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贸易转型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也标志着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与法治在中国市场的确立与发展。金融危机后,贸易转型又成为中国开放新阶段的核心议程之一,它主要包括贸易模式转型与贸易政策转型两个方面。
  
  贸易模式转型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并跃升为全球贸易的第一大国。但它同时也无法掩盖在中国贸易增长中形成的依靠数量扩张、价格竞争、高中间品进口投入、低技术附加创造、外资加工与生产支撑以及贸易条件恶化的特征。
  归根溯源,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即高储蓄率支持下的资本密集型、工业主导、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充分暴露了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开放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向一种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友好型的新模式转变。
  贸易模式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国内各部门与地方也并非有统一的认识,所以必须深刻理解传统贸易模式难以维系的必然性。
  首先,根据日韩等国家的历史经验,随着投资回报率的递减,一个国家可占据的世界市场份额将变得越来越有限,预测分析表明国际需求难以支撑未来中国的出口扩张,除非价格水平有较大的下降。
  其次,经济复苏乏力、主权债务危机和财政纪律整饬已经使美国和欧盟充当全球市场“最后需求者”的角色有所淡化,造成传统外部需求对中国商品供给的消化能力减弱,而同时各国为走出危机都加大了出口振兴的政策力度,从而使出口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第三,由于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能耗水平比单位GDP的能耗水平更高,出口的过快增长将使国内的资源与环境负荷难以承受。最后,贸易巨额顺差意味着国內净储蓄与资源的输出,它表明居民消费被严重抑制而不能吸收产出,中国许多高质和优质的产品都销往海外市场,国民福利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不相匹配。
  贸易政策转型
  加入WTO后中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全面与切实履行入世承诺,有力推进了规则导向的经济市场化与贸易自由化,使经贸法律法规体系与政策管理的透明度显著提高;第二阶段(2006年-2008年),为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减少对外贸易盈余所带来的国际压力,对贸易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主要表现为对部分出口的限制;第三阶段(2008年-2012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采取稳定外需、逐步纠正对外失衡的贸易政策。
  这期间,中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变化趋势与特点表现为以下六点:第一,入世后的五年内遵照WTO协定与承诺有力而有序地实施贸易自由化改革,但2005年后其步伐有所放缓,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于深化开放的政策争论与利益集团(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政治压力;第二,在总体上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措施)、危机触发的临时保护措施以及补贴有所加强;第三,在进口贸易自由化较顺利推进的同时,出口限制与壁垒自2006年以来却不断增加,从而引发了一些贸易争端(比如焦炭、稀土、钨精矿等);第四,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特别表现在WTO争端解决案件方面),暴露出中国在贸易政策制定与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在贸易边界壁垒(比如关税、配额及许可证等)逐步得到削减的同时,国内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即所谓“第二代贸易政策”议题,比如投资、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劳工标准、管制改革等)日益突出,然而它们不但尚未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缺乏跨政府部门之间的立法与决策的协调统一;第六,在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寻求建立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s),“两条腿走路”是中国21世纪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个重要变化。
  经过入世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一个全面、透明、非歧视和WTO规则导向的贸易体制,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与贸易扭曲大为减少,“贸易中性”在逐步增强。未来的贸易政策转型应该继续这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与势头,同时能够克服局部利益障碍与部门协调割裂,在关键政策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我们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制定未来中国开放新阶段的政策议程建议。
  这个政策体系框架基于一个包含企业、产业、区域和国际生产体系四个维度在内的“钻石模型”(如图),它以实现贸易模式转变、提升贸易竞争力为最终目标,以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生产集聚和融入国际生产体系为中间目标,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相互配合与支撑,最终实现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贸易政策的重心应从“第一代贸易政策”(如关税、许可证等)转向“第二代贸易政策”(如投资、竞争政策、贸易便利化、放松管制、环境等);外商投资政策的重心应从“激励措施”(如税收、土地等)转向“商业便利措施”(包括经济法治、反垄断、反商业贿赂等);地方与区域发展政策的重心应从“要素和市场竞争”(如工资、价格、市场规模与潜力等)转向“资产与商业环境竞争”(如市场一体化、供应链整合、生产与服务网络等)。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中国政府对本国的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是三项:主权、安全与发展。在我看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就是讨论如何维护这三项利益的方法和手段。  我们根据其他国家在这三方面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界定国家关系的性质,同时对于地缘政治的挑战也必须分轻重缓急。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主要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是三甲:美国、日本和欧洲。  中国和美国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但是在主权和安全问题上,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长
