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风是治学之本,高校学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学风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学质量;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
学风,也称为学习的风气。具体的说,是指学生理想和学习追求的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习惯和模式。杨建伟(2010)认为,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的综合表现,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在学习热情、求学态度、意志品质以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总体反映。[1]学风既有集体的环境因素,如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学习气氛等;也有个体的主观因素,如学习态度、考试成绩、治学精神等。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与制衡的状态。学生的学风,实质是其品格与素养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建设人才的人物,学风的好坏与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息息相关。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治校治学的根本需要。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体制所限,加之办学历史较短,普遍存在着学校领导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而对学风建设等方面抓得比较松,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和主管部门的事,没有真正把它纳入学校建设的重点,没有把它纳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个别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术水平较低,实践能力落后。而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方向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茶,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考试作弊之风也屡见不鲜。据黄立鹏(2004)对某高职院校224名学生的调查,只有3%的学生对该校学风给予了优秀评价, 19%的学生评价良好, 52%的学生评价一般,18%的学生评价较差, 8%的学生评价很差。[2]这些问题均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原因值得探究。
二、高职院校学风问题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方面,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合适的学习方式是主因。学生从学习紧张的高三,进入相对宽松的高职院校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多数学生的主观态度有较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对学习成绩的没有自我要求。而另外有部分同学依旧没有从高中的学习方式中转化过来,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模式,这些都是学风建设中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很多教师的自身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不良教风直接导致了不良的学风;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尚未完全完成,部分课程仍然停留在“本本主义”的阶段,实践结合性差,运用程度较低,与未来学生的就业完全脱节,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们“厌学、厌课堂”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因素
学风问题也与家庭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家长自身素质有限,引导不当,造成学生不求上进的心理;同时,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不良风气和思想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使一些学生急功近利不能安心学习。这些负面的环境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教育的难度,学风建设工作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对策建议
高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优劣,是其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风是校风的中心环节。学风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与学校的层次水平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为加强学风建设,需从管理工作人手,以培养目标、政策保障、思想德育、职业规划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定位模糊,与现实情况和自身条件相脱离,片面追求办学层次。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已经明确。但由于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培养、教育内容的改革等仍与国外高校有较大的差距,必须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规模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和经济发展结构等客观条件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品牌和特色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求生存,力争在现有的办学层次上将学校办出现金水平,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各领域杰出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一线岗位人才。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目前特有的教育定位与教学目标为学风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化,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了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政策和措施的保证
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是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学风建设体系的重点。首先,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符合学校自身特色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雪峰建设管理机制。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下,实现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约束;其次,学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学风建设的重要依据。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学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严格切实的校规校纪,让同学有规章可依,有制度可循。同时,也要加强以考风考纪为核心的考试管理体系,对违规现象从严从重,从制度上杜绝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和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思想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学风问题就是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学习的动力不足。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的必要性日益迫切。这种教育应该持续地落实到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分期教育。比如新生的入学德育指导,毕业班的职业规划等,通过思想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指导,为社会与企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操守和目前发展方向的学生。
(四)加强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管理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要树立务实基础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思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要注重从问题管理向日常管理过渡。要转变以“管理者”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思路,转变以“事后处理”为主向“事前监督、事中干预、事后教育”过渡的现代新型管理方法。[3]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其它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但学生学习基础差,主要原因是初高中阶段养成的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这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甚至今后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高职学生的管理,应该定位于“宽于高中宽于本科院校”的管理定位。要注重夯实管理基础,尤其是在一、二年级阶段,要强化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关注差生等弱势学生群体,引导正向潜能,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合格大学生。其次,要培养学生较好的日常学习习惯与学习模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要求各个部门,如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要积极配合和互相支持。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制度化、严格化的管理。特别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不少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采取各种手段频频作弊,屡禁不止,这些都对学校学风建设构成极大的危害。为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和监考人员进行考风考纪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关于考风考纪规章制度建设,对违纪学生和监考人员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们有责任通过不间断的自我学习和实践锻炼,以更新知识,优化自身的自身结构,提升其其学术研究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的教师们都应该处处事事为人师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模范”和“行为引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对教师工作规范和制定奖惩激励措施,对优秀表率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表彰和奖励,鼓励先进。[4]以形成争创名师、名课和“精品”课程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等学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操作上,不仅要将学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还应该长抓不懈,努力做到抓紧、抓好。通过长期有效的学风建设,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广大学生探求真理的求知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技能。引导学生从事学习、研究、社会实践入手,扩大学习的领域和成果,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成为合格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伟.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2]黄立鹏.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Andrew S.T anenbaum.MODERN OPERATING SYSTEMS(Second edition)[J].Prentice H all, 2002.
[4]GaryN utt.O PERATINGS YSTEMS:A Modern Perspective(Second Edition)[J].A ddison Wesley,2002.
