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求真·创新:我为教育而生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上海教育学会承办的“吕型伟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教委领导和承办会议的浦东新区及杨浦区的领导到会祝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主持会议。
  今年是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90华诞,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吕型伟教育文集》四卷本首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副会长谈松华、郭永福、叶澜、唐盛昌等国内著名教育专家以及吕老的老校友、老同事等百余人与会研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来贺辞。下午,与会同志驱车前往吕老曾工作过的市东中学参观考察。
  
  吕老是新中国基础教育历程的见证人
  
  吕老是我国老一辈教育家,17岁担任小学校长,之后毕业于浙江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历任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处长、副局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问,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学科组组长、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70多年,见证了中国教育的百年变迁。
  郝克明会长在发言中指出,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吕型伟就参与了中央制定的“中学工作条例50条”、“小学工作条例40条”和“幼儿园工作条例30条”的起草过程,之后他又到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蹲点调查,指导教育实验。改革开放以后,他在上海率先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又先后主持了“普通教育整体改革与实验”、“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育模式研究与实验”和“21世纪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验”等重大科研课题,实验范围逐步扩大到16个省、市的40多所学校。
  作为上海市教育局的领导,吕老既关注教育的宏观问题,也关注教育教学中的微观问题。早在1979年,他就针对我国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状况,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张,认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他在上海郊县积极进行农村教育改革的探索,倡导和推动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等重大政策的实施。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他反对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上的全国“一刀切”,主张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应注意结合当地情况。他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上海编写中小学教材和高考的自主权。从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他先后兼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积极参加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重要学术活动,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发表过很多有价值的意见。
  跟随吕老20余年的顾泠沅、吕达、贺鸿琛等同志,以及“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的课题组成员,情深意长地谈到,是吕老的“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振兴基础”的核心理念,指引东中西部几十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扎根研究。吕老把教改作为探索过程,叫做“摸石头过河”, 他说过河目标要明确,路径可各不相同,为了防止盲目性,要借助学习的力量。他要求大家多读一点教育史,告诫大家要教育创新,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了避免左右摇摆,盲目跟风,他总结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好教育中的几对矛盾,即: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对学生统一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个性差异的矛盾;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矛盾;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矛盾。要执其两端而用之,寻找几对矛盾的中间地带。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在发言中提到,吕老是上海课改的奠基者、开拓者与创新者。他对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思考,切中时弊,明确了课改的方向。1989年吕老就深刻地指出当时课改中的弊端是:学科太多;要求过高;课时太多,学生缺乏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所有学科教学仅仅是为升学作指导;音体美被称为“小三子”,非常不科学;忽视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的影响;三个中心仍然根深蒂固。吕老提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改革,目前仍然存在着理论贫乏、观念落后、体制僵化、模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吕老指出,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教育多元化或多样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真是高度概括,非常精辟。吕老嘱咐年轻一代,课程改革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定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上世纪50年代,吕老曾担任上海市第三任教研室主任,他主张教研室主任要身体力行,多听课,多跑学校,最好还能上课,亲自下水,并要透彻地了解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教研室主任的第一要务是打造队伍,一定要海纳百川,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专家。
  上海市教科院党委书记季国强在发言中提到,吕老是中国社区教育的倡导者,从“七五”以来,吕老一直指导着上海社区教育的研究,由于吕老的牵线、搭桥,参加社区教育国家重点课题研究的地区发展到16个省市,在上海及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吕老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
  
