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源于空间里淡然的距离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学散步》归结了宗白华先生不同时期关于美学的多篇散文,看似散乱实则有纲。笔者读罢,私下将其分为“距离发现美”、“空间感营造美”、“淡然意境感知美”三个部分,借以回答开篇所提出的“美从何处寻”的问题,不敢断言十分恰当确切,权且拿来做交流分享罢了。
  关键词:美;距离;空间感;淡然;意境
  徜徉于《美学散步》,追寻未名湖畔拄杖夜行的大师身影,品味他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心中不觉变得敞亮起来,甚是愉悦。宗白华,这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在《美学散步》中启迪我们:即便现代化的浪潮裹挟着机器的轰鸣声席卷了整个世界,我们依然需要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读它,也许你会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依旧地在不懈追求诗意地栖居。在本文中笔者针对“美从何处寻”这一问题,主要将它分为了“距离发现美”“空间感营造美”“淡然意境感知美”三部分。
  一、距离发现美
  美本身就是个抽象的概念,对美的标准各不相同,距离亦然,这里的距离可以指空间、时间上的,也可指心灵上的距离。
  奧古斯特·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拥有这样一双眼睛就是需要你以合适的距离来看待周遭的一切。郭六芳曾写过一首《舟还长沙》的诗:“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太多的时候,我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兜兜转转,渴望能够寻找到美,总认为像美这样抽象、不俗的存在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寻觅到的。其实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你常常会恍然悟到原来平日里的一些寻常所见竟也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距离太过于近,近到他们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近到几乎连我们自己都已融进了美却还一无所知。所谓“小别胜新欢”、“月是故乡圆”,甚至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都是距离条件下萌发的美感。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四句诗将庐山移步换景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常用后两句来说明以局部眼光看待事物是片面的。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感知不到整体的真实美感,也只有离开此山,纵观全貌,才可识得庐山真面!
  除了具象的空间距离,时间和心理距离也能发现美。面对古代一扇漆釉剥落的门或是一个破落的院子,我们很难心生愉悦;但当你穿越时间的距离用心去叩击它们,去看它背后承载的历史沧桑或是家国仇恨时,情况便又不相同了吧。杜甫面对那一片“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而生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因为他的心已然冲出了小我,从客观事实距离之上的宏观角度领略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于是不禁对国土沦丧而深深担忧。若非如此,仅对一城草木,何来此愁?
  二、空间感营造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表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自己身处其中,不沾不滞;物象孤立绝缘,自成境界。”[1]在笔者看来,这空间化营造出的美感与前文所言的距离化、隔离化一脉相承。距离相较于空间,有如线到面的提升,二维到三维的转换。如果说在距离中发现的美仅是针对主、客二体的感受,那么空间中营造的美则不再拘泥于此,他同时包含着周围的环境:“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从窗眼窥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俱是如此。
  在这类美中,一方面包含外界客观物质构成的形式上的空间美:例如窗户、帘幕、静谧的月夜等等,建筑和园林中的艺术处理就是典型的空间处理的艺术。杜甫曾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就像一个画框,画中迎来西岭雪山,将此美景定格。积雪千秋不化,说明山高,如此高的山还能融在这个小窗子里,足见山的遥远。同样,门口停泊着的船只将要顺流而下,诗人目送其渐渐远去。这一迎一送使得整个空间里充满着的动感,于是美油然而生。与此同时许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雾等也能营造出朦胧的空间美感,那种半遮半掩、乍隐还现的存在恰是主人公难以明状、欲说还休的心境的贴切写照。
  另一方面,心灵主动营造空间感也是感知美的重要手段,换句话说,心灵的空间感就是内心的自我放空,就是精神上的淡泊。这一点,陶渊明的《饮酒》是最好的例证:在人境中落户非但没有车马的喧嚣聒噪,反而能闲适采菊、悠然观山,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心远地自偏”。再加上自斟自酌的小酒,微醺间不觉心已远离尘世浮躁,飞到精神乐土去了。
  心灵上的空间感相对于实体的物质形式间隔是以虚空的形式存在,所以空间感本身也囊括了虚和实两个方面。因此在笔者看来,宗白华先生在后文论述的诸如文艺的空灵与虚实,古诗词中的节奏韵律、书法绘画中的笔墨浓淡、跳舞中的百转千回,甚至戏台上演员用程式手法吸引观众从而使之忘却简单的舞台布景而专注于与演员的精神交流也是通过心灵上构造出的空间感来发现美的例证。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只有内心远离樊笼,才可感知世界,这大概也是我国古人天地宇宙意识的来源之一吧。
  三、淡然意境感知美
  在品味美的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将距离和空间融合是意境的重要特征,宗白华先生也在意境上费了较多笔墨。他通过人与世界不同层次的接触关系将境界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五种,这五境界又分别对应着利、爱、权、真和神,以美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境界则主是介于学术与宗教之间[2]。在笔者看来,能够欣赏中国艺术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用恬适淡然的心境去贴合古人所勾勒出的意境,并达到超越时空产生共鸣的效果。
  尽管身处现代、白话文也早已推行了一个世纪之久,但是笔者内心仍偏爱古诗文、宋词,无论是寸断的愁肠还是报国的激昂,无论是青春的欢笑还是迟暮的哀伤,都让人读之百变而不厌,恍如亲见,品味良久。究其原因除了它们言简意赅,引经据典以外,最主要的是它们蕴含着需要你细细品味的意境,而这种意境,最易被淹没在浮躁中,非有恬淡之心的人不可感知。比如王安石的“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写景,末了一句在景之上笼罩了无边的惆怅,而这其中蕴含的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不正需要一颗闲适的心去体味吗?
