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腰能有多细(外一章)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通渭人,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等刊,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河套平原的腹地,有一种尖嘴巴的狗,眼角有点发红,耳朵小小的。与其他的狗相比,具有很明显的特點,它的身体和腿都特长,全身通黑,尾巴不长,腰却像大黄蜂一样细。刚看到这种狗的时候我就感叹,真是造化,居然还能有这种长相的狗。真没见过这样的“瘦狗”。其实在方言里,我们形容那种闲不住来回晃悠惹人嫌的人为“瘦狗”,而且在说这话的时候,一定会加上一系列的象声词。
  但这确实是不同寻常的瘦狗,完全搭配不成比例。我家曾养着几头驴,身材匀称,皮毛光滑,是整个村里最好的驴,在贫穷的年代父亲最怕被人偷的就是这几头驴。但是大叔家的两头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成了全村驴里的奇葩,腿特长,腰特细,看起来就像做坏了的木马,失去了比例。
  我想,要是按照人的标准来说,其实这样长腿细腰的,应该是一个美人坯子。不知道在动物的审美观里,这种人的标准是否适用?
  大姐对我的这种无知表达了不屑:这是村里人养的猎兔的狗,性情善良,但是追起野兔来是不要命的。在秋收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村民靠这个挣钱,一只猎兔狗一个秋冬季能够挣回几亩地的收成。
  这种狗也能追野兔?我担心它的腰被闪断。
  搞笑的是,大姐家的一只小宠物狗当时生了一窝小崽,这只黑色的猎兔狗好像很感兴趣,时不时拖着大黄蜂似的细腰,前来参观。但当了母亲的宠物狗却凶狠异常,猎兔狗还没有到跟前,它一阵狂吠,吓得猎兔狗落荒而逃。
  非但如此,几乎村里的每一条小狗它都惹不起,总是一副夹着尾巴做狗的样子,似乎就能惹得起野兔。起初我见到这类猎兔狗,总是要远远地避开,后来发现它是躲着人走。有一次我去屋后的菜地摘西红柿,突然它从后面走过来,我一回头看到它正从我身边经过,我吓了一跳,它也吓了一跳。最后是它呜呜叫着跑了。
  但我是没有见过这种狗追野兔的,我在河套平原上劳作的时候,还不是秋天,而是火热的夏天。所以我始终没能见过这种猎兔狗在追野兔时的飒爽英姿。
  我还是想说说一只狗的腰能有多细的问题。我一直想找个机会量一量这狗的腰到底有多细。
  外甥说:这种狗的腰绝对没有我的腰粗。
  我看了看他的腰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句最实在的废话:十只狗绑起来能不能有他的腰粗还不一定。
  其实这只说明两个问题:要么人比狗吃得好,要么狗比人注意保持完美体型。我没法和狗讨论这个问题,也没有办法量一量狗的腰到底有多细,但是我曾经骑着摩托车,结结实实和这种狗来过一次赛跑。
  想不起来是源于一次什么样的机会,在两条平行的乡间小路上,我骑着摩托车准备在夕阳落山前弄一桶淡水回来,家里通的自来水含碱量太大,无法饮用。在离村子不到十公里的一处荒滩上,有一眼淡水井。我就是这样奔驰在通往淡水井的路上,这只狗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在对面的小路上奔驰。它没有看我,我却时不时回头看看它,我骑多快它就跑多快,5个挡都挂上了,它还能与我保持同步。
  在夏末的乡间小路上,不知会不会有一个村民碰见我,然后用惊讶的眼神目送我和猎兔狗以相同的速度扎进夕阳的余晖,然后感慨:这遛狗的,真霸气。
  你说兔子能够跑过摩托车吗?大姐说兔子可没有和摩托车比过赛。后来我想,在即将进入秋收的季节,河套平原上掩藏在玉米地里、葵花地里的野兔们也将无处遁形,就是因为和我这一次的拉练式的赛跑,可能又有许多野兔将被这只狗叼回主人家里。
  羊在肚子里
  有一年暑假,我突发奇想,买了火车站票来到河套平原的大姐家,来的时候并不是我一个人,还有一位同班同学。我俩的想法一致,目标一致:啥都不缺就缺钱,打工挣钱。
