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的中高考刚刚结束不久,许多在英语考试中吃了苦头的学生纷纷自嘲说生不逢时,因为按照教育部隐隐透露出的讯息来看,可能2015或是2016年,英语就应该不再是中高考必考科目之一了,即使还是要考英语,它的分值权重也可能会大幅度下降。这让之前为了英语起早贪黑、死去活来的考生非常郁闷,同时也让赶上了“好时候”的未来考生们欣喜若狂。
有专家称,英语考试改革是教育部体察民意的结果。网络上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网友对改革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英语原来在中国受到的重视实在是太过了,早应削弱它的地位。这么看来,英语在中国似乎真的不太得民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么多人隐隐对英语抱持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呢?
坑人不浅的“鸟语”
要说中国人给英语罗列出的“罪行”,那真是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了。总结一下,比较受到人们认可的罪状大概有三条:一是孩子过早接触英语教学,会对其母语学习以及逻辑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成长;二是从小学开始,英语教学和考试所占比例就过大,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三是英语在真正的工作中很少被用到,学了也白学。
这三条“罪状”真可谓上纲上线,从摧残祖国的花朵,到浪费宝贵的时间,无论其中哪一条单拿出来,几乎都是无可辩驳的“重罪”。也难怪很多学不好英语,对英语有着满腹怨气的中国人干脆将英语称为“鸟语”,而将这些“罪状”当成英语“坑人不浅”的证明,以支撑自己“不学英语才是中国好少年”的论调。
但是,这些“罪状”真的完全成立吗?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仔细分析一下吧。
英语,完善思维方式的利器
首先,让我们看看对英语的第一条指控:孩子过早接触英语,会对母语学习和逻辑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这项指控的确有一定道理。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让还未完全掌握母语的幼儿去学习第二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无疑会对其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轻者可能会导致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混乱,严重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变得“口吃”。
不过,这里所谓的“过早”,一般是指6岁之前。孩子成长到6岁左右,母语和母语所构建的思维系统已经基本成形了,再接触外语也就不会出现破坏孩子逻辑思维、不利于母语学习等问题了。而众所周知,按照教育部的课程大纲规定,小学3年级才会正式开设英语课程,按照6岁入学来算,等于是在孩子9岁时才让其接触英语,这个年龄开始学习外语,完全不存在阻碍母语学习或逻辑形成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比较“激进”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也就是让孩子6岁就开始学习英语,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事实上,从6岁开始学习英语,对孩子而言,利是远大于弊的。语言学家发现,6岁到14岁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学习英语的效果最好,也只有在这一时期学习英语,孩子才能充分掌握英语的各种发音习惯,拥有地道的“英音”或“美音”。早一年学习,孩子就有多一年“黄金时间”来学习英语,以后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就”也会越高。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早点学习英语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更是提高完善自己思维能力的一大利器。想让孩子成为像扎克伯格、马斯克、比尔·盖茨那样的杰出科技人才,学习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哟!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英语和汉语对思维的不同塑造方式了。
语言学家早就发现,语言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以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类。很明显,汉字属于前者,而英语字母则属于后者。汉字以形表意,让人们在使用汉字时自然地产生相对应的联想,比如以“氵”为偏旁的汉字,像“江”、“河”、“湖”、“海”等等,基本都和水有关,很容易用联想法记忆学习,久而久之,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变得发达,在思考时更多地习惯运用直觉,在具象思维方面有很大优势。
而英文字母则完全不同,它的形、音、义完全脱离,不同的字母在不同单词中可能发音完全不同,相同的字母组合在不同的单词中也可能意义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也有着完全不相干的意义。比如“cake”和“cat”,都有“ca”的字母组合,但它们的发音分别是[ke?]和[k?],意思则分别为蛋糕和猫,没有任何相关性;再如“sound”这个词,既有“声音”的意思,也有“健全的”的意思,更奇怪的是,它还能当成“海峡”来理解。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义合集,就要求学习英语的人们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形成一套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来记忆与适应英语,这就导致欧美人在抽象思维方面远胜于中国人。
毫无疑问,学习英语有助于中国儿童抽象思维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习英语甚至还能提升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多中国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中国人平均智商好像不比西方人差、学习成绩更是牛得没话说,但是最终,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创新型企业家,怎么全出在西方?其实,这和语序导致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关系。
对英语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知道,很多时候,英语和汉语的描写过程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汉语的姓名书写是姓在前名在后、时间是以“年—月—日”为顺序、地点是以“中国—省—市—区—街道”为顺序;而英语则恰恰相反。这种语序的差异其实是中国人与西方人观察事物不同方式的表现,当然,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加深着这种差异。
