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一份爱

来源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若常年离开父母的关怀,那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呢?如今,很多父母背井离乡,投身于城市的建筑业与服务业,而孩子则留在家中,成为被爱遗忘的个体,他们就成了农村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本应该受到父母的陪伴与呵护,但是生活的艰辛常常使父母不在他们身边。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如何使爱回归?如何引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性话题。
  现状: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江西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他们常年亲情缺失,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的声音。
  初冬的鲁北沾化,寒意袭人。沾化田家村66岁的杨爱芝大娘正顶着寒风接外孙女灵灵放学回家。今年8岁的灵灵是沾化县富国第一实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灵灵跟着姥爷姥姥已经5年了。对灵灵来说,爸爸妈妈就是电话里面的声音:“要听姥爷姥姥的话,好好学习,今年我们尽量抽时间回家看你……”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让灵灵高兴不已,可惜5年来,爸爸妈妈都没能“抽”出时间。
  山东沾化县东沙村的小洁今年4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一提起爸爸妈妈,小洁就含着泪搂住奶奶。小洁的父母去广州打工有2年了。姑姑每次带着她通过网络与爸爸视频聊天时,小洁都喊着:“爸爸你下来!”
  他们长期身边无亲人,孤独地生活着,也无人管教。
  陈福仙,这个11岁的五年级学生,父母都在佛山打工,大姐和三姐在读中学,住在学校。二姐没读书,出门挣钱了。于是,陈福仙只好一个人生活,身边甚至没有一个监护人。不敢在家里睡觉是经常的事,她常常不得不偷偷向邻居的孩子求助,希望夜里去挤同一张床。但是同伴的家长不欢迎她,陈福仙在他们眼里是缺乏父母管教的坏孩子。大姐去读高中前,把一个大大的娃娃熊留给了陈福仙。于是晚上在家里,只有它和她相依。
  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年仅12岁的独生女菲菲于3年前被父母留在肇庆老家与奶奶同住。三年过后,乖乖女却成了经常逃学、动不动对母亲拳脚相向的“问题女孩”,父母被迫带她到医院看心理医生。据母亲曾女士介绍,三年前,迫于生活,他们夫妇决定到广州做小生意,留下女儿菲菲在老家与奶奶同住,由于菲菲从小乖巧懂事,他们很少打电话回家,也很少回家探望,通常一年才回去一次。没想到,一年前,菲菲开始有了变化,她变得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但当时未引起家人重视。4个月前,菲菲开始经常发呆,注意力不集中,面对陌生人以及陌生环境感到紧张、害怕,经常无故旷课,还对家人大发雷霆。其间曾女士尝试跟女儿谈心,不但被她拒绝,还表现出对母亲的仇恨情绪,甚至打骂母亲和奶奶。据心理医生张延赤主任介绍,菲菲的行为及心理异常与其“被留守”经历有密切关系。入院不久,菲菲曾发短信给母亲,称:“你们太现实了,为了赚钱丢下我。”目前菲菲还对母亲充满仇恨,不愿意与母亲交流,甚至不愿意见到母亲。
  他们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2007年6月12日,在广州瑶台14巷发生一起惨案,一名16岁的青年王淘(化名)因上网伸手向母亲要钱,其母不给,两人发生激烈争执。一怒之下,他拿起菜刀将母亲砍死。父亲王军(化名)回家看到后,也被躲在门后的王淘砍成重伤。
  王淘面对警方审讯时大喊:“他们只想着赚钱,把我一个人留在老家不管我。他们不仅从不关心我,还要限制我的自由,只有杀掉他们才能实现我的理想。”王淘也是一名留守少年,他6岁的时候父母就先后从河南老家来到广州打工,把他留在河南老家,后来上网成瘾,出现心理问题。
  讨论:
  高 宇(初三学生):父母常年不在家,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必然会造成伤害。我觉得留守儿童非常可怜,小小年纪就承担离别之苦。在电视上,我看到一群留守儿童穿着破旧的衣服,光着脚,拿着饭碗,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跑着。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里,流露出对父母归来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天德(德育老师):尽管爷爷奶奶很关心留守孩子,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孩子一遇到麻烦就会感到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性格内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我觉得,父母在为钱奔波劳碌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其实,赚钱不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吗?与其给予物质上的丰富,不如弥补精神上的匮乏。他们在家里等得好苦啊!
