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少年感化院座落於路環竹灣馬路一號,周邊環境靜謐而優美。這裡地处偏僻,毗邻澳門監獄,加上四圍高墻鐵網、戒备森严,給人以生人勿近的印象。
月初,本刊記者親往隸屬澳門法務局、收容未成年犯案者的“監獄”——少年感化院探訪。通過一道厚厚的鐵門,再穿過一個寬敞的小院子,映入眼簾的是三幢錯落有致的白色樓房。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一個溫馨舒適的房間辦理探訪手續,原來這裡就是家屬探訪犯案子女的探訪室。剛剛結束會議的胡院長親自下來歡迎我們的到訪,令我們初來時的壓抑感頓時煙消雲散……
“每一個個案
都帶出一個家庭問題”
少年感化院是負責執行澳門法院所判的收容措施的教育場所,為讓相關違法青少年得到適當的監管教育,按犯罪行為、程度和是否再犯等因素,決定其最終進入觀察中心、教導中心或是教管訓練中心。少年感化院的主要職能,是輔助司法當局執行收容在澳門犯罪的未成年青少年,矯治他們在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提高獨立思考和自理的能力,鍛鍊生活技能,以及增進遵守法紀的意識,幫助他們將來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外界對進入少年感化院的青少年,總是将他们標籤為做了不可接受的壞事或道德敗壞的人。出任少年感化院院長一職至今十四年,身為感化院心理輔導員和社工的胡院長对此卻持相反的看法,她認為這些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內心都渴望能與家人幸福地生活,而且他們中的絶大多數可塑性很大,經感化院的監管教育後,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都得到可喜的改變。
胡院長告訴記者,近年未成年青少年因犯罪進入感化院的數字,與最高峰時期(2005年)的110人比較已減少約一半,相信是由於2007年《違法靑少年敎育監管制度》出臺,以及本澳总体青少年人口比率減少所致。這些未成年犯罪多以吸毒、販毒為主,其次為盜竊、搶劫。他们年齡多在14至19歲之間,大多數都只有小學六年級至中學二年級文化程度。
訪談中,胡院長多次提及她所經歷过的很多讓人心酸的個案。她說:“每一個個案都帶出一個家庭問題,幾乎每一個院生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媽媽’”。曾經有個新男童入院,經院方展開家庭探訪,進而發現男童的哥哥亦曾入住感化院,並因再犯案判入監獄,另外弟弟也正面臨“被迫離校”狀況,而他们的媽媽則是販賣毒品入獄人士;另有一名自少深受父母疼惜的男童,由於在校被一名女生投訴非禮,校方及男童父母均许下“只要你認了,就可留校”的承諾,但實事上,男童在违心地承認冤责後仍遭遇“趕出學校”的处分,這件事成了埋在男童心中的一顆计時炸彈,從此他變得怨恨一切,最終因“四處破壞”被判入感化院;亦曾有一位女童自小被雙親遺棄、與遠房婆婆相依為命,一直以來她的內心充滿憤然,言行舉止更與周邊人格格不入……一個個平日只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個案,聴起來確實觸目驚心,讓人心情沉重。
誰是青少年犯罪背後的主因
近年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尤以吸毒販賣毒品为多,對家庭、學校及社會治安等各層面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胡院長對此深表認同,她不無憂慮地透露,進入少年感化院的院生,超過一半曾参与販毒、吸毒、賭博、失學或有偏差行為。他們的背景和共通點相似:幾乎99%來自單親家庭或假單親家庭;處於青春時期的反叛期;九成有離家出走的經歷;大都成績不好、貧困、無人管教……
