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乡纪事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夜寒凉,点上茶蜡,炖上一壶茶,让茶香氤氲了整个书房。壶中大叶颜色老绿,隐隐褐色,在开水中渐渐舒展,叶片很大。这是皖南的朋友寄来的老茶。
  还是在春雨潇潇后,趁清明假日,夫妇二人一车取道宁芜高速,又转至宣城,很快就进入泾县爱民乡。
  爱民乡这里,是我熟悉的地方。大概有五六年了,我把这里当成了心灵的桃花源。也许是烦累了,也许只是想放松下身心,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这大山深处。这说起来容易。可在最初,我们有过走上大半天的经历。
  在宣城下了高速,不久就进了山。这山道,跟我们曾经走过的川藏线、神农架相比,不陡,不险,但弯多路窄,道路情况实在不佳。只得车行缓慢。左岸青山翠竹弯弯成荫,遮蔽了路面,右岸碧水缓缓宛若流动的碧玉。尤是这样的美景,都没有使我们轻松下来。特别是对面来车时,那车速不减,只到面前才戛然慢下来。偶尔遇到有小面积塌方或落石,路面仅容一车得过,若是有会车的,一方一定要紧紧地靠在路边。好在当地的司机技术娴熟。家人也跑过很多险路,所以一路有惊无险,在美景的沉醉中和心惊肉跳中交织着。时时路边有山民,骑着摩托车疾驰而过,更多的是提篮背篓,负重而行。突然想到,以前没有这虽窄虽险,毕竟可行汽车的山道,乡民们同外界的联系该多困难,怕是难得出山呢。
  我们联系的民宿是在蔡村爱民乡的黄坑。当初这个名字是偶尔出现在一个驴友的记录中,我们费了挺大周折,才联系上唯一一家农家乐的老板,一位章姓大哥。
  道路与山溪在两座连绵的大山中并肩向前,路旁偶有房舍,分布在不大的山坳中。一直到我认为最深处了。路左的房屋多起来,有一条小斜坡,上去就到了。家里就章大哥一人,这是一个憨厚清瘦的汉子。他招呼我们放下行李,赶紧吃饭,我们比预计的中午迟了一个多小时。炒的菜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味道不错,真正菜有菜味,肉有肉香。大哥说都是屋后院前自己种的,家里大嫂厨艺好,却是被镇上其他人家请去帮忙办事了,也算是收入吧。
  看大哥衣着简舊,房屋还不错,特别是院子里还挖了一口不大的塘,养了几尾鱼。闲聊中得知,这地方原是靠山吃山,主要是满山竹子,还有些茶山。由于交通不便,所以风景虽好,却留不住人,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章大哥家有一个儿子,在上海打工,前一阵回来就想着搞农家乐。于是就在网上发布了消息,留了电话。只是来的人太少,儿子觉得没干头,就又回上海去了。我们找来,他都觉得意外。
  之后的三天,我们就在这深山小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因为这里没有无线网络,手机信号也几乎没有。我们等于和原有的生活失联,这倒是让我们得到最彻底地安歇,复归于大自然的规律。黑夜来到数数星星,没有灯光污染的夜空,群星璀璨恍如梦境。鸡鸣时悄悄起来,乡民犹在酣睡。薄雾轻笼山峦,远黛近翠,山坳里零散的民居白墙红顶、青砖黛瓦,宛若仙境。如此美好的环境里,我们见到的都是五六十岁往上的人,还有在县城读书放假回来的孩子们。因为环境闭塞,发展滞后,使得年轻一代都离开了这里,去到繁华的都市打拼。远的如房东大哥家的儿子在上海工厂,还有邻居家的两个女儿也在上海,近的也有在泾县工作的。即便是节假日,因为交通不便,也不怎么回来,这让我们感到这美好的田园生活中少了些朝气。
