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良心”的守护者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ich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阴渠,就是城市的良心,一切都在那儿集中、对质”(雨果《悲惨世界》),那么,一份整日与下水道里的污水、淤泥、渣滓乃至粪便打交道的工作,在无形中也成为一块试金石:知恩者感恩,庸俗者鄙夷,更多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本文主人公王玉柱,则在从事机关办公室工作,拥有“大好前程”的情况下,主动要求调到脏、臭、累的排水排污一线挥洒青春,一干就是19年。
  2000年,24岁的王玉柱风华正茂,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于这个出身于贫寒农家的小伙子来说,加入武警部队后年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在全支队同年兵中第一个入党、复员后被安排到朝阳市建设局办公室工作,人生之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但王玉柱却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到基层一线去,到最苦最累的岗位上去,面对面地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和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王玉柱用雷锋日记里的一段话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雷锋日记》
   2000年,王玉柱如愿来到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维修队工作。
   排水维修队担负着朝阳市226公里排水管网的清淘、疏通、维修、养护及汛期排水抢险的繁重任务。王玉柱“挤”时间、“钻”进去,用一年多的时间走遍城区5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6596座检查井和6989座雨水井,绘制出一份由300多张八开纸组成的地下管线分布图。几年的时间里,王玉柱将这份密如蛛网的地图牢牢记住,只要出现问题,他都能及时准确地查找出问题并迅速解决处理,同事们钦佩地送给他一个外号——“活地图”。
   朝阳降水偏少,雨热同季。王玉柱居安思危,每到夏季来临,就带领队员清淘淤污,防范内涝。2006年夏天,朝阳连降大雨,排水管网险情不断发生。市中心医院门前、轴承厂门前、胜利桥附近……王玉柱带领队员蹚着冰凉的雨水奔波在低洼地带,开井盖、架机械、除险情,饿了啃面包嚼榨菜,累了就在马路牙子上蹲一会儿,连续奋战26个小时没有休息。
   人生的考验渐露狰狞。2010年十一期间,王玉柱遇到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次选择:8岁的儿子身患重病到沈阳就医,医院连下两次病危通知书,王玉柱却在此时接到单位电话,一项管网情况极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只有他这个“活地图”坐镇指挥才能顺利施工。
   记者无心在此处渲染气氛、拔高形象,落笔之时,眼前闪现的只有王玉柱讲述时满脸的泪水。
   王玉柱離开医院时,没敢抬头看妻子怨恨的眼神。赶回朝阳,七天七夜的时间,他逼着自己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指挥施工之中。
   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8条管线安然无恙;施工中不慎陷入沙石流的两名工人被迅速救出。
   随着施工顺利进行,又一个喜讯传来:儿子转危为安!工友们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王玉柱抱着电话失声痛哭。多少歉疚,多少激动,在从不轻弹的男儿泪中飞扬!
   两只铁脚板,一颗赤诚心。王玉柱带领的维修队不怕脏、不怕累,修管道、清水井、除淤泥,有力保障了市民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先后获得“辽宁省青年文明号”“辽宁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永远做人民群众的忠实的
  勤务员。”——《雷锋日记》
   2012年,为解决全市老旧弃管小区排污难题,朝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城区民用排污管理中心,王玉柱被任命为排污管理中心主任。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王玉柱带领队员们走遍全市1699栋弃管楼房、964户平房,排查排污管网,绘制网格化地图,向居民发放2万多张联系卡。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刺骨,无论是双休日还是逢年过节,哪里的化粪池、下水道出现堵塞,王玉柱和他的同事们就赶到哪里。
   朝阳市北大街地下综合管廊安装着供水、供电、供暖和通信等多条设施管线,涉及城区三分之一的住户。接到维护综合管廊的任务后,王玉柱第一时间组织工人对管廊情况进行摸底。可是,一打开入口,一股恶臭刺鼻的气味就扑面而来,2.2米高的管廊几乎被渗漏的污水填满。王玉柱迅速组织排水、通风,待水位降到1.5米高、新鲜空气流入后,他第一个冲进了管廊。
   头戴探照灯、身穿大皮裤,王玉柱带领队员们在冰凉刺骨的污水里艰难前行。没有防毒面具,就戴上几层口罩;没有防护设施,就将沿途井盖打开,拉上几根绳子。3.5公里的管廊,他们足足用了6个小时才走完,汗水与污水湿透了全身。
   连续两个月,王玉柱奋战在北大街地下综合管廊,摸透了所有管线的详细情况。任务圆满完成,但王玉柱却患上了“怪”病:先是手脚发麻,继而扩展到整个四肢。经过多方求医,最终由北京301医院的专家给出了明确诊断:由于王玉柱次次带头下管廊,空气和污水中的重金属侵害了他的末梢神经,只能靠长期吃药和多休息来慢慢缓解。然而,重任在肩的王玉柱坚持工作在第一线。2017年,他疾病复发,手指疼得睡不着觉,才在大家的劝说下到沈阳做了清除手部神经炎症的手术,手指至今不能伸直。
   “以我一身脏,换来万户洁。”排污管理中心成立7年来,共清淘污水井4.2万座、化粪池3925座,疏通维修管道34.2万多延长米,维修翻建污水井4370座,受益人数达30万人。排污管理中心先后获得“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美好。”——《雷锋日记》
   王玉柱从小就崇拜雷锋,长大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学习雷锋。他每月工资只有三四千元,给孩子治病欠下的债务,夫妻俩节衣缩食用了六七年时间才还清。尽管如此,王玉柱还是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7万余元,为灾区和困难家庭捐款捐物。2015年,王玉柱在排污管理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小组的基础上,联合社区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组建了“爱通”学雷锋志愿服务队。4年来,这支服务队已经由最初的12人发展到1000多人,为居民上门疏通下水750多次,累计志愿服务达3000多工时,捐款捐物2.5万多元,成为朝阳市响当当的志愿者团队品牌。此外,服务孤寡老人、捐助孤残儿童、帮扶困难群众、帮扶贫困学生……王玉柱时时处处传承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从弱冠之年到年逾不惑,人生最美好的19年光阴,王玉柱的青春之花在淤泥污水间怒放,人生价值在为民解忧中升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等30多项荣誉彰显着组织上和群众对他的认可,而王玉柱最看重的,却是他代表排污管理中心向广大群众许下的一句诺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其他文献
