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简单的路网取代了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瓦解了传统的生活街区的社会生态结构,伪生态的景观建设使宜人的街区生活陷入了一种失衡的状态。通过对社会生态现象的研究,分析生活街区景观环境与人的关系,为生活街区景观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街区、社会生态、空间尺度、共享
绪论:
街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涵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多种生态的物质载体,传达着丰富的信息。我们所说的生活街区主要是指承载着交通、交往、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的生活性街道空间。生活街区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生态相融合的城市有机单元,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
当前,道路规划及景观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热点所在,但随着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难以解决的交通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重新确立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满足现代人不同的生活需求,恢复城市人性化街区空间的本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代街道空间景观建设的重要议题。
1. 关注景观建设中的社会生态的意义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今的很多自然生态问题源自一系列的社会生态问题,它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建立一种顾及到这种关系,对人和自然更加互惠互利的社会结构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学与社会生态学有着深层次的内部联系,在很多层面上产生着交集。首先,景觀作为一个空间界面,反映着各种社会问题;其次,景观设计学作为处理土地与人的关系的主导学科,不仅要掌握自然系统的科学,也要掌握社会系统的知识(俞孔坚,李迪华,2003)。
生活街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由社会体系所构成的城市生活单元。关注生活街区景观建设中社会生态的意义就在于: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和研究景观空间,将人看作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互动的主体,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启示和指导我们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关注人与街道空间和谐关系的重建,全面考量景观空间的营造可能对各类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推动自然生态同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2. 目前生活街区景观建设中存在的社会生态问题
目前,许多与城市建设问题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因素被排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外,在街道景观建设中,伪生态的现象比比皆是,所摧毁的价值或潜在的价值往往比创造的要大得多,而这些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2.1. 褪色的街道:生活街区本是体现城市景观、历史文脉的宜人的公共空间,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加快,机动交通的通畅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社会中人的因素,无差异化的道路建设使生活街区最初的功能——承载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却被人们逐渐淡忘,机动车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居民失去了往日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
2.2. 私有化的公共生活:生活街区本来是人们应该享受公共生活的地方,但现在,街道上的公共活动逐渐转入私有建筑群和商业区等处设立的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间,例如横穿都市街区的私有购物拱廊、地下街系统以及巨大的室内广场等。这种趋势可以创造出非常有趣的景观,但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们会把人和公共活动有效地封闭起来,而街道由于无人光顾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
2.3. 步行者的利益在街道发展中被忽视: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导致城市传统街道越扩越宽,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这不仅改变了传统道路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还对社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活街区已经失去了供人们停留、小憩和驻足的空间,成为仅供车流穿行,而非为步行者所使用。
2.4. 空间尺度失控、区域特色消失:一轮轮的城市扩张竞赛愈演愈烈,千篇一律的景观道路比比皆是,却很少是从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出发,传统的城市空间和肌理受到很大冲击。虽然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建设暂时缓解了交通压力,然而失去了符合人们心理的、行为的以及城市自身的、特色的、活力的城市空间。
2.5. 对特殊人群的需求缺乏关注:特殊人群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方便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盲道修到树池上、道牙高的上人上不去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使这些本已行动困难的人群更加难以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去。
3. 生活街区景观建设中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使街道空间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有机融合,促进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社会生态结构与景观物质空间的相互作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街区公共生活,各种形式的人的活动应该是最重要的兴趣中心。精心考虑人的公共活动与景观空间功能的结合,建立起一种与社会生态结构相适应的、有不同空间层次的街区景观物质环境,为人们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使居民更好的相互了解,促进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3.2. 建立适合步行的景观空间体系,为人在街道空间的公共活动创造条件。