  度过三天安静美好的田园生活,我却急不可耐地想离开。因为没有了网络是小事,手机无法使用,又不好意思总用房东家的座机,我和儿子失去了联系,这让我很不放心。或许正是因为信息闭塞,所以山外人不知道这里的美丽风光,山乡的青年纷纷外行。
  临走时,房东给装上自家腌制的小菜,新结识的邻居凤莲妹妹给我带上新采新煮的春笋,还塞了一袋茶,这让我突然感觉到我似乎不是离开素昧的异乡,而是故土。乡民的醇厚,使得主客间竟如久别的亲人。
  源于这份亲近、淳朴还有深山的静谧,我把这里当作了真实版桃源。渐渐地,这里有了变化,先是凤莲的两个女儿还有章大哥的儿子都结了婚,章大哥家的两个小夫妻在县城买了房,人又回到了上海。凤莲的两个女儿,婚后也依旧在外打工。游客渐渐多了,章大哥和他夫人汪大姐都说托我的福,因为好多人是看了我和家人的游记慕名而来,一来就报名是王老师介绍的。他们的朋友再因他们而来,有时赶到假期,章大哥家住不下,就安排我们住在凤莲家。
  凤莲是个性格爽朗的女人,曾经在上海做过一家企业老总家的保姆,特别会做饭。和汪大姐不同,她的菜带着城里的细巧别致。他们不是把我当成游客,而是客人。
  记得第一次春天来的时候,章大哥递给我个竹篮,说我带你们去采茶吧,回来我帮你们炒。我们绕过村子,沿山间小路,经过漫山遍野的竹林,爬了半小时的山,才看到茶山。章大哥说,头道茶都已经采过了,现在可以采二道了,然后教我们怎么采,采什么样的。我说,你们采茶就在这里吗?大哥笑了,说,这儿不是主要的地方,真正的茶山远着哩,每次去都要一天,爬山都要两三个小时。
  那天我采了快三个小时,只有小半箩。回去后,邻家少年看了失声大笑,说:王老师你采的品相不错,可是这个量,连猫都养不活。
  再后来去的人多了,章大哥置办了漂流的橡皮筏子,还翻修了房子。客房多了几间,节假日儿子也回来帮忙,还在河滩上支起帐篷,带游客们烧烤。这条河不小,应该是汀溪的一段,在这儿随山势形成一个漫湾,叫月亮湾。河面宽阔起来,靠山的那一边挺深,看上去碧幽幽的。浅处清澈见底,大大小小的彩色鹅卵石为底,细小的鱼儿在石缝间窜来窜去。这鱼儿长得慢,大的也就是男人手指般大小,可是肉质非常鲜美。章大哥和凤莲的老公都会在河里下一种长长的笼网,夜里置放,早上收来。鱼儿和一些大小不一的草虾一起蹦蹦跳跳的,成了我们美味的午餐。
  后来暑假也去避暑。我们喜欢下水,我不会游泳,就在岸边浅潭中坐着,透明的水被阳光照得温温的,触身如母亲温柔的手。那些身躯近乎透明的鱼儿就在你的身边成群游动,甚至穿过你的腿弯而无所畏惧,只有当手或者身体移动,它们才四散逃离,瞬间不见。   有一两年,因修路,路更不好走了。虽说灰尘漫天,路面坑坑洼洼,车子颠颠簸簸,嘴里埋怨着,心里却期盼着下次来路就好了。
  是啊,路好了,进山的路拓宽了,新铺的柏油马路洁净得如同水洗,是等级自行车山地赛的标准。之后年年春天,这里都举办“中国·泾县自行车邀请赛”。
  人多了,热闹了,章大哥家又盖起来一排四间客房,全部是标准间的模样。转过年,后面的凤莲妹妹家也在门前房后起了客房。月亮湾上也被外来的客商投资,做起了大规模的漂流项目。移动电话、网络信号也强了,家家都有大功率的无线路由器。天南海北的游客来了,都喜欢这里的山水风光,无污染的蔬菜和茶叶。每年春天我都能接到他们打来的电话:王老师来吧,这周要上山采茶了。于是我就打点行装,找出时间,来到这个安静的村子住一两天,买上许多茶叶,带回来分给朋友们。
  采茶的时候,是这里最辛苦的季节,乡民们一早就背着干粮和水进山,红日西坠才背着挎着鲜叶回来。草木识春,使劲地长,不抓紧时间,芽叶就老了。人们喜爱春芽的鲜嫩芬芳,茶农就要和春光争时间。
  今年我去的时候,也是新叶正采好二道。一直阴差阳错,没能跟着乡亲们进深山采茶。