  顾明远会长指出,吕老不只是一名教育实践家,而且是一名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在思考教育问题。
  首先他研究儿童的特征。2004年出版他的从教散记,他自己起名字叫《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他说:“我从小喜欢研究蚂蚁,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人的特性了。”
  其次,他研究如何才能发展儿童的潜能。他非常重视脑科学的研究,说:“人们只知道有金矿、银矿,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比金银更宝贵的‘脑矿’”。他还很重视被科学家称之为第二大脑的手。“就是这两个器官,使人类与其它动物拉开了差距,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他很早就提出发展学生智力的问题。1985年他提出了重视第二渠道的问题,认为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课堂教学的结果,而且受到课外活动、校外生活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表以后,吕老首先响应,在中国教育学会张承先会长和他主持下,中国教育学会多次召开研讨会,学习贯彻“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
  吕老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一点上,就是培养创新人才。他认为,教育首先要把所有儿童培养成人,然后是培养成才。培养人就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吕老非常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他反对把人“标准化”,主张“人人有才,人人成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他认为,在讲教育平等的时候,不是用一个标准来培养人,要重视英才教育,培养大师级人才。
  郝克明会长指出,吕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用他的话说,“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针对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现象,他指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做文明人,以区别于禽兽;做现代人,区别于古代人;做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做社会主义的人,区别于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并且强调指出,德育同智育的方法不同,智育要靠传授和实践,德育则要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持之以恒”,强调教师、家长的言行一致和行动的榜样作用。针对智育中单纯强调“双基”的倾向,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了“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质”的思想,他特别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体育教学中片面追求“竞技”的倾向,他强调体育应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健身为重要目标,并建议增加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健身活动。在他这一思想指导下,上海市中小学的体育科目,改为体育与健身,并增加了相关的内容。
  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邵宗杰代表游铭钧、鲁林岳祝贺吕型伟同志90华诞。他回忆在与吕老多年交往中,吕老想的、说的最多的是“我们国家21世纪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他研究、探索、实验的问题很多,但似乎始终以此为核心展开。他常提醒人们,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可以强国、富国,也可能亡国、弱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尤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德育工作的现状和改革,似乎一直沉重地占据着他这个“会思考的教育工作者”的心头。他认为“德育是未来教育的难题”,不仅是我国,而且是国际的、世界性的第一难题,“经济发展了,道德滑坡了;科技发达了,目标丧失了;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针对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和经验教训,他提出“把德育工作建立在人文精神的沃土”的观点。他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也给了很大的关注,提出过许多迄今仍有生命力的很好意见。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指导者之一。
  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指出:“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这是吕老为他早年当过校长的上海市市东中学勾勒的人才特点,其实也是吕老的自我写照。他的一生,始终把教育视为未来的事业,常说今天课桌旁的莘莘学子将是21世纪世界舞台的主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设计未来。为他们设计未来,也就是为民族设计未来,为世界设计未来。他赞成这样的看法,20世纪是物的世纪,21世纪是人的世纪,因此强调人文精神的回归,强调人的自主创新,有个性才有创造,不能在划一与规范中泯灭学生创造的天性。
  还有的专家指出,吕型伟虽然多年生活在上海,但始终不忘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很深的农村教育情结。他觉得,中国太大了,要解决所有的问题总得有个过程,但他希望农村教育的发展尽可能快点,尽可能公平些。他曾说到,“比如学校盖大楼的问题,可以搞,但不要太豪华。目前提出西部‘两基’攻坚,我很赞成,关键是落实,要把钱花到最贫困的地方去,而且不要搞花架子。目前有些地方办教育有个倾向,热衷于把学校办大,把学校兼并起来搞园区,搞宾馆式的校舍,我是保守主义者,对此有点不大赞同。因为中国还是个穷国家。当然,话说回来,与其投资搞别的标志性建筑,相比之下,还是投资办教育好一些。”
  
  吕老教育思想的来源及特点
  
  吕老把自己能产生和发展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思想路线。它使我敢于接触实际,并敢于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同时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它使我有机会接触国内外的教育思想,了解国内外的教改动向,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拓宽思路;得益于党的‘双百’方针,它使我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能听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得益于我始终与沸腾的社会生活保持紧密的接触,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改革浪潮保持接触。”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认为,吕老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出类拔萃,不同凡响,除了以上客观原因外,从主观上讲主要根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教育炽热的爱。他说:“爱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爱的教育是一种枯萎了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教育,死亡了的教育。而不能培养爱心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学校里没有爱,就不是学校,而是冰库。”从2000年开始,他把每年工资的一半投在新昌初中母校设置奖学金,并把当年获得的内藤国际育儿奖奖金在母校造了一个师恩亭,报答老师们的恩情。他说,“如果还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仍然选择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意义是其它工作不能比拟的。”
