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管理需多借家庭之力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大事,也是难事,问题多多。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并没有协调一致,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由于生源素质、办学条件及办学特点等的局限,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更是举步维艰。如果不能有效借助家庭教育,不能获得家长、社会的支持,中职德育管理工作更将是难上加难。因此,让家庭教育跟上中职德育工作的步子,协调学校德育工作的节奏十分重要。
  一、直视中职德育窘境,呼唤家庭教育参与
  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想教,家长不想管。加之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有本身的教育劣势,社会认同度不高,无形中加深了家校两者间的隔阂。要真正转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光靠学校教育,无异于“一条腿”走路,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发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大多家庭教育有问题,而且这些家庭往往分为两极:一是经济困难家庭、三无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二是经济基础好,或是有特殊背景的家庭。相对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家长也是最难沟通、交流的。另外,通过家访等方式,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共性,就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不闻不问,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想管,认为孩子没出息,升学无望,进职业学校是无奈的选择,只要孩子不出事,混张毕业证就行了;二是没时间管,忙碌于生活,忙碌于赚钱,至于孩子读什么专业,班主任是谁,似乎也不太清楚;三是不会管,也管不了,孩子大了,任其发展,一切都交给老师了。平时相安无事还好,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就要跳出来指责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归责于家庭,归责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如果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这一块,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孤掌难鸣!
  二、诊析家庭教育问题,加大家教指导力度
  学生有种种品德问题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出了问题,就要解决,而不是互相推诿、指责。关键是我们要考虑:家校能不能各自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有没有保持同一步调,劲往一处使呢?就目前来看,家庭教育很难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
  “教先从家始。” 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一笔勾销”。家长是孩子的首位老师,也是一辈子的老师。不过,虽然大多数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了,但步子不够稳健。
  不可否认,没有家长是不爱孩子的,也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成人成才。而且,不少家长是恨铁不成钢,感慨现在的孩子不争气,是越来越难管教了。但我们也要想想:家长爱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呢?根据目前实际,职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有: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对孩子信心不足,没有成功感;对自己要求不够,没有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对教育艺术学习不够,不懂教育方法。家庭教育问题,折射到孩子身上,就表现为孩子对家长越来越不信任,越来越不放在眼里,甚至与家长对着干。
  学校不但要培养学生,也要指导家长;家庭不但要养人,还得育人。“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不管家庭教育问题如何多,也不管家长如何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校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都需要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这是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三、挖掘家庭教育潜力,助力学校德育管理
  1.要明其目,晓其志,提高家长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目前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因此,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共同的教育和要求、有共同的愿景和培养目标非常重要。
  为此,学校针对高一新生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且正处于青春期等特点,及时与家长、学生沟通交流,促进师生间的了解,加强家校合作。同时开展“三认”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讲座、参观、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学校、责任、专业”的认识,让学生“认同自己的学校、认清自己的责任、认识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通过家访、家校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开家长会、邀请家长参观等方式,让家长“认同学校、认清责任、认识专业”,让家长真正认识职业教育。另外,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以及参观校企合作单位,让家长、学生认识到就读职业学校能掌握一门技术的优势,以及潜在的就业的美好前景,不但端正了家长的认识,也树立了家长培养子女的信心。
  2.要解其疑,去其惑,加强家教指导
  相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作好家长的指导师,去除家长的疑惑与心病。
  2005年起,中山市教育局就启动了“走进家庭,同育新人”的活动仪式,要求各校要主动走进家庭,走进家长、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家教的作用。如我校在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同时,就一直开展“百师访千家”普访活动。学校一学期至少组织三次集体普访;各班要有计划地在两年内家访全班学生。也就是说,我们家访的对象,不一定是问题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每次家访,都要确定好专题,比如迎接考试,安全教育,假期生活安排,预防各种传染性疾病等等。特别是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对学生的专业认识、责任意识、就业实习、交朋结友、安全教育等方面,与家长一起探讨交流,寻求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3.要助其行,挖其力,促成家校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性、言谈举止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如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如果不能发挥家长的优势和潜能,学校教育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在学校教育“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将家长“请进来”,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和特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如学校不少班主任就邀请家长一起开展主题班会,讨论班级文化建设,一起设计班歌、班规、班口号等;本学年重点开展的“培养五种习惯”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还注意向家庭渗透;开展礼仪教育,不但评选教师礼仪标兵、学生礼仪标兵,还评选优秀家长。邀请家长一起策划文艺节、体育节、科技节等重大活动;邀请优秀家长来校讲座;给村府、社区、家长寄喜报;给家长的建议书,等等。
  当然,家校合作的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只有学校与家庭统一认识、协调同步、加强合作,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只有架起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让家庭教育跟上中职德育工作的步子,教育效果才可能用上“加法”,才能让学校德育工作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 广东中山 528467)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其他文献
李清雁在《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道德教育失效有其自身对道德教育规律认识和把握不够的原因,但是来自外部环境的伦理失序则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困境,直接瓦解了道德教育的根基。伦理秩序是精神层面的社会秩序,对教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伦理失序会破坏道德教育的动力和实践。要摆脱道德教育的无力感,必须要直面伦理失序的事实,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来应对伦理失序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伦理失序的核心是价值观
【摘 要】本文在简要介绍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指出我国儿童教育创新尚未达到预期目标。教育工作者今后要以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注重对儿童情感、创新思维、适应能力、竞争意识以及体能的锻炼与培养,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推进儿童教育创新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儿童教育 创新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45-01  21世纪是“
自2005年以来,上海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科德育”实践。德育主阵地开始从课外转向课堂,融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育回归本源”的理念指导下,上海根据中小学各门学科的知识特
“我们的《中小学生守则》像真理,放到全世界都通用,太‘高、大、上’。”今年,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汤素兰的提案聚焦《中小学生守则》。汤素兰直陈,守则中的内容多是空洞的概念,表述方式口号化。她将我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小学生守则相比较,指出守则表达的规范和准则首先应该“具象化”。比如,“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抽象,不如英国的《小学生守则》“背心、裤
顺德大良实验中学地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心城区,是一所艺术教育特色鲜明的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学校现有初中12个班,高中36个班,专任教师185人,学生2300多名。
目的:研究盐酸多奈哌齐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将50例未服过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4mg/d)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组(5~10mg/d)(研究组,23例)和利培酮(4mg/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题记  我喜欢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种。读书的方式也是粗放的,只要是喜欢的书,读起来就不管不顾。  不求甚解的快意  1999年参加工作之初,我在乡镇中心小学任教,工作之余,有的是时间,就书虫一样地沉迷其中。前三年,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亲戚家借来的。姑父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对书却有独到的鉴赏力。他收藏了大量的好书,多是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为了孩子们的美好理想和未来人生,广州市荔湾区鸿图苑小学一直在追求办学
在“大健康”理念下,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受到广泛关注。职业标准、职业内涵、从业领域、产业模式、能力建设等内容渐趋明晰。
德,是为人的。自从有了人类群居的社会,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便应运而生。可见,有人才有德。尽管对个人而言,德常常意味着限制,但对于人类群体来说,德却意味着公平,意味着群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