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朋友问我上海的画家怎么了?自陈逸飞去世后似乎整体都蔫了。除少数几位还在拍卖市场保持着较高价位水平的画家外,在整个油画消费市场已难寻上海画家的作品。有人告诉我:上海的油画市场近90%的份额已被外地画家所占,特别是一帮刚从美院毕业的孩子们的作品的风头已大大压过上海本地画家。
一些开画廊的朋友碰头时也常叹苦经:生意越来越难做,一个月能卖一二幅已是上上大吉,卖到三四幅一定是菩萨显灵了。前几年在上海小有名气的一些画家的作品现在已越来越走不动,大量的画家自己开“工作室”,自画自卖,断了画廊的货路。一位老板对我说现在的状况是“陈米卖不掉,新米买不进”。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2007年全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约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北京四家拍卖公司的营业额。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画廊已有50家在北京开了分店,却无一家进驻上海。无论从拍卖市场还是从消费市场看,上海的油画市场似乎已萎缩了,一方面是广大投资者消费者挑选余地越来越小,很难买到中意的作品;另一方面是画廊画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举步维艰,卖不出手中的东西,这是一个怪圈。所谓“海派油画”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我拿这些问题请教于一些画家,他们大多只是“嘿嘿嘿”地笑笑。
尹中告诉我:“这的确是事实”。
何纪平告诉我: “现在的上海小孩愿意学油画的人越来越少,父母亲希望他们留洋学金融、学工商管理 ”
步欣农告诉我:“从人才层面上讲,上海现在已进入一个断层期,上海的青年画家越来越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真正的油画技法……”
何纪平告诉我:“他们把卡通化当成当代油画的一个境界……”
尹中先生说:“有很多作品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严格地说只是作业,作业是交给老师看的,怎么可能卖出去?”
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二台举办“中国油画一百年”活动,吴冠中大师一语中的:“油画作品是用来沟通的,人们买你的画是因为喜欢你的画。是因为你画中表达的感情、理念引起了共鸣。因此,如果你的作品中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时代特征,就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不喜欢你的画自然就不会买你的画。”
吴冠中大师的话的确切中当前上海油画市场和画家们的要害,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作品主题缺乏现代都市生活特征是造成油画市场“产销脱节”的主要原因。作为油画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是富裕起来的中产或中产以上阶层。而创作者大多来自于中小城市,他们缺乏都市生活的体验,习惯于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拮取题材,如大量用传统技法创作的静物题材,内容多为古旧的家具、粗瓷大碗,或是成串的玉米棒子、大蒜辣椒等等;还有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少数民族区生活主题的作品,如叼着旱烟袋的农村老汉、穿红花袄的放羊放牛的农村小姑娘;脸上红扑扑,瞪着漂亮可爱的大眼睛的藏族、维吾尔族小女孩等等。这些作品的确画得相当不错,但不可能指望城市的消费者将它们买回去挂在自家的墙上,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这就是画家画得很辛苦,画廊卖得很辛苦,而消费者就是不想买的根本原因!至于那些很前卫的当代艺术作品,普通消费者看不懂(如吴冠中大师说的“不能沟通”)当然也不会买。这种产与销的差异就是当前上海乃至中国油画市场的现状。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这意味着艺术品消费的高潮即将到来,这种消费将为许多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市场天地。许多今天一二万元,三五万元的画,10年后也许就是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这又成为投资者的乐园。问题是我们的画家们做好准备了吗?其实上海并不缺少想买油画的消费者,缺少的只是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油画作品!
二、教室题材的延伸是造成目前中国油画市场缺少创新,主题雷同的重要原因。梵高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大师常玉说过:“时代在变化,所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在变化,伦勃朗如果在今天,他也会创新。”“这种创新主要是为你的作品提供生命力,如果你的作品中没有创新的主题,即使你的技法再高,你实际在重复别人。”而今天中国的油画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主题的创新,主题的生命力。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实际已陷入学院教学思维的框框,只不过是从课堂中延伸到生活中而已。那些苹果、桔子、瓷花瓶、玻璃花瓶;那些老的少的美的丑的人体,还有那些张三抄李四,李四抄王五的到处都见得到的农村题材作品,少数民族区域题材的作品,想不联想到课堂都不容易。所以我们说这些画是作业,是画给老师看的;另一方面,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看似脱离了教室,实际仍在教室之中,无非是把表现人体美变成表现人体丑而已,你以为他有多大能耐!