  在姐夫的推荐下,我们跟着村里的一个小老板开始盖房子,其实也就是打吊顶,我俩是小工,凡是不需要大工干的活都是我俩承担。第一次去干活的地方是在乌拉山脚下的一户人家,门口拴着一条大黑狗,旁边的果园里有一棵早熟梨,枝丫能够伸到狗窝旁边。那一年雨少,天热,吊顶的铁模子被太阳晒后能把手烫起泡。活儿挺累,但是有盼头。
  第一次快干完活的那天,我们还在屋顶挥汗如雨的时候,主人就开始在院子里杀羊宰鸡,随后肉味就顺着风淡淡地飘过来,我们好不容易把涎水收进肚子,干完最后的这一把活。干活的时候人少,吃饭几乎来了半村人,一位当地的工友说,这是规矩,谁家都这样。两个屋子满满当当坐了人,羊肉很快端上来,啤酒很快开了盖。
  我都忘了当时第一口吃的是羊肉还是土豆。甚至,我都忘了,当时羊肉的味道,盐多了还是盐少了,肉炖得烂不烂,统统不知道。我面前就是一群羊,在浩浩荡荡通往我肠胃的过程中,被我的目光肢解,然后变成一块块羊肉,蕴藉了肠胃深处的饥饿和馋。
  俗话说吃饭要有饿样,但是那天我吃出了仇样,仿佛那碗羊肉与我有仇,我必须将它彻底消灭,一丝肉丁也不能剩下,半块土豆也不留下,就着啤酒,一气呵成。
  后来在坐火车途经河套平原的时候,我看到过车窗外的羊群,说实话并不洁白。这些羊只能在你的眼睛里泛起光芒,或者在你的诗句里出现,你再不可能与它有交集。
  与一只羊有交集能有多难?你站在羊群里,随便用手一指,就是那只,吃草最快的那只,揪出来炖了。如果你仅是说说,这就是草原上著名的饮食“手指羊”了,指指而已。除非你扔下一千块钱,否则没有人会支持你这样的豪爽。
  大姐家养着20多只羊,一年到头也只能吃一两只羊。更多的时候,姐夫还是吃着猪肉、鱼肉、鸡肉,蹲在厨房门口,看着几米外的羊圈。所以,村里有人家里盖房,必定会有很多人前去帮忙,只为了能在吊顶的那天与主人家的那只羊有一些交集。
  所以,劳动维系着人与羊若即若离的关系,付出劳动得到报酬,羊就是最具体的,能看得见吃得到。这对村民们的生活改善是重要的补充。哪一年村子里盖的房子越多,哪一年村民身上长的肉也越多。所以我们每去一个村子,先要看看这个村子人的高矮胖瘦,就能知道这个村子今年新盖了多少房屋、吊了多少房顶。
  我们很幸运,一周就能与一只羊产生交集。但是自从那次吃完两碗羊肉,有一群羊就住在我的肚子里,它们会时常出来提醒我,一顿新鲜的羊肉在不远的一个村子里飘香,但是我不能多吃,因为我的肚子里已经住不下那么多的羊。
  我不吃羊肉了,引起了同学的疑问:你咋尽吃土豆,好好的羊肉不吃。我说出了上述具有诗意的表述,他狡黠地说:那是你第一次吃伤了。
其他文献
和我一起学画画的小孟特别自律,不像我,练会儿线条明暗,兑个水彩自己涂涂抹抹些意识流的东西,一节课就过去了。他很认真地一直画线条,很多堂课,唰唰唰,横竖撇捺,长线短线波纹线,没半点水分。  有时看我实在懒散得不过眼,畫室的姐姐就拿着他画的那一张张线稿说,你认真点,看看小孟这认真劲儿。她说了两次,小孟咧嘴一笑帮我解围,说我是陶冶情操,我俩的目的不一样。  闹得我顿时成了个大红脸,我倒不是陶冶情操,而是
期刊
那段时间,是我这四十多年来最迷茫的一次。某一刹那的虚荣心的确获得满足,但是冷静下来,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最后,我决定离开新艺城。其實在台湾,总监是一个蛮高的职位,你可以主宰所有的东西,但突然之間我要把所有的东西放弃,没有人fire(打发)我,是我自己决定的。  一旦我选择了离开,就要从零开始,但我做了这个决定。我将自己清零,重新出发,继续演戏,慢慢有人找我当导演,我可以拍自己懂的东西,
期刊
斑驳年华,似沙漏般,弹指间,留在昨天。苦涩与喜悦,都不再去回忆,永久埋在时光的烟尘里。夕阳的静谧里,天边的暮色在眼底悄然流转。  ——题记  送外祖父出殡的那天,风拉扯着孤零零的树叶哗哗作响,伴随著孤零零的节奏,划过脸,如刀割一般。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车中沉重的气氛紧紧压着我的心。  窗外,在团团雾霭中,初升太阳跃动的影子,被长满枝丫的树枝一次次割碎,我们离它更近了,就在触手可及的刹那,它走远了
期刊
