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drimer的中文名亟需规范统一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UIXIAOFENG2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树枝状化合物dendrimer因其独特的完美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独特性能, 在最近20多年里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关于dendrimer中文名的使用却非常混乱,在中国大陆至少有36种不同的中文名。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这门新兴边缘学科在中国的交流与发展,亟需规范统一。综合考虑dendrimer今后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及名词的实用性等因素,建议将“树状物”作为dendrimer的中文定名。
  关键词:dendrimer,树枝状化合物,树状物
  
  自从1978年德国人弗格特勒(Vgtle)首次合成第一个树枝状化合物dendrimer以来[1],特别是近20年来, 树枝状化合物化学(dendrimer chemistry)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3]图1展示的是一个已商品化的第五代树枝状化合物DABdendr(NH2)64 G5。dendrimer这种化合物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有规则重复的高度枝杈化完美结构, 以及人们能够根据需要方便而精确地调整和控制其分子的大小尺寸(例如纳米级尺寸)及内外结构, 从而方便地获得各种优良的特殊性能。正因为这样,dendrimer已在光电转换材料、高效特殊催化剂、信息储存材料、药物传输与控释、生物传感器、污水处理及人体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其在太阳能高效率光电转换方面的成功应用[3], 有望为人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虽然中国在dendrimer研究方面起步较晚, 但发展的速度很快, 现大有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之势。然而笔者在所有相关来稿及众多已发表的各类中文文献里发现, dendrimer中文名的使用相当混乱。这种状况无疑严重地阻碍了这门衍生于有机化学、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交流与发展,亟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统一。[4]
  


  dendrimer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包括英国朗文系列英语词典、美国韦氏系列英语词典在内的绝大多数通用型及专业型英语词典均尚未收录dendrimer词条。目前只能在在线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在线维基百科(Wikipedia online)[5]、超分子化学大全(comprehensiv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等几种英文工具书中觅得其踪影。在中国大陆的英汉通用型及专业型工具书中, 至今也仅有几种一、二级学科的专业型词典收录了dendrimer一词, 而且释义也不尽相同。截至2007年9月, 据不完全统计的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 至今还没有一本通用型及科技综合型英汉词典(包括网络版)收录dendrimer一词。在收录的专业型工具书中, 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词典,其释义也不统一。例如,科学出版社的有5种(见表1的第27、30、32及34项),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有7种不同的dendrimer中文释义(见表1的第28、31及35项) 。
  与工具书有多种不同释义的情况相比, 在中国大陆各相关学术期刊里dendrimer的中文名的使用情况则要复杂和混乱得多。表2列出了中国大陆相关SCI(包括SCIE, 下同)收录刊中篇名和(或)关键词处dendrimer的各种用法及文献举例。由此表可以看到,1996年1月到2007年7月的11年间,大陆9种相关SCI收录刊里dendrimer的中文用法有树枝状化合物、树枝状聚合物、树枝状大分子、树枝状高分子、树枝状分子等19种之多。加上非SCI收录文献里使用的树枝型聚合物、树枝状结构、树形大分子、树型化合物
  等17种用法, dendrimer一词在大陆至少有36种不同的中文用法。如此众多的不同用法, 自然很不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与dendrimer学科自身的发展。[4]
  


  


  在表2里还可以看到, 同一种期刊广泛地使用了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至少使用了19种中的11种不同用法, 《化学进展》至少7种。而且这9种SCI收录刊中没有哪一种坚持使用某一个统一的中文用法。也就是说, 其编辑部普遍没有意识到dendrimer的中文名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术语, 从而也就对来稿中dendrimer各式各样的中文名未加干预, 任其自流。
  同时, 同一个作者也广泛地使用了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表2中的3a、5b、11a、12c、13c、15c)。不仅在不同的期刊里(例如表2中3a、3c、5b、11a、12d与15a), 而且也在相同的一种期刊里使用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表2中5b、13c与15e) 。更有甚者, 同一作者在同一篇文章中对同一物质dendrimer也使用不同的中文用法(例如表2中3d、5b、10、13c、16a) 。
  据初步查询有关资料, 在海峡对岸的中国台湾地区, 也类似地存在着树枝状化合物、树枝状聚合物、树枝状高分子、树枝状的分子、树枝状有机分子等至少17种不同的中文用法。
  如此混乱的使用现状越来越迫切地要求dendrimer必须拥有一个规范统一的中文名。否则既不便于相互交流, 也不便于计算机网络时代dendrimer的信息化(包括索引、分类、检索及引用),从而影响dendrimer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建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尽快组织包括台湾地区在内[4,7]的相关专家学者正式地为dendrimer审定一个中文名, 并充分利用名词委网站与刊物进行公布。即科技新词出现以后, 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成熟一个, 便审定公布一个, 而不是一定要成版成批地公布,以缩短每个科技新术语面世的时间。审定公布越早越快则越好。[4]因为各个系统使用的各自偏好的名称一旦形成习惯,再来矫正与统一就困难得多,有时甚至由于难度太大以致不可能再统一。趁大多数英汉工具书尚未收录dendrimer一词之际(参见表1), 希望全国科技名词委能尽早推出其中文名。
  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高分子化学命名原则》的附录“高分子化学名词”已收录dendrimer一词(表1第27项),但这毕竟属于附录,而不是正式审定公布的内容, 其权威性与约束力不够。而且给出的中文名多达四个: 树枝状聚合物、树状聚合物、树枝状高分子及树状高分子。 首先,这显然不符合“一物一名与一名一物”的命名基本原则(onenameonething principle)。[8]其次, 其中的“树(枝)状聚合物”将dendrimer称为一种聚合物也不确切。[5]因为聚合物一般是混合物,具有一个或宽或窄的分子量分布。而dendrimer则是一个具有由其代数决定的单一明确分子量的纯净物。例如图1中球形dendrimer的分子体积为10.960 nm3(纳米级尺寸), 分子式为确定的C376H880N126, 分子量为固定值7168.0502, 不具有任何分子量分布。因此, 即使是一个高代dendrimer, 充其量也只能被称为树枝状大分子, 而不宜称为树枝状聚合物。然后, 其中的“树(枝)状高分子” 名称也欠妥。因为它只包括了高代的dendrimer, 而没有涵盖中低代的dendrimer。比较科学的中文名应叫做树枝状化合物。综合考虑dendrimer今后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及术语的实用性等因素,建议将三个字的“树状物”作为dendrimer的中文名,以与已为人们所熟悉的三字术语:化合物、配合物、螯合物、聚合物等并列。它既是树枝状化合物的简称, 又涵盖了高代大分子dendrimer和低代中小分子dendrimer, 而且还可以泛指dendrimerlike的类树枝状化合物。
  