具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环境的生活街区常常要比以汽车交通为主的道路空间更有活力和富有特色。在主要的交通规划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在街区空间中布置和设计每一条步行路线,如何合理设置活动、停留、观赏等公共空间,以使整个步行空间体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3.3. 尊重人的尺度,注重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合理、高效的配置无障碍设施。
生活街区景观环境的营造要考虑到人体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在复杂的街道系统中必须精心将各种活动空间和设施合理安排,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将人的活动合理组织起来。
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总是能给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公民以最大的方便,特殊人群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理应采取最得力的措施,保障他们的正当权力,良好的无障碍设施布局与设计是生活街区的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3.4. 构建人车共享的街道空间发展模式——共享街区,为所有的街道使用者改善环境。
在共享街道中,行人和车辆共用一个空间,这一空间被设计成迫使汽车缓慢行驶的格局,支持街道的生活性能和社交功能。这种在步行条件下综合机动交通的概念比起分离型的交通方式有显著的优点,尽管完全无汽车的区域交通安全的程度更高,并且能为户外逗留及步行交通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当步行或汽车交通以慢速进行时,就没有理由要求将停留、玩耍的区域和交通区域分隔开来,而是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他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
3.5. 尊重既有的生态文明和社会结构,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关注多方利益关系。
社会生态问题会映射到许多利益关系,公众参与是解决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毕竟街道是属于普通人的,在其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公众的参与、舆论的监督导向.都可以让更多普通人按照他们的需求决定方案。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靠物质空间的设计,更主要的是要在维护主要利益群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结语:
生活街区的多样性、公共性以及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在现代以机动车为核心的城市中被极大的忽视了,对于街道交通功能的过分关注,使道路建设忽视了人们基本的出行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如何恢复和发展生活街区的丰富性和公共性,促进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是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生活街区的景观建设应通过对社会生态问题的总结和思考,创造更为丰富和合乎人性的街道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艾尔·巴比;邱泽奇 《社会研究方法》 2005
2. 克利夫·芒福汀;张永刚 ,《街道与广场》 2004
3. 扬·盖尔;何人可《交往与空间 》2002
关键词:生活街区、社会生态、空间尺度、共享
绪论:
街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蕴涵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多种生态的物质载体,传达着丰富的信息。我们所说的生活街区主要是指承载着交通、交往、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公共活动功能的生活性街道空间。生活街区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生态相融合的城市有机单元,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
当前,道路规划及景观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热点所在,但随着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带来了难以解决的交通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如何重新确立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满足现代人不同的生活需求,恢复城市人性化街区空间的本质,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代街道空间景观建设的重要议题。
1. 关注景观建设中的社会生态的意义
社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从社会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的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今的很多自然生态问题源自一系列的社会生态问题,它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建立一种顾及到这种关系,对人和自然更加互惠互利的社会结构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学与社会生态学有着深层次的内部联系,在很多层面上产生着交集。首先,景觀作为一个空间界面,反映着各种社会问题;其次,景观设计学作为处理土地与人的关系的主导学科,不仅要掌握自然系统的科学,也要掌握社会系统的知识(俞孔坚,李迪华,2003)。
生活街区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由社会体系所构成的城市生活单元。关注生活街区景观建设中社会生态的意义就在于: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和研究景观空间,将人看作是在环境中与各种生态系统持续互动的主体,运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启示和指导我们在景观建设过程中关注人与街道空间和谐关系的重建,全面考量景观空间的营造可能对各类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推动自然生态同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2. 目前生活街区景观建设中存在的社会生态问题
