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文而谲谏”及其历史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angfeng0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文而谲谏”是汉儒解诗的重要原则,概言之,就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志意。这一思想不仅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影响深远,对古代文人的人格修养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关键词:主文谲谏 正变 美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主文而谲谏”语出《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文中的“主文”,郑笺为“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这里的“宫商”泛指音乐,“宫商相应”也就是音声和谐,这样的音乐才不会刺耳,与之相配合的歌辞则也应是委婉含蓄的;“谲谏”,郑笺为“咏歌依违,不直谏。”郑玄之意是把“文”与“谏”分开来,“文”是手段,而“谏”是效果,在礼乐中寓“谏”之义,所谓“寓教于乐”也。而孔颖达则说得更具体:“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感而不切,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即是说,指责君过要婉转巧妙。这就是“主文而谲谏”的含义。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先生所言,一语中的,道出了“主文而谲谏”的本质所在。
  一
  “主文而谲谏”作为汉儒解诗的重要原则,其最直接的体现是在“美刺”说诗上。
  据朱自清先生统计,《风》、《雅》各篇序中明言“美”者二十八,明言“刺”者一百二十九,两者共一百五十七,占《风》《雅》诗全数的百分之五十九。可见“美刺”说诗乃是汉儒解诗的重要方法,清人程廷祚说:“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国风小雅为刺者多,大雅则美多而刺少。”(《诗论十三》)那么,“美”和“刺”是如何体现“主文而谲谏”的呢?
  《诗经》中的“刺”诗,我们可按刺的對象和刺的方式分析之。
  首先,从所刺对象上看,大致可分为“刺人”和“刺事”两类,而“刺人”者又以“刺”君及后妃为主,只有《大车》是刺大夫,《有女同车》、《山有扶苏》、《兮》、《狡童》为刺太子。若再进一步分析,序中表明为“刺事”者,其实还是在“刺人”。如《邶风·谷风》序云:“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孔颖达正义讲得很明白:“言卫人由化效其上,故淫于新昏。”可见,此诗明为刺“夫妇失道”,而实际是刺“君之失礼”。再如《北门》序指出:“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孔颖达正义曰:“谓卫君之暗,不知士有才能,不与厚禄,使之困苦,不得其志,故刺之也。”很明显,“刺仕不得志”其实就是刺卫君不能选贤任能,其矛头还是指向国君的。正因为“刺”的对象主要是国君,所以如何能让被刺者接受就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直陈硬谏当然是不行的,而只能“谲谏”。但“谲谏”总得有个依托,这便是“主文”。如《秦风·蒹葭》,诗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很明显,这是一首爱情诗(尽管那时还没有“爱情”这个概念),表达的是对可望而不可及的情人的怀念之情。而诗序却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孔颖达正义认为:“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教之。”所以应求周礼。而“欲求周礼,当得知周礼之人。所谓是知周礼之人在于何处?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可见,诗中的“伊人”,乃是指知周礼之人,也就是“贤人”。思“伊人”,也就是思“贤人”。假若不读诗序,我们断然不会想到“刺者”是用这样一首非常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刺上”的。这就是“主文谲谏”,这就是“主文谲谏”的艺术。
  再以“刺”的方式看,刺诗可分正刺和反刺两种类型。正刺就是正面用“刺”,即诗中所言就是所刺之意。如《齐风· 甫田》序云:“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德而求诸候,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孔颖达正义曰:“上二章刺其求大功,卒章刺其不能修德,皆言其所求非道之事。”《诗经》中的“刺”诗,大多数都是这种类型的诗。反刺,就是从反面表达所刺之意。说得再具体点,就是通过称颂与所刺之事或人相反的现象或人的行为来达到“刺”的目的。如《郑风·有女同车》序曰:“刺忽也。郑人刺忽之不昏于齐,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取,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孔颖达说:“忽宜娶齐女,与之同车(同车,《仪礼·士昏礼》有“婿御妇车,授绥”之语,乃是迎亲之礼。),而忽不娶,故经二章皆假言郑忽实娶齐女,与之同车之事,以刺之。”其诗云:“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诗中反复描绘新娘的温柔、美丽,传达出新郎此时那难以抑制的喜悦。而其所刺却是“忽之不娶于齐女”,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再如《曹风·鸠》为:“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而“经四章皆是美用心壹之人,”从而达到“举善以驳时恶”的目的。不论是“正刺”还是“反刺”,其一以贯之的还是“主文而谲谏”。
  下面再谈谈“美诗”的情况。《诗经》中标“美”之诗,一般被认为是表示赞美之意的诗,而与“谲谏”无关。其实并不尽然。《风》中有一首《干旄》,诗曰: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干,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知?
