证退热安全、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纯玲,李俊风.影响温水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 (5):733.
[2]吕式瑗主编.护理学基础[M].第一版.北京:光明报社出版,1990.73.
[3]王迪浔.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7.
[4]卢美秀,许淑莲主编.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一版.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1.271.
[5]李树贞主编.现代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7.
【關键词】 感染患儿 高热 温水擦浴 药物降温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上呼吸道感染后体温易急剧上升且持久不下,可能会引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同时,患儿体温越高,家属越焦虑,越容易引起家属对医护工作者的不满。因此寻求快速、持久的降温方法非常重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2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150例上呼吸道感染高热患儿,腋温≥39℃,均未经任何治疗,无其他并存疾病及特殊既往史,无高热惊厥史。患儿年龄2岁—14岁。3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抗生素使用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降温方法
(1)温水擦浴组,擦浴时间20min,水温控制在38-40℃[1],毛巾湿度以不能自动滴水为宜。擦浴程序以吕式瑗[2]护理学基础为准,擦浴过程中在大血管暴露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处加强按摩3-4min,禁擦心前区、腹部、足底、后项部,擦浴前头部放冰袋,足部放热水袋,擦浴完毕取下足部热水袋,0.5h后测量腋温若低于39℃,则取下头部冰袋。擦浴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若任何异常改变,立即停止擦浴。(2)药物降温组,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给予合适剂量的赖氨匹林静脉推注。(3)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药物使用和擦浴方法同前。
1.2.2 降温效果判定方法
采取降温措施后0.5、1、2、3、4h分别测量患儿腋温,腋温≤38.9℃为降温有效[3]。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使用降温措施后0.5-1h,A组与B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50.068,P<0.05);A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无显著差异(x2=0.275,P>0.05);B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56.323,P<0.05)。
说明:使用降温措施后0.5-1h,温水擦浴组和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降温速度无明显差异,均明显快于药物降温组。
(2)使用降温措施后2-4h,A组与B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87.023,P<0.05);A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x2=93.858,P<0.05);B组与C组有效病例数无显著差异(x2=1.011,P>0.05)。
说明:使用降温措施后2-4h,药物降温组和药物辅以温水擦浴组有效病例数无明显差异,均明显比温水擦浴组作用效果更持久。
3 讨论
3.1 擦浴水温应控制在38-40℃,由于人体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层,热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下层,且皮肤上的冷点比热点多,接受冷刺激后更为敏感,不随意肌纤维收缩,血管收缩,易诱发寒战,导致体温不降反升[4]。故水温应略高于体温,通过传导、蒸发、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擦浴水温在38-40℃时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32-34℃水温。
3.2 温水擦浴与药物降温机理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大多数为致热源性发热,其实质是: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由于调定点上提,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进行的结果[3]。温水擦浴法未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上提的调定点恢复,而仅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加强蒸发、传导、对流等进行散热,虽可迅速降温,但达不到持久的效果。赖氨匹林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退热机制主要与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合成和释放的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 E,PGE)有关。PGE是内源性致热源使调定点上提的中间介质,故解热镇痛药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上提的调定点下移,从而达到持久的降温效果。
3.3 通过对本实验的效果观察:温水擦浴迅速,但不持久;药物降温持久,但不迅速;只有药物辅以温水擦浴才能迅速、持久的降温。但使用药物降温时应该注意,患儿出汗越多,越容易引起虚脱,应鼓励患儿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保证退热安全、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纯玲,李俊风.影响温水擦浴降温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08,30 (5):733.
[2]吕式瑗主编.护理学基础[M].第一版.北京:光明报社出版,1990.73.
[3]王迪浔.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7.
[4]卢美秀,许淑莲主编.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第一版.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1.271.
[5]李树贞主编.现代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