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7年6月,爱奇艺斥资逾两亿元打造的国内首档嘻哈音乐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正式上线,在暑期档众多网络综艺节目中强势突围,收视率一路飘红,斩获营销佳绩的同时也得到了高口碑的观众反响。成功背后有许多值得电视从业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小众文化;中国有嘻哈;成功要素
一、小众文化重塑及本土化创新
嘻哈文化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纽约黑人街区,包括音乐、舞蹈、说唱、涂鸦等多种形式,嘻哈是一种边缘性次文化,逐渐形成新兴艺术形态,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嘻哈风潮流入国内,以其亚文化的多变性、边缘性特征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中国有嘻哈》总导演车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嘻哈文化无论在全球或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都是大势所趋。”1爱奇艺将文化植入大体量选秀网综,与其追求时尚品质和前卫个性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中国有嘻哈》就是一次创意试水。
长期以来,大众对于嘻哈特别是说唱音乐的认识存在刻板印象,这种来自黑人街区的快节奏说唱被贴上“歌词暴力”、“表达露骨”的标签,充斥着对抗与反传统元素。《中国有嘻哈》是国内首次涉及嘻哈领域的音乐选秀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小众文化重塑及本土化创新能力功不可没。节目中,选手GAI在《凡人歌》里以歌咏志“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幻象成真歌舞升平,梦里花开牡丹亭”;选手孙八一创作的《遥远不远》唱出贵州留守儿童的故事。对抗性是小众文化一贯的风格,节目制作团队通过对节目环节的把控,将嘻哈音乐的率真、特立独行新鲜呈现。此外,《中国有嘻哈》摒弃了常规音乐选秀节目的翻唱模式,在赛制设计上每期给予选手24小时进行原创,作词、编曲及舞台动作设计由选手自行完成,紧张的赛制赋予节目创新的内核,节目组致力于嘻哈音乐的科普与推广,使中国嘻哈原创音乐从青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
二、节目形态与叙事方式的探索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加工和纪录。”2,网络平台的综艺真人秀是视听艺术的结合,文化推广、非线性运营及剧情化叙事是《中国有嘻哈》爆红的三大法宝,因其纪录真实、表现戏剧创造力成为市场新热点。
在节目形态上,《中国有嘻哈》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表现手法都做到了“真”与“秀”的平衡,无论是原本处于素人角色的嘻哈选手,还是三組明星制作人吴亦凡、潘玮柏、张震岳&MC hotdog,他们都以“自己”的角色进入节目,表现真实的自我,彼此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制作人淘汰选手,选手反选制作人,在角色平等对话的状态下,节目的开放性与活跃度全面升级。
《中国有嘻哈》总导演车澈谈及节目情节安排的非预测性,“这是一档完全没有台本的节目,所以一切都是在既定的规则下真实发生的。后期需要把真实发生过的事用戏剧性的方式组接起来,这就要求一定要有大量的素材,所以现场使用了近100台摄像机,拍摄了3000分钟的素材。”3,在海选阶段,选手ty与制作人张震岳因音乐理念不合,双方陷入持久性的话题争议,随后的高强度赛制,多位选手曾提出退赛,录制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使节目内容跌宕起伏,从而满足受众的娱乐观感。
为了突出节目的戏剧性和艺术性,制作团队在剪辑制作和后期加工上下足功夫。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剪辑、闪回、伏笔、插叙、慢镜头回放等,搭配字幕、背景音乐和特效,共同制造出惊喜的娱乐效果。如海选阶段选手赵瑛接受制作人潘玮柏的考核,因过于紧张将曲目演绎了多次,通过重复回放的“神剪辑”呈现出令人捧腹的画面效果。
《中国有嘻哈》的叙事方式相当出彩,节目组将全部12期节目塑设置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悬念故事,并透过每一期开篇的“前情提要”深化剧情,将观众带入戏剧化的情节中。节目一开始就以镜头的主观视角将悬念呈现在观众眼前,“PG ONE提出退赛”、“嘻哈侠真面目曝光”、“潘玮柏战队陷团灭危机”……《中国有嘻哈》完成了悬置、铺垫、满足的悬念叙事三部曲,“60秒个人赛”、“命题freestyle”、“1v1 battle”,比赛中的竞争模式不断制造考验与矛盾,扣人心弦的关键信息随着赛程的推进逐步展开,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提升了互动粘性,以此延续节目的话题热度。
三、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的结合
《中国有嘻哈》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网络播放是其主要传播渠道,节目采用“录播+直播”的双向模式,除了在爱奇艺平台播出完整版外,赛前花絮、拉票会专场和总决赛在“奇秀直播”、“qq音乐”等平台进行直播,并加入了弹幕互动的方式,突破时空的界限消除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
目前网络综艺节目在垂直细分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在题材、制作、商业营销等关键环节做精准投入,《中国有嘻哈》选择了“受众窄化”策略,锁定“95后”为目标受众群体,着力开发年轻市场,被年轻一代所接受的嘻哈风格,能带动粉丝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嘻哈文化的大众推广。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针对大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他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互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或心理需求的活动”4,《中国有嘻哈》作为国内首个嘻哈文化推广的网络综艺真人秀,将明星生活和嘻哈音乐创作的流程全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满足了受众追求新鲜感的好奇心理、求真心理及互动心理,掌握“95后”的受众心理需求促成了节目的良好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岳丽丽:“我们是如何打造《中国有嘻哈》的?”,i黑马网,2017年9月19日。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岳丽丽:“我们是如何打造《中国有嘻哈》的?”,i黑马网,2017年9月19日。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耿悦(1991-至今),籍贯湖北武汉,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