  参 考 文 献
   [1]Buhleier E W,Wehner W,Vgtle F. “Cascade” and “Nonskidchainlike” Syntheses of Molecular Cavity Topologies. Synthesis, 1978(2):155-158.
  [2]Newkome G R, Moorefield C N, VgtleF. Dendrimers and Dendrons: Concepts, Syntheses, Applications. WileyVCH, Weinheim,Germany, 2001.
  [3]Lo S C, Burn P L. Development of Dendrimers: Macromolecules for Use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nd Solar Cells. Chem. Rev, 2007, 107(4): 1097-1116.
  [4]路甬祥. 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和统一任重而道远. 科技术语研究, 2006, 8(2): 4-6.
  [5]http://en.wikipedia.org/wiki/dendrimer.
  [6]http://lsg.cnki.net/grid20/Navigator.aspx?id=1.
  [7]韩贻仁. 统一科技名词是两岸学者的共同愿望. 中国科技术语,2007,9(3): 58-59.
  [8]Fox R B, Powell W H.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2nd 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蒋晓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1102
其他文献
2009年2月10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2009年度常委会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副主任刘成军、程津培、杜祥琬、武寅、孙寿山、刘青,常委寿晓松、李济生、王永炎、张礼和、陈运泰、陆汝钤、张焕乔、贺化、张先恩、沈爱民、张晓林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潘书祥、杨鲁、高中琪、祖广安、刘洪海、冯文礼、陈红等近30人出席了此次会议。程津培副主任主持会议。  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
期刊
摘 要:《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是目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采用比较多的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然而该教材在科技英语翻译部分所举的例子中存在一处明显的翻译理解错误。  关键词:翻译教材,术语,理解错误  Abstract:In A New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opular textbook for English
期刊
教育部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 联合发布    2008年,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神七”于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身着特制的“飞天”航天服首次进行出舱活动, 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京沪高铁”的建设,杭州世界第一“跨海大桥”的落成,北
期刊
“载人飞船”不同于“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manned spacecraft)是一种可供一次性使用的往返飞行于地球与太空之间的载人航天器。俄罗斯的联盟系列飞船、美国的阿波罗号均属载人飞船。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指往返于地面和近地轨道之间的可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器。美国的哥伦比亚号、发现号和奋进号等都是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技术先进,载荷量大,但成本和维修费用远高于载人飞船,而且安全
期刊
《中国科技术语》在2007年第4期和2008年第1期展开的关于prion定名的讨论,体现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很好。在讨论中,笔者写了一篇题为《“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的短文。文末也指出:其他译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阅读了贵刊登载的一系列讨论文章后,笔者归纳得到下列看法,并建议不要再争论了。  1.prion的全译名——感染性蛋白因子、蛋白感染子等不可取,因“不像
期刊
为了能给prion这一外文术语确切的中文译名,学术界多年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2008年4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生物学三个分支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协调会议上,prion的定名仍然是一个热点,观点分歧较大。笔者作为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在此再次阐述我们的观点,同时,对“朊”字进行申辩。    一 prion的定名    2008年4月,在全
期刊
本刊讯 2008年12月5—6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期刊编委会。《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潘书祥、刘青,王有志、王存忠、任胜利、刘民、李竞、李亚舒、李志江、吴国庆、周明钅监、周定国、赵凯华、曹黄强、雷震洲、樊静、潘云唐等编委和专家,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潘书祥副主编主持。  会议听取了《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代晓明主任所作的2007至2008年工作总结。报告指出,
期刊
在目前所见的网页、教材、科学和技术文献中,大多数作者用“组播”“多播”“多点传送”和“多点播送”来表示“multicast”。笔者觉得这些术语是收发关系颠倒的术语,建议使用“多目标广播”来表示“multicast”。同样,IP multicast用“IP多目标广播”来表示。尽管平常习惯使用2~3个字构成的中文术语,但“多目标广播”是“顾名”就可“思义”的术语。类似情况还有用“单目标广播”“任一目标
期刊
摘 要:Executive summary 是英文文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术语,而它的中文译法却多达十几种。本文对此进行了资料收集、分析和对比,并在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译法,旨在促其术语规范化。  关键词:executive summary,术语,规范    一 什么是executive summary    executive summary是一个在多种英文文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英文术
期刊
他是一位测绘工程与技术的教育工作者;他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国地图学之中,为地图学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动力;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制图专业,以及第一个战场环境仿真实验室;他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从阅读地图到“走进”地图的飞跃。他就是中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高俊院士。  2008年2月,得知工作在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高俊院士在北京参加会议,笔者拨通了高院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