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认为对道德和心理健康培养很重要。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从心理辅导课技术中同理心技术的运用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道德内化的实践性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辅导技术;同理心技术;思想品德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6
心理辅导课辅导原则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成长,教师自身也得以成长。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充分运用心理辅导课的原理、技巧等元素来进行课堂教学,就能让师生在平等互动、敞开心扉的氛围中共同学习成长。
一、同理心技术的运用,在“感同身受”中促进道德的内化
同理心就是让处于矛盾对立面的双方将各自的想法、行为等在心理上互换位置,达到双方沟通。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素质,精准的逻辑性思维固然重要,但思想品德课强调的是道德的一种内化,重视的是学生道德内化后的实践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自身表述和肢体语言的同理心,交流中能够充溢浓浓的关爱和同理,这不仅仅是一堂成功课例的前提,更是能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内化实践的关键。同时也能够让师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理解关爱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片断1】:
人教版《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如果你是主人翁小光,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吗?(师边说边走到一位学生旁,面带微笑,俯身,关注的眼神,一手轻拍学生肩膀)
生:很难受,无法接受老师的批评。
师:你是不是感到老师在全体同学面前采用这样的批评方式,对小光来说是种伤害,是吗?(师用关注的眼神,俯身的姿势,轻声的语言)
生:是的。(学生轻声的回答)
师:我想,我们全体同学都已经与你一样感受到小光的无奈和委屈(师一边说,一边面对全体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始终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定位,在交流和沟通,学生体会到老师此刻与自己产生了共鸣。语言中的“你的感受......分享”,“你感到是......是吗?”,“与你一样感受到......”等的表述以及微笑、俯身、关注的眼神等这些肢体的变化,都充满了浓浓的同理心。试想:有什么能比走进人的内心而力量变得更为强大呢?这就是一种因同理心而让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又在碰撞中完成道德的内化。一方面会呈现一派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和谐景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把课堂目标转化为自我道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追问技术的运用,在“雁过无痕”中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辅导员真正的高明之处并不体现于分析如何透彻、忠告如何恳切,而是应当通过巧妙的追问引导学生,使学生不断开放自我,做认真的自我回顾、深入的自我探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时知识的传授过程很是枯燥、缺乏灵动。為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亦需有心理辅导员的意识,充分运用心理辅导课中的追问技术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时,抓住学生回答的教学锲机,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学会思考,让教学目标的落实做到雁过无痕,巧妙渗透。
【教学片断2】:
人教版《我能行》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自负的人,对他人很不屑一顾,对问题不屑去努力,一副自得的样子。
师追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呢?能与我们分享你的感受吗?
生:自负的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问题,不用去多想,觉得问题不够有挑战性。
师追问:那么你觉得自负的人在问题面前,结果往往是怎么样的?
生:会失败。
师追问:遇到失败,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生:很无所谓吧。或者怨天尤人。
师追问:他装着无所谓,我想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久而久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在失败的打击下,他会走向另一个误区,自卑,形成恶性循环。
师追问:嗯嗯,谢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自负的人会遭遇到更多的失败。
这节课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入手,一环扣着一环,从自负的表现一直追问到自负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样通过追问技术的运用,教师与学生在无痕的交流中了解了自卑和自负这两个自信误区的外在表现。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卑自信的外在表现是受到了自己不同思想的影响,从而初步构建起“我能行”的价值观。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就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轻松地落实了。
三、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在“活动游戏”中促进价值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体验性学习,也说明了“活动”和“体验”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的有关原理和技巧来进行教学设计的话,有时就能弥补思想品德课客观上的制约性。
【教学片断3】:
人教版《做意志坚强的人》,关于对待挫折的三种态度,师设计了活动。
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遭遇到挫折,接下来看看小刚的挫折,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师出示材料:小刚考试失利,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生:(分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小刚考试失利时的情景)
生:(展示表演)
师: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了解了面对挫折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以及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不同的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
教师通过三个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分组用小品的形式来展示面对挫折所出现的不同态度而带来的不同影响。学习知识因小品表演而变得不再是枯燥的事情,有时是一种享受,享受因表演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而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课堂上融洽的气氛,学生理性地分析,既便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自觉改进自己的行为,又便于双方知识的获得,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教育要心理化。探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认知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心理学辅导的技术能够让我们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加学生对知识和道德价值的认同感,并让这些认同感去帮助他们解决内心价值的冲突。也让师生在这一教与被教学与被学中找到一个支撑点。
【参考文献】