  吴新平(全国妇联儿童部副部长):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还是缺失问题,集中体现在亲情缺失、生活照料缺失、学习辅导缺失、安全保护缺失,等等。只有将这些缺失降低到最小,才能还留守儿童一片蔚蓝的天空,使其茁壮成长。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人生下来后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是亲密性,母亲有天然的优势;第二是独立性,这是父亲的优势和责任。妈妈带大的孩子性格细腻、温柔,爸爸带大的孩子性格独立、勇敢、顽强。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会怎样呢?这将会导致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变得脆弱,这将引发一系列问题:对衣食住行照料不周会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关爱会导致他们不会关爱别人,他们内心无法真正体会“爱”与“被爱”的滋味。
  聂 茂(中南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对留守儿童来说,最首要、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缺失,简单地表现为“想父母”。当父母无法满足其情感需求的时候,村里的几只小羊羔,都能成为孩子的情感依赖。在绝大多数小孩眼里,挨骂可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有的留守儿童却能为此骄傲几天,他会带着炫耀的表情告诉小伙伴们:“爸爸在电话里骂我了。”他就是想向他的同学们传达一个信息——父亲很关心我,这表明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愿望很强烈。
  倾诉:
  心底的呼唤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今年读初二。父母都是农民,常年在外地打工。爸爸会砌墙,进了一家工程队。妈妈没什么手艺,经常在饭店里打杂,偶尔去物业公司做保洁员。   记忆里,他们就很少回家,几乎只有春节才能看到他们。
  春节成了一个美好的期待。快到年底时,我掰着手指头数着,十天、九天、八天、七天……终于把爸爸妈妈盼回来了。大包小包的,他们背了一大堆,放在炕上,给我们分东西。看着好看的衣服和好吃的零食,弟弟笑开了花,我却高兴不起来。爸爸的胳臂受伤了,上面缠了一层绷带。
  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子前,幸福地吃着并不丰盛的晚餐。可是,春节的喜庆气氛很快就淡去了,爸爸妈妈又要走了。我的心里很难受,恨不得跟他们一起去城里。可是,爸爸说:“你马上就要上初三了,需要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我和你妈不出去赚,怎么供你读书啊!”爸爸说得在理儿,在家靠种地是很难维持生计的,可是……我含着泪水,把他们送到村口。那天,妈妈也哭了,眼睛就像两个红红的樱桃。
  这样的一幕每年都要上演,每一次都很凄凉。
  爸爸妈妈走了,奶奶领着我们生活,日子过得还算温馨。不过,弟弟又受到别人的“歧视”了。弟弟非常淘气,放学后和小伙伴在村子里乱跑,经常带着伤回来。奶奶问他:“你又和谁打架了?”
  “我没打架,是他们欺负我!”弟弟哇哇地哭起来。我蹲下身子,给他擦眼泪。
  “若是爸爸妈妈在家就好了,他们也不敢这样对我们!”我在心里想着,并产生了一丝怨恨。
  爸爸妈妈常年不在家,让我的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失去了依靠。上初中时,别的同学都有父母陪在身边,我却一个人背着书包,傻傻地站着。老师问我:“你的家长呢?”
  “他们没在家,都进城打工去了。”
  “书费带了吗?”
  “老师,多少钱,我明天交行不?”