目前,许多与城市建设问题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因素被排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外,在街道景观建设中,伪生态的现象比比皆是,所摧毁的价值或潜在的价值往往比创造的要大得多,而这些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2.1. 褪色的街道:生活街区本是体现城市景观、历史文脉的宜人的公共空间,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加快,机动交通的通畅成为城市道路建设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社会中人的因素,无差异化的道路建设使生活街区最初的功能——承载城市公共活动的场所却被人们逐渐淡忘,机动车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居民失去了往日丰富多彩的街道生活。
2.2. 私有化的公共生活:生活街区本来是人们应该享受公共生活的地方,但现在,街道上的公共活动逐渐转入私有建筑群和商业区等处设立的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间,例如横穿都市街区的私有购物拱廊、地下街系统以及巨大的室内广场等。这种趋势可以创造出非常有趣的景观,但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们会把人和公共活动有效地封闭起来,而街道由于无人光顾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
2.3. 步行者的利益在街道发展中被忽视: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导致城市传统街道越扩越宽,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这不仅改变了传统道路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还对社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生活街区已经失去了供人们停留、小憩和驻足的空间,成为仅供车流穿行,而非为步行者所使用。
2.4. 空间尺度失控、区域特色消失:一轮轮的城市扩张竞赛愈演愈烈,千篇一律的景观道路比比皆是,却很少是从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出发,传统的城市空间和肌理受到很大冲击。虽然大规模的城市交通建设暂时缓解了交通压力,然而失去了符合人们心理的、行为的以及城市自身的、特色的、活力的城市空间。
2.5. 对特殊人群的需求缺乏关注:特殊人群在公共空间活动的方便程度,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程度,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盲道修到树池上、道牙高的上人上不去等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使这些本已行动困难的人群更加难以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去。
3. 生活街区景观建设中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使街道空间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有机融合,促进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社会生态结构与景观物质空间的相互作用、人们的相互交往和丰富的感受构成了富于生气的街区公共生活,各种形式的人的活动应该是最重要的兴趣中心。精心考虑人的公共活动与景观空间功能的结合,建立起一种与社会生态结构相适应的、有不同空间层次的街区景观物质环境,为人们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使居民更好的相互了解,促进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3.2. 建立适合步行的景观空间体系,为人在街道空间的公共活动创造条件。
具有良好的步行空间环境的生活街区常常要比以汽车交通为主的道路空间更有活力和富有特色。在主要的交通规划问题解决之后,如何在街区空间中布置和设计每一条步行路线,如何合理设置活动、停留、观赏等公共空间,以使整个步行空间体系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3.3. 尊重人的尺度,注重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合理、高效的配置无障碍设施。
生活街区景观环境的营造要考虑到人体的功能是很重要的,在复杂的街道系统中必须精心将各种活动空间和设施合理安排,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便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将人的活动合理组织起来。
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总是能给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公民以最大的方便,特殊人群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理应采取最得力的措施,保障他们的正当权力,良好的无障碍设施布局与设计是生活街区的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3.4. 构建人车共享的街道空间发展模式——共享街区,为所有的街道使用者改善环境。
在共享街道中,行人和车辆共用一个空间,这一空间被设计成迫使汽车缓慢行驶的格局,支持街道的生活性能和社交功能。这种在步行条件下综合机动交通的概念比起分离型的交通方式有显著的优点,尽管完全无汽车的区域交通安全的程度更高,并且能为户外逗留及步行交通提供更好的条件,但当步行或汽车交通以慢速进行时,就没有理由要求将停留、玩耍的区域和交通区域分隔开来,而是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他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
3.5. 尊重既有的生态文明和社会结构,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关注多方利益关系。
社会生态问题会映射到许多利益关系,公众参与是解决社会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毕竟街道是属于普通人的,在其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公众的参与、舆论的监督导向.都可以让更多普通人按照他们的需求决定方案。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靠物质空间的设计,更主要的是要在维护主要利益群体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结语:
生活街区的多样性、公共性以及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在现代以机动车为核心的城市中被极大的忽视了,对于街道交通功能的过分关注,使道路建设忽视了人们基本的出行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如何恢复和发展生活街区的丰富性和公共性,促进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是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生活街区的景观建设应通过对社会生态问题的总结和思考,创造更为丰富和合乎人性的街道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艾尔·巴比;邱泽奇 《社会研究方法》 2005
2. 克利夫·芒福汀;张永刚 ,《街道与广场》 2004
3. 扬·盖尔;何人可《交往与空间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