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经世济民之学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曾听一位朋友说,经济学这门学科作为舶来品,在翻译成中文时之所以被译为“经济学”,是因为国人将经济学视为“经世济民”之学说,但由于大唐盛世的皇帝取名时已用了“世民”两字,故剩下的“经济”两字就成了这门学科的名称。熟悉林毅夫的人都知道,尽管他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闻名的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受过“黑板经济学”严格规范训练的经济学家,但在数十年的经济理论研究生涯中,在骨子里他始终认定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民的致用之学。
  想起数年前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专门讨论经济学家与经济学理论研究。从经济思想的演变历史来看,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大致有三条重要的途径:一是对重要的经济理论命题的深入挖掘研究,例如从“看不见的手”到一般均衡理论的创立与完善;二是对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入挖掘研究,例如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萧条到“凯恩斯革命”及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领域的深入挖掘研究,例如法律经济、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及“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
  林毅夫的新作《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不仅是对旧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也是对已有的对旧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反思的结果——华盛顿共识的再反思。反思的出发点是一个关乎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民富国强”(见林毅夫在北大的演讲: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的目的是要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一个新理论框架”(同上),构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原有的经济学理论无法很好解释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认为,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是从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深入挖掘研究入手,从而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的一部集经济理论研究与经济政策研究的力作。
  近年来,林毅夫等一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有许多经济学家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发表了各种评论,有赞同的观点,也有保留的意见,甚至质疑的声音。特别是针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核心观点——发展中国家在把握要素禀赋与利用比较优势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及其相互协调,安妮·克鲁格和丹尼·罗德里克等人发表了富有启发性的评论意见。这些学术研究中的不同观点的争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具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
  第一,新结构经济学所提出和研究的问题。在上述提及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中,第一条和第三条重要途径的理论创新,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所做出的研究成果。第二条重要途径的研究过程中,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研究也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视野中的发达经济的问题,或是少数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视野中的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例如刘易斯、舒尔茨和米尔达尔等人的研究)。由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很少能够引起发达国家主流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而且,即使他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有所关注,也大都处于经济研究的经济政策研究层面,很少或几乎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占据话语支配权的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视野之中。
  可是,在《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一书中,林毅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即:发展中国家在把握自身的要素禀赋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角色及其两者的相互协调,是一个兼具“形而下”和“形而上”的问题,既有经济政策实践层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经济理论层面的重要意义。林毅夫的新作反映了他通过自身努力所做出的经济理论创新的特征:用新的经济发展问题发展出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
  第二,新结构经济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发展经济学理论演变至今,对其影响最大的还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玛的经济增长模型、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罗斯托的增长阶段与起飞理论和罗默等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加上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等等,在发展经济学教科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展中國家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要么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之内局部的理论创新,要么是基本上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颠覆性的理论体系创新。但后者又由于意识形态色彩过于突出,或者理论分析的话语体系的不同等原因,很难被主流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同时也由于从理论研究中所得出的经济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在实践中无法真正地被各国政府推行实施。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应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研究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及其变迁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为什么不同”。
  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中,林毅夫运用了四个重要的概念——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市场和政府——作为支柱构建起了新结构经济学这一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坦率地说,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市场与政府,都是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被经常广泛讨论的概念。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贡献在于:一是构建了一个新的逻辑上自洽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在更好地总体把握前提下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的决定因素与驱动力量;二是更深入地研究了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的内在关系,及其它们影响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譬如说,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在利用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时,市场在形成正确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信号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政府在解决外部性以促使比较优势动态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其研究结论表明,这一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对发展经济学进行总体反思和理论创新的特征。