简单来说,中国人在观察事物时喜欢从整体入手,以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进行;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则相反,他们习惯于从个体入手、以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进行。很明显,前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需要大量的样本作为基础,并需要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进行辅助,难度非常之大,取得的成果也更偏重于综合性的思想文化方面,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层出不穷;相反,后者则是从简单事物入手,层层剖析,再追寻规律本质,这种方式难度较小,更容易在实际应用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成果,因此西方世界的科学家、发明家不胜枚举。 学习英语,让英语的语言方式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创新思维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好处。可以说,英语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英语对于完善中国人的思维有着莫大的好处。
条条大路有英语
再说说人们对英语的第二条指控:从小学开始,学校里英语过大的教育和考试比重,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条从表面上看,同样是正确的。一般来说,从小学开始,英语的课时比重,以及英语在所有学科中的分数比重,就一直足以和其他两大主科,数学及语文分庭抗礼,而且还隐隐有着超越数学语文的趋势。英语学习低龄化、英语教学内容复杂化、英语内分科精细化等情况也日益严重。这些使得部分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不擅长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有苦难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未来的生活,要求我们对英语有相当的了解。早期学习英语的内容越多、知识越扎实,未来的道路,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才会越平坦。
千万不要以为,中高考降低英语分数权重就意味着英语学习不再重要。大概在十年前,相当一部分大学还有着类似这样的规定:不过大学英语四级者,不予颁发毕业证书。这应该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学习英语、重视英语推广而提出的一项措施。但是,这项措施在全国引发了多起纠纷,最终,这一规定被废除,无数大学生们为此欢呼雀跃。
但是,在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一般的一类本科,几乎所有专业都对英语有着至少四级的要求,重点大学的某些语言专业还要求必须通过英语六级才能获得毕业证书。一到四六级的考试月,校园中处处可见捧着单词本记单词,或是拿着笔记本抄作文的学生,即使是艺术系学生也难逃四六级的“魔爪”。
其实四六级考试难度并不高,但这是以“小学、中学、高中英语基础扎实”作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从小学开始,就牢牢地打好了英语学习的基础,那么之后一路的英语学习都会一帆风顺,反之,等混到了大学,发现英语过不了关,才是最悲惨的事情。
上了大学之后,人生开始出现分岔,我们面临的选择一般有三种:一是出国留学,这个选项对于英语的要求最高,也很好理解,无论是雅思还是托福,考不到外国学校的合格线,那么出国留学的梦想,就让它破灭吧;二是继续学业,读硕士、读博士,这时英语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成绩要求非常高,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必然要面临严酷的研究生英语学考试,难度与六级不相上下,英语不过线?就只能和研究生说再见啦;最后就是去工作,有人说,在学校老考试,出去工作总不用再考英语了吧?大错特错!除非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本领高强的创业人才,直接就能自己给自己打工,否则,想要在工作中升职,很多职称英语考试在前面等着你呢!
想来想去,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无论未来想要走哪条路,学习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小时候多学一点、辛苦一点,长大后就能轻松一点、顺利一点。毕竟,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全部人生和“工作”就只有“学习”这一个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多多努力学习英语,比上了大学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或是上了班,一边工作一边挤出时间来学习,要轻松得多了。
工作中的超级“外挂”
人们对英语的第三条指控是:英语在真正的工作中很少被用到,学了也白学。
相比于前两条看上去还有点正确性,这一条“指控”就有点信口开河的意思了。很多人认为,除非是在外企工作,或是选择了对外经贸等需要经常与外国人交流的职业,其他国内单位的工作根本用不到英语。比如农民种地、加工零件、收发快递之类的,根本和英语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啊!
事实上,只要你愿意,无论是什么工作,英语都可以被用到,而且用好了外语,还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呢!
就以农民为例。在大多数人心中,农民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技术水平低、收入数量少的工作。这的确是中国三农事业的现状,但是近几年来,许多新时代的“农民”却开始崭露头角,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比如几年前,有位名叫邵玲玲的女大学生,在浏览国外资讯时,发现有一种黄粉虫供不应求,很有发展空间,于是她花费了数年时间研究国内外的黄粉虫养殖资料,开始自己尝试养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她的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她又查询了国外市场的相关资料,觉得有发展前景,于是联系了外贸公司,将自己养殖场的黄粉虫专供欧美市场,从而发家致富。那些在网络上卖农产品的新型农民更是不胜枚举。
从这个简单的事例我们就能发现,并不是工作中不需要说英语就代表英语没有用,如果善加利用,通过对英语的了解去发现国外资讯、找寻商机,或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看,会外语就像是在生活中拥有了一个“外挂”,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此看来,英语几乎可以被当成我们必需的一种“生存技能”了。学习英语,我们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拥有敏锐直觉和丰富情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英语,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地基,让未来的前途变成一片坦途;学习英语,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开个大大的“外挂”,让自己拥有比别人更宽广的眼界、更丰富的机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英语呢?
请谨记:英语不过关,前途有点暗。为了活得更幸福,忘记那些ABC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吧!