這些病態現象是巧合嗎?胡潔如院長認為,要歸究背後的原因,除了作為主體的青少年要對自己負責之外,家庭和社會这两个关键層面也應負有相當大的責任。她總結說,天下所有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事與願違的是,幾乎所有單親破碎貧窮家庭都充滿更多的憤怒、仇恨和家庭暴力,加上家長忙於生計,對子女疏於管教或管教不當,久而久之,便难以避免地導致子女“走出”家庭,以致誤交損友甚至做出違法行為。
胡院長稱,“表面上看来,現時雖然只有27個院生,其實我們處理的是27家庭問題。”以往每接收一名新院生,院方会立即派社工、心理輔導員及駐院敎師分三個層次負責跟進,並因應院生的個人情況量身製定個人教學計劃。與此同時,院方通過各項探訪家庭成員工作,以及與负责有關學校或家庭問題的社工跟進,以尋找“問題”的症結,然後進行抽絲剝繭,協助院生和家人保持聯繫,尽力為他們修復良好關係;對於問題根源較深遠之個案,亦會轉介至醫院的兒童精神科接受評估,以期給予院生最適切之輔導服務;發現哪些家庭有困難的,會協助他們申請社工支援和社會福利援助;對家庭裡其他兄弟姊妹有偏差行為的,會主動向有關學校社工要求予以跟進。
感化院改革教育方案
與時共進
一直以來,胡院長領導下的專業社工團隊都在不斷努力研究適合院生的教育方案。考慮到入院的院童接受文化教育的興趣多数不大,故而多年來大膽進行教育改革,例如推出步操訓練、體能鍛鍊、農耕活動及各類之體育项目,以培養院生運動習慣,以啓思、互動的方式,注重提升院生的綜合能力,加強院生協調能力。院方除了過年過節舉辦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如兒童節、開學禮、結業禮、萬聖節、聖誕節等,更鼓勵院生自行組織活動,如歌唱、球類、棋類活動,藉以加強院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社交和理性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發展特別是針對一些新移民的“加強家長計劃”,藉遊戲親子活動,幫助院生的家人擴大社交圈子;積極發展“學長計劃”,有利院生的自尊心重建。此外,胡院長還透露,院方正積極與教青局、社工局及民間機構等多部門,發展跨部門合作聯席會議,推動各方位工作進展。
離院生獲社會支持
浪子回頭金不換,胡院長不無安慰地透露,以自2001年至2009 年共有247個離院生,當中只有10 個在離院後一年內再犯案,重犯率約佔4.05%,這同國際上的標準20%至40%相較,是偏低的了。
談及院生的出路問題,胡院長說,近年喜見社會各界加強了對少年感化院的關注,除了不少社會機構團體學校定期來院作參觀教育活動,院方更經常帶領院生赴外界如團體學校做交流活動,鼓勵院生主動向外界介紹自己的心路歷程,安排他們為社會機構提供義務服務,如為老人院做清潔、維修等,培養他們幫助他人的責任感。
所有院生在離院前,院方會為重返社會的青少年安排適合的學校或工作,並於離院一年內由專組追蹤輔導,跟進協助青少年重返社會情況。其中相當一部分院生在這裡完成一至三年的學校課程教育之後,轉往其他學校繼續完成中學或高中教育,也有一部分順利重返社會找到一份對口的工作。不少學員得益於在院里接受的職業技能培訓:中西廚藝、機械、電子電工、餐飲侍應訓練、網頁設計及電腦砌機班等,而成功被聘任往美容院、電腦公司、餐廳侍應等。
最後,胡院長熱情帶我們參觀了院內的操場及種植園地,尤以一幅院生共同製作的巨型馬賽克壁畫,而顯得格外溫情。步出大院,記者心理不禁想道,不管是高專業輔導隊伍這一軟體,還是現有設施硬體,這裡所提供的條件遠較鄰近地區好多。在這裡,那些曾經犯錯的青少年能知途折返嗎?抬頭望見高墻上“澳門少年感化院”銀色大字,讓人心中頓悟,原來“自由”是最可貴的!
