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了人类认同基础的改变,而微博时代的到来则以其技术特性将群体认同的方式与类型大大扩展。在微博中,无限丰富的信息会对微博用户形成类聚,用户总会在某个或某些用户那里找到需要的信息,促成共同话题的形成,进而产生新的交流关系,最终可以依据话题的多样性,构建出新的群体认同关系。
所谓群体认同,就是指“个体认识到他(或她)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微博中,无限丰富的信息会对微博用户形成类聚,用户总会在某个或某些用户那里找到需要的信息,促成共同话题的形成,进而产生新的交流关系,最终可以依据话题的多样性,构建出新的群体认同关系。
一、微博时代的受众群体认同心理
(一)微博平台上受众群体认同心理的表现方式
首先,由于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媒介,其自身是融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一体,微博使用者在发布个人状态、表达个人情感时也同时将他的感悟原则上传递给了所有人。因此,与传统的群体传播不同,微博平台不存在绝对隐私的“个人日记”,当个人使用微博来抒发内心情感时,其潜意识里是希望自己渴望归属的那个群体中的成员看到并予以积极回应的。
其次,在现实关系中,人基本上是依据学习、工作、亲属关系结成各自不同的交际圈,个人交往很难突破地域生活范围。在微博空间中,个人关注圈和传播范围有了很大的差异。
(二)微博平台上受众群体认同心理的类型
微博平台上的群体认同心理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名人型群体性认同。现代社会可供关注的名人太多,且其更新极快,而公众兴趣点是多变的,因此现实交际圈中很难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进行交流。而借助于微博平台,有共同兴趣的人很容易聚集到一起。
二是兴趣话题型群体性认同。兴趣是微博群落的组建方式,足球、NBA、化妆、加班、瘦身等一直是热点话题,从这些话题分布明显可以看出,在微博空间,“思想”、“观点”或“兴趣”等非物理性因素成为构建和规范虚拟社区的基础。由于社会热点不断变化,人们的兴趣也会相应变化,因此话题型群体认同也在随着社会热点的不断转化而变化。
三是友人关系型群体性认同。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隔离了人们的交流空间,社会个体因此产生了交流疏远感和焦虑感,个体孤独感因此越来越强烈。人类作为社会群居的动物,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社交的冲动和需要,因此群体从属情感已成为人们现代化忙碌生活中内心的一种期待与渴望。这类微博群体因有现实关系支持,其稳定性最强。
二、微博用户的群体认同性问卷研究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本篇文章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设定为18-35周岁青年人士,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进行的问题设计:
1.基本信息
2.微博的使用情况及接触习惯
3.微博的参与情况
4.受众对微博的认知和理解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大面积的发放给不同城市、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18-35周岁青年人士。调查时间为2012年6月10-6月25日,共收集了71份问卷。根据对问卷答题情况的分析,其中有7份问卷因年龄不符合要求或没有微博而被视为无效问卷。剩下的64份有效问卷中,性别分布为男性43.66%,女性56.34%;年龄分布为18-25周岁73.24%,25-35周岁26.76%;学历分布为中专1.49%,大专4.48%,大学本科38.81%,硕士研究生53.73%,博士及以上1.49%。综上所述,本次样本各项分布比较均匀合理,比较能够代表微博用户的客观情况。
(二)结果分析
1.群体认同心理的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首先,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对于“使用微博的初衷”一问,有37.88%表示是“加强与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系,发布自己的动态”,33.33%表示“其使用微博的初衷是及时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其次,74.24%的用户认为微博具有“沟通属性”,54.55%认为其具有“社区属性”;第三,人们关注的程度较高的分别是关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朋友”占84.85%;关注“各行业知名人士”的占57.58%;“娱乐体育明星”占54.55%;“与自己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关者”占42.42%。最后,在面对“微博带来的好处”一问时,“微博让我在最快时间获得消息”,“微博让我和家人、朋友联系更紧密”以及“微博让我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群体归属感”是排列前三的三个选项,其比列分别为69.7%、37.88%和22.73%。
从上面情况来看,公众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群体倾向性,其群体认同心理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如更多地关注名人、知名人士的微博;二是角色认同心理,如大多数人倾向于用微博与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保持联系,或者向他们展示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心情。这表明尽管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平台,但是人们在使用它时还是将它作为一个群体传播的工具,有自己熟悉的、经常联系的小圈子,而较少地去回复或关注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
2.人口学因素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调查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不同会让人们在群体认同心理的表现上有所不同。可以发现,女性受众更容易置身于兴趣话题型和名人性群体认同之中,而男性受众更愿意在友人关系形成的群体中寻找认同感。
年龄与受众群体认同心理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小的人(18-25周岁组)对三种类型的群体都有较高的兴趣,愿意加入进群体成为其中一员,而25-35周岁组则无人选择名星型群体。这与年龄大小对明星的态度变化是相同的。同时,18-25岁组在使用微博时还表现出较高比例的无目的性,很多人上微薄只是打发时间而已,这时是不具有群体认同心理的。 3.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
