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如切如磋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zhaol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教育》创刊70年了,可喜可贺!《江苏教育》如师长,如朋友,一路扶持、陪伴,提携着我,向着教育理想前行。
  1991年,我的一篇文章《追求无止境》在《江苏教育》发表,直到从教近40年的今天,这篇征文的标题仍然代表了我从教的初心。

一、好风凭借力


  1988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首届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那时的大賽可没有今天强大的后援团队,我记得不管是学校选拔,县市选拔,还是参加省里比赛,都是我一人“单打独斗”。即提前一天告知上课内容(均是教材之外的文本),利用一天时间独立备课,借班上课。没有网络,没有参考资料,没有任何人商量,完全凭个人的底蕴与素质。我很幸运,一路过关斩将冲入最终赛场。记得我执教的《小溪流的歌》,获得评委一致肯定,并让我第二天作为选手上展示课。晚饭时,《江苏教育》编辑部的许元新老师高兴地通知我第二天上课,并叮嘱我:“小孙,今天晚上李吉林老师和顾美云老师会对你的课提出完善的小建议。”在李老师和顾老师的点拨下,第二天我的教学异常成功。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1989年《江苏教育》第5期的封面上刊发了我们6位一等奖选手的合影照片,旁边的文字对我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孙双金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艺和缜密的思维把教学带入了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艺术的享受。”
  这段评语对我的课堂教学影响太大了!这是对我课堂教学权威的评价和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我教学最大的特色——具有教学艺术,为我下一步的课堂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2000年,《江苏教育》马以钊主编和张俊平老师专程到丹阳师范附属小学,对我的课堂教学艺术做深入地采访报道。当时,张老师为了写好这篇报道,走进我的课堂听课,对学校师生做深入访谈,和我就教学艺术做推心置腹的探讨。通过两天的采访和交谈,张老师写出了我人生的第一篇教学专题报道——《为了将小学语文教学引入艺术的殿堂》。在这篇报道中,总结了我的三大教学艺术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并且对我的教学语言艺术、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讲解艺术和教学结构艺术做出提炼,其中,对我的整体课堂教学艺术用了16字表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江苏教育》不仅指引着我的课改方向,还提炼和升华了我的教学艺术品格,扩大了我的教学艺术影响力。“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江苏教育》就是助我起飞的好东风。

二、为谁辛苦为谁甜


  2006年,《江苏教育》新开了一个“特级教师”专栏,内容包括特级教师成长故事、特级教师最得意的课堂实录、特级教师的教学主张。目的就是告诉读者:所谓特级教师,都是从最普通的小学教师,从最普通的小学课堂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对教育专业有所追求并始终保持那么一点精神,都会在平凡中有所创造——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那年杂志的第一期,《江苏教育》阮晓玲副主编就约我撰稿。我认真撰写了《我的梦我的追求》《情智语文——我的教学主张》《〈二泉映月〉课堂实录》。在《我的梦我的追求》一文中,我用五个故事串联起我的五个人生发展关键点,表达了我从教历程中的追梦足迹。这一组文章对我回顾来路,眺望远方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文章一经发表,遇到多位熟悉的老师,他们纷纷点赞我的文章写得好,对他们启发很大。
  自从我提出了“情智语文”教学主张后,我在教学实践中小心翼翼地探索,在其他媒介陆陆续续地发表了一些文章,总结“情智语文”的经验和做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摆在我的面前,同时也听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2007年,正当我犹豫彷徨之际,《江苏教育》阮晓玲副主编给我打来电话向我约“情智语文”的专稿,希望我对“情智语文”做系统的阐述。这无疑是对我极大的鼓舞和肯定。我认真思考,梳理了“情智语文”的概念、内涵、模式、策略,精选了典型案例,在2007年《江苏教育》第一期上刊发了《关于情智语文的初步解读》。文章发表后,引发小学语文界广大同仁的热烈反响,“情智语文”的影响更大了。
  2010年,在《江苏教育》暑期合刊上,张老师策划了一期专题:江苏小学教学流派研究,目的是打造苏派教学品牌,力推名师名家成长。老一辈苏派名家推出了斯霞、王兰、李吉林、邱学华、张兴华等名师,新生代流派代表重点推出了我、薛法根、华应龙、闫勤等人。张老师在约稿中希望我的文章既能写出自己奋斗的历程、教学主张,又能结合具体课例写出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次约稿又一次让我思考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更多地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梳理总结和提升。在这组文章中,我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提炼为“大气洒脱”,具体表现在“大道无痕,大巧若拙;大气磅礴,飞流直下;从容自如,幽默潇洒”。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诗句,既是对蜜蜂辛勤劳作的写照,更是对《江苏教育》的编辑们像蜜蜂那样默默无闻,甘做人梯,为教育事业奉献美好作品的深情礼赞!