少年感化院前身為聖方濟各工業學校,1976年澳門政府中止了對違法青少年的監管工作,交由慈幼會接管。不過到了1984年,全球慈幼會副會長到過該校參觀,認為院內措施(例如單獨隔離等)跟慈幼會辦學精神不大相符,於是決定將有關工作交還予政府。
當年的澳門監獄獄長地亞士接管學校後,便將學校易名為“少年輔育院”(Instituto Educacional de Menores)。及至交由前司法事務司管理時,又改稱“兒童院”,其後為免被誤為服務對象僅限於兒童,故最後正名為“少年感化院”(Instituto de Menores)。
少年感化院內有建築物三座,包括男童區、女童區、觀察區和單獨隔離區等。感化院現有包括院長、社工、教職人員共65人,而男女童區就各有主管及全日輪值的輔導人員;社工部有社工與心理輔導員;教育工作方面,由教師(教青局、法務局)和兼職中學老師負責,他們都會負責教學與職業培訓。
月初,本刊記者親往隸屬澳門法務局、收容未成年犯案者的“監獄”——少年感化院探訪。通過一道厚厚的鐵門,再穿過一個寬敞的小院子,映入眼簾的是三幢錯落有致的白色樓房。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來到一個溫馨舒適的房間辦理探訪手續,原來這裡就是家屬探訪犯案子女的探訪室。剛剛結束會議的胡院長親自下來歡迎我們的到訪,令我們初來時的壓抑感頓時煙消雲散……
“每一個個案
都帶出一個家庭問題”
少年感化院是負責執行澳門法院所判的收容措施的教育場所,為讓相關違法青少年得到適當的監管教育,按犯罪行為、程度和是否再犯等因素,決定其最終進入觀察中心、教導中心或是教管訓練中心。少年感化院的主要職能,是輔助司法當局執行收容在澳門犯罪的未成年青少年,矯治他們在認知、情緒、行為等方面的問題,提高獨立思考和自理的能力,鍛鍊生活技能,以及增進遵守法紀的意識,幫助他們將來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外界對進入少年感化院的青少年,總是将他们標籤為做了不可接受的壞事或道德敗壞的人。出任少年感化院院長一職至今十四年,身為感化院心理輔導員和社工的胡院長对此卻持相反的看法,她認為這些孩子與其他孩子一樣,內心都渴望能與家人幸福地生活,而且他們中的絶大多數可塑性很大,經感化院的監管教育後,思想行為等各方面都得到可喜的改變。
胡院長告訴記者,近年未成年青少年因犯罪進入感化院的數字,與最高峰時期(2005年)的110人比較已減少約一半,相信是由於2007年《違法靑少年敎育監管制度》出臺,以及本澳总体青少年人口比率減少所致。這些未成年犯罪多以吸毒、販毒為主,其次為盜竊、搶劫。他们年齡多在14至19歲之間,大多數都只有小學六年級至中學二年級文化程度。
訪談中,胡院長多次提及她所經歷过的很多讓人心酸的個案。她說:“每一個個案都帶出一個家庭問題,幾乎每一個院生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媽媽’”。曾經有個新男童入院,經院方展開家庭探訪,進而發現男童的哥哥亦曾入住感化院,並因再犯案判入監獄,另外弟弟也正面臨“被迫離校”狀況,而他们的媽媽則是販賣毒品入獄人士;另有一名自少深受父母疼惜的男童,由於在校被一名女生投訴非禮,校方及男童父母均许下“只要你認了,就可留校”的承諾,但實事上,男童在违心地承認冤责後仍遭遇“趕出學校”的处分,這件事成了埋在男童心中的一顆计時炸彈,從此他變得怨恨一切,最終因“四處破壞”被判入感化院;亦曾有一位女童自小被雙親遺棄、與遠房婆婆相依為命,一直以來她的內心充滿憤然,言行舉止更與周邊人格格不入……一個個平日只在电视、新闻中出现的個案,聴起來確實觸目驚心,讓人心情沉重。
誰是青少年犯罪背後的主因
近年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尤以吸毒販賣毒品为多,對家庭、學校及社會治安等各層面帶來了一定的衝擊。胡院長對此深表認同,她不無憂慮地透露,進入少年感化院的院生,超過一半曾参与販毒、吸毒、賭博、失學或有偏差行為。他們的背景和共通點相似:幾乎99%來自單親家庭或假單親家庭;處於青春時期的反叛期;九成有離家出走的經歷;大都成績不好、貧困、無人管教……
這些病態現象是巧合嗎?胡潔如院長認為,要歸究背後的原因,除了作為主體的青少年要對自己負責之外,家庭和社會这两个关键層面也應負有相當大的責任。她總結說,天下所有父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事與願違的是,幾乎所有單親破碎貧窮家庭都充滿更多的憤怒、仇恨和家庭暴力,加上家長忙於生計,對子女疏於管教或管教不當,久而久之,便难以避免地導致子女“走出”家庭,以致誤交損友甚至做出違法行為。