  我們也曾几次自己进山。道路不错,景色很好,我们走上半天,自以为足够远,足够高,都人迹罕至了。可待返回时一描述,都是没有到达最高的茶山,而最好的茶就产在那里。
  总想看到茶山高处,不仅仅是出于好奇或者好胜。几年来,我带回的茶征服了所有喝到的人。那是一种纯净淳朴的山野之气,甚至有远方的朋友从初春就开始盯着我,期待着。而每次我见到采茶回来的乡民们都无比疲惫。他们衣物随便捆在腰间,背着大包的鲜叶。被春阳晒得黝黑的面孔和被树汁染黑的指甲,让我明白他们的劳作绝不是戏曲里采茶女那翩翩的舞姿般浪漫的。
  采回来的茶要在通风阴凉处晾晒,然后才炒。这里家家都有茶房,有炒茶机,很多人家基本都是全机械化,炒茶烘茶都用电。但是凤莲家一直坚持用炭火。除了机器翻炒,其余工序都还是手工古法。春寒料峭的夜晚,茶房里灯火通明。炒茶机下和烘茶的木笼中炭火明亮,散发出温暖。我最爱呆在茶房里,看凤莲灵巧地端匾倒茶,木耙轻拨,茶香随着热气蒸腾起来,氤氲了灯光。我看着那柔软的鲜叶在炭火催热的炒茶机里翻滚,渐渐裹起身子,变得消瘦干硬,肃穆起来。等凤莲提起炒茶机,炒好的茶叶就都倒在了前面的木槽里,我会拈起一撮放在手心里,托到鼻端,细细地嗅香。那是一种炙炼后显得厚重浓郁的草木香氛。
  这一次住在凤莲妹妹家,她的两个女儿都回来帮忙了。家里还有两个小宝宝,三岁了,正是顽皮可爱的时候。这样忙碌,凤莲妹妹的老公查兄弟,还是决定带我们去采高山茶。
  头二道茶刚刚采完,茶农们多数都在家里休息,清晨的小山村无比寂静。稍事整理,吃了凤莲妹妹准备的早餐,就随查兄弟出发。
  我们要去的茶园,叫十里长涝,据说进山后还有十多里山路。当地茶农都是备好干粮和水,一早进山,干上一整天,日落才归。能干的熟手能采二十斤鲜叶,出三斤茶。
  进山前,大家对我都有几分担心。家里的大妹有些惊讶说:阿姨,你真去啊?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她再三嘱咐,要慢些,小心。
  因为我们,平时一个小时的路,今天走了快两个钟头。途中仅遇一位早起的山民,他已经完成了采摘任务,要回去了。我扒着他的大篮子看,都是肥肥大大的叶片。这就是山民们自己喝的大叶子茶。查兄弟今天要采也是这种。
  一路行来,草木芬芳,野花灿烂,修竹茂林连天蔽日,清风拂过,飒飒有声,风景如画。然而,腿越来越软,脚越来越重。最后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是沿着之字形山路往上爬,路只有一脚多宽。我不知我脚下的山有多高,可我望得到对面的山峰,绝不比紫金山矮,而且重重叠叠。
  抵达茶园,接近山顶。这一片茶园在山林之间,山坡陡立,驻足都难。原来这些都曾是野茶树,藏匿在茂密的山林里。后来人们把树木砍去,茶树见到阳光,生长得茁壮起来,就成为了一块块茶园,延续了下来。我好不容易站稳,四下里张望,发现这里似乎很荒芜,不像曾看到过的那些茶园,茶树整齐肥壮。
  对我的疑惑,查兄弟给了我最意外的惊喜。原来这里的人们不打除草剂,不施农药。夏末秋初,茶农会请人来拔草,草就堆在茶树下,风吹雨淋,沤成天然草木肥。而这周围,初春开始,满坡的野花芳菲,熏染的茶叶也有几丝花香。查兄弟说,用了化肥和除草剂,是省力,可是要不了几年,土地就不好了。特别是这样的陡坡地,若是土壤板结,雨季时水土流失,不仅茶园受损,连这里的山水都会受污染。他直起腰,四周望了望,说:如今日子好过了,可不能干断子孙根的事啊,现在这样是辛苦点,可是给子孙留下了好土地好茶树,好山好水啊。