  二是顽强学习的精神。吕老一生酷爱读书,嗜书如命,他主张博览群书。他“除了经常阅读各种报刊杂志之外,还看各方面提供的资料,有什么好书、新书,也总想办法弄来看看”,“除了看书,我别无爱好。”他告诫上海年轻的骨干校长要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确实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吕老不仅读有字之书,而且读无字之书,读社会这本大书。他特别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说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就“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熟悉社会,掌握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与变化,还尽可能要做到有一定的预见性。用我的话说,就是要用社会的宏观来指导教育的微观,形成新的教育思想。也正如有人说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常常出在教育界以外。”
  三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教育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探索、创造、开辟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吕老一生从未停止过教育改革,全国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他直接指导或联系的学校。
  四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吕老不仅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而且善于思考。他曾说:“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应当坚持两条:一是心要热,二是头脑要冷。”他指出,“心一定要热,要满腔热情去考察改革,研究改革,支持改革,实践改革”。但是,“头脑必须冷静”,“这是因为教育是综合性的、十分复杂的、周期很长的事业,是一门科学。
  五是独特的教育思想。吕老崇尚真理,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讲真话。他说,“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教育家都有这样一种素质:他们不受古今中外的书籍束缚,不被名家学说所吓倒,不拜倒在权威脚下,不把前人学说奉为教条,而是自由地去运用各种学说,辨别其真伪,不断提出创造性的新观点、新理论。一句话,他们一定是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胆有识的人。”
  六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对繁荣教育科学的突出贡献和在社会的广泛影响。正因为如此,他在2000年一年中就获得了三个大奖:宋庆龄樟树奖、上海市优秀党员奖、内藤国际育儿奖,其中内藤奖第一届发给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二届发给了中国的著名作家冰心,第三届发给了吕老。
  七是健康的身体。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乐观的性格、极佳的人缘、有规律的生活、清淡的饮食,使他始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年轻的心态,不知老之已至。德润身而仁者寿。象吕老这样已经90高龄,还能坚持学习、工作、思考、写作、发表高见,这在教育家当中也是少有的。健康是“1”,由于有了这个“1”,使前面说的他的六个非凡之处发挥的淋漓尽致。健康长寿使吕老赢得比一般教育家更充沛的精力、更长久的生命去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健康的身体是吕老作为著名教育家的物质基础,是我们研究吕老非凡之处时不能忽视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满怀激情地说,粗读吕老的文集,让我渐渐悟出了一些吕老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质:那就是“从容智慧,大气恢宏”。读文要读人,听言要听声。我喜欢“读人听声”,为的是读出文章的精神。从容智慧,是吕老处事和从事教育的一种生存方式。
  邵宗杰谈到,吕老可贵之处还有他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文风和“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风格。他说:“我讲我的观点,我的主张,我的做法,我的不同意见。”因此,既“人缘极好”,又给同志以真心帮助,给领导以忠言,更因此得以站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前沿,总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吕老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迪
  
  郝克明会长指出,陶行知先生曾说,“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吕老就是这样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吕老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淡泊名利,一直到现在他还居住在公寓楼顶层的二居室中,还非常高兴地把自己的小书房命名为“四乐斋”。他常常说,“我的信念是教育。”“只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天真的儿童,面对的是希望和未来。”“今后50年的人类群体,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元帅、院士、还是士兵、工人,都在接受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工作决定一个时代。”吕老一生的追求就是对教育这个人类最伟大事业的奉献,就是对教育事业、教育理念不断有所前进、有所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因此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自己所说的“在书海中遨游,在纸帛中笔耕,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在危难困苦中,我总是看到光明,寻找欢乐,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崇高精神境界。我和吕老接触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吕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不倦的探索精神,吕老对儿童、青少年,对朋友、对社会炽热的爱和正直善良、襟怀坦荡的心灵,永远教育和激励着我前进。