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词豪放,是自宋以来大家所公认的,但今人多接受以“气象恢弘”来解释豪放,和宋人以豪放推许苏词的意思颇有出入。宋人说苏词豪放,实指他打破词之常规,“以诗为词”,不大严守音律。换言之,豪放不仅仅是风格,更是创作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苏轼;宋词;豪放;创作方法
苏轼之词,自宋至今,论者多以豪放相许。明人张艇《诗馀图谱》曰:“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这一说法为后人普遍接受,但用“气象恢弘”来解释“豪放”,却和宋人以豪放推许苏词之本义颇有出入。
一、苏词之“豪放”当指“打破常规,以诗为词”
“豪放”一词,出于《北史·张彝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廷,步眄高上,无所顾忌。”此处之“豪放”指“无所顾忌”不受拘束,本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后被批評家用于评价文学创作。宋代词论家所称之“豪放”,亦多沿袭此意。宋人首先以“豪放”一词推许苏词并加以说明的是陆游,其《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由此可见,陆游所说的豪放,是指东坡词“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亦即不拘声律无所顾忌,与《北史》“豪放”之意相通。不仅陆游,当时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略早于陆游的李清照评苏词:“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螽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和苏轼关系密切的晁补之、张耒都说:“先生小词似诗。”晁又说:“东坡词,人多谓不协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苏轼也以“豪放”自诩。他在《答陈季常》中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雅,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此话看似自我批评,实为自得。豪放而如此快活,正是摆脱了传统词的拘束,以诗为词,一任性情,享受纵笔直书带来的快感。“豪放”一词也出现在苏轼的其他评论中,如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这里将豪放与法度相对,亦有打破常规,不受拘束之意。可知宋人包括苏轼自己所说的豪放,与“气象恢弘”似关系不大,而主要指蘇轼引诗人词,打破词的传统拘束,不为词律所缚,改变了词的旧有格局。
二、以“气象恢弘”释“豪放”与苏词之实际不符
如前所述,张綖《诗馀图谱》说:“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然而,检视现存苏词,若以“气象恢弘”来衡量,则此类作品数量极少,明显与“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的说法相矛盾。可见《诗馀图谱》只是沿袭了宋人的说法,却没注意到宋人对豪放的理解。而后人以“气象恢弘”解释“豪放”,既不符合苏轼的创作实际,也与宋人所说的“豪放”不一致。在宋人眼中,不仅那些气象恢弘之词,其中词情酝籍者亦是豪放。换言之,以宋人对豪放的解释,苏轼的豪放词绝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数量如此之少。其实,“气象恢弘”之词在苏轼以前即有,从敦煌曲子词到中唐晚唐五代文人词,再到苏轼以前的宋人词中皆可得见。其中典型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雄浑悲壮,今人以为开“豪放词”之先声,但欧阳修亦只评为“穷塞主之词”。宋人并不以“豪放”目之,大概与这些词仍属“倚声而歌”不无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豪放”在宋人心目中与后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差距的。
苏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致“东坡词,人多谓不协律”。但检视现存苏词,核诸后人词谱,不协律的也不太多。这是否矛盾呢?众所周知,后人词谱只标平仄。固然,音律与字的平仄有密切关系,字的抑扬顿挫配合得当,形成一种和谐的音律美,有利于歌唱。但由于南宋以后词乐失传,单凭是否合乎平仄来判断一首词是否人腔,是否拗嗓子,实在难以定案。随着时间推移和创作的积累,“豪放”的含义有了发展变化,原始与后起之含义在使用上有所消长,前者逐渐为后者所取代,恐怕和词乐的失传也有些关系。再者,苏词之不协律,亦即东坡自言“间有不入腔处”,或许只是说“按旧的唱法有失律吕”,并非不能歌而是需用新唱法。苏轼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曾致书好友鲜于优:“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其显然不同于传统词“聊佐清欢”的唱法。又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上述记载表现出苏词与柳词在声律、唱法上的区别。苏轼改变了以女声为主声部的词坛格局,改变了传统词作歌唱的方式,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改变,苏词会被传统词家目为“不协律”、“不入腔”。
词,本名曲子词,随着隋唐燕乐的兴起而兴起,生来就和音乐有不解之缘。宋词的繁荣,与最高统治者鼓励官僚安富尊荣,征歌逐舞,尽情享乐密切相关。上行下效,“以至市楼酒肆皆供帐为游息之地”,“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此时的宋词,多写男女燕妮之私和离别相思之情,“聊佐清欢”,被看成“艳科”、“小道”。苏轼的时代,正是被李清照批评为“词语尘下”的柳永词盛行之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连苏门弟子“亦学柳七郎作词”,但末流所及,多近俚俗艳冶。苏轼力矫时弊,“豪放”正是他词体革新的自觉追求。一方面,在理念上苏轼把词看作是“古人长短句诗”,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上“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正是苏轼以“豪放”使词摆脱音乐的附庸地位,跨出了花间小径,走向了自由的广阔天地。至此,词境始大。词可以和诗一样缘情言志,诸如抒情写景,怀古感事,留别赠答,说理状物,凡人诗者无不可以入词,从而增强了词的生命力,正如王灼的《碧鸡漫志》所言:“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弄笔者始知自振。”
结语