她是师长,是学子眼中可敬的老师;   她是母亲,是学生心中可亲的妈妈;   她是学者,是科研团队成员的楷模;   她是党员,是教师队伍璀璨的星斗。   将这些角色集于一身,尽心尽责演绎得出色而和谐的人,就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数学实验中心主任邵新慧。她的成功之道,源于热爱与付出。二十余载投身教学一线,邵新慧时刻牢记使命、忠诚担当,用心血和汗水践行着
期刊
辅导员孔祥慧似一个“万能服务台”。学生闹矛盾时是110;学生有困惑时是114;学生生病时是120;学生急需帮助时又是119……  13年的大学辅导员生涯,孔祥慧的工作足迹遍布全国11个省、40多个市(县),是为了学生;手机24小时开着,是为了学生;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创建学院心理咨询室,是为了学生;努力承担5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是为了学生。  13年里,孔祥慧帮助2000多名大学生
期刊
党建是灵魂,统领着发展方向,引导着改革路径。阜新市各级机关依托党建,在全市上下开展“党建+从政环境+营商环境”活动,展现“走在前”的先锋风采,发挥“作表率”的模范作用,狠抓质量提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示范引领,为阜新转型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稳固的政治保障。  抓党建“能者上,庸者下”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没有党建的正确引领,从政也好,营商也罢,必将偏离方向。为优化从政环境、营商环境筑牢堡
期刊
一方容易被人遗忘的世界,被她的执着叩响。辛勤培育幼苗,大爱浇灌成长。她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让折翼天使以最美的姿态向着蓝天飞翔。她是“校长妈妈”——辽阳市白塔区启智学校校长刘雪雅。   在28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刘雪雅当了14年班主任、4年教导主任、10年校长。2016年,作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她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支持下,走上了一条以民为先的履职之路,以慈母般的爱去关心、呵护智障学生,
期刊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走在全国前列。”今年6月25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辽宁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求发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慷慨陈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站到新的起点上,辽宁高等教育随之气象更新。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广袤的科尔沁草原,无边无际的草木汇成绿色的海洋,鸟儿与牛羊合奏着大自然的交响乐。当地牧民告诉我们,“科尔沁”是蒙语,有“弓箭手”“护卫”等意。千百年来,科尔沁草原有效阻挡了寒流和风沙的长驱直入,是东北、华北生态安全的一道天然屏障。   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在不恰当的地理条件下实行农耕化和高耗水企业的入驻,科尔沁草原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土地沙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人民
期刊
刘玲醒来时第一眼看见的是吊瓶里滴着的药液,每一滴都很吃力地向下坠落,却源源不断,就像此刻的她。经过70多天的沉浮挣扎,她的血液终于恢复了自然的流动,生命还原了应有的长度。   然后,她看见了“救命恩人”。   两个多月的日夜守候,连续4次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一次次端饭递水,无数次与医生沟通……   “陶老师啊,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谢谢您!”   刘玲是来自贵州六盘水的交流学生,2018年4月突发
期刊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著名作家汪曾祺写草木虫鱼的经典散文。汪曾祺爱人、爱草木鱼虫、爱蔬果美味、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他对各地美食佳木与鸟虫花草的刻画是如此精当而细致,一桩桩温情往事与一株株欣荣草木交缠在一起,处处可见深情。这些文字也似乎散发着沁人的清香,令人读后口齿留香,浑然忘机。  《不一样的视角看名画》  作者:许汝纮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期刊
在雷锋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铁岭市铁岭县,活跃着一支用雷锋精神铸造的钢铁队伍——铁岭县公路管理段。他们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己任,把服务群众工作化、制度化、常态化;他们把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平台,拓展为“学雷锋”的广阔舞台;他们把“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内涵转化到学雷锋的实际行动上。现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已经深深植入铁岭县公路管理段每个人的心中,他们用大爱和奉献续写着雷锋精神的时代颂歌。  前不久,中宣部命名
期刊
一个极具战斗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团队,满是善良且精干的职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好弘扬雷锋精神先锋队和“宣传队”,以温暖的手、亲切的话语、炙热的奉献之心和贴心的服务举措把雷锋精神模范传承、传递,把新时代的道德星空照亮、照暖,成为全国学雷锋的亮丽名片。这个团队所在单位是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在全国第56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前夕受到中宣部表彰,成为“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中辽宁两个上榜者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