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每天早上都在黑板左上角写一道拓展类题目,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思考。放学前,教师询问,点拨思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出的拓展题大部分是将学生数学报刊上的题目略作修改得来的,出题时自己先计算一遍。
一天,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自然数A的最大的两个因数和是800,最小的两个因数和是4,求自然数A。下午第三课下课后,我准时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的解法。
因为这道题综合了因数知识及分数除法知识,学生解答有一定难度,但全班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跃跃欲试,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个个成竹在胸。
小敏回答道:“因为任何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因数都是1,现在自然数A的最小两个因数和是4,说明它的第二小因数是3;又因为因数是成对出现的(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估计不少学生在这里卡壳),最大的因数肯定是A本身,第二大因数和第二小因数相乘应该等于A,所以第二大因数应该是A的1/3;题目中已知最大的两个因数和是800,就是说(1 1/3)A=800,800÷(1 1/3)=600,所以A=600。”很多同学都说是这样做的,我肯定了他们的解法,并问之前没有解答出的同学听了小敏的思路讲解后有没有理解。绝大部分同学都说理解了。
这时,小刚举起手来,他也在没有解答出的同学行列之中。我想他可能还是没有理解方法,便示意小刚发言。
小刚一开口便语出惊人:“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道错题。”
我和其他同学都一愣,这怎么可能呢?再说,刚才小敏的思路中没有什么漏洞呀?
“小刚,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刚满脸疑惑地说:“题目中告诉我们,自然数A最小的两个因数和是4,因为最小的因数是1,所以倒数第二小的因数就是3。刚才我们求到的自然数A等于600,可是600最小的两个因数是1和2,就是说600倒数第二小的因数是2,而不是3,这不是和题目矛盾了吗?”
“对呀,对呀!这道题目错了!”同学们纷纷喊起来。
我也发现了其中的错误,该怎样化解这份“尴尬”呢?我略一思索,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大家的议论声中,我说:“我觉得我们应该给小刚掌声,如果不是他,我们都要蒙在鼓里呢。”大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看得出来,这掌声是真心的。
我接着说:“老师还要给你们鞠个躬,因为老师的出题不严谨,差点误人子弟。”当我向学生深深一鞠躬的时候,讲台下掌声一片。
我又说:“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错误。请大家说说,这道题怎样改就正确了。”同学们首先说出了把4改成3;又有同学经过思考,说出求到的结果是一个奇数也能满足要求。
到此,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家从以前学过的知识、做过的题目中找找,哪些题目中含有隐含条件,比比谁找得多,第二天课上交流。第二天,学生竟然找到了不少题目中含有隐含条件,或者导致答案有多种可能,或是一字之差而方法各异。我表扬了每一位找题的学生,并进行成果分享。我在总结时说:“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希望每一位同学敢于怀疑,不断超越自我。”
这次“错误来敲门”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
1. 打铁先需自身硬
这次错误的根源是我没有认真备课造成的,后来翻找《小学生数学报》,发现原题“最小两个因数的和是3”,被我想当然地篡改了,而没有考虑到改题后生成的隐含条件。教师要在课堂上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就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精心备课(备课是对课堂的精心预设,要备多种可能)。对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要从严把关,确保练习的高效,这样才能让错误最小化,即使出现错误,也能胸有成竹,巧妙转化。
2. 要呵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有包容之心。有些时候,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如小刚指出老师出题的错误,教师要能摘掉“师道尊严”的帽子,能拜一题之师,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须知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时候,学生或许思考不全,想法失之偏颇,这时,教师要能认识到出错是学生学习中的权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应是教师的义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3.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要有敏锐的教育观察力,要能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把“意外”转化为精彩。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合理运用好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延伸、利用,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让课堂在生成中异彩纷呈!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当错误来敲门的时候,才能微笑地打开大门,化误为正,才会越教越有法。
(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一天,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自然数A的最大的两个因数和是800,最小的两个因数和是4,求自然数A。下午第三课下课后,我准时来到教室,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道题的解法。
因为这道题综合了因数知识及分数除法知识,学生解答有一定难度,但全班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跃跃欲试,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个个成竹在胸。
小敏回答道:“因为任何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因数都是1,现在自然数A的最小两个因数和是4,说明它的第二小因数是3;又因为因数是成对出现的(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估计不少学生在这里卡壳),最大的因数肯定是A本身,第二大因数和第二小因数相乘应该等于A,所以第二大因数应该是A的1/3;题目中已知最大的两个因数和是800,就是说(1 1/3)A=800,800÷(1 1/3)=600,所以A=600。”很多同学都说是这样做的,我肯定了他们的解法,并问之前没有解答出的同学听了小敏的思路讲解后有没有理解。绝大部分同学都说理解了。
这时,小刚举起手来,他也在没有解答出的同学行列之中。我想他可能还是没有理解方法,便示意小刚发言。
小刚一开口便语出惊人:“纪老师,我认为这是一道错题。”
我和其他同学都一愣,这怎么可能呢?再说,刚才小敏的思路中没有什么漏洞呀?
“小刚,请说说你的看法。”
小刚满脸疑惑地说:“题目中告诉我们,自然数A最小的两个因数和是4,因为最小的因数是1,所以倒数第二小的因数就是3。刚才我们求到的自然数A等于600,可是600最小的两个因数是1和2,就是说600倒数第二小的因数是2,而不是3,这不是和题目矛盾了吗?”
“对呀,对呀!这道题目错了!”同学们纷纷喊起来。
我也发现了其中的错误,该怎样化解这份“尴尬”呢?我略一思索,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大家的议论声中,我说:“我觉得我们应该给小刚掌声,如果不是他,我们都要蒙在鼓里呢。”大家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看得出来,这掌声是真心的。
我接着说:“老师还要给你们鞠个躬,因为老师的出题不严谨,差点误人子弟。”当我向学生深深一鞠躬的时候,讲台下掌声一片。
我又说:“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错误。请大家说说,这道题怎样改就正确了。”同学们首先说出了把4改成3;又有同学经过思考,说出求到的结果是一个奇数也能满足要求。
到此,问题初步得到解决,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回家从以前学过的知识、做过的题目中找找,哪些题目中含有隐含条件,比比谁找得多,第二天课上交流。第二天,学生竟然找到了不少题目中含有隐含条件,或者导致答案有多种可能,或是一字之差而方法各异。我表扬了每一位找题的学生,并进行成果分享。我在总结时说:“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希望每一位同学敢于怀疑,不断超越自我。”
这次“错误来敲门”给我的启示是很多的。
1. 打铁先需自身硬
这次错误的根源是我没有认真备课造成的,后来翻找《小学生数学报》,发现原题“最小两个因数的和是3”,被我想当然地篡改了,而没有考虑到改题后生成的隐含条件。教师要在课堂上不出现常识性错误,就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精心备课(备课是对课堂的精心预设,要备多种可能)。对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要从严把关,确保练习的高效,这样才能让错误最小化,即使出现错误,也能胸有成竹,巧妙转化。
2. 要呵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韩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有包容之心。有些时候,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如小刚指出老师出题的错误,教师要能摘掉“师道尊严”的帽子,能拜一题之师,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须知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时候,学生或许思考不全,想法失之偏颇,这时,教师要能认识到出错是学生学习中的权利,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应是教师的义务。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进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3. 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生成性资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充满着不确定性。当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要有敏锐的教育观察力,要能及时捕捉并灵活驾驭,把“意外”转化为精彩。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合理运用好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延伸、利用,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让课堂在生成中异彩纷呈!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当错误来敲门的时候,才能微笑地打开大门,化误为正,才会越教越有法。
(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