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静电,威力恐怖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豪华游艇退出历史舞台
  1937年5月6日傍晚7时许,满载乘客的德国豪华飞艇“兴登堡”号又一次跨越了大西洋,抵达了它这次航行的目的地,美国新泽西州莱克赫斯特海军航空总站上空。航空站的上千名工作人员都抬头看向这艘外形壮观的飞艇,等待着它的降落,然而就在这时灾难发生了。
  在约245米的高空中,这架庞然大物突然不明原因地剧烈燃烧起来,近20万立方米的氢气囊瞬间被烈焰吞没,飞艇的骨架也被烧得七零八落。仅仅34秒的时间,在绝大多数人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兴登堡”号已被烧得面目全非了。由于救援及时,这次灾难的死亡人数被控制在36人,许多乘客死里逃生,拣回了一条性命,但这人间地狱般的场景,却永远地铭记在了他们的心中。
  在调查事故原因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由火花点燃氢气囊”这一点很快达成了共识,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火花的产生,当时的人们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引擎的“回火”引燃的,还有人干脆将罪名安放到了恐怖分子身上。但是最近,英国航空工程师詹姆·坦斯费尔德与其同事对数十年前“兴登堡”号整个降落及起火、爆炸过程的缩小比例重现,令科学家们确定,引发这场灾难的并不是什么人为原因,而是不起眼的“微静电”。
  原来,在“兴登堡”号飞行的航线中,当天刚好有许多地区都是阴雨绵绵的天气,飞艇在穿越云层时,无意间带上了一些静电,直到它降落时,俯冲的摩擦力与这些静电间产生了相互作用,打出了一些火花,这些火花恰巧点燃了氢气囊,从而引发了这场灾难。
  但无论如何,这种载人飞艇的安全性因为这次事故受到了世人的质疑,谁都没有想到过,小小的静电竟然导致豪华游艇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小小静电破坏大
  静电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在生活中,静电现象也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我们走过地毯时,有些小毛毛会吸在我们的衣服上;冬天在我们脱毛衣的时候,女生的长发会被静电弄得乱七八糟;甚至和他人或某些金属接触的时候,偶尔我们也会被“电到”。
  正是因为我们遇到的静电都是很“温和”的静电,因此我们对于静电往往有着很深的误解,觉得小小静电比起直流电、交流电来,威力要小得多,但事实上,小小的静电也有着恐怖的威力,甚至经常会酿成灾难呢!
  不久前,江苏省双沟镇陈甸村天益贸易公司内,发生了一起乙醇罐爆炸起火事件,大火随风而燃,很快波及到附近旅游公司的库房。消防队员经过了近4小时的艰苦奋斗,才将大火扑灭,所幸没有人员伤亡。经过调查,专家发现这起事故并非有人在恶意搞破坏,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产生的静电点燃了乙醇从而引发了这场大火。
  有些人感觉,这些化工生产行业本身就是高危行业,有责任做好现场安全保护措施,这样的事故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而我们一般的生活中,静电则根本没有什么危害。如果你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电脑,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明明自己的操作和往常没什么不同,只是很普通地开关机、插拔USB设备,或者清理机箱而已,但是电脑却出现了无法开机、文件丢失、网卡失灵等莫名其妙的现象。
  人们在遇到这样的现象时,往往会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事实上,这是因为电脑使用者的身体上积存着一些静电,当身体与计算机的硬件接触时,将自己身上的静电传到了计算机上,导致静电放电对电脑的主板或网卡等硬件造成了伤害,这才会使计算机突然间失灵。如果静电放电时产生火花,甚至可能会导致烧坏主板或机箱爆炸的严重事故,对于人们的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来点维E抗静电
  既然现在我们都已经了解到静电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危害了,自然而然会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静电产生的原因困扰了科学家们上千年的时间,直到近几年,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才略微揭开了静电的神秘面纱。他们向世人展示了如何仅通过接触就使两个相同的聚合物充电。当两个聚合物相互摩擦时,摩擦力会破坏两个聚合物表面的化学键。随后,新的化学键在两个聚合物间产生,使它们像胶带一样粘合在一起。当研究人员将这两个聚合物分离时,撕裂的化学键上留下了不同的化学片断,其中一部分片断上载有电荷,这是静电的一个关键部分。
  这些带电片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科学家们也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其他那些不带电的化学片断,人们就很少给予什么关注了。比如在将聚合物分开时,会产生不带电的被称为自由基的分子,研究静电的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直接忽略了它,他们说:“哦,自由基又不带电,我们可不关心它们!”
