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昌博物馆的红色记忆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Z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徜徉在亿昌博物馆里。
  亿昌博物馆的藏品之多、规模之大,足以让每个来到馆内的人叹为观止。奇石、陶器、古钱币、字画、旧杂志、酒瓶、图章等等藏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凡你能想到的亿昌博物馆都有,你想不到的亿昌博物馆也有。那些陈列着的古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以静默的方式迎接着每一个走进博物馆的人。
  在亿昌博物馆,我看到了熠熠生辉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远看这五枚大字,正是毛主席当年所题字时的书法,这几个字风格独特、遒劲有力。近看这五个大字,是由大大小小几千枚毛主席像章组成,我曾多次在红色革命圣地看到毛主席像章,唯有这一次,眼望着用像章组成字形,激动的内心无以言说。
  这如火般的五个大字,每一枚像章里的毛主席都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在毛主席的所有像章里,我最喜欢的是他戴着五角星帽的那一枚,皱褶的帽沿下藏着他一双洞悉万物的眼睛。无论乾坤倒转抑或是沧海桑田,他无疑是一个伟人,更是一个奇迹。
  望着像章里毛主席亲切敦厚的微笑,我们又仿佛回到了那个红色的年代,在杨家岭的早晨,他从土窑洞走出来,挑水浇菜。在刀光剑影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们仿佛又听到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这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毛主席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若要在苦难中站立,在逆境中奋起,就需要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毛泽东主席,他无疑是一个改写历史进程的人。他同时又是书法家和文学家,但他又有着一般文人所不具备的战略胸怀和气质。你看这一件白色的搪瓷盘子上红色的印字不正是他的《沁园春·雪》吗?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他诗词里的雄伟壮阔与胆魄胸襟。还有另一件搪瓷缸子上,书写着:“延安精神”四个大字。延安精神,孕育和诞生在战争年代,但它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依然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身上有了这种精神,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始终会高昂着头颅,坚挺着脊梁。
  在亿昌博物馆,我身边的文友们,探寻着红色足迹,每个人以虔诚之心驻足,与历史交流对话,无不被震撼着,感动着。以洗濯心灵的方式捡拾起那一段红色的记忆。
  参观完毕,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亿昌博物馆赠送的一枚毛主席的像章,这一枚枚像章是在挽留他温暖的笑容吗?拂去时间的尘埃,我看到他长衫飘飘,挥动着手臂,如历史的路标。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像章戴在胸前,耳边响起他的声音:为人民服务!人民万岁!
其他文献
木的香味、木的形态、木的质地、木纹的本真;圆雕、根雕、浮雕;印度小叶紫檀、红酸枝珠宝盒、孔雀红豆杉木雕……我徜徉在亿昌博物馆木雕艺术的长廊。  一寸紫檀一寸金  “一寸紫檀一寸金”,此话彰显了紫檀在名贵木材中的地位。  亿昌博物馆木雕艺术展区几段印度小叶紫檀,束着红绸,静静地立在座架上,无声地述说着经过历史洗礼的佳木本真的价值。“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伐檀》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
期刊
一  晒谷坪里有序地摆了二十多担装满稻谷的箩筐,是昨夜父亲过秤后亲手装好的,并且每担箩筐上都放了一根竹扁担。我的父亲承包了村里几户人家的稻田,专门种粮食。送到粮管站的粮食,父亲每年都请人送。我虽然只有十五岁,也加入了送粮的队伍。  父亲请来帮自家送谷子的人中,有个叫罗务本的人,嘴巴特别多,还尖酸刻薄,人们都叫他“青斑鸠”。“青斑鸠”看到十四岁多的我只挑半担谷子,就取笑说:“哎,你一根‘绿豆芽’样,