胡院長稱,“表面上看来,現時雖然只有27個院生,其實我們處理的是27家庭問題。”以往每接收一名新院生,院方会立即派社工、心理輔導員及駐院敎師分三個層次負責跟進,並因應院生的個人情況量身製定個人教學計劃。與此同時,院方通過各項探訪家庭成員工作,以及與负责有關學校或家庭問題的社工跟進,以尋找“問題”的症結,然後進行抽絲剝繭,協助院生和家人保持聯繫,尽力為他們修復良好關係;對於問題根源較深遠之個案,亦會轉介至醫院的兒童精神科接受評估,以期給予院生最適切之輔導服務;發現哪些家庭有困難的,會協助他們申請社工支援和社會福利援助;對家庭裡其他兄弟姊妹有偏差行為的,會主動向有關學校社工要求予以跟進。
感化院改革教育方案
與時共進
一直以來,胡院長領導下的專業社工團隊都在不斷努力研究適合院生的教育方案。考慮到入院的院童接受文化教育的興趣多数不大,故而多年來大膽進行教育改革,例如推出步操訓練、體能鍛鍊、農耕活動及各類之體育项目,以培養院生運動習慣,以啓思、互動的方式,注重提升院生的綜合能力,加強院生協調能力。院方除了過年過節舉辦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如兒童節、開學禮、結業禮、萬聖節、聖誕節等,更鼓勵院生自行組織活動,如歌唱、球類、棋類活動,藉以加強院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社交和理性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發展特別是針對一些新移民的“加強家長計劃”,藉遊戲親子活動,幫助院生的家人擴大社交圈子;積極發展“學長計劃”,有利院生的自尊心重建。此外,胡院長還透露,院方正積極與教青局、社工局及民間機構等多部門,發展跨部門合作聯席會議,推動各方位工作進展。
離院生獲社會支持
浪子回頭金不換,胡院長不無安慰地透露,以自2001年至2009 年共有247個離院生,當中只有10 個在離院後一年內再犯案,重犯率約佔4.05%,這同國際上的標準20%至40%相較,是偏低的了。
談及院生的出路問題,胡院長說,近年喜見社會各界加強了對少年感化院的關注,除了不少社會機構團體學校定期來院作參觀教育活動,院方更經常帶領院生赴外界如團體學校做交流活動,鼓勵院生主動向外界介紹自己的心路歷程,安排他們為社會機構提供義務服務,如為老人院做清潔、維修等,培養他們幫助他人的責任感。
所有院生在離院前,院方會為重返社會的青少年安排適合的學校或工作,並於離院一年內由專組追蹤輔導,跟進協助青少年重返社會情況。其中相當一部分院生在這裡完成一至三年的學校課程教育之後,轉往其他學校繼續完成中學或高中教育,也有一部分順利重返社會找到一份對口的工作。不少學員得益於在院里接受的職業技能培訓:中西廚藝、機械、電子電工、餐飲侍應訓練、網頁設計及電腦砌機班等,而成功被聘任往美容院、電腦公司、餐廳侍應等。
最後,胡院長熱情帶我們參觀了院內的操場及種植園地,尤以一幅院生共同製作的巨型馬賽克壁畫,而顯得格外溫情。步出大院,記者心理不禁想道,不管是高專業輔導隊伍這一軟體,還是現有設施硬體,這裡所提供的條件遠較鄰近地區好多。在這裡,那些曾經犯錯的青少年能知途折返嗎?抬頭望見高墻上“澳門少年感化院”銀色大字,讓人心中頓悟,原來“自由”是最可貴的!
少年感化院前身為聖方濟各工業學校,1976年澳門政府中止了對違法青少年的監管工作,交由慈幼會接管。不過到了1984年,全球慈幼會副會長到過該校參觀,認為院內措施(例如單獨隔離等)跟慈幼會辦學精神不大相符,於是決定將有關工作交還予政府。
當年的澳門監獄獄長地亞士接管學校後,便將學校易名為“少年輔育院”(Instituto Educacional de Menores)。及至交由前司法事務司管理時,又改稱“兒童院”,其後為免被誤為服務對象僅限於兒童,故最後正名為“少年感化院”(Instituto de Menores)。
少年感化院內有建築物三座,包括男童區、女童區、觀察區和單獨隔離區等。感化院現有包括院長、社工、教職人員共65人,而男女童區就各有主管及全日輪值的輔導人員;社工部有社工與心理輔導員;教育工作方面,由教師(教青局、法務局)和兼職中學老師負責,他們都會負責教學與職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