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激励表扬、解惑释疑、点拨导向等功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因而为广大教师所运用。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陷入了课堂评价的误区,主要体现在:表扬太多、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语言过于华美等。
那么,如何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并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就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名家的优秀案例谈几点看法。
一、淡妆浓抹总相宜——评价富有针对性
斯塔弗尔比姆曾经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浮在表面的表扬,而应该针对学生的发言,给出富有针对性的肯定或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请看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暴风雨》)
师:课文读熟了吗?
生:(回答干脆响亮)熟了!
教师指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并没有所说的那样熟练,甚至有的字词还读错了。
师:课文由读不熟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着急.你再读一遍吧!
学生虽然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但没有什么感情。
师:(依然充满热情)瞧,才第二遍,你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多棒啊!下面,我们还要读出感情来哦!
以上评价,不只有对学生的肯定,也有善意地提醒,在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评价声中,学生知道了“好”在何方,“差”在何处,前进的目标是什么,这与那种单一的“好”、“很好”、“棒”、“你真棒”之类为激励而激励的表扬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不只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其实“激励”不仅仅就是“表扬”,它可采用赞赏、奖励、成功体验等手段,还可采用批评、惩罚、挫折体验等方式,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家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因为认知水平、社会经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的思维、认识与成人的观点往往是不能同步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蹲下身子看学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赏识他们。请看这一段教学实录:
生1:母亲告诉弱者不用活得轰轰烈烈,只要活得平平淡淡就行。
师:哪个地方告诉你?
生1:紫色的花深沉而热烈,最后“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就说明作者已经了解到了生命的珍贵。
师:送进去,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出你的韵味。
(学生舒缓地读)
师:活也活得舒展,继续谈。
生2:我从黄色的花淡雅读出要活得平平凡凡。
师:这是你的创造,也是你的独特理解。
生3:我还从“泼泼洒洒”这个词语中读出还要活得潇洒,不拘谨,告诉我们不要被困难打倒。
师:不管怎样,人生只要活得潇洒、自在就行。那就请你潇洒自在地表达。
(学生含蓄地读)
师:你比我深沉多了,按我的性格我会这样读。(潇洒地读)
生4:我觉得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花还可以代表生活中不同的人,如健全的人、残疾人;花开得高洁、深沉、热烈说明生活中残疾人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命都是如此的美好。
师:你的理解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刚才的同学抓一个词理解,你能抓一段话理解,想到人生的不同阶段,真不简单。
生5:我给刚才同学补充一下,这里这些花都开得鲜艳夺目的,这说明残疾人和正常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各有千秋,都可以表现出来,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是啊,对同样的文字,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有同样的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方式。只有教师给予足够的欣赏。孩子们才会尽显他们的个性。以上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指导,可说是精妙绝伦,她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生命的灵性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举杯邀明月——评价主体多元化
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课例后,笔者学习了她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试举一例:
师:下面大家都是文明小评委。过会儿我们可要对他的朗读进行一番评价哟!
生1:(读)“丹顶鹤……”
师:你想让谁来评价?主动权给你自己。
生1:我想让王天驰评价。
生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面对着他,还要用“你”。不要用“他”。(同学们都笑了)
生2:你读得很流畅,一点没有结巴,声音也很响亮,但是没有把丹顶鹤歌声的“嘹亮”读出来。
师:(对着生,)你同意他的评价吗?
生1:点点头。
师:那就请你再让我们听听丹顶鹤嘹亮的声音吧!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一改以往对学生单一的评价,变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评价。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我们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生生之间在进行真诚的交流,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评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有了做主人的机会。
四、也傍桑阴学种瓜——让评价成为平行的对话
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那种不顾学生的接受、只顾工整华美,显示教师自身水平的评价,颠倒了课堂的主客关系,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轻松的对话和沟通。特级教师孙双金在《送别组诗》的教学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真诚对话,让学生在与老师的轻松交流中.晤出了诗意,应该对我们很有启发。
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上船时才去送呢?
生1: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1: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2: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了。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来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2:徐畅。
师: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亦是如此。只有促进学生向正确、适当的目标发展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从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出发,充分认识评价的作用,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服务。
那么,如何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并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就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名家的优秀案例谈几点看法。
一、淡妆浓抹总相宜——评价富有针对性
斯塔弗尔比姆曾经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浮在表面的表扬,而应该针对学生的发言,给出富有针对性的肯定或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请看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暴风雨》)
师:课文读熟了吗?
生:(回答干脆响亮)熟了!
教师指一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学生并没有所说的那样熟练,甚至有的字词还读错了。
师:课文由读不熟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着急.你再读一遍吧!