1.《义教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孙义农.《初中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心理辅导技术;同理心技术;思想品德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416
心理辅导课辅导原则以民主、开放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接纳学生的不同观点,在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成长,教师自身也得以成长。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充分运用心理辅导课的原理、技巧等元素来进行课堂教学,就能让师生在平等互动、敞开心扉的氛围中共同学习成长。
一、同理心技术的运用,在“感同身受”中促进道德的内化
同理心就是让处于矛盾对立面的双方将各自的想法、行为等在心理上互换位置,达到双方沟通。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素质,精准的逻辑性思维固然重要,但思想品德课强调的是道德的一种内化,重视的是学生道德内化后的实践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自身表述和肢体语言的同理心,交流中能够充溢浓浓的关爱和同理,这不仅仅是一堂成功课例的前提,更是能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道德内化实践的关键。同时也能够让师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理解关爱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教学片断1】:
人教版《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师:如果你是主人翁小光,面对这样的事情,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吗?(师边说边走到一位学生旁,面带微笑,俯身,关注的眼神,一手轻拍学生肩膀)
生:很难受,无法接受老师的批评。
师:你是不是感到老师在全体同学面前采用这样的批评方式,对小光来说是种伤害,是吗?(师用关注的眼神,俯身的姿势,轻声的语言)
生:是的。(学生轻声的回答)
师:我想,我们全体同学都已经与你一样感受到小光的无奈和委屈(师一边说,一边面对全体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始终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定位,在交流和沟通,学生体会到老师此刻与自己产生了共鸣。语言中的“你的感受......分享”,“你感到是......是吗?”,“与你一样感受到......”等的表述以及微笑、俯身、关注的眼神等这些肢体的变化,都充满了浓浓的同理心。试想:有什么能比走进人的内心而力量变得更为强大呢?这就是一种因同理心而让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又在碰撞中完成道德的内化。一方面会呈现一派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和谐景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地把课堂目标转化为自我道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追问技术的运用,在“雁过无痕”中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辅导员真正的高明之处并不体现于分析如何透彻、忠告如何恳切,而是应当通过巧妙的追问引导学生,使学生不断开放自我,做认真的自我回顾、深入的自我探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时知识的传授过程很是枯燥、缺乏灵动。為此,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亦需有心理辅导员的意识,充分运用心理辅导课中的追问技术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时,抓住学生回答的教学锲机,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学会思考,让教学目标的落实做到雁过无痕,巧妙渗透。
【教学片断2】:
人教版《我能行》中的一段师生对话。
生:自负的人,对他人很不屑一顾,对问题不屑去努力,一副自得的样子。
师追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呢?能与我们分享你的感受吗?
生:自负的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远超出问题,不用去多想,觉得问题不够有挑战性。
师追问:那么你觉得自负的人在问题面前,结果往往是怎么样的?
生:会失败。
师追问:遇到失败,他的心情又会怎么样?
生:很无所谓吧。或者怨天尤人。
师追问:他装着无所谓,我想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久而久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在失败的打击下,他会走向另一个误区,自卑,形成恶性循环。
师追问:嗯嗯,谢谢这位同学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自负的人会遭遇到更多的失败。
这节课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入手,一环扣着一环,从自负的表现一直追问到自负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样通过追问技术的运用,教师与学生在无痕的交流中了解了自卑和自负这两个自信误区的外在表现。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卑自信的外在表现是受到了自己不同思想的影响,从而初步构建起“我能行”的价值观。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就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轻松地落实了。
三、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在“活动游戏”中促进价值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体验性学习,也说明了“活动”和“体验”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中能够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的有关原理和技巧来进行教学设计的话,有时就能弥补思想品德课客观上的制约性。
【教学片断3】:
人教版《做意志坚强的人》,关于对待挫折的三种态度,师设计了活动。
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遭遇到挫折,接下来看看小刚的挫折,以及他所采取的措施。(师出示材料:小刚考试失利,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生:(分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小刚考试失利时的情景)
生:(展示表演)
师: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了解了面对挫折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以及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不同的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
教师通过三个情景的设置,让学生分组用小品的形式来展示面对挫折所出现的不同态度而带来的不同影响。学习知识因小品表演而变得不再是枯燥的事情,有时是一种享受,享受因表演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而教师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课堂上融洽的气氛,学生理性地分析,既便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自觉改进自己的行为,又便于双方知识的获得,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教育要心理化。探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责。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认知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要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心理学辅导的技术能够让我们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加学生对知识和道德价值的认同感,并让这些认同感去帮助他们解决内心价值的冲突。也让师生在这一教与被教学与被学中找到一个支撑点。
【参考文献】
1.《义教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孙义农.《初中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