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言机智的特点及运用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从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看,有文字表达的语言(书面语)、借声音表达的语言(口语)和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让人明白其义的语言(体态语)。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后两种:口语和体态语。体态语又称态势语或身体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则叫教学语言机智。
  教学语言机智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强。即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和接受心理水平等因索,否则,非但达不到其运用目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2)灵活性强,虽然语言机智的运用要受到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的严格限制,但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时间段运用却并不受任何限制。(3)幽默性强,教学语言机智的运用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路以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超常效果。这一目的性使得幽默成为教学语言机智的内在要求。
  根据教学语言机智的上述特点,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种时机大胆灵活地对它加以运用,并在运用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下面将以实例加以论述。
  
  一、导入新课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在教授“词的音形义”知识单元时,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笑话《捐官答上司》:有一天上司巡察下情,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官忙回答说:“梨树很多,可结的果实却不大。”上司不耐烦地说:“我不是问你什么梨杏,我问的是你的小民。”捐官忙起身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儿。”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我问:“闹出这样的笑话呢?”然后自然地进入正题讲解知识点。
  由于知识单元本身比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易开小差。但在课前加上这段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明白“词的音形义”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并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的集中。
  
  二、应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尽管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出现未曾考虑到的事件。情急之中,一时也难以找到其它好的办法来处理。语言却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得力的教学语言常常能在三言两语中将事件平息于无形中。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将教学口语和体态语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使论述更条理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运用的,口头语言为主,体态语言为辅,共同表达教师的意图,强化教学效果。
  时至今日,光波、声波,电子波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期刊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基础教育难,特殊教育更难,特殊教育中的语文教育难上加难。多年从事聋哑教育的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聋哑生的语文最难教,化的精力最大而收效较小。这是什么原因?是否有良策可治?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践中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抓好语文学科的主阵地    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这样写到:语文是对聋哑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
期刊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
期刊
著名的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
期刊
如何在审美教育中来贯穿道德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是审美教育的宗旨所在。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审美教育的特殊性上人手。教师通过对审美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研究对象。美学是人类从审美关系把握世界的一门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以具有审美特征的对象与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所构成的,二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现实的具体的审美活
期刊
一、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然性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
期刊
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受。这种状况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和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形成了和教学本
期刊
摘要:职高生在语文学习中时常感到困难,本文分析了学生语文学习特点,并从多角度寻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语文学习;特点与对策    现今的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职高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由于上不了普通高中才来到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困难也相当突出,他们普遍感到语文难学,学不懂,提高不大。那么职高生语文学习有哪些特点呢,作为语文教师该采取什么措施
期刊
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西晋的嵇康、唐代的王维、宋代的柳永、清代的曹雪芹……他们不仅是诗文高手,同时也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音乐绝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一门艺术,唯有走近音乐,我们才会真正领悟那深厚积淀下的博大与深邃。健康的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也能够启迪人们的智慧。文学家常常在音乐中捕捉灵感,为自己构筑精神家园。教学中,音乐有其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将优美的旋律恰当地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