  我感觉自己像一只大壁虎,要贴伏在山坡上才能行动,从一棵茶树挪移到另一棵。接近中午,我的竹篮里才有半下子,查兄弟看了看,夸我手巧采的品相都好。我看他那个比我大好多的筐里已快满了,都是三四叶的,肥油油的浓绿。这样的大叶子茶耐泡味浓,在盛夏之时,泡上一大壶,晾凉了,喝着十分解暑。而到了深秋或寒冬,手捧一杯老茶,茶香浓郁热气氤氲,也能温暖寒夜。
  日过中午,我们找了棵大树,坐下来歇息午餐。查兄弟还在远处忙着,那里地势更不好立足。凤莲给带的鸡蛋和炒饭此刻吃起来格外香。饭后收拾了下,我们就准备返回。一是想趁午后光线好,沿途拍些风景,二是想着目前我们这个体力肯定走不快,时间晚了,拖累查兄弟。见我们要走,他再三嘱咐要小心,路旁有下山人放的木棍,可以取用。我们把带来的梨子悄悄放在查兄弟放水壶衣物的小篮子旁就返程了。
  晚上,凤莲帮我炒茶,她笑我采得少,查兄弟就把他采的倒进来不少,说:“反正是你们自己喝。”
  我看着那一篮子鲜叶倒进炒茶机,随着机器簸动,渐渐发暗、蜷缩、成条索,草木香氛中还多了几丝亲切。我想,我是从骨子里爱上这深山草木的纯粹,和深山里淳朴的人了。因为我不仅在这里享受到了世外桃源般的古朴幽静,乡民们亲人般的相待,更感受到这些年来这里令人欣喜的变化:道路宽了,游人多了,年轻人回来了。曾经寂寞的山村有了生气,也热闹起来了。
  最近这半年多,忙碌的工作阻断了我再去的脚步,却没有阻断我和这深山小村的联系。凤莲和她的大女儿都加了我的微信,如今她的大女儿留在家里做农家乐,常在朋友圈晒山水,晒游客们的游玩活动,还有他们给客人准备的美食。我知道游客越来越多,入秋时,还砌了新房,全是用来做客房。凤莲说,我再去,就可以住条件更好的新房了。
  这么忙,她依旧记得我,记得我带回的春茶肯定喝完了,把自己喝的老茶寄给我。
  斟上一杯,茶色澄黄明澈,茶香扑鼻,浅啜一口,和我带回的头道、二道茶相比,少了些鲜嫩的清香,入喉厚重的香中有微微的苦涩。但只转眼间,回甘弥漫于口腔,似乎带来修竹茂林间的清凉,是纯正醇厚的山野之气,一如那些可亲的乡民。
  责任编辑:张元
其他文献
雕塑在许多人眼里是一个并不新潮,甚至有些落伍的名词,因其工序的复杂和体量的巨大,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一个非常长的周期,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浮躁当下,慢悠悠耐下性子做雕塑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但向京依然选择了这种方式,并且在当下语境中获得了成功。以我之见,她聪明地把公共空间纳入了自己作品的考虑范畴,因此最终呈现在眼前的并不能说是单纯的雕塑,如果去掉承载它的公共空间,这个作品就不能成立。向京的作品形象是写实的,
期刊
我决定在工厂偏一侧的空地上种树。大约有二亩地。往年我都是用来种植花生和大豆。种植这些农作物很麻烦,没有农具,全是原始种法,农药和化肥是不用的,除草浇水逮虫,全手工。一有空我就带着我爸在这里忙乎。在我看来就是闲情逸致,可对于父亲就是出苦工,常常干得汗流浃背。他年岁渐大,我有些不忍,就想着换成栽树。在院子中植起一片小树林,晃晃荡荡的一片绿色,疲劳的人在里面散心聊天,别有洞天。这么一想就觉得很美,很浪漫
期刊
《青春》杂志发来两篇小说。小说分别出自两个大学生之手,这大概算得上是青年写作了。是的,青年写作似乎热闹很久了,看样子还会热下去一段时间。青年写作成为一个问题,本来就不奇怪。古代文学里的很多诗篇不都是出自青春诗人之手?这个且不论,单说五四时期,《新青年》本身不就昭示着新文学的青春状态和精神特质?五四时期初登文坛的作家中,除鲁迅外,新文学家绝大多数都应是青春年少,甚至还有的乳臭未干。整个五四时代也是历