媒介使用情况一般用于调查受众的媒介素养,它反映了一个受众对某个或某些媒体的依赖程度,而这种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受众对了解群体意见、动态以及参与群体讨论的热情度。因此,为了研究微博用户由于使用微博的年限、频率和时间的不同而导致的对群体性认同心理的程度和类型的不同,问卷设计了第10题:从注册第一个微博至今,您已使用微博多久?第11题:您每天累计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为?第15题:您在微博上更新信息的频率是多少?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受众媒介使用情况对群体性认同心理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从微博使用时长来讲,使用时间最短的人(一个月以下)其群体性认同心理越小,也没有对特定群体的明显偏向,他们非常平均的参与到每个群体中,其名人型群体、讨论型群体和朋友型群体的参与度都是33.3%,而参与兴趣型群体为0;使用时间在1-6个月的受众则开始倾向于已“加强与朋友联系、发布自己动态”为主要目的,并且这种倾向性在6-12个月的用户身上更为明显,达到46.67%;使用时间1-2年的微博用户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组,他们在群体认同上表现得更加稳定和成熟,开始接触一些兴趣型的群体(4.7%),而“参与讨论”和“发布自己动态”仍然为用户使用微博的首要目的。最后,两年以上的用户大多数集中在参与热门事件讨论的群体之中(46.15%),结合微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微博大热开始于2010年,因此使用时间在2年以上的用户都是使用微博的先驱者,是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群体归属。
三、小结与启示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公众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是较容易出现群体认同心理的。微博是公共聚集的平台,最能集中广大用户的智慧,使个体在共同讨论中相互启发,发挥出集体智慧效应。但同时,微博通过对关注对象的个人选择,使用户的兴趣会偏向单一,减少与观点不一致的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把自我与异见隔离开来。群体认同也使微博使用者的关注对象和兴趣偏向日益趋同,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窄,用户被各种相同立场的观点包围,思想渐渐变得越来越偏激,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本文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还存在许多疏漏,对微博平台上群体认同心理的分析也有许多不周到之处。对于微博平台上群体认同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微博的“正能量”,避免群体极化和网络暴民的产生,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陈华明,李畅.微博中的个体认同:静态内观与动态分裂[J].四川大学学报. 2011(04)
[3]王稼之.微博的受众心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所谓群体认同,就是指“个体认识到他(或她) 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在微博中,无限丰富的信息会对微博用户形成类聚,用户总会在某个或某些用户那里找到需要的信息,促成共同话题的形成,进而产生新的交流关系,最终可以依据话题的多样性,构建出新的群体认同关系。
一、微博时代的受众群体认同心理
(一)微博平台上受众群体认同心理的表现方式
首先,由于微博作为一个传播媒介,其自身是融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为一体,微博使用者在发布个人状态、表达个人情感时也同时将他的感悟原则上传递给了所有人。因此,与传统的群体传播不同,微博平台不存在绝对隐私的“个人日记”,当个人使用微博来抒发内心情感时,其潜意识里是希望自己渴望归属的那个群体中的成员看到并予以积极回应的。
其次,在现实关系中,人基本上是依据学习、工作、亲属关系结成各自不同的交际圈,个人交往很难突破地域生活范围。在微博空间中,个人关注圈和传播范围有了很大的差异。
(二)微博平台上受众群体认同心理的类型
微博平台上的群体认同心理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名人型群体性认同。现代社会可供关注的名人太多,且其更新极快,而公众兴趣点是多变的,因此现实交际圈中很难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进行交流。而借助于微博平台,有共同兴趣的人很容易聚集到一起。
二是兴趣话题型群体性认同。兴趣是微博群落的组建方式,足球、NBA、化妆、加班、瘦身等一直是热点话题,从这些话题分布明显可以看出,在微博空间,“思想”、“观点”或“兴趣”等非物理性因素成为构建和规范虚拟社区的基础。由于社会热点不断变化,人们的兴趣也会相应变化,因此话题型群体认同也在随着社会热点的不断转化而变化。
三是友人关系型群体性认同。现代化的都市生活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隔离了人们的交流空间,社会个体因此产生了交流疏远感和焦虑感,个体孤独感因此越来越强烈。人类作为社会群居的动物,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社交的冲动和需要,因此群体从属情感已成为人们现代化忙碌生活中内心的一种期待与渴望。这类微博群体因有现实关系支持,其稳定性最强。
二、微博用户的群体认同性问卷研究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情况
本篇文章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设定为18-35周岁青年人士,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进行的问题设计:
1.基本信息
2.微博的使用情况及接触习惯
3.微博的参与情况
4.受众对微博的认知和理解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大面积的发放给不同城市、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的18-35周岁青年人士。调查时间为2012年6月10-6月25日,共收集了71份问卷。根据对问卷答题情况的分析,其中有7份问卷因年龄不符合要求或没有微博而被视为无效问卷。剩下的64份有效问卷中,性别分布为男性43.66%,女性56.34%;年龄分布为18-25周岁73.24%,25-35周岁26.76%;学历分布为中专1.49%,大专4.48%,大学本科38.81%,硕士研究生53.73%,博士及以上1.49%。综上所述,本次样本各项分布比较均匀合理,比较能够代表微博用户的客观情况。
