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釉陶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宁地处美丽富饶的滇中腹地,位于抚仙湖东岸、南盘江西滨。因县城座落在华盖山下、宁寿寺旁而得名华宁,素有“泉乡”“陶乡”和“桔乡”之美誉。
  众多的温泉、甜滋滋的柑桔、谜一样的釉陶,让这块滇中福地透着不一样的神奇魅力。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兴盛于明清之际,衰于清末民初,约有600多年的历史。
  《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作为高温釉陶中的精品,华宁陶工艺精湛,器质细腻,温润如玉;其釉色斑斓、饱满,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开片精美,深受文人士大夫、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青睐。


  碗窑村遗梦
  明朝初年,一个叫车朋的制陶工匠从江西景德镇出发,这个制陶的梦想家穿越了云南绵延的群山,因华宁大量的优质陶土和适宜制陶的泉水而停留此地。
  当他在华宁点燃第一把窑火之时,也将自己的理想之火点燃。他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时光中,自己成为了一位制陶先人被人们永久地祭奠。
  华宁碗窑村里的慈云寺有一块《重建慈云寺功德碑》,记录了这位制陶的先驱者:“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景德镇来滇,卜陶厂于此。”此后数百年,华宁一时成为西南地区一个手工制陶业的中心。
  华宁碗窑村,正是一个为陶而生的村落。如今,这个跨越600多年的村落古朴而宁静,脚下的土地到处都是陶片的堆积,废弃的装烧陶器的匣钵被砌成矮墙、堆成田埂,无时无处不在传达着一个信息:这里曾有过华宁陶的辉煌。
  家有华宁陶
  作家张曼菱在《家有华宁陶》一文中写到:“华宁有美陶,自幼便得知。”
  “它们不像外来瓷那么造作,不像时尚瓷那么无味,它们仿佛经得起名士的眼光,压得住案头的古书,衬得起苦寒的梅花,伴得了落魄的书生,又那么质朴,躲得过那些敛财的贪婪。”寥寥数笔,便将华宁陶与众不同的韵味刻画了出来。
  人类的生活、乃至文明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与发展,作为云南地方名窑,华宁陶在往昔云南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质朴隽永的华宁陶,已经成为了云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粗到盖房子的砖瓦,细到书桌上的一个小摆件;平凡到腌菜罐、锅碗瓢盆,高贵到神佛塑像。凡是生活中可以用陶制作的器物,华宁陶无不涉及。
  过去云南有民谣传诵:“新兴姑娘河西布,通海酱油禄丰醋,华宁瓦罐烧得绿”。在老一辈云南人的记忆里,家里泛着绿光的华宁陶器已经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
  现在,华宁陶产品已经由单一的生活陶发展到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生活陶和东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个品种,年产量突破600余万件。华宁县制陶企业(作坊)已发展到29户,以宁陶坊、舒氏陶艺、陈兴陶艺等为代表的一批工艺陶制作企业在迅速成长。


  质朴里的绚烂
  华宁陶器釉色多样,绚丽多姿,变化丰富,色彩亮丽是其最大的特点。较为常见的釉色有白釉、绿釉、酱釉、蓝釉、三彩釉、黄釉、乌金釉等,较有代表性的为绿釉。
  配釉和施釉的工作至关重要。配釉的原料通常是老沙、泥浆土、草灰、铜矿等多种料子,一般先把粉碎后的釉料分别用水浸泡,然后搅化成浆水。至于配釉的比例,则是各个厂家的秘密。
  自古以来,各家窑户的釉色配方都是传男不传女。一个个关于获取配方的民间传说经久不衰,至今流传。各家独门烧制出的釉色陶器,成为了后代人难以复制的精品。
  白釉开片玉壶春瓶、青釉大口瓶、“寿”字瓶、蓝釉螭耳扁六方瓶、白釉绿彩观音、三彩武财神都属于明末清初华宁陶的精品。它们经得起无比苛刻的欣赏,令人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
  华宁陶中的“素三彩”闻名遐迩,现在流落于民间藏家的“素三彩”都成了绝品,在现世的出场常常令世人惊艳不已。华宁陶的窑变和开片也是其精美绝伦的看点。
  去华宁玩陶
  现在,华宁已开始出现由游客自己制作陶器的陶艺吧,部分制陶企业也可提供个性化订制业务。随心所欲玩泥巴、制陶器,自是其乐融融。有的恋人还会专门订制一套结婚纪念陶,意义和收藏价值自然非同一般。
  华宁工艺陶的市场价格也一路看涨。精品老釉陶的价格则按器型大小区分。以绿釉瓶为例,大件一般每个售5000至6000元,中型3000元左右,小件在300元到600元之间。至于那些造型及用途各异的杯、壶、碗等散件或茶具等套件,每件(套)的价格一般为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据了解,作为精品中的精品,华宁陶获奖作品的市场价格在1万元到3.8万元之间。不过,按照县陶瓷协会的规定,获奖作品不能出售,因而上述获奖作品目前均保存在华宁各制陶企业中,成为各自的“镇店之宝”。
  过去,陶与人的相知、相融,谱写了华宁陶一段段神奇的史话。
  未来,结合旅游市场的开发,华宁陶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喜爱。
其他文献