有专家称,英语考试改革是教育部体察民意的结果。网络上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的网友对改革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英语原来在中国受到的重视实在是太过了,早应削弱它的地位。这么看来,英语在中国似乎真的不太得民心。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么多人隐隐对英语抱持着一种“敌视”的态度呢?
坑人不浅的“鸟语”
要说中国人给英语罗列出的“罪行”,那真是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了。总结一下,比较受到人们认可的罪状大概有三条:一是孩子过早接触英语教学,会对其母语学习以及逻辑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成长;二是从小学开始,英语教学和考试所占比例就过大,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三是英语在真正的工作中很少被用到,学了也白学。
这三条“罪状”真可谓上纲上线,从摧残祖国的花朵,到浪费宝贵的时间,无论其中哪一条单拿出来,几乎都是无可辩驳的“重罪”。也难怪很多学不好英语,对英语有着满腹怨气的中国人干脆将英语称为“鸟语”,而将这些“罪状”当成英语“坑人不浅”的证明,以支撑自己“不学英语才是中国好少年”的论调。
但是,这些“罪状”真的完全成立吗?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仔细分析一下吧。
英语,完善思维方式的利器
首先,让我们看看对英语的第一条指控:孩子过早接触英语,会对母语学习和逻辑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这项指控的确有一定道理。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让还未完全掌握母语的幼儿去学习第二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无疑会对其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轻者可能会导致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混乱,严重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变得“口吃”。
不过,这里所谓的“过早”,一般是指6岁之前。孩子成长到6岁左右,母语和母语所构建的思维系统已经基本成形了,再接触外语也就不会出现破坏孩子逻辑思维、不利于母语学习等问题了。而众所周知,按照教育部的课程大纲规定,小学3年级才会正式开设英语课程,按照6岁入学来算,等于是在孩子9岁时才让其接触英语,这个年龄开始学习外语,完全不存在阻碍母语学习或逻辑形成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比较“激进”的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也就是让孩子6岁就开始学习英语,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
事实上,从6岁开始学习英语,对孩子而言,利是远大于弊的。语言学家发现,6岁到14岁是人们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学习英语的效果最好,也只有在这一时期学习英语,孩子才能充分掌握英语的各种发音习惯,拥有地道的“英音”或“美音”。早一年学习,孩子就有多一年“黄金时间”来学习英语,以后在英语学习中的“成就”也会越高。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早点学习英语对中国的孩子来说,更是提高完善自己思维能力的一大利器。想让孩子成为像扎克伯格、马斯克、比尔·盖茨那样的杰出科技人才,学习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哟!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涉及到英语和汉语对思维的不同塑造方式了。
语言学家早就发现,语言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可以分为表意和表音两大类。很明显,汉字属于前者,而英语字母则属于后者。汉字以形表意,让人们在使用汉字时自然地产生相对应的联想,比如以“氵”为偏旁的汉字,像“江”、“河”、“湖”、“海”等等,基本都和水有关,很容易用联想法记忆学习,久而久之,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变得发达,在思考时更多地习惯运用直觉,在具象思维方面有很大优势。
而英文字母则完全不同,它的形、音、义完全脱离,不同的字母在不同单词中可能发音完全不同,相同的字母组合在不同的单词中也可能意义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下,也有着完全不相干的意义。比如“cake”和“cat”,都有“ca”的字母组合,但它们的发音分别是[ke?]和[k?],意思则分别为蛋糕和猫,没有任何相关性;再如“sound”这个词,既有“声音”的意思,也有“健全的”的意思,更奇怪的是,它还能当成“海峡”来理解。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意义合集,就要求学习英语的人们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形成一套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来记忆与适应英语,这就导致欧美人在抽象思维方面远胜于中国人。
毫无疑问,学习英语有助于中国儿童抽象思维的提高。
除此之外,学习英语甚至还能提升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很多中国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中国人平均智商好像不比西方人差、学习成绩更是牛得没话说,但是最终,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创新型企业家,怎么全出在西方?其实,这和语序导致的思维方式有着一定关系。
对英语稍有了解的中国人都知道,很多时候,英语和汉语的描写过程是完全相反的。比如汉语的姓名书写是姓在前名在后、时间是以“年—月—日”为顺序、地点是以“中国—省—市—区—街道”为顺序;而英语则恰恰相反。这种语序的差异其实是中国人与西方人观察事物不同方式的表现,当然,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加深着这种差异。