(二)结果分析
1.群体认同心理的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首先,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对于“使用微博的初衷”一问,有37.88%表示是“加强与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系,发布自己的动态”,33.33%表示“其使用微博的初衷是及时获取信息,参与讨论”;其次,74.24%的用户认为微博具有“沟通属性”,54.55%认为其具有“社区属性”;第三,人们关注的程度较高的分别是关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同学、同事、朋友”占84.85%;关注“各行业知名人士”的占57.58%;“娱乐体育明星”占54.55%;“与自己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关者”占42.42%。最后,在面对“微博带来的好处”一问时,“微博让我在最快时间获得消息”,“微博让我和家人、朋友联系更紧密”以及“微博让我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群体归属感”是排列前三的三个选项,其比列分别为69.7%、37.88%和22.73%。
从上面情况来看,公众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群体倾向性,其群体认同心理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如更多地关注名人、知名人士的微博;二是角色认同心理,如大多数人倾向于用微博与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保持联系,或者向他们展示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心情。这表明尽管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平台,但是人们在使用它时还是将它作为一个群体传播的工具,有自己熟悉的、经常联系的小圈子,而较少地去回复或关注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
2.人口学因素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调查发现: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不同会让人们在群体认同心理的表现上有所不同。可以发现,女性受众更容易置身于兴趣话题型和名人性群体认同之中,而男性受众更愿意在友人关系形成的群体中寻找认同感。
年龄与受众群体认同心理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小的人(18-25周岁组)对三种类型的群体都有较高的兴趣,愿意加入进群体成为其中一员,而25-35周岁组则无人选择名星型群体。这与年龄大小对明星的态度变化是相同的。同时,18-25岁组在使用微博时还表现出较高比例的无目的性,很多人上微薄只是打发时间而已,这时是不具有群体认同心理的。 3.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
媒介使用情况一般用于调查受众的媒介素养,它反映了一个受众对某个或某些媒体的依赖程度,而这种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受众对了解群体意见、动态以及参与群体讨论的热情度。因此,为了研究微博用户由于使用微博的年限、频率和时间的不同而导致的对群体性认同心理的程度和类型的不同,问卷设计了第10题:从注册第一个微博至今,您已使用微博多久?第11题:您每天累计花在微博上的时间为?第15题:您在微博上更新信息的频率是多少?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受众媒介使用情况对群体性认同心理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从微博使用时长来讲,使用时间最短的人(一个月以下)其群体性认同心理越小,也没有对特定群体的明显偏向,他们非常平均的参与到每个群体中,其名人型群体、讨论型群体和朋友型群体的参与度都是33.3%,而参与兴趣型群体为0;使用时间在1-6个月的受众则开始倾向于已“加强与朋友联系、发布自己动态”为主要目的,并且这种倾向性在6-12个月的用户身上更为明显,达到46.67%;使用时间1-2年的微博用户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组,他们在群体认同上表现得更加稳定和成熟,开始接触一些兴趣型的群体(4.7%),而“参与讨论”和“发布自己动态”仍然为用户使用微博的首要目的。最后,两年以上的用户大多数集中在参与热门事件讨论的群体之中(46.15%),结合微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微博大热开始于2010年,因此使用时间在2年以上的用户都是使用微博的先驱者,是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群体归属。
三、小结与启示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公众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是较容易出现群体认同心理的。微博是公共聚集的平台,最能集中广大用户的智慧,使个体在共同讨论中相互启发,发挥出集体智慧效应。但同时,微博通过对关注对象的个人选择,使用户的兴趣会偏向单一,减少与观点不一致的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把自我与异见隔离开来。群体认同也使微博使用者的关注对象和兴趣偏向日益趋同,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窄,用户被各种相同立场的观点包围,思想渐渐变得越来越偏激,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本文在进行问卷调查时还存在许多疏漏,对微博平台上群体认同心理的分析也有许多不周到之处。对于微博平台上群体认同如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如何发挥微博的“正能量”,避免群体极化和网络暴民的产生,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法]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陈华明,李畅.微博中的个体认同:静态内观与动态分裂[J].四川大学学报. 2011(04)
[3]王稼之.微博的受众心理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3)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