期刊
雄伟恢弘的亿昌博物馆就坐落在鄂尔多斯东胜这座风景优美的城市。  在亿昌博物馆的四层,陈列着上千件的陶器,这些展出的藏品中不仅有汉代的牛马羊小陶俑,陶壶、陶罐、陶盒等,还陈列着观赏和实用相结合的各类日用名瓷。以辽代胜杰、蒙元文化为题材的藏品,内容丰富,灿烂鲜活;画面设计有主有从,有远有近,有显有隐,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唐代的“黄釉粮仓”,底足稳健、腹部隆圆,除造型别致外,器型规整、素雅端庄。除了
期刊
夏日的鄂尔多斯,正用万丈光芒展示着它的孤傲辽阔,深邃高远,而我用高过蓝天的翅膀迎着漠北的风沙飞翔,跨过千里云海,掠过贺兰山阙,驻足在北中国的高远腹地——位于东胜的亿昌博物馆门前……  一  之前,我对于鄂尔多斯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课本中。这个马背民族突然崛起,成吉思汗的铁骑粗犷剽悍横扫欧亚大陆,帝国领域辽阔无边建立元朝,一统天下。尽管是马背民族,但是很快与汉族融合,第一次把北京定为全国的首都,确
期刊
亿昌,亿万年昌盛之征兆;博物馆珍藏精深之史迹!  亿昌,这座造型独特,想象空间被插上翅膀,极具审美艺术品味——鄂尔多斯人匠心独运的建筑经典,为世人所瞩目!  五千年河套历史的心跳;五千年人类激奋昂扬的碰撞火花,亿昌将散落它乡,甚至深埋泥沙之下的史迹,一件件收集整理,包括生产、生活工具,包括战争遗迹,包括玉器,自然杰作,乃至祭祀神器等等,悉数请进亿昌博物馆藏,让它们有了安身之所,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倍
期刊
鄂尔多斯是一个极富诱惑的地方。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正是蒙古高原牛肥马壮羊上膘的季节。这里的天如此高远湛蓝,棉絮般的白云一丝不动的妆扮着天空,极富层次感。高原凉爽的风轻轻拂过,把羊群的味道送来,草原,牧场气氛令我陶醉。我生长在秦岭皱褶里,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因而对那片辽阔、广茅土地的向往由来已久矣。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亿昌博物馆。假如我是诗人,我会尽我所有的美好词句来赞美,假如我是画家,我
期刊
我以学习者的名义走进鄂尔多斯,走进亿昌博物馆。去寻找历史的足迹。银铜瓷器,古钱币,出土文物,名家字画,文墨武器,古老与现代的文明,锦囊于此。  金色相框装满了深沉,慢时光撒下香槟色的透亮。落在往年旧报上。浓墨。《人民日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星期六。一份旧报,一段岁月,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伫立在玻璃橱窗前。注目着历史析出的珍宝。熙熙攘攘的身影,嵌入密密的文字中。蚁虫的影子渐渐变成雄鹰和黑骏马
期刊
亿昌用一座博物馆,定格一段时间,既是旧时光的截面,也是青春的呐喊;是怀念消失的辛酸,还是追问历史的荒诞?石头静静地肃立,酒瓶默默不语。  收藏光榮,收藏时间,亿昌人侃侃而谈人生的理想。从陕北窑洞到草原上的蒙古包,从偏僻乡村到繁华喧嚣的城市,种下去的汗水,收获的希望。粟米蚕豆再加小麦面,熬一锅大杂烩,五湖四海的心情,都在鄂尔多斯这片草原走亲串户。这是草原上少有的炊烟,牛羊和骏马让给庄稼的土地,成为游
期刊
高耸的亿昌博物馆伫立在高原小城喧嚣的闹市,在展厅里陈列许许多多的旧时光:暗沉粗碗已经开了几个裂缝还舍不得扔掉,而是用泥巴把破损的裂缝糊起来继续使用,为了不让它漏水,从此洗碗的时候只洗里侧;羊皮袄的大衣从穿上那天开始就百般留心不能弄脏领口,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干洗,尽管是有钱人的专属,年头久了也变得脏兮兮不再讲究;用石油点灯显然太过昂贵,为了过日子,人们自己创造出一种麻油灯,暗黑的长夜从此被红豆大的微
期刊
荒原繁衍出茂盛,站鄂尔多斯的土地上,蓝色的天空下,白云朵朵。城里鳞次栉比的高楼,绿地上五颜六色的鲜花,湿润润的空气,在中国现代化的版图中,这个城市的崛起,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  一曲神秘的天籁之音,一个英雄部落的遥远呼唤,鄂尔多斯这个古老、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已经让我顶礼膜拜脚下这片土地,因为,3万年前这里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陆之一;800年前成吉思汗三次驻跸这里;近代史上这里出现过著名的反帝反封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