三,过度关注投资市场,不重视消费市场,整个油画市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画廊只把眼睛盯住投资者,成天关注的是拍卖市场的成交价,忘记了画廊的基本功能职责;二是很多画家心态失衡,老是想着自己的画能卖多少钱,很多画家自画自卖,说是跳过画廊和经纪人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实际是觉得这样做自己挣得更多!佛祖讲经,阿难观花。佛祖说:“一心不能二用。”你又画画,又卖画,你的道行高过阿难尊者吗?还是应该先想着怎样让人们喜欢你的画,怎样先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任何一位画家的作品如果没有消费市场的强有力的支撑,是很难在投资市场站稳脚跟的。欧美的油画投资市场为何生机勃勃,是因为艺术品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那些真正的投资高手大多都在这里寻找机会,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位大师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毕加索的画争天已是天价,但他刚出道时一幅画也只能卖三五十法郎,是用来换牛奶和面包的。1904年,他将他的30幅画以2000法郎的总价卖给画商沃拉尔德,这位天才的画商对毕加索说:“我可能是疯了,买了你的这堆垃圾。你这些画要么能给我带来巨额利润,要么你将在塞纳河下游看到我的浮尸,那将证明我们两个都是疯子。”而伟大的毕加索当时却为这2000法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因为这笔钱足够他生活两年。因为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他才真正不用为第二天的面包和牛奶发愁。我们今天的世界已远远好于毕加索时代,因此,如果我们(画家和画商)都没疯,我们就应该明白:只有做好消费市场,才有可能做好投资市场;只有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才有可能站上投资市场。
道理很简单:因为消费者疯了的概率非常小,千万不要想忽悠他们。
一些开画廊的朋友碰头时也常叹苦经:生意越来越难做,一个月能卖一二幅已是上上大吉,卖到三四幅一定是菩萨显灵了。前几年在上海小有名气的一些画家的作品现在已越来越走不动,大量的画家自己开“工作室”,自画自卖,断了画廊的货路。一位老板对我说现在的状况是“陈米卖不掉,新米买不进”。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上海2007年全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约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北京四家拍卖公司的营业额。世界排名前100位的画廊已有50家在北京开了分店,却无一家进驻上海。无论从拍卖市场还是从消费市场看,上海的油画市场似乎已萎缩了,一方面是广大投资者消费者挑选余地越来越小,很难买到中意的作品;另一方面是画廊画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举步维艰,卖不出手中的东西,这是一个怪圈。所谓“海派油画”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我拿这些问题请教于一些画家,他们大多只是“嘿嘿嘿”地笑笑。
尹中告诉我:“这的确是事实”。
何纪平告诉我: “现在的上海小孩愿意学油画的人越来越少,父母亲希望他们留洋学金融、学工商管理 ”
步欣农告诉我:“从人才层面上讲,上海现在已进入一个断层期,上海的青年画家越来越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真正的油画技法……”
何纪平告诉我:“他们把卡通化当成当代油画的一个境界……”
尹中先生说:“有很多作品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严格地说只是作业,作业是交给老师看的,怎么可能卖出去?”