简单来说,中国人在观察事物时喜欢从整体入手,以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进行;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则相反,他们习惯于从个体入手、以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来进行。很明显,前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需要大量的样本作为基础,并需要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进行辅助,难度非常之大,取得的成果也更偏重于综合性的思想文化方面,所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层出不穷;相反,后者则是从简单事物入手,层层剖析,再追寻规律本质,这种方式难度较小,更容易在实际应用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成果,因此西方世界的科学家、发明家不胜枚举。 学习英语,让英语的语言方式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创新思维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好处。可以说,英语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路。英语对于完善中国人的思维有着莫大的好处。
条条大路有英语
再说说人们对英语的第二条指控:从小学开始,学校里英语过大的教育和考试比重,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一条从表面上看,同样是正确的。一般来说,从小学开始,英语的课时比重,以及英语在所有学科中的分数比重,就一直足以和其他两大主科,数学及语文分庭抗礼,而且还隐隐有着超越数学语文的趋势。英语学习低龄化、英语教学内容复杂化、英语内分科精细化等情况也日益严重。这些使得部分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不擅长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有苦难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未来的生活,要求我们对英语有相当的了解。早期学习英语的内容越多、知识越扎实,未来的道路,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才会越平坦。
千万不要以为,中高考降低英语分数权重就意味着英语学习不再重要。大概在十年前,相当一部分大学还有着类似这样的规定:不过大学英语四级者,不予颁发毕业证书。这应该是国家鼓励大学生学习英语、重视英语推广而提出的一项措施。但是,这项措施在全国引发了多起纠纷,最终,这一规定被废除,无数大学生们为此欢呼雀跃。
但是,在十年后的今天,情况又是怎么样呢?一般的一类本科,几乎所有专业都对英语有着至少四级的要求,重点大学的某些语言专业还要求必须通过英语六级才能获得毕业证书。一到四六级的考试月,校园中处处可见捧着单词本记单词,或是拿着笔记本抄作文的学生,即使是艺术系学生也难逃四六级的“魔爪”。
其实四六级考试难度并不高,但这是以“小学、中学、高中英语基础扎实”作为前提条件的。如果从小学开始,就牢牢地打好了英语学习的基础,那么之后一路的英语学习都会一帆风顺,反之,等混到了大学,发现英语过不了关,才是最悲惨的事情。
上了大学之后,人生开始出现分岔,我们面临的选择一般有三种:一是出国留学,这个选项对于英语的要求最高,也很好理解,无论是雅思还是托福,考不到外国学校的合格线,那么出国留学的梦想,就让它破灭吧;二是继续学业,读硕士、读博士,这时英语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成绩要求非常高,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必然要面临严酷的研究生英语学考试,难度与六级不相上下,英语不过线?就只能和研究生说再见啦;最后就是去工作,有人说,在学校老考试,出去工作总不用再考英语了吧?大错特错!除非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本领高强的创业人才,直接就能自己给自己打工,否则,想要在工作中升职,很多职称英语考试在前面等着你呢!
想来想去,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无论未来想要走哪条路,学习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小时候多学一点、辛苦一点,长大后就能轻松一点、顺利一点。毕竟,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全部人生和“工作”就只有“学习”这一个主要内容,在这一阶段多多努力学习英语,比上了大学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或是上了班,一边工作一边挤出时间来学习,要轻松得多了。
工作中的超级“外挂”
人们对英语的第三条指控是:英语在真正的工作中很少被用到,学了也白学。
相比于前两条看上去还有点正确性,这一条“指控”就有点信口开河的意思了。很多人认为,除非是在外企工作,或是选择了对外经贸等需要经常与外国人交流的职业,其他国内单位的工作根本用不到英语。比如农民种地、加工零件、收发快递之类的,根本和英语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啊!
事实上,只要你愿意,无论是什么工作,英语都可以被用到,而且用好了外语,还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呢!
就以农民为例。在大多数人心中,农民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技术水平低、收入数量少的工作。这的确是中国三农事业的现状,但是近几年来,许多新时代的“农民”却开始崭露头角,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比如几年前,有位名叫邵玲玲的女大学生,在浏览国外资讯时,发现有一种黄粉虫供不应求,很有发展空间,于是她花费了数年时间研究国内外的黄粉虫养殖资料,开始自己尝试养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她的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她又查询了国外市场的相关资料,觉得有发展前景,于是联系了外贸公司,将自己养殖场的黄粉虫专供欧美市场,从而发家致富。那些在网络上卖农产品的新型农民更是不胜枚举。
从这个简单的事例我们就能发现,并不是工作中不需要说英语就代表英语没有用,如果善加利用,通过对英语的了解去发现国外资讯、找寻商机,或是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解决自己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看,会外语就像是在生活中拥有了一个“外挂”,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此看来,英语几乎可以被当成我们必需的一种“生存技能”了。学习英语,我们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拥有敏锐直觉和丰富情感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英语,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地基,让未来的前途变成一片坦途;学习英语,我们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开个大大的“外挂”,让自己拥有比别人更宽广的眼界、更丰富的机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英语呢?
请谨记:英语不过关,前途有点暗。为了活得更幸福,忘记那些ABC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