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从不同的表达方式来看,有文字表达的语言(书面语)、借声音表达的语言(口语)和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等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让人明白其义的语言(体态语)。教学语言主要是指后两种:口语和体态语。体态语又称态势语或身体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则叫教学语言机智。
教学语言机智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强。即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和接受心理水平等因索,否则,非但达不到其运用目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2)灵活性强,虽然语言机智的运用要受到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的严格限制,但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时间段运用却并不受任何限制。(3)幽默性强,教学语言机智的运用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路以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超常效果。这一目的性使得幽默成为教学语言机智的内在要求。
根据教学语言机智的上述特点,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种时机大胆灵活地对它加以运用,并在运用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下面将以实例加以论述。
一、导入新课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在教授“词的音形义”知识单元时,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笑话《捐官答上司》:有一天上司巡察下情,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官忙回答说:“梨树很多,可结的果实却不大。”上司不耐烦地说:“我不是问你什么梨杏,我问的是你的小民。”捐官忙起身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儿。”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我问:“闹出这样的笑话呢?”然后自然地进入正题讲解知识点。
由于知识单元本身比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易开小差。但在课前加上这段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明白“词的音形义”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并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的集中。
二、应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尽管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出现未曾考虑到的事件。情急之中,一时也难以找到其它好的办法来处理。语言却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得力的教学语言常常能在三言两语中将事件平息于无形中。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将教学口语和体态语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使论述更条理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运用的,口头语言为主,体态语言为辅,共同表达教师的意图,强化教学效果。
时至今日,光波、声波,电子波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教学语言机智具有以下特点:(1)针对性强。即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生活阅历、文学素养和接受心理水平等因索,否则,非但达不到其运用目的,还有可能适得其反。(2)灵活性强,虽然语言机智的运用要受到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的严格限制,但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时间段运用却并不受任何限制。(3)幽默性强,教学语言机智的运用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路以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超常效果。这一目的性使得幽默成为教学语言机智的内在要求。
根据教学语言机智的上述特点,我们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种时机大胆灵活地对它加以运用,并在运用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下面将以实例加以论述。
一、导入新课
清人李渔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文章开头必须讲究落笔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语也该如此,要起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的作用,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在教授“词的音形义”知识单元时,我先向学生讲了一则笑话《捐官答上司》:有一天上司巡察下情,问一捐官:“现在百姓如何?”捐官赶紧回答:“白杏只有两棵,红杏倒有不少。”上司说:“我问的是黎庶。”捐官忙回答说:“梨树很多,可结的果实却不大。”上司不耐烦地说:“我不是问你什么梨杏,我问的是你的小民。”捐官忙起身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儿。”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我问:“闹出这样的笑话呢?”然后自然地进入正题讲解知识点。
由于知识单元本身比较枯燥,趣味性不浓,学生学起来容易厌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听课时往往精力不够集中,易开小差。但在课前加上这段生动的导语,让学生在一笑之后明白“词的音形义”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起求知的欲望,并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保持精力的集中。
二、应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尽管每位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都会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可能出现未曾考虑到的事件。情急之中,一时也难以找到其它好的办法来处理。语言却是教师随身携带的好助手。得力的教学语言常常能在三言两语中将事件平息于无形中。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主要起辅助性作用,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将教学口语和体态语分开来阐述只是为了使论述更条理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运用的,口头语言为主,体态语言为辅,共同表达教师的意图,强化教学效果。
时至今日,光波、声波,电子波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载体,但是,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