公交车停在某个小学附近,上来一群学生。  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背着很大的书包坐在我身旁。与他擦肩而过时,我观察到他脸上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神色,那是没有与外围世界相交的目光,他眼前似乎竖着一块玻璃隔板。  车启动了,周围的小朋友如放出笼子的鸟,叽叽喳喳地相互聊天,讨论老师、动画片、明星、笔记本、贴纸,唯独他,静得像座岛屿。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动起来,较为笨拙地把身体转到靠车窗的那一侧,开始对着窗外说话,越说
期刊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夏则夜。有月的時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
期刊
潘云贵: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吃素。  清晨,在窗前吃早餐。把香蕉切碎,放入玻璃杯,从冰箱中取出鲜牛奶,搅拌。旁边面包机丁铃铃一声响,一切准备就绪,美好的一天从唇边咬下的食物开始。  有时也在早餐过后喝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鹿谷的冻顶乌龙,入口清香,淡雅怡人。呷一口茶
期刊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獨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
期刊
離凤凰越是远了、久了,回忆就越会慢慢发酵,让人忍不住追溯。  脚步踏着凤凰古城的青石路,一路穿过石阶、小巷、吊脚楼……迷宫似的青石路在古旧的房子之间纵横交错,随意从一条小巷出来,就会看到凤凰不一样的景致。黑白相间的吊脚楼排列在江水的两边,栗色的木格窗子有股历史抚过的清秋之气,吊脚楼背后倚靠着苍翠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江水柔软地拂过路边的石阶,一波连着一波。  青石路的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卖酒的商铺摆
期刊
阿微木依萝  读嘎玛丹增的游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写游记,他的笔触总能在浮光掠影中突然深入,直到探测出风景的深度。这篇《雪地上的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文字写得散漫而自由,时不时宕开一笔,但写到最后,所有的枝蔓都归于桑耶寺的主干之上。只有在虔诚的人心中,才会有圣地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到西藏去一趟,想去呼吸那里被信仰净化的空气。这既是圣地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对习惯了乘坐
期刊
“收脚印”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传说人临死前收集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田鑫的这篇文章里,从蚂蚁的脚印,到人的脚印,从一开始担忧身后消失的脚印,到害怕一时消失不了的脚印,最终到找不见母亲而没有留下任何脚印在人间,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里有着一条隐秘的主线,那就是神秘的、未知的那个人,那个收脚印的人,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出现或者不出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作为城市人的作者,如今已经回不去那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