学生虽然已经读得正确、流利了,但没有什么感情。
师:(依然充满热情)瞧,才第二遍,你已经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多棒啊!下面,我们还要读出感情来哦!
以上评价,不只有对学生的肯定,也有善意地提醒,在老师如春风化雨般的评价声中,学生知道了“好”在何方,“差”在何处,前进的目标是什么,这与那种单一的“好”、“很好”、“棒”、“你真棒”之类为激励而激励的表扬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不只是给学生一时的满足。其实“激励”不仅仅就是“表扬”,它可采用赞赏、奖励、成功体验等手段,还可采用批评、惩罚、挫折体验等方式,而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
教育家杜威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因为认知水平、社会经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孩子的思维、认识与成人的观点往往是不能同步的,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蹲下身子看学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们、赏识他们。请看这一段教学实录:
生1:母亲告诉弱者不用活得轰轰烈烈,只要活得平平淡淡就行。
师:哪个地方告诉你?
生1:紫色的花深沉而热烈,最后“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就说明作者已经了解到了生命的珍贵。
师:送进去,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出你的韵味。
(学生舒缓地读)
师:活也活得舒展,继续谈。
生2:我从黄色的花淡雅读出要活得平平凡凡。
师:这是你的创造,也是你的独特理解。
生3:我还从“泼泼洒洒”这个词语中读出还要活得潇洒,不拘谨,告诉我们不要被困难打倒。
师:不管怎样,人生只要活得潇洒、自在就行。那就请你潇洒自在地表达。
(学生含蓄地读)
师:你比我深沉多了,按我的性格我会这样读。(潇洒地读)
生4:我觉得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花还可以代表生活中不同的人,如健全的人、残疾人;花开得高洁、深沉、热烈说明生活中残疾人和正常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命都是如此的美好。
师:你的理解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刚才的同学抓一个词理解,你能抓一段话理解,想到人生的不同阶段,真不简单。
生5:我给刚才同学补充一下,这里这些花都开得鲜艳夺目的,这说明残疾人和正常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各有千秋,都可以表现出来,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
“多一把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是啊,对同样的文字,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有同样的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方式。只有教师给予足够的欣赏。孩子们才会尽显他们的个性。以上案例中,教师的朗读指导,可说是精妙绝伦,她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生命的灵性和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举杯邀明月——评价主体多元化
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课例后,笔者学习了她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的环节,教学效果非常好。试举一例:
师:下面大家都是文明小评委。过会儿我们可要对他的朗读进行一番评价哟!
生1:(读)“丹顶鹤……”
师:你想让谁来评价?主动权给你自己。
生1:我想让王天驰评价。
生2:他读得……
师:(提示)你对他说话,要面对着他,还要用“你”。不要用“他”。(同学们都笑了)
生2:你读得很流畅,一点没有结巴,声音也很响亮,但是没有把丹顶鹤歌声的“嘹亮”读出来。
师:(对着生,)你同意他的评价吗?
生1:点点头。
师:那就请你再让我们听听丹顶鹤嘹亮的声音吧!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一改以往对学生单一的评价,变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评价。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我们看到了动态评价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生生之间在进行真诚的交流,教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评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有了做主人的机会。
四、也傍桑阴学种瓜——让评价成为平行的对话
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让被评价者最大限度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最大的效益。那种不顾学生的接受、只顾工整华美,显示教师自身水平的评价,颠倒了课堂的主客关系,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轻松的对话和沟通。特级教师孙双金在《送别组诗》的教学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真诚对话,让学生在与老师的轻松交流中.晤出了诗意,应该对我们很有启发。
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上船时才去送呢?
生1: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师:可能他们在桃花潭边相遇的,汪伦是从桃花潭把李白接来的,所以故意到桃花潭来送他。接的时候在桃花潭边接,送的时候也在桃花潭边送,让李白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叫什么名字?
生1:冯松。
师:这是冯家的观点。了不起,在哪里接我也要在哪里送,给李白留下难忘的印象。冯家的观点。
生2:可能是李白没有告诉汪伦,而后来汪伦知道了。就急匆匆地赶到桃花潭来送他。
师:说明李白是不辞而别,汪伦知道这个情况后匆忙来送。你叫什么名字?
生2:徐畅。
师:这是徐家的观点。不同的,我就喜欢听到不同,看你们的小脑袋瓜聪明不聪明。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评价亦是如此。只有促进学生向正确、适当的目标发展的评价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从新课程的根本理念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出发,充分认识评价的作用,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让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