期刊
对全世界来说,这都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时刻。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不仅考验着欧洲,而且影响到了中国——多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这种贸易合作关系进一步失衡,且在短期内难以扭转。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再平衡,也必然影响深远。日前,在博源基金会等机构共同举办的“中欧北京论坛”上,来自中外的近50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就“中国与欧洲的经济关系”、“中国经济再平衡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地緣
期刊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这个夏天,一些欧元区外围成员国将开始被迫离开;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他们都同意,至少是在短期,欧元区解体将对就业和增长造成灾难性影响。  2012年夏天,欧洲竞争力如何?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欧盟15国与美国,那么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欧洲人均GDP比美国要低近25%,每年的差额约为1.1万美元。此外在1995年之前的20年中,欧盟人均生产率一直在向美国靠拢
期刊
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起步两年多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在2010年7月不到2000亿元,而到今年7月,则超过了6000亿元,两年时间内,其上升幅度超过了3倍。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在香港的快速发展,不仅借助了香港的成熟金融市场平台,也离不开中国的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  笔者相信,目前绝大多数在香港的人民币存量,由中国的国有企业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行政体制的力量,比如说
期刊
新兴亚洲国家应该为它们的经济弹性自豪。尽管全球经济受着增长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债务负担沉重的困扰,2000年-2010年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年均增长率仍高达6.8%,提振了全球产出,支持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亚洲地区的成功依赖于中国和印度的蓬勃发展,两国相加占据了亚洲总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60%。此外,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政策变化和结构性改革,极大地增强了该地
期刊
随着“中国消费”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单位GDP的商品需求强度、尤其是工业类相关的金属和能源的需求强度,将趋势性下降。其中,铜的需求强度在2010年达到顶峰,石油的需求强度延续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下降态势。由此,21世纪以来的、由中国需求推动的商品超级周期渐入尾声。  中国经济转型,哪些商品将相对受益?总的来说,我们看好天然气和贵金属(尤其是钯和铂)的表现;原油居中,其供应端面临潜在的技
期刊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以往十几年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足1.5,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明显超出了以往的人口预测规划的预期。这表明,以往的人口统计普遍存在着高估出生漏报和生育水平的严重偏向,导致人口预测和规划一再失误。  这种屡错屡犯的问题源于对人口发展的思想认识远远地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严重脱离实际。在中国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时期后,还囿于从前高生育率时期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将全国人口
期刊
我来谈谈亚洲的一体化,华夏之外、亚洲地理范围之内是我的概念。为什么亚洲要有一体化?这个地区经济增长快,北美、欧盟也是很大的市场,WTO是全世界的市场,亚洲如果一体化就会更好。从政治角度来讲,我们有一个群体的概念,可以集体做事。在我们新时期加快发展的时候,亚洲一体化更多地是在争夺经济话语权。    亚洲一体化的必要性  亚洲一体化最早由日本提出,名为亚洲经济共同体。当时日本相对国力较强,后来相对衰弱
期刊
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不是不需要改革。但是,中国是作为一个建设性的改革者参加这个体系,还是另起炉灶?  一些学者把文化拉入我们讨论的贸易体系当中。的确,东西方文化有差别,东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别是不是根本性的?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是否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我认为有,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不成为一个人类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元就是价值,也就是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来谈论一元。但是不等于
期刊
全球化的目标是实现世界范围内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新体系。  与全球化的浪潮相适应,我国的开放政策从1978年开始,已经历34年的辉煌历程。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13.67%, 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66%,是一个经济与贸易小国;而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55.23%, 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8.8%;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进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