综上所述,苏词之“豪放”主要是指“打破常规”的理念和“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若单以“气象恢弘”解释“豪放”,仅仅注意到某些苏词的风格特点,这种认识无疑是片面的。只有从宋人眼中的“豪放”出发去认识苏词,才能更好把握苏词在词史上的开创之功和突出地位。
关键词:苏轼;宋词;豪放;创作方法
苏轼之词,自宋至今,论者多以豪放相许。明人张艇《诗馀图谱》曰:“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酝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这一说法为后人普遍接受,但用“气象恢弘”来解释“豪放”,却和宋人以豪放推许苏词之本义颇有出入。
一、苏词之“豪放”当指“打破常规,以诗为词”
“豪放”一词,出于《北史·张彝传》:“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廷,步眄高上,无所顾忌。”此处之“豪放”指“无所顾忌”不受拘束,本用于形容人的性格,后被批評家用于评价文学创作。宋代词论家所称之“豪放”,亦多沿袭此意。宋人首先以“豪放”一词推许苏词并加以说明的是陆游,其《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由此可见,陆游所说的豪放,是指东坡词“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亦即不拘声律无所顾忌,与《北史》“豪放”之意相通。不仅陆游,当时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看法。略早于陆游的李清照评苏词:“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螽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和苏轼关系密切的晁补之、张耒都说:“先生小词似诗。”晁又说:“东坡词,人多谓不协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苏轼也以“豪放”自诩。他在《答陈季常》中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雅,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此话看似自我批评,实为自得。豪放而如此快活,正是摆脱了传统词的拘束,以诗为词,一任性情,享受纵笔直书带来的快感。“豪放”一词也出现在苏轼的其他评论中,如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这里将豪放与法度相对,亦有打破常规,不受拘束之意。可知宋人包括苏轼自己所说的豪放,与“气象恢弘”似关系不大,而主要指蘇轼引诗人词,打破词的传统拘束,不为词律所缚,改变了词的旧有格局。
二、以“气象恢弘”释“豪放”与苏词之实际不符
如前所述,张綖《诗馀图谱》说:“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然而,检视现存苏词,若以“气象恢弘”来衡量,则此类作品数量极少,明显与“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的说法相矛盾。可见《诗馀图谱》只是沿袭了宋人的说法,却没注意到宋人对豪放的理解。而后人以“气象恢弘”解释“豪放”,既不符合苏轼的创作实际,也与宋人所说的“豪放”不一致。在宋人眼中,不仅那些气象恢弘之词,其中词情酝籍者亦是豪放。换言之,以宋人对豪放的解释,苏轼的豪放词绝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数量如此之少。其实,“气象恢弘”之词在苏轼以前即有,从敦煌曲子词到中唐晚唐五代文人词,再到苏轼以前的宋人词中皆可得见。其中典型者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雄浑悲壮,今人以为开“豪放词”之先声,但欧阳修亦只评为“穷塞主之词”。宋人并不以“豪放”目之,大概与这些词仍属“倚声而歌”不无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豪放”在宋人心目中与后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差距的。
苏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致“东坡词,人多谓不协律”。但检视现存苏词,核诸后人词谱,不协律的也不太多。这是否矛盾呢?众所周知,后人词谱只标平仄。固然,音律与字的平仄有密切关系,字的抑扬顿挫配合得当,形成一种和谐的音律美,有利于歌唱。但由于南宋以后词乐失传,单凭是否合乎平仄来判断一首词是否人腔,是否拗嗓子,实在难以定案。随着时间推移和创作的积累,“豪放”的含义有了发展变化,原始与后起之含义在使用上有所消长,前者逐渐为后者所取代,恐怕和词乐的失传也有些关系。再者,苏词之不协律,亦即东坡自言“间有不入腔处”,或许只是说“按旧的唱法有失律吕”,并非不能歌而是需用新唱法。苏轼作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曾致书好友鲜于优:“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其显然不同于传统词“聊佐清欢”的唱法。又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上述记载表现出苏词与柳词在声律、唱法上的区别。苏轼改变了以女声为主声部的词坛格局,改变了传统词作歌唱的方式,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的改变,苏词会被传统词家目为“不协律”、“不入腔”。
词,本名曲子词,随着隋唐燕乐的兴起而兴起,生来就和音乐有不解之缘。宋词的繁荣,与最高统治者鼓励官僚安富尊荣,征歌逐舞,尽情享乐密切相关。上行下效,“以至市楼酒肆皆供帐为游息之地”,“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此时的宋词,多写男女燕妮之私和离别相思之情,“聊佐清欢”,被看成“艳科”、“小道”。苏轼的时代,正是被李清照批评为“词语尘下”的柳永词盛行之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连苏门弟子“亦学柳七郎作词”,但末流所及,多近俚俗艳冶。苏轼力矫时弊,“豪放”正是他词体革新的自觉追求。一方面,在理念上苏轼把词看作是“古人长短句诗”,另一方面在创作实践上“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正是苏轼以“豪放”使词摆脱音乐的附庸地位,跨出了花间小径,走向了自由的广阔天地。至此,词境始大。词可以和诗一样缘情言志,诸如抒情写景,怀古感事,留别赠答,说理状物,凡人诗者无不可以入词,从而增强了词的生命力,正如王灼的《碧鸡漫志》所言:“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弄笔者始知自振。”
结语
综上所述,苏词之“豪放”主要是指“打破常规”的理念和“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若单以“气象恢弘”解释“豪放”,仅仅注意到某些苏词的风格特点,这种认识无疑是片面的。只有从宋人眼中的“豪放”出发去认识苏词,才能更好把握苏词在词史上的开创之功和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