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讲课堂模式已经在全徐州得到迅速的推广,各地围绕学讲课堂模式开展各种研讨、实践探索都得到几乎一致的肯定。用一种模板去建构另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学习形式,如果创新的教学方式适合自己,那这种模板肯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模板不会被复制。
   “学讲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学讲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围绕课题小组建设产生的诸多问题,也在磨损着课程标准。
   一、小组建设应该让学生有安全感
   学习讨论是课堂最有效的辅助,小组评价更是对课堂效率值的检测。很多教师喜欢用热烈的小组讨论和即时打分来评价课堂效果,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体现,但又不由自主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小组的建设以什么作为标准,讨论展示结果以何种方式公开,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提升学生课堂实际的接受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安全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大多数课堂要求根据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划分,小范围的分层设组无可厚非,小组的实力或课堂效果用分数去衡量,从需要层次理论中找不到答案。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无需用一个答案去解决问题的学科,而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结果充其量只能说明学生有更广的视角。举个例子,对上节课字词读音进行检查,进行各组抽测,有的学生无法提供正确的读音。用分数去检测实际掌握效果,表面上看上去对掌握较好的学生是种荣誉,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批评。那么,可以追问一下,那位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是否就会心安理得地记住错误呢?因此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并没有从心理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数上的差距只能让学生意识到必须解决尊重问题,投机取巧在这时有可能占据头脑。教师不妨曝光一下记住读音的用时,30秒、20秒、15秒,掌握快慢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效果用分数去评价,会剥夺学生的隐私权,时间长了让学生感觉到特别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的,也是具有传染性的,学生走不出低分的阴影比什么都可怕,学生的心理安全会没有保障。
   二、小组设立应该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我敢做,我是自己的主人,丹麦小说家吉勒鲁普说过这句话。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的,应该是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和教学艺术的语文教师,更是可爱的学生。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是学讲课堂的目标,培养学生敢作敢当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也更可以使他们成为小组建设的主人。不妨把小组建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社团,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成绩不影响个人介入,自己建立的家庭自己爱护。从备课的源头做起,把学生独立建组意识备进课堂。学生的价值观、荣辱观、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加强,基础牢固了,小组更有生命力。在实践中,可以尝试利用课堂小组建设挖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比如,宣布语文课堂成立八个社团组织,同时宣布社团的功能是检测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检验的过程就是课堂参与力度。八个社团分别为:语文社团、数学社团、英语社团、生物社团、地理社团、历史社团、音乐社团、体育社团。团长可以竞争上岗,招兵买马,人数八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加入,语文课堂依然凭借自己的优势学科身份加入讨论组。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让小组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长期的磨合,这样自己成立的家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感。即使碰到一个语文专业性强的问题,其他任何社团都可以勇敢的参与。语文社团回答正确,可以说真专业;历史社团回答正确,可以说真不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不妨改为“组间异质  组内同质”,关键是必须正确地理解这种质。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把这种质与学生的自我意识挂钩。
   三、小组建设与小组评价与时俱进
   小组建设初期必须为小组评价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像一对新婚夫妇一样,要想要一个娃,就需要为娃的未来教育、未来成长做一个长久的打算,不负责任的夫妻只能为社会增加负担。要想让一堂语文课精彩有效果,充分利用小组评价非常重要。目前很多教师使用分数去衡量,这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小组真正的使命,摧残和扭曲了小组成员的心理,进而把教师推向了学生的对立面。小组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提高,促进学生成长,但是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解决问题不够好的学生,这何尝不是心理负担,使评价的多元化、创新能力、激励效果成为一句空话。合作成为奢望,因为小组建设初期就没有征求学生自己的意见,或者说教师建立小组起点太随意。现在还有很多同行在使用小组积分表,表面的繁荣推出了一些所谓的高效课堂,但课堂的生命力有多强,无法揣测或审定。量化积分是好事,把上课视为常规检查,谁敢说这能符合真正的学科课程标准?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教师要尝试使用符合学生需要的、能为学生长期发展服务的课堂评价方式,诸如画星星 、插小旗子等,当然还有前面说的用学生记忆知识、处理知识耗时去评价。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简单粗暴地用分数去给一个成长的孩子设置障碍必须停止。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的过程的所谓探究性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语文教学及其他科目的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兴趣引导是促使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期刊
诗歌鉴赏中,意象是一把钥匙,它可以为读者打开神秘诗境的大门。在诸多意象中,诗人运用列锦手法创造的叠加意象内涵更为丰富,读懂它们,会更好的理解诗歌情感的丰富性。   所谓“列锦”,就是把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诗词创作中,叠加意象的运用除表现诗人高超的写作技法外,也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深得人们喜欢。温庭
期刊
【背景】  目前在普通中小学校,有些教师常把那些组织纪律性差、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的学生列为后进生。这部分学生人数不多,但活动量大,一个班如果有几个,就会搞得全班不得安宁。这些学生如果任其发展,很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歧途。  新课改特别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就要求教师学会宽容和接纳学生。宽容意味着理解,是对学生人格及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
期刊
毕淑敏老师曾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俭省。第一件就是阅读。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变得更加富有,但我们一定可以变得更加智慧。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有些人相貌普普通通,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令人如沐春风,你会觉得他深邃厚重,觉得自己得到很多启迪。人的相貌基于遗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
期刊
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神”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小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不能为练而练,关键是在于结合文本找到课内小练笔的切人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让学生
期刊
语文教材是同学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米仓”。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文本教材里搜集写作素材,汲取材料。要让引导他们学会分类梳理:既能根据话题或题目收集、归纳多个素材,又能从一则材料中生发、概括出若干话题或主题。  比如,学习了《兰亭集序》,可从指导学生从以下话题(主题)积累梳理写作素材:  1、生命永恒。“死生亦大矣”。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
期刊
前段时间上了《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触摸春天》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备课时,我反复品读,文中那个能拢住蝴蝶的盲女孩安静,一遍遍地感动着我。可我的学生,那些刚刚十岁的孩子们,他们能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吗?我陷入了沉思。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最好的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引领。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用语言文字的魅力
期刊
问题的意义及提出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便是一种书面的表达和交际。但是,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在渐渐地走入一种困境,学生“望文生畏”、“望文止步”,出于逃避和应付的心理,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抄袭他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语文的交际性便很难实现。为此,我们进行了“循序自主作文”实验,试图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探寻可行的路子,以求大面积提高作文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阅读,既要钻进去读,又要跳出来读。   一篇文章,精读,即“熟读精思”,追根溯源,该咬的咬,该嚼的嚼,细细品味,心领神会,即所谓“钻进去”。但人脑不比电脑,不能过目不忘,人脑也不是简单的记忆,还要创新,单单精读是远不够的,泛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精读,是解剖麻雀;泛读,是漫天撒网。泛读,相对“精读”而言,即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从文本中走出来,所谓“跳出来”。   要
期刊
每当上阅读课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课桌上,只是摆着一本书,既没有本子,也没有笔,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只用一只手按着书,另一只手还在干别的事情。这样阅读,只是文字从眼前过一遍而已,可谓水过地皮湿,收效是非常低微。这样下去,即使时间再长,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益处呢?为了改变这种阅读习惯,要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我思索了很久,决定采取措施,尝试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