  该诗主旨一般有两说:一为爱情诗,一为敬贤诗。其实,这两种说法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唯切入角度不同而已。就诗意而言,《干旄》确系一首爱情诗,但用诗者是采之以美君能敬贤,其指导思想还是“含蓄”,这样才不致陷于“媚谀”。如此,两说就统一起来了:以颂爱情而美敬贤。可见,表达“美”意也须讲求方法,要“主文”、要“谲”,而不能太直白。《诗经》中另有一类“美”诗,其实就是“刺”诗,表达的就是讽谏之意。如《邶风·凯风》虽序首标明“美孝子也”,但该诗是用以刺“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这种违“礼”行为的,其意在“刺”而不在“美”。《豳风·伐柯》序云:“美周公也。”而这首诗也是用以“刺朝廷之不知”的,因“周公摄政,东征四国”有功,但是,“成王犹未知之,故周大夫作诗美周公以刺朝廷之不知。”
  汉儒之所以要“主文谲谏”,是因为它是儒家“礼”的体现,其要义便是“温柔敦厚”。《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二
  “主文而谲谏”是汉儒解诗的总原则,其一经产生,就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文学理念,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赋“劝百讽一”的创作思想,就是“主文谲谏”的直接表现。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武帝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杨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於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上文中的“其卒章归之於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劝百风一”的创作思想,即在文章结尾处点明作者的正面主张,而前面的铺张描写只不过是为文末的“风”(即“讽”)张本,这不正是汉儒“主文而谲谏”思想的绝好体现吗?
  自魏晋始,“主文而谲谏”的观念主要体现于“比兴”手法的使用上,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如曹植一些表达内心愤懑不平的诗,就多用比兴手法,其《美女篇》以美女喻君子,以美女不嫁喻贤士不遇,感情的抒发委婉曲折,含而不露,明显是受“主文而谲谏”思想的影响。
  又如左思《咏史》其二云: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该诗是以涧底之松反荫于山上之苗来抒发英俊见抑的不平之情,感情的抒发同样是委婉含蓄。而刘勰则从理论上对文学的“比兴”和“含蓄”予以阐述。其《文心雕龙·比兴》篇云: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
  意谓诗人之情思与外物融通,似肝胆相连,寓诸文字,依违歌咏,如川之涣散,情采飞扬。亦即将情融之于物,而不直陈,其意与“谲谏”是暗合的。而他在《隐秀》篇中则直接揭橥文贵含蓄。他称“隐”为“文外之重旨”,认为“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这里,刘勰用爻象变体和珠玉沉川比喻寓情于文辞之外的道理,即上文说的“文外之重旨”。
  唐代陈子昂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风骨”和“兴寄”问题,所谓“兴寄”就是“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方法,而这正“是《诗三百篇》到正始诗歌的优良传统所在。”至中唐白居易则继续高举《诗序》的旗帜,他在《读张籍古乐府》中说:
  “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讀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淳。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这里,白居易明确提出诗歌应具有讽谏的功能。他还写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讽喻诗,以实践他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无独有偶,宋代梅尧臣也主张诗歌的功利性,认为诗应有讽喻的功能。他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中说: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
  很明显,他是在极力称颂《诗三百》的美刺传统,所依托的还是“主文而谲谏”的思想。
  此外,“主文而谲谏”的影响还波及明清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唯其“谲谏”之意已融于情节之中而变得更加隐晦了。可见,以“比兴”为依托的“主文而谲谏”思想已经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文而谲谏”的思想已经内化为一种中国古代诗歌的品质,那就是重象征、贵含蓄,追求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的境界。这是就文学的客体而言。主体方面,由“主文而谲谏”引申出的“含蓄”作为求礼的手段被不断强化,以致它在创作主体——作家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这又将反作用于他们的文学创作。在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强化的过程中,“含蓄美”已不只是对作品提出的较高要求,更是文人不断追求的内心修养的最高境界。春秋时的“赋诗言志”现象就是一个例证。这里的“志”不是诗中之志,而是赋诗者之志,即用《诗》表达自己的志意。这不仅是因为《诗》的权威性,也是出于出言要含蓄的要求。“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所申明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翟相君:《诗经新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崔胜利,男,1969—,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李白的创作思想体现了鲜明而独特的美学倾向,对其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盛唐文学的理论状态。李白的创作部分地继承了前代文论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十分重视创作者主体气质为其作品所注入的“风骨”。本文的研究和阐述聚焦于李白创作思想的“风骨”观,基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对李白创作思想的渊源脉络和继承创新进行探析,研究支撑其文学成就的思想根源。  关键词:李白 创作思想 “风骨”观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本文试从《黄帝内经》反映出的医者的政治情结、《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的社会阶层、《黄帝内经》中的人性启示等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人文学价值进行挖掘。  关键词:《黄帝内经》 人文学 政治情结 社会阶层 人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书共162篇,近19万字,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宏伟的典籍,亦是中医