期刊
从时间的深处回溯,  我遇见金陵的桃叶渡,  它安坐东晋,  就在秦淮河与青溪的汇合处。  我遇见秦淮河水正值壮盛,  桃叶古渡,位于南京江南贡院以东,现仅存“桃叶渡碑”和“桃叶渡亭”。  秦淮河,为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由东向西横贯南京主城,注入长江,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  青溪,为三国东吴在南京东南所凿东渠,亦名九曲青溪。年久湮废,今仅存入
期刊
雪像雨一样落在还未凋谢的花瓣上  停留的时间刚好让堆在墙角的太阳松动  靠着木头的雪,瞬间的悲伤孤身前往  清明。小妇人悲泣的眼角落满陈年旧事  祖父死去的那些日子,昔日山水  顺着这瞬间的悲伤变白,我知道这是雪  似镜子一般,在逃亡中碎掉的悲伤  童年追赶着夏天的太阳,我又回到  梦中那些失散已久的傍晚,落日在天边  徘徊、逗留。多像死去多年的祖父  在门口大声吆喝着我的名字,這些幻想  存在于
期刊
主持人点评  在朋友的公众号上偶然读到蔡心格的诗,最强烈的印象是天赋。蔡心格的诗年轻、敏感、当下,直截了当却又兼具思辨色彩,可以说是一种既新且纯的声音。其实我对“天才”一词一直抱有警惕,弄不好它就是早熟或者机敏的变相说法。决定采用蔡心格的诗有三点理由:一、就算就天才而论,蔡心格的天赋也非同一般;二、诗歌不像其他文体的写作,天分说到底还是前提性的,在可能性中占有很大比例;三、对年轻一代诗人的致敬,也
期刊
推开三月的窗  把失途的鸟放归天空  没有风声呜咽着的玻璃孔洞  或许透过黑暗挣扎的裂缝  我不曾亲眼见过把一切归于虚无  他们说像电影里突然沉默的言语  在我眼前,从远处飘来一团烟雾  一阵阵地吞吐,隐约着爸爸的身影  那时还是少年,用打酱油的钱  换不起一包金皖烟  没有煙,有着可以摁下的火  说起月影下的惊醒  梦到一声声的枪响  击碎了一场大梦  某只细小的灰影射出了轨迹  像雨滴一样,拍
期刊
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但所有的人名都是化名。  折腾了半个月,周六下午两点,我终于把帮老杨写的毕业论文《从玉真观到终南山——诗佛王维的禅意地图》发给了他。一个小时后,老杨打来电话,大呼小喝地盛赞一篇论文包含出家女子、帅哥、三角恋、包养、野心这些电视剧元素,还不能通过的话,除非导师有毛病。  “在哪儿?我请你吃饭。”我听见老杨清嗓子发出的哗哗的声音。老杨一激动就喜欢清嗓子,“啊噗”一声,然后四处
期刊
1  手机在讲台上震动。  罗荷瞄了一眼,一个小小的信封在屏幕顶端闪烁。她把手机翻了一面,继续讲课。  “这些词都跟方位和移动有关,连起来像不像一座山?记住,它们的助动词用etre。”罗荷拖长了声音,十分耐心。她对面坐着一个男孩子,5岁左右,叫水牛。水牛睁着一双圆圆的眼睛,眼神懵懂,像打了无数个问号。  “喜茶排队排疯了!手机下单居然还等了半小时,喏,拿着,黑糖珍珠。”水牛妈妈风风火火地进来,不由
期刊
他们是我的亲人,扛着锄头的是  牵着水牛的是,哪怕偷鸡摸狗的也是  在这个方寸之地,我和他们饮着同一条河水  骂着同样的脏话  双岔河里漂来的垃圾堵住了出口  游历的独木舟没了前进的方向  柳树倒了,槐树开完最后一次花  八哥在梧桐树上自言自语  我试图解密,把自己想象成鸟人  可是徒劳无功  唢呐匠的五指摁住了锁眼,没有出生的音符  胎死腹中  我遇见一队赶山的人,他们排着长队  一个跟着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