【关键词】小众文化;中国有嘻哈;成功要素
一、小众文化重塑及本土化创新
嘻哈文化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纽约黑人街区,包括音乐、舞蹈、说唱、涂鸦等多种形式,嘻哈是一种边缘性次文化,逐渐形成新兴艺术形态,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20世纪90年代后期,嘻哈风潮流入国内,以其亚文化的多变性、边缘性特征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中国有嘻哈》总导演车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嘻哈文化无论在全球或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都是大势所趋。”1爱奇艺将文化植入大体量选秀网综,与其追求时尚品质和前卫个性的发展理念相吻合,《中国有嘻哈》就是一次创意试水。
长期以来,大众对于嘻哈特别是说唱音乐的认识存在刻板印象,这种来自黑人街区的快节奏说唱被贴上“歌词暴力”、“表达露骨”的标签,充斥着对抗与反传统元素。《中国有嘻哈》是国内首次涉及嘻哈领域的音乐选秀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小众文化重塑及本土化创新能力功不可没。节目中,选手GAI在《凡人歌》里以歌咏志“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幻象成真歌舞升平,梦里花开牡丹亭”;选手孙八一创作的《遥远不远》唱出贵州留守儿童的故事。对抗性是小众文化一贯的风格,节目制作团队通过对节目环节的把控,将嘻哈音乐的率真、特立独行新鲜呈现。此外,《中国有嘻哈》摒弃了常规音乐选秀节目的翻唱模式,在赛制设计上每期给予选手24小时进行原创,作词、编曲及舞台动作设计由选手自行完成,紧张的赛制赋予节目创新的内核,节目组致力于嘻哈音乐的科普与推广,使中国嘻哈原创音乐从青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
二、节目形态与叙事方式的探索
“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加工和纪录。”2,网络平台的综艺真人秀是视听艺术的结合,文化推广、非线性运营及剧情化叙事是《中国有嘻哈》爆红的三大法宝,因其纪录真实、表现戏剧创造力成为市场新热点。
在节目形态上,《中国有嘻哈》的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表现手法都做到了“真”与“秀”的平衡,无论是原本处于素人角色的嘻哈选手,还是三組明星制作人吴亦凡、潘玮柏、张震岳&MC hotdog,他们都以“自己”的角色进入节目,表现真实的自我,彼此说出最真实的想法,制作人淘汰选手,选手反选制作人,在角色平等对话的状态下,节目的开放性与活跃度全面升级。
《中国有嘻哈》总导演车澈谈及节目情节安排的非预测性,“这是一档完全没有台本的节目,所以一切都是在既定的规则下真实发生的。后期需要把真实发生过的事用戏剧性的方式组接起来,这就要求一定要有大量的素材,所以现场使用了近100台摄像机,拍摄了3000分钟的素材。”3,在海选阶段,选手ty与制作人张震岳因音乐理念不合,双方陷入持久性的话题争议,随后的高强度赛制,多位选手曾提出退赛,录制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使节目内容跌宕起伏,从而满足受众的娱乐观感。
为了突出节目的戏剧性和艺术性,制作团队在剪辑制作和后期加工上下足功夫。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剪辑、闪回、伏笔、插叙、慢镜头回放等,搭配字幕、背景音乐和特效,共同制造出惊喜的娱乐效果。如海选阶段选手赵瑛接受制作人潘玮柏的考核,因过于紧张将曲目演绎了多次,通过重复回放的“神剪辑”呈现出令人捧腹的画面效果。
《中国有嘻哈》的叙事方式相当出彩,节目组将全部12期节目塑设置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悬念故事,并透过每一期开篇的“前情提要”深化剧情,将观众带入戏剧化的情节中。节目一开始就以镜头的主观视角将悬念呈现在观众眼前,“PG ONE提出退赛”、“嘻哈侠真面目曝光”、“潘玮柏战队陷团灭危机”……《中国有嘻哈》完成了悬置、铺垫、满足的悬念叙事三部曲,“60秒个人赛”、“命题freestyle”、“1v1 battle”,比赛中的竞争模式不断制造考验与矛盾,扣人心弦的关键信息随着赛程的推进逐步展开,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提升了互动粘性,以此延续节目的话题热度。
三、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的结合
《中国有嘻哈》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网络播放是其主要传播渠道,节目采用“录播+直播”的双向模式,除了在爱奇艺平台播出完整版外,赛前花絮、拉票会专场和总决赛在“奇秀直播”、“qq音乐”等平台进行直播,并加入了弹幕互动的方式,突破时空的界限消除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
目前网络综艺节目在垂直细分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在题材、制作、商业营销等关键环节做精准投入,《中国有嘻哈》选择了“受众窄化”策略,锁定“95后”为目标受众群体,着力开发年轻市场,被年轻一代所接受的嘻哈风格,能带动粉丝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嘻哈文化的大众推广。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针对大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他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互动是一种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或心理需求的活动”4,《中国有嘻哈》作为国内首个嘻哈文化推广的网络综艺真人秀,将明星生活和嘻哈音乐创作的流程全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满足了受众追求新鲜感的好奇心理、求真心理及互动心理,掌握“95后”的受众心理需求促成了节目的良好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岳丽丽:“我们是如何打造《中国有嘻哈》的?”,i黑马网,2017年9月19日。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岳丽丽:“我们是如何打造《中国有嘻哈》的?”,i黑马网,2017年9月19日。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耿悦(1991-至今),籍贯湖北武汉,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