2007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二台举办“中国油画一百年”活动,吴冠中大师一语中的:“油画作品是用来沟通的,人们买你的画是因为喜欢你的画。是因为你画中表达的感情、理念引起了共鸣。因此,如果你的作品中没有感情,没有思想,没有时代特征,就不可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人们不喜欢你的画自然就不会买你的画。”
吴冠中大师的话的确切中当前上海油画市场和画家们的要害,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作品主题缺乏现代都市生活特征是造成油画市场“产销脱节”的主要原因。作为油画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是富裕起来的中产或中产以上阶层。而创作者大多来自于中小城市,他们缺乏都市生活的体验,习惯于从自己以往的生活经历中拮取题材,如大量用传统技法创作的静物题材,内容多为古旧的家具、粗瓷大碗,或是成串的玉米棒子、大蒜辣椒等等;还有大量反映农村生活、少数民族区生活主题的作品,如叼着旱烟袋的农村老汉、穿红花袄的放羊放牛的农村小姑娘;脸上红扑扑,瞪着漂亮可爱的大眼睛的藏族、维吾尔族小女孩等等。这些作品的确画得相当不错,但不可能指望城市的消费者将它们买回去挂在自家的墙上,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这就是画家画得很辛苦,画廊卖得很辛苦,而消费者就是不想买的根本原因!至于那些很前卫的当代艺术作品,普通消费者看不懂(如吴冠中大师说的“不能沟通”)当然也不会买。这种产与销的差异就是当前上海乃至中国油画市场的现状。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这意味着艺术品消费的高潮即将到来,这种消费将为许多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市场天地。许多今天一二万元,三五万元的画,10年后也许就是几十万元、上百万元,这又成为投资者的乐园。问题是我们的画家们做好准备了吗?其实上海并不缺少想买油画的消费者,缺少的只是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油画作品!
二、教室题材的延伸是造成目前中国油画市场缺少创新,主题雷同的重要原因。梵高说过:“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大师常玉说过:“时代在变化,所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也在变化,伦勃朗如果在今天,他也会创新。”“这种创新主要是为你的作品提供生命力,如果你的作品中没有创新的主题,即使你的技法再高,你实际在重复别人。”而今天中国的油画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主题的创新,主题的生命力。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实际已陷入学院教学思维的框框,只不过是从课堂中延伸到生活中而已。那些苹果、桔子、瓷花瓶、玻璃花瓶;那些老的少的美的丑的人体,还有那些张三抄李四,李四抄王五的到处都见得到的农村题材作品,少数民族区域题材的作品,想不联想到课堂都不容易。所以我们说这些画是作业,是画给老师看的;另一方面,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看似脱离了教室,实际仍在教室之中,无非是把表现人体美变成表现人体丑而已,你以为他有多大能耐!
三,过度关注投资市场,不重视消费市场,整个油画市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很多画廊只把眼睛盯住投资者,成天关注的是拍卖市场的成交价,忘记了画廊的基本功能职责;二是很多画家心态失衡,老是想着自己的画能卖多少钱,很多画家自画自卖,说是跳过画廊和经纪人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实际是觉得这样做自己挣得更多!佛祖讲经,阿难观花。佛祖说:“一心不能二用。”你又画画,又卖画,你的道行高过阿难尊者吗?还是应该先想着怎样让人们喜欢你的画,怎样先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任何一位画家的作品如果没有消费市场的强有力的支撑,是很难在投资市场站稳脚跟的。欧美的油画投资市场为何生机勃勃,是因为艺术品消费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那些真正的投资高手大多都在这里寻找机会,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位大师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毕加索的画争天已是天价,但他刚出道时一幅画也只能卖三五十法郎,是用来换牛奶和面包的。1904年,他将他的30幅画以2000法郎的总价卖给画商沃拉尔德,这位天才的画商对毕加索说:“我可能是疯了,买了你的这堆垃圾。你这些画要么能给我带来巨额利润,要么你将在塞纳河下游看到我的浮尸,那将证明我们两个都是疯子。”而伟大的毕加索当时却为这2000法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因为这笔钱足够他生活两年。因为也正是从这一天起他才真正不用为第二天的面包和牛奶发愁。我们今天的世界已远远好于毕加索时代,因此,如果我们(画家和画商)都没疯,我们就应该明白:只有做好消费市场,才有可能做好投资市场;只有在消费市场站稳脚跟,才有可能站上投资市场。
道理很简单:因为消费者疯了的概率非常小,千万不要想忽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