期刊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作为“公民权利”概念的萌芽,自成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本文对此进行系统的解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在对公民主体有所界定的基础之上,以公正作为核心概念,将追求“城邦善”作为公民的终极目的,构建了公民权利完整的思想体系。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权利思想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但其局限性不容忽视并要求我们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公民权利
期刊
摘要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统治者和决策者们所关注的是政治、宗教、思想、军事的管理,他们站在“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认识高度上,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追求道义、舍生取义才是君子所为,而产生于这种语境下的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带有“道义”与“荣利”之争的色彩,并在孔子的言行中表现得非常充分。本文将从“义利观”、“富民观”、“节用观”三个方面来研究孔子的经济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孔
期刊
摘要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庄子无疑是一位最有个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生命观的核心有三点:一是“直面死亡”,认为“死亡”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更高层次的超越;二是“顺世安命”,懂得守拙藏拙,让生命进入到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三是“心灵虚空”,让心灵进入虚空境界之中,摆脱物欲和肉欲的束缚而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本文将就这三点进行深度分析。  关键词:庄子 生命观 和谐社会 贡献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了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其争论的中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的论著《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作为此次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深刻地剖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波伏娃在妇女问题上的观点。在综合前人著述的基础上,朱丽叶·米切尔将妇女受压迫的因素概括为:生产、生育、性和儿童的社会化,从而为第二次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导向和行动依据。本文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并
期刊
摘要据《全唐诗》的资料统计,唐代十岁以下的儿童诗人就有40余人,十三岁以下的就更多,这个天才的群体留下了许多诗歌佳作,值得学者认真研究。本文从唐代儿童诗人的写作状态和写作主题两个方面探讨其写作特征。  关键词:唐代 儿童诗人 写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有唐一代,诗人辈出。据最新统计,唐代有诗人3500余家,诗作近5000首。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诗歌语境中,追捧诗人,传
期刊
摘要中英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使用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转换中应从读者接受出发,采取灵活有效的翻译策略,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读者接受 文学作品 色彩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英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使用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作为跨文化文学传播活动重要环节之一的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中能否也像画家那样进行创作,把抽象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列文森会话含义理论应用到《雷雨》译文的分析,认为这一理论不仅能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戏剧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而且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把握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语用含义。  关键词:会话含义理论 《雷雨》 译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话剧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比起其它文学语言,话剧语言更讲究语言的含蓄,即意在言外,它不仅使对话变得凝练、内涵丰
期刊
摘要唐代文学观念是唐代小说发展的导向和动力,它影响着小说的创作思维和表述形态,推动着小说的发展进程。唐代三种小说观念共同影响作用于小说创作:儒家小说观主导着小说的创作思维走向,史家小说观影响着小说创作的外在形式并提高小说的地位,文家小说观内在地引领着小说走向文学的审美和取得文体的独立。而唐代的诗歌观念对小说创作起渗透和促进作用,使唐代小说独具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关键词:唐代 小说观念 诗歌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