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可以有效培养中职生的民族精神,因此中职历史教师担负着这一艰巨任务与使命。但目前中职历史教学情况不甚理想,其原因有很多,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沉闷等。本文中以中职历史教学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民族团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以供同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职历史;民族团结;渗透策略
一、 引言
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智力与能力正处于上升状态。此时他们充满英雄主义情节与好奇心理,希望追求未来与探索过去,这都给激发学生历史兴趣提供条件。历史学科受到其特点影响,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职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与利用学科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形成与推动中华民族。
二、 中职历史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中历史课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际中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存在睡觉、玩手机及听歌等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 生源问题职业院校的生源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二次筛选后留下来的,部分学生都是工作数年后为了专业才入校的。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大部分学生学业未达到初中合格水平,部分学生甚至仅有小学中高年级的水平。生源素质、学习方式等问题限制教学效果。
2. 学校问题初中阶段历史一直被当做副科,部分中职院校奉行专业课为上的原则,部分学生认为文化课上不上都不影响自己的就业,使得中职历史课处于尴尬境地。中职历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如何利用民族团结教育优化中职历史教学质量。
三、 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史实,以辩证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有效总结历史事件涉及到的社会背景、文化及政治思想,有利于学生深度剖析历史事件背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素质教育与人文修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團结教育,具体如下:
1. 认识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如何形成”。远古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中原地区的华夏、东部地区的东夷及南部苗蛮等,各部落在接触过程中通过交流、冲突等方式逐渐融合,各族都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很多部落渐渐被汉族融合、一些部落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由各族文明共同构成,教学中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各民族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向黎族群众学习纺织技术,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改进棉纺织技术,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藏族建筑、医学及绘画等也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介绍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其对少数民族了解,实现民族团结教育。
2. 明白历史主流各民族友好相处通过历史教学让中职生意识到,我国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构成我国历史主流。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增强彼此交流与信任,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本质来说,各族劳动人民并不存在厉害冲突与不平等关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加给各族人民头上的战争,其本身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职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素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如,“匈奴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讲解时,主要让学生明白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匈奴南下掠夺,通过发动战争的形式给汉朝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是一种非正义的战争。汉武帝刘彻时,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北上击奴,获得巨大胜利,有助于稳定北方边境安宁,保护中原农业文明。双方和亲与互市则有利于推动双方友好往来。再如北宋、辽及西夏并立的上百年间,宋辽之间仅有20年处于战争状态,宋与西夏的战争也只有30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民族政权间也进行着经济与文化交往。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重现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获悉历史知识,明确事物发展方向及规划未来。利用时间链条将教材中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3. 促使学生明白各民族习性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问题,问题设计要符合中职生智力与知识水平。中职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但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认知水平也层次不齐,如果课堂问题难度较大且存在较大跨越性,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性,很多学生又会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各民族习性的形成过程,加强彼此了解。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基本情况,在课堂时,还要对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发展史作简单介绍,渗透民族团结的教育理念。比如,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信仰,教师可以选取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信教群众多且宗教氛围浓厚的少数民族作为重点介绍对象;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生活的影响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些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和对藏区人民生活、社会产生的影响,提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如藏族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它对藏区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文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学中将民族团结深入其中,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四、 结语
中职历史教学中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寻求合适的途径与方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能力与水平,确保教学方法与过程适应中职生心理特点。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积极性、创设历史情境,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仁华.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4(Z1):11.
[2]马文琴.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45.
[3]严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01):81.
关键词:中职历史;民族团结;渗透策略
一、 引言
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智力与能力正处于上升状态。此时他们充满英雄主义情节与好奇心理,希望追求未来与探索过去,这都给激发学生历史兴趣提供条件。历史学科受到其特点影响,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职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与利用学科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形成与推动中华民族。
二、 中职历史教学现状
中职教育中历史课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际中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存在睡觉、玩手机及听歌等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 生源问题职业院校的生源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二次筛选后留下来的,部分学生都是工作数年后为了专业才入校的。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大部分学生学业未达到初中合格水平,部分学生甚至仅有小学中高年级的水平。生源素质、学习方式等问题限制教学效果。
2. 学校问题初中阶段历史一直被当做副科,部分中职院校奉行专业课为上的原则,部分学生认为文化课上不上都不影响自己的就业,使得中职历史课处于尴尬境地。中职历史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出发点,分析如何利用民族团结教育优化中职历史教学质量。
三、 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史实,以辩证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有效总结历史事件涉及到的社会背景、文化及政治思想,有利于学生深度剖析历史事件背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素质教育与人文修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團结教育,具体如下:
1. 认识到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中职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如何形成”。远古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中原地区的华夏、东部地区的东夷及南部苗蛮等,各部落在接触过程中通过交流、冲突等方式逐渐融合,各族都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很多部落渐渐被汉族融合、一些部落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由各族文明共同构成,教学中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各民族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如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向黎族群众学习纺织技术,通过不断实践与探索,改进棉纺织技术,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藏族建筑、医学及绘画等也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介绍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其对少数民族了解,实现民族团结教育。
2. 明白历史主流各民族友好相处通过历史教学让中职生意识到,我国长期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不断进行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构成我国历史主流。各民族通过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增强彼此交流与信任,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本质来说,各族劳动人民并不存在厉害冲突与不平等关系,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加给各族人民头上的战争,其本身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职历史教学中存在很多这样的素材。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如,“匈奴兴起与汉朝的和战”讲解时,主要让学生明白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匈奴南下掠夺,通过发动战争的形式给汉朝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这是一种非正义的战争。汉武帝刘彻时,派出大将卫青、霍去病北上击奴,获得巨大胜利,有助于稳定北方边境安宁,保护中原农业文明。双方和亲与互市则有利于推动双方友好往来。再如北宋、辽及西夏并立的上百年间,宋辽之间仅有20年处于战争状态,宋与西夏的战争也只有30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同民族政权间也进行着经济与文化交往。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重现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获悉历史知识,明确事物发展方向及规划未来。利用时间链条将教材中历史事件串联起来。
3. 促使学生明白各民族习性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问题,问题设计要符合中职生智力与知识水平。中职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但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认知水平也层次不齐,如果课堂问题难度较大且存在较大跨越性,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降低教学效率;但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性,很多学生又会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性。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各民族习性的形成过程,加强彼此了解。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基本情况,在课堂时,还要对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发展史作简单介绍,渗透民族团结的教育理念。比如,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信仰,教师可以选取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信教群众多且宗教氛围浓厚的少数民族作为重点介绍对象;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生活的影响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些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和对藏区人民生活、社会产生的影响,提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如藏族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它对藏区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文化?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教学中将民族团结深入其中,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四、 结语
中职历史教学中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发现很多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寻求合适的途径与方法。教师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认知能力与水平,确保教学方法与过程适应中职生心理特点。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积极性、创设历史情境,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仁华.准确全面地认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4(Z1):11.
[2]马文琴.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45.
[3]严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