胡锦涛书记最近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可以说,吕老在这些方面真正身体力行,是我们中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接替吕老“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课题的顾泠沅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吕老的两个做学问的途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广读博览,到高龄仍然视为乐趣。他介绍我要多看《读书》杂志和《新华文摘》,而且说教育思想常在教育外,向我推荐:《教育学的迷茫,百年前纽约时报谈中国》的冷门书,从英国动物学家莫利斯的《裸猿》(讲人的动物性)到王阳明“唤醒良知”(后来,吕先生的自传体散记名为《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从近代怪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到英日合著的《展望21世纪》,甚至上海一位外科手术医生的书,从解剖学的角度说手创造了人,有一次还谈到上世纪末的《国际儿童公约》等等。他说:要一边读,一边想,爆发思想的火花。第二是云游。吕老好动,戏说现在有几种特别的人,一种是酒肉和尚,喜欢吃喝,一种是歪嘴和尚,不念好经。人家问他,你是什么和尚?他自号“云游和尚”。在70余岁时,还去苏南,去温州,去珠江三角洲,去东北,去西南,考察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模式,探讨这些模式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吴越有亲情,燕赵多壮士,齐鲁、巴蜀、中原与西楚文化各有千秋,中国有几大人才带,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小气候发挥大作用。他对教育的关注更是深入。他有一年访问日本,与那里的教育家闲聊,看到山顶上有一块硕大的校牌,很气派,便问日本友人,那是一所特好的学校吗?对方回答说,现在是牌子越大,学校越差,这所学校把牌子都做到山顶上去了,可见它的质量。吕老后来就说,胖子不一定健康,健康的人一定很结实。什么叫好学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好校长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有了这两条,在破庙里也能办出好学校,硬件很重要,软件更重要,内功外功,内功更重要。他考察学校,总是说“不进课堂等于没有来过这所学校”,“教育的新鲜空气在课堂”,听完课还与校长、教师和学生谈心,有时候还与幼儿园的孩子说说笑笑乐翻天。鲜活的学校,是他研究教育的逻辑起点,没有这一点,哪有对教育通透见底的真知与灼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禧之年,课题组在青浦活动,有一次我问他,你对自己一辈子的工作作何评价。他略作思考,说了三句话:“第一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第二做了不少蠢事,一些错事;第三我还在探索。”每一句话都绝无虚辞。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谈到,吕老教育思想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我以为吕老的这三句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是用教育缔造未来的核心所在。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吕老的这句话深得我心。我做教师、当校长40多年,切身体会到投身教育工作,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将教育作为事业,才能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才能视教育如性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弟;才能朝夕思想其事,日夜经纪其务,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才能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以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臻于第一等的境界,取得第一等的业绩。将教育当作事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真心诚意的第一门必修课。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阅读吕老的著述以及与他直接的交往接触,我都有一个深切感受,就是笃实。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他都“拒绝讲假话”。他说:“没有求真的态度,惟书,惟上,而不惟实,教育就失去了全部的价值。”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之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之弊。在我们参与吕老牵头的“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吕老治学研究“明实理,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立实功”的严谨求实的风格,有了更深的感触。这方面他堪称教育界的楷模。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吕老将“创新”作为教育的生命,对此我深有同感。我也时常思考,一个中学校长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哪里,我以为在于他在学校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出浓郁的创新氛围。这种创新环境、创新氛围虽然有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最有生命力的。有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浓郁的创新氛围,就能激扬出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创新成果,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学校有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浓郁的创新氛围,是衡量校长创新工作的核心指标,也是一所中学生命之树长青,发展脚步不停的根本原因。
  奉献、求真、创新,是吕老一生追求教育理想的写照,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执着与忠诚,深深地感染着我,感染着一大批同样献身教育事业的人。吕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为人类的未来而献身是值得的。”
  顾明远会长在为《吕型伟教育文集》作序中写道:“吕老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座宝库。他那丰富、具有创意的教育思想,是在这短短的篇幅中难以说得完全和清楚的。好在《吕型伟教育文集》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全面的资料,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必然会体会到他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学到他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钻研问题的科学态度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在研讨会上,顾明远会长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次庆贺吕老90华诞,上海教育出版社为此出了四卷本文集,是对吕老的最好的礼品。庆贺吕老90华诞,不仅要祝贺他健康长寿,祝贺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播他的教育思想。《文集》为我们学习吕老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最好的材料,我们要认真地好好学习。到吕老百年华诞时我们再来向吕老汇报学习的心得。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就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话题。怕写作文成了学生的“顽疾”。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设计了种种的教学方案,如以文体为单位逐一训练的教学体系,以写作知识为序的训练体系等等。这些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作文教学,展示了作文教改的成绩,但是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奈地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冷漠态度依旧,作文教学在无形之中再次走上了传统的套路:仍然强调