关键词:学风建设;教学质量;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
学风,也称为学习的风气。具体的说,是指学生理想和学习追求的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习惯和模式。杨建伟(2010)认为,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的综合表现,是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动机的支配下,在学习热情、求学态度、意志品质以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总体反映。[1]学风既有集体的环境因素,如学习氛围、学习环境、学习气氛等;也有个体的主观因素,如学习态度、考试成绩、治学精神等。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与制衡的状态。学生的学风,实质是其品格与素养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映。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技能型和实践型建设人才的人物,学风的好坏与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息息相关。优良的学风,不仅是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治校治学的根本需要。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由于办学体制所限,加之办学历史较短,普遍存在着学校领导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而对学风建设等方面抓得比较松,认为学风建设只是学生和主管部门的事,没有真正把它纳入学校建设的重点,没有把它纳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个别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术水平较低,实践能力落后。而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方向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茶,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考试作弊之风也屡见不鲜。据黄立鹏(2004)对某高职院校224名学生的调查,只有3%的学生对该校学风给予了优秀评价, 19%的学生评价良好, 52%的学生评价一般,18%的学生评价较差, 8%的学生评价很差。[2]这些问题均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原因值得探究。
二、高职院校学风问题因素
(一)主观因素
主观方面,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合适的学习方式是主因。学生从学习紧张的高三,进入相对宽松的高职院校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多数学生的主观态度有较大的问题。大多数学生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对学习成绩的没有自我要求。而另外有部分同学依旧没有从高中的学习方式中转化过来,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模式,这些都是学风建设中重要的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很多教师的自身教育水平低下,教育观念落后,不良教风直接导致了不良的学风;同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尚未完全完成,部分课程仍然停留在“本本主义”的阶段,实践结合性差,运用程度较低,与未来学生的就业完全脱节,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们“厌学、厌课堂”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因素
学风问题也与家庭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家长自身素质有限,引导不当,造成学生不求上进的心理;同时,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不良风气和思想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使一些学生急功近利不能安心学习。这些负面的环境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教育的难度,学风建设工作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对策建议
高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优劣,是其教育质量、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而学风是校风的中心环节。学风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教学质量,同时也与学校的层次水平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为加强学风建设,需从管理工作人手,以培养目标、政策保障、思想德育、职业规划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为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学风建设,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办学过程中一直定位模糊,与现实情况和自身条件相脱离,片面追求办学层次。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已经明确。但由于受到规模、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培养、教育内容的改革等仍与国外高校有较大的差距,必须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规模及区域产业发展特征和经济发展结构等客观条件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品牌和特色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求生存,力争在现有的办学层次上将学校办出现金水平,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各领域杰出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一线岗位人才。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院校目前特有的教育定位与教学目标为学风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化,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具有了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政策和措施的保证
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是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与学风建设体系的重点。首先,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符合学校自身特色与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雪峰建设管理机制。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下,实现对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化约束;其次,学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学风建设的重要依据。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学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严格切实的校规校纪,让同学有规章可依,有制度可循。同时,也要加强以考风考纪为核心的考试管理体系,对违规现象从严从重,从制度上杜绝违反考试纪律的行为和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思想教育与职业规划指导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学风问题就是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学习的动力不足。在全体学生中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的必要性日益迫切。这种教育应该持续地落实到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分期教育。比如新生的入学德育指导,毕业班的职业规划等,通过思想教育与职业规划的指导,为社会与企业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操守和目前发展方向的学生。
(四)加强学生管理
加强学生管理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要树立务实基础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思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要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要注重从问题管理向日常管理过渡。要转变以“管理者”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思路,转变以“事后处理”为主向“事前监督、事中干预、事后教育”过渡的现代新型管理方法。[3]高职院校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其它本科院校的学生低,但学生学习基础差,主要原因是初高中阶段养成的不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这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甚至今后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因此,高职学生的管理,应该定位于“宽于高中宽于本科院校”的管理定位。要注重夯实管理基础,尤其是在一、二年级阶段,要强化学生的规范化管理,关注差生等弱势学生群体,引导正向潜能,把学生培养成“爱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合格大学生。其次,要培养学生较好的日常学习习惯与学习模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要求各个部门,如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要积极配合和互相支持。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科学化、制度化、严格化的管理。特别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不少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采取各种手段频频作弊,屡禁不止,这些都对学校学风建设构成极大的危害。为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和监考人员进行考风考纪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关于考风考纪规章制度建设,对违纪学生和监考人员做出明确的处罚规定,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们有责任通过不间断的自我学习和实践锻炼,以更新知识,优化自身的自身结构,提升其其学术研究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的教师们都应该处处事事为人师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模范”和“行为引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学校也可通过对教师工作规范和制定奖惩激励措施,对优秀表率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的表彰和奖励,鼓励先进。[4]以形成争创名师、名课和“精品”课程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等学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操作上,不仅要将学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还应该长抓不懈,努力做到抓紧、抓好。通过长期有效的学风建设,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广大学生探求真理的求知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技能。引导学生从事学习、研究、社会实践入手,扩大学习的领域和成果,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成为合格的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伟.当代大学生学风问题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2]黄立鹏.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与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3]Andrew S.T anenbaum.MODERN OPERATING SYSTEMS(Second edition)[J].Prentice H all, 2002.
[4]GaryN utt.O PERATINGS YSTEMS:A Modern Perspective(Second Edition)[J].A ddison Wesley,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