  但是凡事“存在即合理”,这些不带电的化学片段与静电会否有着明确的联系呢?研究人员给塑料和硅树脂聚合物充电,然后使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后发现,电子和自由基是聚集在一起的。这使得他们猜想,或许自由基在静电的产生和释放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分子支持者的角色,即它的作用是使电子稳定并且让静电延长保存时间。
  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话,那么去掉不带电的自由基就能消除静电了。研究人员将聚合物浸泡到了包含去除自由基成分的溶液,比如维他命E溶液中,这些成分会消灭掉所有的自由基,只将电子留下来。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比起那些没被处理过的聚合物,浸泡过维E溶液的聚合物丢弃电子的速度要快得多。
  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从非电子的角度想出的解决静电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的成本低廉,操作也非常简单。如果经过推广,无论是电子制造、化学生产,或者纺织布艺等行业,都可以因此而受益,减轻静电带来的困扰。
其他文献
制造巨大而怪异的“镜子”、给地球制造“遮阳伞”、造一个收集阳光的装置……这些出人意料的创举都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天才工程师罗杰·安吉尔的杰作。  镜子怪人与天文望远镜  安吉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光学专家之一,1941年出生于英格兰。长大后,安吉尔先后求学于牛津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之后再次回到牛津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顺利成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教授。  或许是因为哲学对宇宙万物的探索
期刊
前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AK-47之父”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在走过了94年的漫长岁月后,于2013年12月23日晚间病逝。  “卡拉什尼科夫”,这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时代的传奇,他设计完成的AK-47突击步枪在全世界流传数十年,在无数国家的防卫军队中,在各个恐怖分子的团伙中,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AK-47中的A是指自动化,47是指这款步枪被发明的时间为1947年,而中间的K指的就是设计者的
期刊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可算得上是一对超级好基友了,一个在西方搅和到整个西方世界天昏地暗,一个在东方搅和到在东方的西方世界天昏地暗。可是,作为中国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中华民国政府,当年也曾和纳粹德国有过一段相当甜蜜的蜜月期,而且,德国还曾经帮着调和中日关系来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共同利益促使中德走近  那还是1918年的时候,德国人在一战中战败,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当然,这也包括了当时德国在
期刊
这座形似UFO的粉色图书馆像一个儿童乐园,这正是佩鲁甲图书馆的定位,建筑师希望通过鲜艳的色彩和不规则的陈设给人们一种家的感觉,让父母带着孩子在这里通过书籍、电子媒体度过愉快而充实的亲子时光。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地球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因为像地球这样适合生命居住的环境在宇宙中十分稀少——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但迄今为止却仍没有发现另一个地球。事实上,这个观点反过来也成立,即生命对地球而言同样不可或缺。假如失去生命,地球便不再是现在的地球了。生命曾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或许只有剥夺了地球上全部生命之后,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  那么,让我们来为地球设想一场史无前例的大灭绝吧,轰轰烈烈的超新星爆发
期刊
斯巴斯孔塞洛斯图书馆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哲学家、前总统参选人何塞·斯巴斯孔塞洛斯。进入图书馆大厅,一座巨型鲸鱼骨骼雕塑立刻把你带入南美惯有的诡异氛围中,多层悬空的玻璃图书室像空中楼阁一样,而且玻璃图书室参差不齐地向外伸出,仿佛身处异度空间。
期刊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目前人类已知的有100多万种,而实际数量可能还远不止这些。昆虫数量如此之多,所以温暖的夏季我们到处都能发现昆虫的身影,它们在我们面前飞来飞去,爬来爬去。可是到了冬天,它们却似乎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我们很少看到它们。那么,寒冷的冬天它们都去哪了呢?没有羽毛也没有皮毛的它们,是如何挨过漫长的冬天迎来下一个春天的?  昆虫种类繁多,因此它们抵御寒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
期刊
相信一提到“城管”,在人们的脑海中就会闪现:凶悍、野蛮、暴力、残忍等这样的词语,这或许就是现代城管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吧。也难怪,时下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铺天盖地,人们又会对城管的印象好到哪儿去呢?所以,有不少人感概,要是生活在古代就好了,也许那时的城管没有暴力。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古代城管雏形:监市  当然,首先得搞清楚在中国古代有没有城管。我们知道,城管这个职业的出现,前提肯定是先有城市。  从
期刊
我们经常看到猴子们彼此打理毛发的照片,互相挑挑虱子、互相梳理梳理等等,尤其是泡温泉的猴子。事实上,不仅是猴子,狒狒、猩猩什么的也有类似的行为。例如,一项研究表明,狒狒大概要花费17%的时间来“互相理毛”。它们“理毛”仅仅是为了清洁身体吗?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比如狒狒,它们只需要花费1%的时间就够了。那么,它们为什么经常这么做呢?  理毛增进感情  研究者发现,当恒河猴或者大猩猩拨弄伙伴的毛发时,
期刊
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居,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下,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展开。但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中国几乎完败于日本,落得个割地赔款的下场。  后人在比较两国改革的成败时,多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本身进行比较。但事实上,早在那之前100多年,中日两国对待西学的态度,就已经为后来中日两国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埋下了种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