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shua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信息论的基本原理研究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材是根据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对于知识信息的选择、改造与组合。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双向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信息交换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一个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信息的输入、记忆、变换、加工、输出、反馈、控制过程。我们具体分析如下:
  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开讲、设计板书,进而组织教学。知识信息的输入过程,就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教学中教师可以可以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通丰富多样的信息通道,以使得教师与学生达成一个最优的信息传递过程。
  良好的开讲篇可以诱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师生情感相通,为教学的下一步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过程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采用不同的信息传播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板书或课件作为教材信息的高浓缩产物,是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的有机结合。另外,教师准确运用语言、语调、表情、肢体动作等传递信息也对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在信息反馈中也十分重要。它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然变化能够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以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
  课的结束方式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疑式结尾,更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游戏式结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总结式结尾,则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有整体感知,印象加深。
  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过程。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学生大脑,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信息量过多,学生不能吸收或吸收甚少,学习效率低;信息量过少,效率当然低。这需要利用信息论知识分析做到信息量最优化。知识信息的变换,指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形式的再加工,它决定了接收者对教材意义理解的速度、深度。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变换形式有三种:知识信息的重新组合,活动信息的形式,信息交换的最佳效果。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材变换为教学计划和教案,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对于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普遍实用性,这是对信息的重新组合。
  信息交换的最佳效果是促使双方进行最优的信息交流,学生对知识的再现和运用就是对已接收的知识信息进行输出,是一种教学效果的体现。狭义的知识信息的输出,对于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对教材加工后的教案和授课。对于学生而言则是指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完成作业。而广义的输出是信息的创造性输出,实际上就是对输入存储信息的运用,这才是信息储存的目的,它的前提是储存大量的信息,也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那么他就越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的创造,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低,那么他的创造能力必然要受到限制。
  知识信息的反馈,就是信息输出者把变换加工后的信息作用于接收者后,再将产生的后果接收回来,并以此影响再输出信息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问题或作业,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如赞许、否定等。学生则从老师的反馈中得到鼓励或感到自卑。教师的反馈信息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疑惑或理解是对老师的一种反馈,教师可以据此考察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进行改进或纠正。教学信息的反馈是呈双向的,为促使教学信息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各自行为的积极调整和控制,应积极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控制,就是系统中的主动者利用信息反馈对其对象的活动过程施加限制性调整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授课的形式、内容进行变更和再加工等。学生可根据教师的反馈,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向教师的要求靠拢。
  总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信息传递过程。只要把握好知识信息的输入、存储、变换、输出、反馈、控制这六大环节,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吕淑萍.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艺术[J].教育科学,1995(1):59.
  [3]陶永元等.用信息论原理指导多媒体课堂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0):85-87.
其他文献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    “美德在道德生活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哲学家和道德理论的门外汉都对它极为重视。”[1]所谓传统美德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一定社会、阶级等的“那些肯定性的好恶倾向”,“其中包括道德理性、谦和、同情、礼貌和友好等。”[2]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国历史中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不仅包涵五千年中国古代优良的传统道德,也包涵“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道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其实质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队伍、运行机制、方式路径等方面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提出与实践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
期刊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新,以其“民、独、优”的新模式、新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占有特殊地位。  独立学院的崛起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在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独立学院事实上承担着为国家扩充本科优质教育、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承担了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已经名副其实成为我国高
期刊
小岛信夫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岐阜县出身的小岛从高中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期间曾与冈本谦次郎等人创办杂志《崖》,并相继发表了《往返》《公园》等作品,初步展露了自己的文学才华。自1948年发表《火车之内》以来,他还发表了《燕京大学部队》《步枪》《美国学校》《拥抱家人》等作品,并在90岁高龄之际推出了最后的力作《残光》。  小岛信夫作为文学家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是通过他1954年9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积极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与特色,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模式,即“地方特色”。本文将对这一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个人的一些拙见。    一何谓大学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    文化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
期刊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派诗歌的先驱。艾略特认为他是“现代及所有国家最伟大诗人的楷模。”法国象征派大诗人兰波在《洞察者的信》中对波德莱尔给予过这样的赞词:“波德莱尔是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之王,真正的神。”传统的诗歌主要表现真、善、美,而波德莱尔却“发掘恶中之美”,把假、恶、丑作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从而开拓了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中的一个新领域。他“以丑为美”的审美原则、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以及那种颓废的情调和情
期刊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指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和知识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和知识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哲学为核心,以“诸子百家”思想为辅的一个传统哲学体系。它基本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其思想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
期刊
目前,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到社会中心,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研究型大学就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学界最为关注的焦点。虽然至今为止世界各国(美国除外)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明确划分研究型大学这一类别,但是大多数国家已经在实际行动上这样做了。我国也不甘落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相应提出“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特别是随着“985工程”的提出,建设
期刊
校长是大学发展的领路人。中外大学发展史证明,办学水平的高低与大学校长有着直接的关系。英国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曾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1]美国教育家博耶也认为:“如果大学要成为一个有效的群体,那么有效的管理便是根本。”[2]自大学诞生之时开始,大学校长始终与大学的变革与发展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知名大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史。当然,大学校长的
期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对我们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有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笔者就上述三个问题逐一阐释,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独立学院概述    独立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