  除了古代诗词歌赋,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也很注重意境,画家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精神涵养,这种飘忽身外的灵动若不是借着内心的从容去感知,空对着单调的黑白色恐怕也会觉得枯燥无味吧。
  再如元代大画家黄子久终日坐在乱石荒山中,观天地万物而意态忽忽;宋代画家米友仁静坐画室,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齐流[3],他们均是通过保持内心的宁静淡然来感受大自然自身所蕴含着的意境的。而我们后人从他们的画作上看到并慨叹不已的,不过是他们体味出的美的具象化表达罢了。
  以上便是笔者自身在拜读了《美学散步》后对其中关于发现和欣赏美的篇章进行的梳理和一些看法,即:无论是生活中或艺术中的哪种美,都可以从抽象的或具象的距离上、空间上或是意境中感知出来。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这种划分难免会有不够严谨之处。但不能否认的是,《美学散步》这本书一直也将继续把更多的人带进美学的殿堂,引领他们去触碰美,收获美。
  【参考文献】
  [1][2][3]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作者简介:赵竞舸,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2013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是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为研究对象,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优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相关对策及思考。  关键词: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及思考  一、连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近几年来,全区新建、改扩建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个,社
期刊
说起宜兴紫砂的好处,不外乎器型、泥料、色泽以及儒雅的文人风采,这些让紫砂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也正因此紫砂完成了从一件以实用为条件的日常用品到工艺美术品的转变。紫砂文化说到底是一种依托于造型表现的文化,在众多几何形体之中,紫砂壶尤其钟爱圆形与方形,虽然惯常我们将紫砂分作三大类,但第三种的筋纹器紫砂实际亦脱离不开方与圆的范畴。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即便是为了艺术创造出一些认为是自然形体的形状
期刊
1999年,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通过对“叫魂”这一事件的深层剖析,为我们展示出历史研究的三个不同维度。  一、作为研究内容的叫魂  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对完整史料的充分运用及零散史料的合理缀合,来为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原貌。历史研究只能无限接近事实,却无法完整还原事实。“叫魂”首先是被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而提出的,这是一个盛世
期刊
项目课题:2015-2016学年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ZJKYB-X09-022,课题名称:中国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之中,劳动人民将可以表达心声的音乐记录下来,然后代代相传,逐渐成为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说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民歌同样是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新的时期,如何将民乐进行有效普及,笔者认为应该从儿童开始,也就是将民族音乐引入到中
期刊
摘要:动画形象以夸张的造型,创作时丰富的想象力,使得它在影视、媒体广告中更能快速抓住消费者眼球,产生无可比拟的市场竞争力,促使着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形成。动画创作在跨界时发生了改变,其中的一些创作方式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影视动画,本文从影视、媒体广告的角度看待动画创作的跨界,分析产生原因,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键词:动画创作;艺术跨界;影视传播;媒体广告  科技发展带动着各行各业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原来的专门人才转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在通才特色教育环境下,进行班级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从而为提升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关键词:通才特色教育;班级管理;制度;创新  山西工商学院实行的通才特色教育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人格和智力的独立发展,特别强调准军事化管理和社
期刊
原发表于本刊2015年11月刊(总第51期)第28页的赵明慧、李平华的论文《学龄前儿童文学作品象声词研究》加上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科研项目《学龄前儿童文学读物语言学分析与儿童文学写作语言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Y1334。】
期刊
摘要:本文在阐述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论述了上虞弘强彩色涤纶有限公司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全产业链快速反应的体系与服务以及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信息管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稳定的市场增长。通过对其SWOT分析以及其核心竞争力评价,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理论依据及借鉴。  关键词:纺织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概述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
期刊
摘要:本文以清末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出版的书信集——《北京信札》为中心,考察这位在华七年,亲历庚子事变、觐见慈禧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特殊西方女性,对晚近中西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萨拉·康格;《北京信札》;中西关系  1898年,萨拉·康格跟随丈夫——美国驻北京公使爱德温·赫德·康格来到中国,在华生活七年间,她给家人亲友寄回大量书信,后结集出版为《北京信札》。康格女士亲历戊戌维新、庚子事变全过程
期刊
“梦泽云边放钓舟,坡仙墨妙世无俦。天花坠处何人会,但见春风绕树头。”启功先生《论书绝句》中诗一首,专为东坡《太白仙诗卷》而做。  苏轼(1037——1101),提出“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和创作思路,自此打破自唐代笼罩下的“尚法”格局。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然而,受政治局面的影响,东坡的书作大多被毁,更多的墨迹与碑刻现已无缘得见。目前流传下来的,虽躲避过诸多劫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