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常颈肩腰腿疼痛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颈肩腰腿疼痛多是慢性疼痛,多是由于日常生活工作姿势不当或不良习惯造成的劳损结果。近年来,颈肩腰腿疼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关键词:足过度旋前;治疗;颈肩腰腿疼痛
一、当前临床日常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常见方法和疗效
常见临床导致颈肩腰腿疼痛主要有足底筋膜炎、肌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滑膜炎、髌骨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颈椎病等,表现为疼痛、功能受限、酸胀、麻木等,劲椎病还会引发头痛头晕、视力障碍、耳鸣,脊柱失稳还会引发脏腑相关疾病。目前临床治疗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痛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保守方法常见有:推拿按摩、拔罐、针灸、刺血、电疗、火疗、中药外敷等;手术方法有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
临床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方法虽然很多,但很多时候效果并未象我们所期待那样好,特别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即便是采取手术治疗后,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一年半后还会引发相邻椎体间盘的症状。这是因为当前治疗的出发点往往都是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而忽视了对引发症状的原因进行诊治,即只是对症治疗,未对因治疗。
二、足过度旋前的危害、评估方法
足过度旋前会影响胫骨、膝关节、股骨、骨盆、脊柱中立位的缺失以及力线的传导异常,进一步导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功能障碍或过劳损伤,最终导致足痛、小腿痛、膝痛、下腰痛等慢性疼痛。
正常情况下,足的适度旋前角度是4-6°,大于这个范围时,为过度旋前。足过度旋前有多种评定方法,舟骨下降实验、足弓高度[2]、足印比例法[3 ]等方法。足印比例法是在足印的拇趾内侧缘到跟骨內缘画一切线,正常足印的足弓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宽度之比为2:1,轻度扁平足为1:1,中度扁平足位1:2,重度扁平足无空白区。
三、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日常颈肩腰腿疼痛的意义
(一)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足底疼痛
当足过度旋前时,足弓塌陷,内侧纵弓高度降低,足底长度变大,前足外翻,这时踝关节的内侧关节间隙打开,软组织被拉长,肌张力增大,这样容易牵拉足部肌肉、足底筋膜,使之处于紧张且持续的状态,久而久之,将导致筋膜过度劳损以引发炎症,造成足底筋膜炎,引起疼痛。此种情况只有纠正足的旋前状态才能有效治愈。跟腱炎、足底筋膜炎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多发于久站、活动较多人群,很多患者饱受痛苦不能根本解除疼痛是因为对症治疗。足底局部炎症、肿胀只是结果,临床针对疼痛,采取传统的压揉、针灸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诊断建立整体观,足底骨骼相对位置中立位的缺失才是病灶,只有恢复骨骼正确位置,改善下肢生物力学,配以传统手法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膝关节相关疼痛
距下关节的稳定状态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距下关节的位置变化会影响到胫骨的运动方式。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滑车构成,内踝、外踝和胫骨下端关节面构成踝穴,包容距骨体,这种特殊的“卯榫”结构,加之距骨体前宽后窄的形态,距骨体与踝穴适应性较好,所以距小腿关节稳定较好。距下关节(距跟关节),是距骨下关节面和跟骨上关节面组合成的关节,这个关节将跟骨和距骨连接在一起,将身体重力从胫骨传到跟骨直至地面。闭链状态下,距小腿关节的“卯榫”结构,距骨被牢固地固定在榫眼内,此时踝部的运动状态主要取决于距下关节。跟骨则相对地处于被固定状态,距下关节变成了距骨、小腿复合体与跟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足过度旋前可沿着运动链向上传递,当距跟关节过度内旋时,从而引起胫骨过度向内旋转。跟骨外翻角度与胫骨旋转有密切关系[4]:跟骨外翻角度越大,胫骨内旋角度也越大[5]。膝关节的“锁扣运动”继而引发股骨内旋,下肢生物力学轴线异常,体态呈现膝外翻。