三、她在丛中笑


  《江苏教育》除了对我的教学给予诸多帮助和扶持外,对我的教育管理也予以诸多的关注。
  2008年,《江苏教育》“名校长研究”栏目的责任编辑朱从卫老师约我从管理哲学、管理案例等方面总结管理经验。说实话,在我发表的几百篇文章中,教学方面的文章偏多,管理类的文章相对偏少一些。但是管理和教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唤醒人、激发人、鼓舞人、成就人。一切为了人的最优化发展是管理和教学共同的规律。鉴于此思考,我把学校的管理理念提炼为: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袁浩先生为我撰写了点评文章——《扬起大写着“人”的旗帜》。
  2009年,张老师提出要为我的团队做“独家报道”。张老师带着他的团队深入北京东路小学的校园,和教师访谈,和我倾心交换意见。在大家的激情碰撞下,产生了一连串的思想火花,一篇《一个教师团队的情智之舞》终于出炉了。张老师仍嫌不够,又专门对我做了深度访谈,提出了一系列直面现实的深刻问题:城市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什么?作为一所城市小学名校的校长,您是如何针对城市教师特点引领他们专业成长?您是如何看待“引进名师”现象的?在学校管理上,您是如何处理名师异地引进和本土培养的关系的?您是怎么理解所谓“个性教师”的?作为团队领袖,您又是怎样让他们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的?等等。张老师的问题直率且富有挑战性,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我对他的问题一一做出真诚的回答。这组访谈以《三问孙双金》为题刊发。事后,我听张老师说,这组文章参加当年全国新闻报道类评比获得了金奖。这个金奖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江苏教育》的褒奖。
  2015年,《江苏教育》对北京东路小学的课程做专题报道,对我提出的“教师课程”概念充分肯定。2020年,《江苏教育》又对学校的“深度学习”的课题研究做专题报道……我们的每一点研究与进步都在《江苏教育》关注的目光中。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的,《江苏教育》媒体人,就像报春的梅花,他们“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教育的山花开满山野时,在烂漫的花丛中开怀畅笑。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选择多元化业务发展战略,我们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直到我们今天的平台战略,也是务实地走好了每一步而做出的决定。
我们所使用的信息技术、设备、系统和服务大多是由参与“棱镜”这类计划的公司所提供的。依托微软、谷歌、苹果、思科等外国公司的技术和装备运作的中国网络空间是缺乏防护能
报纸
为探明刺激隐核虫感染对褐菖鮋生理机能的影响、确定早期预警刺激隐核虫病的指标和急救方法。本研究共分两部分:一、分别用浓度为2 500、5 000、7 500、10 000、20 000和30 0
新课改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以外,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自主,使其的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一种禽类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禽流感的高致病力毒株对鸡有致病性,旧称“真性鸡瘟”,现名高致病性禽流感
广富集团2号450m3高炉通过强化入炉原燃料质量管理,采取提高炉顶压力、装料制度调整、强化渣铁排放管理、提高风温、增加富氧等措施,确保了风量和喷吹煤粉量增加后的炉况稳定
从数学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困惑与误区谈起,指出数学课堂学生表达能力的严重缺失,提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文科教学所需,数学教学同样重要,从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语言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原名《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是中华医学会国际
“十九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经济征服世界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文化塑造世界的世纪”,韩国前文化观光部长南宫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