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像孟子那样说说道理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ian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议论文的写作对于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一个挥之难去的梦魇,到了高一下学期,议论文的写作将要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这一点上,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也按照模块进行了课本的设定,在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课本中选择了大量的优秀议论文来作为教学的内容。但是,教师往往忽略了本册的文言文单元所选择的篇目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的积极意义。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教师就可以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有意识地设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古代优秀议论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都是放在了字字落实、扎实训练上,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甚至流畅地口头翻译。不可否认,这样会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但仅仅局限于此,就太过浪费那么优秀的议论文范本了。
  在粤教版必修四的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有这样一段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不仅以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着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论警语。本单元将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可以了解到,除了基本文言文知识的夯实外,课本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向古人学习,向先贤大家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如何讲好道理。
  《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充分展现孟子驳论艺术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孟子巧妙地对对方的论点论据甚至是论证过程都进行了充分的批驳。而驳论文也是学生在初学议论文的写作中,能够比较好地掌握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议论文文体。
  《寡人之于国也》在驳论方面有过人之处:
  梁惠王在文中提到的观点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言下之意就是,“寡人之民应加多”。然后梁惠王运用了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历数自己对于国家所做的工作,并且和邻国国君进行了对比,也发出了自己的质疑——再怎么用心,对于民的增多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面对梁惠王的质疑,孟子首先避开了对方的质疑,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告诉梁惠王:第一,五十步和百步没有实际上的区别,都是胆怯的体现,正如梁惠王和邻国之君,只是不能施行仁政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第二,两个逃跑的士兵正是梁惠王和邻国之君的写照,士兵作战未用力,国君治国未用心,在不尽心的前提下,去讨论百姓的增加是多么可笑。在巧妙地用比喻的方法批驳了梁惠王的观点和论据后,孟子从正面阐述了自己对“王道”的理解,提出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等七条具体的措施,明确提出了王道之始,并且描绘了称王天下的美好图景。最后,再一次批驳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民不聊生只知道怪罪年成”这三种“不尽心”的行为,将自己的仁政思想作为最后的结论。
  如此精彩的驳论交锋,如果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文本分析上,那真是太遗憾了。教师可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设置引导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深入探究孟子的驳论层次,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本,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优秀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这篇课文在驳论过程上可以分成四个部分:首先,顺势而为,请君入瓮;其次,直指错误,反客为主;第三,分点陈述,娓娓道来;第四,再次强调,振聋发聩。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才能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直到“平衡”,成为自己所独有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为这个“主动”提供积极的引导。那么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和掌握《寡人之于国也》的驳论特色,教师就应该在课后利用小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尝试用孟子在这篇课文中使用的说理方式来对某个观点进行批驳。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篇以《吾之于学也》为题的小练笔,要求仿照本篇课文的特色进行迁移创作,最好是用文言文。在充分学习了本文驳论的特点后,学生的练笔会呈现出让人惊讶的创造力。
  议论文的写作和文言文的学习都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粤教版必修四的文言文时,能够很好地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了解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且能够通过有创意的课后迁移训练激发学生模仿和创新的热情,从而达成能力的内化,那么,这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一定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其他文献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用兴趣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一个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追求。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激发,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灵活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期刊
把课讲明白,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一个出类拔萃的教师,不仅要有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而且在德、识、才、教等各方面要有较高的修养,导课是数学课堂的起始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课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顺利进入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来选择适当的导课方式。  一、故事式导课  学生们最爱听有趣的故事,因为有趣的故事,富
期刊
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历史事件类的文言文,就应该站在历史坐标上,关注人物性格,解读人物语言,建立大历史观,倡导大语文观。打开文本语言的皱褶,直抵文本的深处,帮助学生探究到符合历史规律和生活逻辑的真实。  一、历史并不如烟——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  秦国的历史并不美丽,与其他春秋诸侯相比,寒酸卑微低贱了许多。从西周初年养马的奴隶到一次次与西戎、犬戎的作战,才在偏僻的、经济落后的大西北有了封地。这时,
期刊
一、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核心素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学科素养”一词,指的是涵盖小学生在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诸学科方面的学科素养。而“素养”较之“素质”则更强调后天的教养,本课题为了突出教育的影响,所以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每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即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以“读”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朗读”,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读看结合,体会文本意境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彩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构图精巧。让学生给插图配音,为插图做解说,能够帮助学生
期刊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均有“超市”,而且生意异常火爆。究其原因,是“超市”为顾客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与权力,在“超市”里,顾客可以摆脱推销员的纠缠,可以慢慢地挑,可以细细地看……总之,“超市”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从“超市”我想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何不让“超市”走进课堂?下面以《明天,我们毕业》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超市”式阅读教学。  自选——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明天,我们毕业》一文很长,而
期刊
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存在一热一冷两种表现。在讨论问题时,表现的非常热烈,在总结发言时,表现的沉默寡言。  一、“冷热”的表现  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学生认为讨论就是说话,说话就是参与讨论了,有的学生在讨论时说的话,与教师的问题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几个人在远离教师的偏远地区唠嗑,等教师走近时,再拿起书来装模作样地说几句,等教师一走,再接着聊。这种热烈的讨论,表面上是积极的,实际上根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期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水平。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國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
期刊
遥想当年,水色天边,若有若无的那一丛莪蒿。抱根丛生,落下一地苦痛。  一  蓼蓼者莪,匪我伊蒿。那蒿长在水边,小小的一丛,露出黄绿色的小花。植株长得较高,一根主干上连着无数根细小的嫩叶,但在我看来,更像绿色的小针。不过这针是软的,感觉好似在软软地挠着我的手心。微风轻吹,它伸过头来蹭我,我觉得有些痒痒的。往下看,根成淡紫色,渐渐沿着看向土里,像衣服将脱未脱的印度女郎,留下无限遐思。  家里毕竟困苦,
期刊
家里有一只小兔子,毛色雪白,天真可爱,又略带幽默。  它有一个很有气质的名字:耀天。寓意是:永远地闪耀在天地中。  那天,风和日丽,我带着它出去散步,小溪的风景很美:高大的柏树耸立在小山上,看起来很古老,树根都延伸到了山脚下,溪水清澈见底,下面还有一排鹅卵石呢!就把耀天的绳索绑在树上,自己坐下来观赏这儿的美景。  好景不长,我一转身,看到耀天的繩索离开了柱子,它却不见了踪影。我急切地跑回家,问妈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