云南昆明“翠湖·拾翠滇精品滇文化中心”经过2个月的试营业筹备,于11月30日上午在翠湖公园莲华禅院内正式开业。“拾翠”作为云南首个滇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文化与金融模式的结合探索,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而“拾翠模式”也成为了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典范。  把彝族绣片和竹器进行结合做成首饰盒,把皮影做成书签版画和明信片,这些把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出来,设计出新的产品,非常适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期刊
云南新平县戛洒“陇西世族”庄园,隐藏于哀牢山腹地主峰地段耀南村大平掌,雄踞险要,俯视莽莽群山,古朴、威严而不失华贵,是乾隆御封“岩旺土把总”世袭土司李显智末代传人李润之的宅第。途经哀牢山的古道联通滇南与东南亚,商旅繁忙,统治于此的李润之成为集土司、悍匪、财主、实业家、慈善家等称号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拥有自己的钱币铸造工厂和上千人的私人武装,在古道上设卡谋利,贩运行商,聚敛了巨额财富。  李家的
期刊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了“建水烧豆腐”,这个著名的“文献名邦”渐渐有着沦落为“吃货之都”的趋势。前往建水游玩的旅客,归途中携带着的大包小包,毫无疑问都是豆腐。  然而在几十年前,老饕们津津乐道的却是建水的汽锅。譬如汪曾祺说:“别处的汽锅蒸出来的鸡,都不如用建水汽锅做出的有味。”季羡林则在《悼念沈从文》中谈到建水汽锅:“虽系厨房用品,然却古朴高雅,简直可以成为案头清供,与商鼎周彝斗艳争辉。”  汪
期刊
漫长的土司制度已成为历史,但它在云南省梁河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随着时代风雨的洗刷,这印迹将会慢慢消失。南甸宣抚司署这座土司制度的“活化石”,犹如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一本无字的史书,亦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  沿梁河县城龙潭公园前行,不远处就是南甸宣抚司署,这个饱经沧桑见证时代变迁的土司衙门,依然如梦如新,要一窥土司的隐秘生活,必须得先从南甸土司的历史讲起……南甸宣抚使,是土司中著名的边地“
期刊
土陶平易近人,不像瓷器冰冷高傲,也不会像金属一样能恣意打造,冷热无常。  就像碗窑村的历史一样,270多年前,制陶艺人辗转来到这里,他们用手摸捏了这里的泥土,指着几个小山旁的土坡说,这里就是建窑的绝佳地点了,从此在这里扎根生活。或许是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质朴的民风,碗窑村的土陶既纯朴厚实,又温婉细腻。  有史记载,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南省长沙府贵东县邻里乡人罗文华、杨义远、邓成和三人,靠一
期刊
曼飞龙 佛前朝拜的制陶艺人  那是在距离景洪市约70公里的一个叫曼飞龙的村寨里,寨子的后山上立着的便是大名鼎鼎的曼飞龙佛塔。上山的步道旁是无边的橡胶林,一边上山,身旁就不断的噼噼啪啪往下掉着橡果。明黄色的非洲菊开得任性而绚烂,映衬下曼飞龙佛塔上的斑驳更显出了岁月的痕迹。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佛塔,傣语名为“塔糯庄龙”,塔群呈莲花瓣形,塔尖呈金色,掩映于绿树丛中,远远望去,宛如雨后春笋破土
期刊
罗江,彝族,1959年生于云南楚雄。先后毕业于湖南省工艺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现为云南画院院长、云南美术馆馆长,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罗江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博物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及私人收藏。作品入编《全国名家作品集·人物卷》、《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人物卷》。并出版有《当代水墨10家》、《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罗江》、《红土感觉—
期刊
上个月去了师宗的黑尔,一个深藏在南盘江峡谷中的小村。秋天到了,黑尔的稻子熟了,峡谷中层层叠叠的梯田金色一片,散发出诱人的稻香。在这个根植于稻作文化的壮族乡村,到处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经历了春耕夏播,人们期盼的就是这一时刻——收获季节。  经常在乡村中旅行,我一直喜欢这个收获的季节,无外乎一种心情。对城里人也好,对乡下人也罢,人们都盼望收获,就像每个月拿到工资的时候,心情总是愉悦的。因此,选择这个时候
期刊
时间退回到2012年9月,我从昆明乘坐东航的MU713航班去往马累,途中要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经停45分钟,飞机临近斯里兰卡上空的时候正值黄昏时分,金色的余晖洒满这片土地,我俯瞰着这个神秘的岛国,金色的海岸线,被森林覆盖的满目葱绿,袅袅升起的炊烟,远处星星点点逐次点亮的灯火……一切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下显得梦幻和生动,这一刻,我甚至产生过在这里下飞机的念头,也是这一刻我就知道总有一天我还会再来,自从动
期刊
景谷,以26处佛迹、84座佛寺受到僧侣和海内外朝拜者的顶礼膜拜,诠释着祖国西南边陲的无量人文经典;以兽驰、鸟飞、虫鸣的森林生态和清秀、瑰丽、灵动的山水景致,绘成了一幅极具亚热带雨林气息的秀美卷轴;“茶祖之源”景谷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如今,景谷依旧是串在昆曼大通道上的一颗林海明珠。在景谷,水一般的傣族与火一样的彝族和谐相处!在这里,能够呼吸到处子般的芒玉峡谷里制造出的富氧空气;能静坐在勐卧总佛寺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