期刊
两岸教育界倡议:进一步扩大两岸教育交流成果    由200余名两岸教育界人士参加的“首届两岸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10日晚在北京闭幕。论坛发表共同倡议提出:要以举办此次论坛为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两岸教育界人士就青少年社会教育进行定期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两岸教育交流的成果。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副主席叱利群,台湾省教育会理事长郭添财,台湾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
期刊
近日,在教育部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我们见到了广西玉林市教科所蔡梓权所长(以下简称蔡),并就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对他进行了专访。    教育前沿:蔡所长,您从广西远道而来参加这次会议,请谈谈有什么感受?    蔡:这次研修班是教育部基教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内容十分丰富。听了比利时学者罗杰斯先生关于组合教学法和学生能力评价的讲学、香港中文大
期刊
我国现行教育缺乏尊重    “听话教育”可以说得上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和学生“听话”,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卡尔·罗杰斯在《论做人之道》一书中写道:“在教育方面,我们往往制造出顺从者、定型人之后,对个人的教育就‘结束’了,而不是首先塑造出有自由创造力的、有自己特色的思想家。”可以说这句话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们的教育现状。  中国现行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尊重早已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究其
期刊
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能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学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部分之一,人际关系也贯穿于、存在于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之中。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终生的幸福都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
期刊
近年来在高考招生中冒出一个新的热议话题: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早前一项调查显示71.2%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去香港读书,从2005年开始有18名状元选择求学香港,各种媒体、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人惊呼“狼来了”,“掐尖”、“鲇鱼效应”等词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眼球,再加上媒体对各省市状元弃北大、清华而投身港校的夸张渲染,让内地高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及紧迫感,招生传统格局已被打破。这
期刊
数学价值观    (一)数学与时代的发展  如果从数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看数学的价值,数学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时代的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该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正如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家M·克莱因分析数学的典型特征时指出:数学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树,她随着文明的兴衰而荣枯。克莱因认为,数学和来源于人类理性卓越光辉的真正激情第一次被希腊人激发了,希腊人最大限度地决定着今天文明本
期刊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具有实效性,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含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
期刊
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    现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体系,难以满足各方面对数学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进行优化,我们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1.必须明确高等数学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数学课程本身和其它各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践对数学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作为确定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2.要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高等数学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实用
期刊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推行了“问题导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改革,要求每位教师的课堂是全天候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推门听课,开放自己,加强交流,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回顾一年来的语文开放课,我也有很多的感受。最突出的一点是——开放课让语文活起来了。  过去,在教学中总是担心自己哪一点讲不到,学生便掌握不了。于是,课堂上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不厌其烦的解释,从题目的拟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