  老师瞥了我一眼,去招呼别的家长了。当时,我的心里酸酸的,好像受了莫大的委屈。
  在班里,我坐在最后一排,几乎没有人注意我。我的成绩也很一般,回家除了照顾弟弟,还要帮奶奶做饭。这几年,奶奶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而且经常咳嗽。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很辛苦,可也不能不管我们呀!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相伴,我非常羡慕。现在,我感到非常失落,不敢向老师提问题,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流了很多泪。
  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
  分析:
  留守儿童因为多种原因,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归纳为以下这几种:
  1.心理问题。由于父母远离,疏于管教,亲情缺失,无人沟通与交流,而处于15岁以下的孩子正是情感、性格、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常常表现为自卑、脆弱、冷漠、任性、焦虑、暴躁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轻者出现心理问题,重者有可能引发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2.行为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放任不管,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严厉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较为普遍。
  3.生活问题。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比如不讲卫生、骂人打架、挑吃挑穿等。其实,这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尤其是老人溺爱,更加助长了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由于生活习惯不好,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我行我素,不遵守规章制度,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4.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经常独自在家,无人照料,用电用煤气时会存在很大隐患,还有其他安全问题。
  而造成留守儿童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是因为:
  1.父母远离,亲情的缺失
  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收入,孩子留在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少之又少。而孩子正是处于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无比寂寞、孤独。甚至一些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外出打工的,以致产生怨恨心理。其实,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有心灵上的抚慰。
  有些父母甚至把孩子扔给老人后,几年不回家一次,平时也少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让自己的孩子长期处于亲情的缺失与情感的寂寞中。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监管不力,家教缺失
  留守儿童目前监护情况分三种:一是隔代监护型,这类留守儿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监护,由于是隔代,难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二是寄养监护型,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将孩子寄养在亲属家,使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三是无人监护型,这种类型往往以大带小,大一点的孩子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照顾好弟弟妹妹,由于缺少监管,隐患也最大。
  隔代监护,监护人的素质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孩子的祖父母,他们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而且要承担很多家务,所以对孩子的监管存在漏洞,更谈不上良好的教育了。寄养监管,由于监管人对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多少有些同情,所以,面对孩子的过错,总是睁只眼闭只眼,再加上亲疏区别,觉得不太好严加管教,所以多少有点放任被监管的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失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会出现很多的误区。
  3.学校、老师的关爱与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一些乡镇中心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在校生的70%左右,再加上学校条件有限,师资不够,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关爱不够。所以,很多孩子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甚至在课堂上没有回答过问题。在他们心中,老师的形象是神圣的,不被老师重视,必然对心理造成伤害。刘阳(化名)的家在江西农村,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在学校,她惧怕老师,因为老师总是板着面孔,样子很凶。“在课堂上,老师从没叫过我,也没进行过家访,他甚至没喊过我的名字。我很失落,觉得自己就是被人遗弃的丑小鸭。”
  对策:
  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留守儿童”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除了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引起重视,给予政策扶持,改善一些硬性条件外,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家长、学校还有社会深思。
  1.家庭方面
