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文言文教学思路探索与研究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新课标下的文言教学要实现“言”和“文”的结合,教师要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进行必要的文言阅读训练,切实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培养语感 注重迁移 注重积累和比较
  感受古人形象严谨的思辨能力,学习古人简洁凝练的语言,进而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生要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目的,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或简单重复。费力而无实效;或急功近利,不得要领。据此,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应遵循“小步轻迈,循序渐进”的思路,下面拟从四个方面来探究具体的做法。
  一、注重诵读,养成语感
  初中生初始接触文言文,佶屈聱牙、深奥难懂的文字,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让学生在感受、咀嚼、品味之中,形成较丰厚的语言感知能力。
  初一年级刚接触文言文,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范读、跟读、自读”三个步骤,由教者逐字逐词的细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学生借助教师这个“抓手”,掌握一些文言基本现象。形成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后,教者应逐步放手,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读顺、读准、读懂”的要求,进行朗读。学生接触了大量的文言文之后,教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诵读、赏读、美读”三个层次,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课文,让学习“入乎其内”地读,读得抑扬顿挫,读出文章蕴涵的情感,读懂作者的思想。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朗读的这三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步。诵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在此基础上自读课文,要求不能将句子读破。第二步。赏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文眼,读出山之“奇”、水之“异”。第三步。美读课文。就是读出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将自己融入美的意境里,在青山绿水的游历中,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感觉。
  二、注重迁移,融会贯通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关键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课外的“迁移”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现代汉语迁移。钱梦龙老师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学习文言文可以灵活地将文言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中的语素义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词义。如:“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喻”与“家喻户晓”的“喻”、“薄暮冥冥”的“薄”和“日薄西山”的“薄”、“投诸渤海之尾”的“诸”与“诉诸笔下”的“诸”等等。二是向课外文言文迁移。在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的文章,构建一种辐射性的网络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的比较、剪辑、组合中融会贯通。如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可以选择《渑池之会》来进行迁移,在相似的情境中领略古代政治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大义凛然的风采;学习了《愚公移山》,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进行迁移,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
  三、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形成扎实的文言基础。必须要加强积累。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可按照“整理、识记、检查”这三个步骤来进行。
  在有效诵读文本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笔进行有效的整理。就掌握一篇课文而言,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主要字音、重点词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蕴涵的成语、难句翻译等,无须面面俱到,但求落到实处。就整个初中文言文学习而言,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探寻规律;词类活用也较为常见。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或分类卡来进行细化,对其中一些特殊的用法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应重点关注:对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也应进行必要的分类整理。
  检查是拾遗补漏,巩固积累,夯实基础的重要步骤。检查方法要适当,时机要适宜,要有侧重点,要有针对性,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要注意难易适度,能让绝大多数学生领略到进步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四、注重比较,触类旁通
  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形成误解。如文言实词“国”,在“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中是“国都”之意,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是“国家”之意,而在“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又是“国事”的意思。细微的差别就需要我们联系语境,进行对照、比较,进行相关联系记忆,触类旁通。文言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也极为复杂,更是教学的难点。文言虚词“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分别是“因为”、“如果”、“凭”的意思。前两者是连词,连接的是句子;第三者是介词,连接的是成分。同是连词,表示的逻辑关系也不一样,一个表示因果关系,一个表示假设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实质,从而能够触类旁通。
  总之,文言文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小步轻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其他文献
【摘 要】探究式学习已经成为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最流行的一种方式,它通过创设一种类似于搞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或者合作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障碍和解决障碍的对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以飨同仁。也望以此为契机,与广大同仁同共探讨一下探究性学习。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是过去的流行歌。而今,“小芳”早已不是印象中的模样。在日前国新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则湖南返乡创业“新农民”董敏芳分
报纸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逐步开展,传统文化得以逢机发扬。文艺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文化传承和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外宣面临着诸多翻译中的障碍需要跨越。本文以冀东文艺三枝花为研究对象,探讨文艺形式下“意象”传达的策略,旨在提高传统文艺在异域文化中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促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冀东三支花 外宣 文化意象  导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
这是一则质量技术监督局在执法过程中,对运送石油液化气罐车驾驶员因无汽车准驾证、押运员证对装运液化气的罐车进行异地登记(封存),判罚无法律规范性依据及司法程序有错误的案例
有需求就有制造,有消费就有纠纷——在市场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不正常的是,每当发生此类矛盾.一个灰暗不清的东西常常要起“化学作用”,它的名字叫做“私了”。日前,海口王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把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依据已经掌握的课本知识,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将书本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教师不应单单只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让他们独立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高效率的掌握学
【摘要】古代论说文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主要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高中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将古代论说文大量的放置在了高中语文教材中,这无疑增加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度,但通过提高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精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古代论说文丰富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本文对古代论说文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并阐述了在高中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电学量子所的交流电量实验室,对于张江涛来说是个熟悉如家的地方。这个空间几乎被大小仪器、蔓延的电线、自制的电子元件等充满,似乎意味着这是沉浸其中的研
笔者对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认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英语教学上的一大转折,为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情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