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冬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2年是我国试行计算机教育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来到北大附中,兼任了计算机课的教育工作。从此,我成了我国中学第一批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北大附中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是从北大聘请的教授,他每次上课都会讲很多内容。作为助教,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独立地完成编程作业,我跑遍北大的计算机实验室,最后终于在南阁找到了两台微机。利用这两台微机,我将学生两两一组,分为十几个小组上机。每天下午放学后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我都守在微机旁,热情地迎送一组组学生,进行辅导、测试和记录成绩。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6年,学校终于有了一间苹果机机房。
那些紧张、繁忙、快乐的时光,至今还保留在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中。它让我形成了勇于挑战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形成了认真、求实、热爱和服务学生的奉献精神,初步形成了我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推动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从1984年起,各类竞赛活动在国内蓬勃开展。我除了上课,还负责全校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和竞赛辅导工作。我不断地学习钻研,不分昼夜地与学生奋战在机房,几乎所有的休息日都与学生在教室、机房或赛场上度过。十几年的竞赛辅导岁月,不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所辅导的学生在国内外的大赛中摘得大奖。
1998年,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我着手创建北大附中校园网。历经4年,建设了拥有5个网络机房、50多间多媒体教室的千兆校园网。在“非典”时期,校园网承担了全校30多个班的网上教学任务,经受住了考验。校园网的建设也让我对网络技术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新课程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1992年开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通过近7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个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把好“上机”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我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不断探究实践和反思总结的习惯,撰写了多篇论文、多部教学专著,编写了多套教材。
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新课标的研制。随后又投身到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开展,近年来,我先后到20多个省市对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获得了广泛好评。研制新课标与实践新课程的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读书、做研究,对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变为在理论指导下自觉的教学行为。
27年来,我用心血浇灌着信息技术教育这片土地。我见证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了起来,创造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我深深感受到,做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具备正直、热情等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科学方法。我希望能与同行共同努力,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1982年是我国试行计算机教育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来到北大附中,兼任了计算机课的教育工作。从此,我成了我国中学第一批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北大附中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是从北大聘请的教授,他每次上课都会讲很多内容。作为助教,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独立地完成编程作业,我跑遍北大的计算机实验室,最后终于在南阁找到了两台微机。利用这两台微机,我将学生两两一组,分为十几个小组上机。每天下午放学后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我都守在微机旁,热情地迎送一组组学生,进行辅导、测试和记录成绩。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6年,学校终于有了一间苹果机机房。
那些紧张、繁忙、快乐的时光,至今还保留在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中。它让我形成了勇于挑战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形成了认真、求实、热爱和服务学生的奉献精神,初步形成了我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推动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从1984年起,各类竞赛活动在国内蓬勃开展。我除了上课,还负责全校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和竞赛辅导工作。我不断地学习钻研,不分昼夜地与学生奋战在机房,几乎所有的休息日都与学生在教室、机房或赛场上度过。十几年的竞赛辅导岁月,不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所辅导的学生在国内外的大赛中摘得大奖。
1998年,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我着手创建北大附中校园网。历经4年,建设了拥有5个网络机房、50多间多媒体教室的千兆校园网。在“非典”时期,校园网承担了全校30多个班的网上教学任务,经受住了考验。校园网的建设也让我对网络技术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新课程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1992年开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通过近7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个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把好“上机”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我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不断探究实践和反思总结的习惯,撰写了多篇论文、多部教学专著,编写了多套教材。
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新课标的研制。随后又投身到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开展,近年来,我先后到20多个省市对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获得了广泛好评。研制新课标与实践新课程的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读书、做研究,对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变为在理论指导下自觉的教学行为。
27年来,我用心血浇灌着信息技术教育这片土地。我见证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了起来,创造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我深深感受到,做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具备正直、热情等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科学方法。我希望能与同行共同努力,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