  父母外出打工,这本无可厚非,但也要为孩子找好代理监护人。外出期间,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沟通,尽可能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和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无论在哪,都要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如果条件允许,可将孩子带在身边一起进城读书,并不断给孩子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不允许,夫妻可留一人在家照顾孩子,或者每月回家探望一次。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学知识的地方,老师如同父母一样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不仅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带来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父母虽远离,但还有老师在,还有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因为温暖与关爱,能帮助他们走出孤独自闭的心理障碍。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对留守孩子多进行心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更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从点滴小事入手,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3.社会方面
  强化政府管理,加强扶持力度,比如在打工密集的地方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费用等。还可以开办寄宿制学校,为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创造条件,打破城乡隔阂,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
  另外,各地也要尽量发展当地的经济,给本地的农民工多带来一些就业的机会,让他们能在家门口打工,让他们回归家乡,回归家庭,让他们的孩子不再留守。
  后记:
  总之,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隐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配合,才能让爱回归,才能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才能让留守儿童的头顶出现一片蔚蓝的天空。
其他文献
耄耋老人的“十乐”养生经  钱国宏    邻居五奶今年97岁,却是耳不聋眼不花,屋里屋外拿得起放得下,是十里八村有名的“老寿星”。五奶生在农村,住在乡下,她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就是“十乐”——  耕耘之乐 五奶家的院中有个菜园,春种秋收,只要是有时间,五奶就在菜园里忙活。五奶说,种菜既能闻到植物新鲜的气息,又可以锻炼身体,同时还能从“春种秋收”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  弄孙之乐 五奶的孙子、外孙女一到
不定期的,带飞字的动物喜欢凑到一起开个会。飞鸟、飞鱼、飞鼠、飞蛇、飞虫……那时候,会飞的动物比现在多得多。瞧,飞黄也来了。  飞黄其实是一匹马,长得有点像狐狸,有翅膀,背上有角——很有意思吧?不管是谁,只要骑上飞黄,扶着它背上的两只角,坐起来整个人感觉就很稳,不怕被摔下来。相当于一对扶手,也可以当方向盘使用。要向左,你只需要向左边稍稍一用力;要向右,你只需要向右边稍稍一用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也
笔的转动怒放,墨的悠然长久,我爱笔墨……  ——题 记  不知从何时起,我的记忆中有了笔墨,恍若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伴随着的,是无限的精彩。我的世界,因笔墨而精彩。  绘,绘一片天空  绘一片天空,绘出它的气势浩荡,绘出它的妙不可言,绘出它的无边无际。  从小,我就喜欢绘画。喜欢它的千姿百态,喜欢它的细腻婉转,喜欢它的浮想联翩,喜欢它的热烈激情。我喜欢绘一片天空,加上几朵云彩,看它们悠然自得地飘,飘
“视而不见”语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视”是看,“见”是看到。雖然睁着眼睛看了,却什么也没看进去。后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对看到的事物漠不关心、毫不重视。例如唐代韩愈《明水赋》:“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老舍《新文艺工作者对戏曲改进的一些意见》:“大家也并没有去深究此中的原因,只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一任旧戏曲自生自灭,随它去吧。”  确实有这个东西存在,也
如果你有话想说  静子姐姐,我想冒昧地问你一个问题:做到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为什么就这么难?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要以貌取人”,可为什么有些同学上中学了还是没学会?  我提出这样的疑问,主要是因为我初中班上的一个女孩。她因为相貌不佳而沦为男生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戏谑地叫她“校花”,还有好事者把她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在网上散播。  她是个非常坚强的姑娘,我有一次在食堂和她坐在一起吃饭,几个男生经
A    事情实在蹊跷,这是上午11点多钟,石藐玉从“开心到永远”网吧里踉踉跄跄地出来,在明晃晃的太阳底下揉了半天眼睛,愣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也不是找不到家,是找不到家人了。爸爸、妈妈和爷爷都不知去向,他想找人打听一下,可是怪了,全村连一个人影也没看见。  “人呢?”他问一条狗。  狗也不理他,摇着尾巴跑开了。  难道是因为我爱去网吧家人都离家出走了?太不合逻辑了!只听说有孩子出走,没听说过有
Dear son...  孩子……  The day that you see me old and I am already not healthy, have patience and try to understand me...  哪天你看到我日渐老去,身体也渐渐不行,请耐着性子试着了解我……  If I get dirty when eating... if I can not dres
摘要:从晏几道词作的梦意蕴入手,分析了他因境遇颠沛及秉性孤傲、以填词编织梦境排遣心绪。在梦境由筑造到破碎的流程里,由寄情于梦开始,又转多情,最终走入伤情的境地,这一梦意氤氲的精神历程,刻录着词作者心灵的流亡史。  关键词:晏几道;梦意蕴;寄情;多情;伤情  庄周有晓梦迷蝶之游,楚王有巫山神女之遇。自古这一虚幻的梦境便盘旋在文士痛苦的心扉之间。人生的哀痛与忧伤、失意与怅惘,在梦中得到抚慰。梦,是心灵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含褒义。  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同义词有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等。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导语】  材料作文就是由命题人提供一则材料,考生依据材料自由命题、立意、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近年来,随着中考作文“一卷双题”模式的流行,灵活多变的材料作文越来越多地走上各地中考试卷。在材料作文的写作中,材料的解读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深入剖析材料,才能从中挖掘到闪光的“金子”,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写作的方向。否则,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题再现】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由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