  毋庸讳言,《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的出版,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正在努力展示自己在经济理论创新中所做出的初步成果。
  正如林毅夫所言,新结构经济学只是在为“第三波经济发展思潮开辟道路”(见该书《引言》)。经济思想史表明,许多有影响的重要的经济理论创新,大都同时伴随着经济学新的重要概念的出现。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就伴随着边际概念的引进与扩展(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等)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产生,就伴随着“有效需求”概念的出现及其一系列相应的经济总量概念和总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同样也伴随着“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及广泛的应用。在新结构经济学中林毅夫引进了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作为产业结构和发展政策理论的微观基础。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有理由期待,由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观察到和所提出的问题和概念,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和运用的概念,进而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在经济学研究中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
  作者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我来谈谈亚洲的一体化,华夏之外、亚洲地理范围之内是我的概念。为什么亚洲要有一体化?这个地区经济增长快,北美、欧盟也是很大的市场,WTO是全世界的市场,亚洲如果一体化就会更好。从政治角度来讲,我们有一个群体的概念,可以集体做事。在我们新时期加快发展的时候,亚洲一体化更多地是在争夺经济话语权。    亚洲一体化的必要性  亚洲一体化最早由日本提出,名为亚洲经济共同体。当时日本相对国力较强,后来相对衰弱
期刊
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不是不需要改革。但是,中国是作为一个建设性的改革者参加这个体系,还是另起炉灶?  一些学者把文化拉入我们讨论的贸易体系当中。的确,东西方文化有差别,东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是不是根本性的?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是否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我认为有,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不成为一个人类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元就是价值,也就是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来谈论一元。但是不等于
期刊
全球化的目标是实现世界范围内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与全球化的浪潮相适应,我国的开放政策从1978年开始,已经历34年的辉煌历程。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13.67%, 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66%,是一个经济与贸易小国;而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55.23%, 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8.8%;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进口
期刊
中国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也标志着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与法治在中国市场的确立与发展。金融危机后,贸易转型又成为中国开放新阶段的核心议程之一,它主要包括贸易模式转型与贸易政策转型两个方面。    贸易模式转型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并跃升为全球贸易的第一大国。但
期刊
随着中国所有制经济理论、政策和法律的变化,所有制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1978年,除14万个体户从业人员,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目前,公有制经济占五分之二,非公有制经济占五分之三;国有经济占三分之一,非国有的民营经济占三分之二。与此相适应,国有、集体、私营等经济被赋予新的内涵、新的形式,已与过去有非常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制度的表述先后经历了四次变化:个体经济是补充;私营经济是补充;非
期刊
司法改革有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近几年的倒退却是不争的事实,起码“倒退论”在学界和司法界有很大的共识。倒退的原因当然是多元的,其首要原因在于司法改革的方向不明,在于对什么是“司法”这一有关司法改革的基础性概念认识不清。大凡要做好一件事,例如建造一座大楼,得先有个蓝图,这个蓝图从哪里来?从“理想的大楼”来。如果“理想的大楼”像个猪圈或者狗窝,则“大楼蓝图”必不佳,最后建成的当然就不会是高大精美
期刊
近期美国的干旱,似乎正在唤起人们对2008年粮食危机的恐惧记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粮食品种陡然炙手可热,粮价一路上扬,全球粮情突然趋紧,人们对爆发全球粮食危机的担忧也正在加大。  旱灾对世界粮食生产影响严重  由于拉尼娜天气自2011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1月,使南美正值生长关键期的农作物遭受严重干旱影响,大豆等作物大幅减产。  据有关机构估计,与去年相比,今年南美大豆减产高达2200万吨,减产1
期刊
改革开放34年来,特别是加入WTO这11年来,依靠低成本的巨大优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伴随着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多哈回合谈判山穷水尽,国内改革困顿迟缓,原有贸易模式已难持续,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之路步履蹒跚。  屋漏之时,夜雨不断。美国主导的TPP谈判(《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步步紧逼,中国决策智慧面临巨大挑战,是另起炉灶,还是
期刊
土地革命是中国现当代史中的压倒性政治话语。主流的叙事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在农村;农村阶级分化严重,土地占有差别悬殊,地主、富农阶级占有80%以上的土地,贫雇农阶层则几无立锥之地。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和阶级斗争,打倒了地主阶级,消灭了剥削,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解放了生产力,从而获得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的支持,从而获得了革命胜利。  近年来随着实证史学的发展,这一革命叙事受到动摇。研究者普遍发现,中国农
期刊
现代预算制度的建构和创新,要求我们建立规范和监督政府收支行为的法治型预算,而不是强化政府预算管理权力的管理型预算;建立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型预算,而不是越权干预市场的建设调控型预算;建立保障公众预算知情权的公开透明型预算,而不是调整政府内部预算程序的封闭官方型预算。  应着眼于建立现代预算制度  当前预算法修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立法机关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征求意见、文本修改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