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进而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成为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现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
一、 “一读”
“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这个环节一定要有一定的任务。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任务提示: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通过不同方式识记生字,理解新词。
通过如上任务设计,让学生把握第一读的方向,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后面的人物做铺垫。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一读” 宜选择自读课文,也要配以快速阅读、默读、小声读等相结合的要求。
二、 “二读”
“二读”时,要在“一读”的基础上,放声朗读课文。本环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声朗读课文,基于对课文的简单理解,争取做到把每一句话都读通顺,正确。还要做到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要对课文的大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能用语言简单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学生在“二读”后要知道,这篇课文就是在写姥姥和“我”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离不开“剪纸”这个感情的线索。
“二读”建议使用放声读。只有大声朗读,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那个生字读不好,那个句子读得不流畅。
三、 “三读”
“三读”时,要配合师生或生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的见解。我把这时候的朗读称为“研读”。 “三读”中,我经常选择小组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又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在小组内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为什么这个字要读重一点,为什么这个句子要断开一下?”组内提提意见,“集思广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时候,学生的创造力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同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和老师的精力。在教授本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1.你觉得哪写话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爱?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姥姥的思念?
学生在二读课文之后,很容易找出,如反映姥姥对自己的爱的句子。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但要说出理由,并转换为语言,还是离不开朗读中的感悟。学生在反复读文中细细体会,就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既是一个读文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过程。
在“三读”时,一定注意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这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见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四、 “四读”
“四读”,也是检验课堂效果的一环。我把这一环节称为“展示读”。朗读形式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或小组自由发挥,可以是个人读、小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甚至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样,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激发的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中有一定的对话,我建议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要注意在读的时候把姥姥对自己的关心和“我”对姥姥的思念表现出来。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也一样。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除了这些,教师还要注意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即所谓的“读需要有人听,有人评,有人欣赏”,这就要求有人必须对朗读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或小组之间,甚至是家长。
1.对读的过程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的协调配合能力,可以选出 “最佳朗读团队”。
2.对读的效果评价。主要评价朗读的整体设计,个别词语或句子的创造性设计,或朗读效果等,可以评选“最佳朗读创意”。
3.对读的技巧评价。主要评价朗读时的感情运用、节奏缓急、轻重把握等技巧上的运用和理解,可以评选“最佳金话筒”。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我们只有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
一、 “一读”
“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这个环节一定要有一定的任务。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任务提示: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通过不同方式识记生字,理解新词。
通过如上任务设计,让学生把握第一读的方向,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后面的人物做铺垫。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和学习习惯。“一读” 宜选择自读课文,也要配以快速阅读、默读、小声读等相结合的要求。
二、 “二读”
“二读”时,要在“一读”的基础上,放声朗读课文。本环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声朗读课文,基于对课文的简单理解,争取做到把每一句话都读通顺,正确。还要做到有一定的速度,同时要对课文的大概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能用语言简单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学生在“二读”后要知道,这篇课文就是在写姥姥和“我”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离不开“剪纸”这个感情的线索。
“二读”建议使用放声读。只有大声朗读,才会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那个生字读不好,那个句子读得不流畅。
三、 “三读”
“三读”时,要配合师生或生生之间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的见解。我把这时候的朗读称为“研读”。 “三读”中,我经常选择小组读。要读出自己的见解,又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就在小组内读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为什么这个字要读重一点,为什么这个句子要断开一下?”组内提提意见,“集思广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时候,学生的创造力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同时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和老师的精力。在教授本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1.你觉得哪写话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爱?2.哪句话体现了“我”对姥姥的思念?
学生在二读课文之后,很容易找出,如反映姥姥对自己的爱的句子。
——“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
——“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
但要说出理由,并转换为语言,还是离不开朗读中的感悟。学生在反复读文中细细体会,就会说出自己的见解,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个过程既是一个读文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过程。
在“三读”时,一定注意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这样才能读出感觉,读出见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四、 “四读”
“四读”,也是检验课堂效果的一环。我把这一环节称为“展示读”。朗读形式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或小组自由发挥,可以是个人读、小组读、同桌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甚至老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这样,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激发的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中有一定的对话,我建议学生分角色朗读。尤其要注意在读的时候把姥姥对自己的关心和“我”对姥姥的思念表现出来。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也一样。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除了这些,教师还要注意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即所谓的“读需要有人听,有人评,有人欣赏”,这就要求有人必须对朗读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或小组之间,甚至是家长。
1.对读的过程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小组的协调配合能力,可以选出 “最佳朗读团队”。
2.对读的效果评价。主要评价朗读的整体设计,个别词语或句子的创造性设计,或朗读效果等,可以评选“最佳朗读创意”。
3.对读的技巧评价。主要评价朗读时的感情运用、节奏缓急、轻重把握等技巧上的运用和理解,可以评选“最佳金话筒”。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我们只有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