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原来还可以这样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案例
  
  片断一
  原文:“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赶海》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束手就擒”吗?
  生:就是被抓住了。
  师: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动作吗?
  (学生有的举手做投降状,有的把双臂反背于身后,有的还两人合作,做扭送状,真可谓各有千秋)
  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呢?大家的动作说明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就擒”的含义,但“束手”如何理解呢,请翻开字典查一查“束”的意思,你们就会明白。
  (学生查字典,找到“束”是“捆住”的意思)
  师:那根据自己新的理解再做出动作呢?
  (大部分学生“束手就擒”,有的束手于前,有的反剪于后)
  师:文中的螃蟹甘心像你们这样吗?
  生:不甘心。
  师: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1:会东逃西窜。
  生2:会张牙舞爪地想夹人。
  生3:也许想迅速挖个洞逃走。
  师:果真不假,“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这就叫“垂死挣扎”、“负隅顽抗”。
  
  片断二
  原文:“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有两只长在眼睛上方,每只角都有一米长——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
  ——《恐龙》
  师:(出示三角龙图片)猜猜它是谁?
  (学生说)
  师:动物们看见了三角龙都会流露出什么表情?
  (学生有的瞪大眼睛捂住了嘴,有的用手遮住眼睛,有的发出“啊”的惊恐声,还有的躲到同座背后,煞是有趣)
  师:那你们猜猜“望而生畏”的“畏”会是什么意思?
  生:是害怕的意思。
  生:是恐惧的意思。
  师:“哎呀,三角龙来啦!”(教师夸张地说道,此时屏幕也突然放大图片,给三角龙的脸部来了一个大大的特写)
  (不少学生着实吓了一跳,还有些女生情不自禁地尖叫)
  师:真是看见了就害怕,令人——望而生畏。
  ……
  
  教学反思
  
  语言最小的单位是“词”,识字要通过词才能理解字义;句子要凭借词,才能组合排列。对语文学习,字词是基础,是根本;没有了新词汇的吸收和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显得空洞和苍白。
  记得维果斯基曾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只有让词语动起来,它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一、自由尝试——词语使学生心动
  实际上,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他们已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储备。学生的学习也并非简单地传授。而是在已有经验系统中不断构建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充分地感知、尝试、操作。积极地参与,使学生积极“内化”。
  案例一中“束手就擒”这个成语的关键字是“束”。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直接查字典理解,但印象不会深刻,而影视作品中“生擒活捉”的场景大部分学生都见过,所以让学生先做动作,激活前知,产生自我冲突。待发现问题后,再查字典理解。其实,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会激发学生更强的求知欲;同时尝试活动能使学生产生自主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获得一种成就感。
  
  二、善于经营——使学生跃动
  案例二中,原先并没有想到设计放大图片这个环节。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激发了我的教学灵感,随手拈来,那特写的三角龙,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史前,学生真实而夸张的表情强化了对“望而生畏”理解。
  词语是生活中被提炼的智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着生命的呼吸。而教学更需要教师一份机智,去创造性地经营课堂,让词语在学生的心中跃动。把握机会,能进能退;学会用各种手段把方法激活、把过程盘活、把媒体点活。只有教师临场的“火花”,才能让学生的精彩闪光。
其他文献
“习惯决定命运”也许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的确,习惯不是小问题,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体验与亲身经历的课程,而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然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水平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教师在教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都普遍面临着班额过大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全过程由教师控制,学生被动地进入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便被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由于班额大、学生多,导致课堂上除了少数积极分子外,其他大多数学生只是课堂上匆匆的过客、茫然的观众
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高效?答案当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凸显学段教学的特征,却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特别关注的。我曾两次聆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低段课文《落叶》,并反复研读课堂实录,试图以此为例,提取出低段语文有效教学的关键词。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营养汤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
我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做事、上课总希望严丝合缝,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每次上课我都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结构,深究词句内涵,总是想着不能让文中任何一个知识点从身边溜走。或许是我的严谨,学生每每都能给我带来惊喜(考试成绩),这样的惊喜又反过来刺激我继续这样前行。然而,在一次参加了全省优秀小语教师赛课后,让我的这种已成定式的思想产生了动摇。两天16节课听下来,虽然很累,但一位位教
许多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却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    一、读出“味”   
编者按  革命传统类作品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形成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当前教学实际发现,革命传统作品教学面临学生情感陌生化、教学内容浅显、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期主要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根林、上海市进才北校彭晓从目标设定、情境创设、活动探究、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找到学生与课文之间合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到农村小学支教四年级语文。记得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在上《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之前去收集竺可桢的相关资料,第二天,我检查全班30个学生收集的情况,结果只有6个学生收集。还有一次,教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安排学生自编该课文的课本剧,让他们分工合作,根据角色选择合适的同学进行表演。第二天检查表演情况,结果是寥寥无几。  上述两例不是个案,不少农村小学布置的语文课外实践作业,学生不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放眼小学阅读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也没有选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体验探究的切入点,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和互动性。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设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设课堂,注重学习体验  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进而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成为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现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  一、 “一读”  “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关键在于朗读。在此,笔者就一些名家阅读教学中的片段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方法指导,读悟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百合花内心坚定的信念,教师在朗读启发中侧重了方法上的指导。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