国外许多学者、临床医师发现下肢生物力学轴线的异常是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由于足旋前异常向上升序导致膝关节中立位缺失,肌张力失衡,体态表现出异常。通过临床试验得知下肢机械轴负荷的(60-80)% 是通过膝关节的内侧结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作主要原因在于关节软骨的负荷过重,失去了“回弹力”的防护作用。通过整体整骨技术矫正足过度旋前,恢复骨骼、关节的中立位,配合足垫矫形技术可以将膝内侧负荷应力转移到关节面较正常的部位,重新建立正确的力学平衡,从而改善膝关节疼痛及日常活动能力[6]。只有纠正足的过度旋前结构,重新建立正确的力学平衡的基础,恢复下肢正确的生物力线[7],这样可以将膝内侧负荷应力转移到关节面较正常的部位。这样软组织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解除因关节错位产生的不平衡肌张力,改善患者的体态、步态,从而减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三)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腰椎相关疼痛
足的过度旋前时引发胫骨旋内,胫骨内旋带动股骨内旋,股骨内旋又影响髋关节内旋,骨盆前倾,双侧足过度旋前比单侧更易导致骨盆前倾。单侧足过度旋前严重,会引起膝外翻,膝外翻影响股骨内旋,髋关节内收,体态表现出同侧下肢功能性短腿,直接影响骨盆侧向倾斜。髋关节的内收内旋,会让同侧骨盆产生旋前,导致骨盆旋移症,引发骶髂关节紊乱,出现骶髂关节的疼痛。骨盆的旋移进而带动腰椎的旋转,引发腰部的疼痛,如腰椎后关节突卡压、椎间盘突出症、腰骶深层稳定肌的损伤。如果双侧足过度旋前所致髋关节的内收内旋,会让骨盆过度前倾,腹部容易隆起,腰椎曲度多大,易引发腰椎后关节突卡压疼痛。除此之外,骨盆的异常,还会影响到骨盆内的脏器,容易引发生理性功能障碍,如女性的痛经、过早闭经,男性的尿频等现象,一旦因足过度旋前引發上述症状,患者去医院就医时,往往会忽视矫正过度旋前的结构,未对错误的下肢生物力学实施矫正,而采取传统的对症治疗,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临床发现很多的足部结构与步态异常,往往会引发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异常,引发一些列结构与功能的异常,进而产生功能障碍与疼痛等问题。在现代医疗方法中,经常会存在以病症部位为核心的评估与治疗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至此,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对常见的足过度前旋引发的颈肩腰腿疼痛的治疗进行探讨,力求通过足多度旋前诱发下肢结构的改变,对下肢异常生物力学的关联性分析,寻找其内在的关联规律,为临床治疗、运动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刘学祯,任影萍.扁平足的研究进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80-82.
[2]何凯,王愉思,刘宏.关于扁平足测量方法及评估指标的研究与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7):58.
[3]郝军.矫形鞋垫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应用初步报告[J].中医正骨,2007,19(1):25-26.
关键词:足过度旋前;治疗;颈肩腰腿疼痛
一、当前临床日常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常见方法和疗效
常见临床导致颈肩腰腿疼痛主要有足底筋膜炎、肌腱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滑膜炎、髌骨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颈椎病等,表现为疼痛、功能受限、酸胀、麻木等,劲椎病还会引发头痛头晕、视力障碍、耳鸣,脊柱失稳还会引发脏腑相关疾病。目前临床治疗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痛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保守方法常见有:推拿按摩、拔罐、针灸、刺血、电疗、火疗、中药外敷等;手术方法有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
临床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方法虽然很多,但很多时候效果并未象我们所期待那样好,特别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即便是采取手术治疗后,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一年半后还会引发相邻椎体间盘的症状。这是因为当前治疗的出发点往往都是针对疼痛症状的治疗,而忽视了对引发症状的原因进行诊治,即只是对症治疗,未对因治疗。
二、足过度旋前的危害、评估方法
足过度旋前会影响胫骨、膝关节、股骨、骨盆、脊柱中立位的缺失以及力线的传导异常,进一步导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功能障碍或过劳损伤,最终导致足痛、小腿痛、膝痛、下腰痛等慢性疼痛。
正常情况下,足的适度旋前角度是4-6°,大于这个范围时,为过度旋前。足过度旋前有多种评定方法,舟骨下降实验、足弓高度[2]、足印比例法[3 ]等方法。足印比例法是在足印的拇趾内侧缘到跟骨內缘画一切线,正常足印的足弓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宽度之比为2:1,轻度扁平足为1:1,中度扁平足位1:2,重度扁平足无空白区。
三、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日常颈肩腰腿疼痛的意义
(一)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足底疼痛
当足过度旋前时,足弓塌陷,内侧纵弓高度降低,足底长度变大,前足外翻,这时踝关节的内侧关节间隙打开,软组织被拉长,肌张力增大,这样容易牵拉足部肌肉、足底筋膜,使之处于紧张且持续的状态,久而久之,将导致筋膜过度劳损以引发炎症,造成足底筋膜炎,引起疼痛。此种情况只有纠正足的旋前状态才能有效治愈。跟腱炎、足底筋膜炎是比较常见的病症,多发于久站、活动较多人群,很多患者饱受痛苦不能根本解除疼痛是因为对症治疗。足底局部炎症、肿胀只是结果,临床针对疼痛,采取传统的压揉、针灸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除。诊断建立整体观,足底骨骼相对位置中立位的缺失才是病灶,只有恢复骨骼正确位置,改善下肢生物力学,配以传统手法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膝关节相关疼痛
距下关节的稳定状态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距下关节的位置变化会影响到胫骨的运动方式。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滑车构成,内踝、外踝和胫骨下端关节面构成踝穴,包容距骨体,这种特殊的“卯榫”结构,加之距骨体前宽后窄的形态,距骨体与踝穴适应性较好,所以距小腿关节稳定较好。距下关节(距跟关节),是距骨下关节面和跟骨上关节面组合成的关节,这个关节将跟骨和距骨连接在一起,将身体重力从胫骨传到跟骨直至地面。闭链状态下,距小腿关节的“卯榫”结构,距骨被牢固地固定在榫眼内,此时踝部的运动状态主要取决于距下关节。跟骨则相对地处于被固定状态,距下关节变成了距骨、小腿复合体与跟骨之间的连接结构。足过度旋前可沿着运动链向上传递,当距跟关节过度内旋时,从而引起胫骨过度向内旋转。跟骨外翻角度与胫骨旋转有密切关系[4]:跟骨外翻角度越大,胫骨内旋角度也越大[5]。膝关节的“锁扣运动”继而引发股骨内旋,下肢生物力学轴线异常,体态呈现膝外翻。
国外许多学者、临床医师发现下肢生物力学轴线的异常是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由于足旋前异常向上升序导致膝关节中立位缺失,肌张力失衡,体态表现出异常。通过临床试验得知下肢机械轴负荷的(60-80)% 是通过膝关节的内侧结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作主要原因在于关节软骨的负荷过重,失去了“回弹力”的防护作用。通过整体整骨技术矫正足过度旋前,恢复骨骼、关节的中立位,配合足垫矫形技术可以将膝内侧负荷应力转移到关节面较正常的部位,重新建立正确的力学平衡,从而改善膝关节疼痛及日常活动能力[6]。只有纠正足的过度旋前结构,重新建立正确的力学平衡的基础,恢复下肢正确的生物力线[7],这样可以将膝内侧负荷应力转移到关节面较正常的部位。这样软组织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解除因关节错位产生的不平衡肌张力,改善患者的体态、步态,从而减少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三)矫正足过度旋前治疗腰椎相关疼痛
足的过度旋前时引发胫骨旋内,胫骨内旋带动股骨内旋,股骨内旋又影响髋关节内旋,骨盆前倾,双侧足过度旋前比单侧更易导致骨盆前倾。单侧足过度旋前严重,会引起膝外翻,膝外翻影响股骨内旋,髋关节内收,体态表现出同侧下肢功能性短腿,直接影响骨盆侧向倾斜。髋关节的内收内旋,会让同侧骨盆产生旋前,导致骨盆旋移症,引发骶髂关节紊乱,出现骶髂关节的疼痛。骨盆的旋移进而带动腰椎的旋转,引发腰部的疼痛,如腰椎后关节突卡压、椎间盘突出症、腰骶深层稳定肌的损伤。如果双侧足过度旋前所致髋关节的内收内旋,会让骨盆过度前倾,腹部容易隆起,腰椎曲度多大,易引发腰椎后关节突卡压疼痛。除此之外,骨盆的异常,还会影响到骨盆内的脏器,容易引发生理性功能障碍,如女性的痛经、过早闭经,男性的尿频等现象,一旦因足过度旋前引發上述症状,患者去医院就医时,往往会忽视矫正过度旋前的结构,未对错误的下肢生物力学实施矫正,而采取传统的对症治疗,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语
临床发现很多的足部结构与步态异常,往往会引发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异常,引发一些列结构与功能的异常,进而产生功能障碍与疼痛等问题。在现代医疗方法中,经常会存在以病症部位为核心的评估与治疗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至此,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对常见的足过度前旋引发的颈肩腰腿疼痛的治疗进行探讨,力求通过足多度旋前诱发下肢结构的改变,对下肢异常生物力学的关联性分析,寻找其内在的关联规律,为临床治疗、运动康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秀丽,刘学祯,任影萍.扁平足的研究进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80-82.
[2]何凯,王愉思,刘宏.关于扁平足测量方法及评估指标的研究与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7):58.
[3]郝军.矫形鞋垫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应用初步报告[J].中医正骨,2007,19(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