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书票艺术是文化的产物,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价值观的传达为藏书票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更是藏书票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藏书票表现内容、价值观等问题进行阐述,将藏书票研究放在与书籍、与文化、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中考查,试图引发对藏书票“中国精神”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藏书票 人文 价值观
从藏书票文化发展史来看,藏书票不仅是一种版画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一件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没有宏大的画面,但却用方寸之间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古今书趣、人物爱书的心迹、图书馆藏书的源流,是人文和艺术深度融合和升华的产物。
一、藏书票表现内容与价值观
所谓的价值一词,梵文为Wal,意为“掩盖,加固”;在拉丁文中为Vallo,意为“用堤围住,加固,保护”;后演化产生英语中的Value,法语中的valeur,以及德语中的Wert等词。在西方有专门的价值学(Axiology),来探讨人类价值问题。
西方藏书票的产生与发展伴随西方印刷史、书籍史,历经几个世纪的传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这样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并称颂希腊艺术“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西方藏书票的缘起与传承是一致的:它缘起于西方的印刷业依附于西方版画技术。西方艺术家从未放弃过他们的传统,这在藏书票创作中特别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在大量的西方藏书票中,我们看到西方的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彰显,看到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到方寸之间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西方文化题材:从圣经故事到希腊神话,从但丁到塞万提斯……看到中外藏书票收藏家热衷的各种主题藏书票:如唐吉诃德主题藏书票,如号称几百年未曾画够的“丽达与天鹅”藏书票,等等。这些藏书票的魅力在于立刻让人产生会心的审美共鸣,如同中国文化中对已知典故的理解。
学习不等于照搬,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就是学习和吸收,学习他人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但非全盘西化,因为最终要“不同”,这样才能发展。
一部分藏书票艺术家将创作眼光聚焦于中国文化并关注精神层面深层次表达,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藏书票文化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
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遭遇的巨大变革对藏书票藝术的影响
藏书票作为一种具有深层次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初流传到中国,就经历着一系列中国文化上的变动。那么这些变动对藏书票这种极具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否会造成某些影响呢?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书籍形制巨变对藏书票创作者的影响
对母体文化的依恋是读书人隐秘的内心需求。中国书文化源远流长,从书籍装帧形式看,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直至最后线装书出现和完善,一直在世界书装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这种典雅的书装艺术却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戛然而止,在历史的变革中一度被更具有科学与先进技术性的西式书装形式所替代。形式上的断裂、崩溃,摧毁的仅仅是书籍的装帧形式吗?传统书装形式感的丢失,在文化人的内心深处会有遗憾吗?是否波及藏书票创作?
(二)文化断层带来的“文化身份纠结”及文化自卑对藏书票创作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围攻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后在文人中形成一种文化自卑的后遗症,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被很好地治愈。(沈爱凤《如何面对当下文化挑战?如何振兴民族艺术?》)“过去的100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几乎失语的100年,中国人不知不觉地掉进了西方人制定的时空坐标里,陷入到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慢慢地习惯在这样的体系中找差距。然而文化之间只有差异而无差距,试图在文化的时空里找差距就意味着你以丧失更多的自我为代价。”藏书票本身是文化的产物,而且更特殊——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某种标榜的意味和价值观的宣扬,最终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
藏书票艺术在中国得到发展与普及的今天,这种极具人文性的艺术形式到底是文人私底下的玩物还是具有深刻文化意义、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艺术形式?提出具有“中国精神”的藏书票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确是应该被重新思考的问题。
最后,笔者认为中国精神的藏书票理念不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藏书票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东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与关心文化艺术发展的学者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三联书店,2008,06.
[2]赵建.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到1937)[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0).
[3]扬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4).
[4]齐鹏.立言者与立心者——兼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M].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8).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藏书票 人文 价值观
从藏书票文化发展史来看,藏书票不仅是一种版画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一件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没有宏大的画面,但却用方寸之间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古今书趣、人物爱书的心迹、图书馆藏书的源流,是人文和艺术深度融合和升华的产物。
一、藏书票表现内容与价值观
所谓的价值一词,梵文为Wal,意为“掩盖,加固”;在拉丁文中为Vallo,意为“用堤围住,加固,保护”;后演化产生英语中的Value,法语中的valeur,以及德语中的Wert等词。在西方有专门的价值学(Axiology),来探讨人类价值问题。
西方藏书票的产生与发展伴随西方印刷史、书籍史,历经几个世纪的传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这样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并称颂希腊艺术“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西方藏书票的缘起与传承是一致的:它缘起于西方的印刷业依附于西方版画技术。西方艺术家从未放弃过他们的传统,这在藏书票创作中特别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在大量的西方藏书票中,我们看到西方的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彰显,看到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到方寸之间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西方文化题材:从圣经故事到希腊神话,从但丁到塞万提斯……看到中外藏书票收藏家热衷的各种主题藏书票:如唐吉诃德主题藏书票,如号称几百年未曾画够的“丽达与天鹅”藏书票,等等。这些藏书票的魅力在于立刻让人产生会心的审美共鸣,如同中国文化中对已知典故的理解。
学习不等于照搬,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就是学习和吸收,学习他人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但非全盘西化,因为最终要“不同”,这样才能发展。
一部分藏书票艺术家将创作眼光聚焦于中国文化并关注精神层面深层次表达,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藏书票文化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
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遭遇的巨大变革对藏书票藝术的影响
藏书票作为一种具有深层次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初流传到中国,就经历着一系列中国文化上的变动。那么这些变动对藏书票这种极具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否会造成某些影响呢?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书籍形制巨变对藏书票创作者的影响
对母体文化的依恋是读书人隐秘的内心需求。中国书文化源远流长,从书籍装帧形式看,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直至最后线装书出现和完善,一直在世界书装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这种典雅的书装艺术却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戛然而止,在历史的变革中一度被更具有科学与先进技术性的西式书装形式所替代。形式上的断裂、崩溃,摧毁的仅仅是书籍的装帧形式吗?传统书装形式感的丢失,在文化人的内心深处会有遗憾吗?是否波及藏书票创作?
(二)文化断层带来的“文化身份纠结”及文化自卑对藏书票创作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围攻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后在文人中形成一种文化自卑的后遗症,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被很好地治愈。(沈爱凤《如何面对当下文化挑战?如何振兴民族艺术?》)“过去的100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几乎失语的100年,中国人不知不觉地掉进了西方人制定的时空坐标里,陷入到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慢慢地习惯在这样的体系中找差距。然而文化之间只有差异而无差距,试图在文化的时空里找差距就意味着你以丧失更多的自我为代价。”藏书票本身是文化的产物,而且更特殊——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某种标榜的意味和价值观的宣扬,最终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
藏书票艺术在中国得到发展与普及的今天,这种极具人文性的艺术形式到底是文人私底下的玩物还是具有深刻文化意义、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艺术形式?提出具有“中国精神”的藏书票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确是应该被重新思考的问题。
最后,笔者认为中国精神的藏书票理念不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藏书票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东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与关心文化艺术发展的学者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三联书店,2008,06.
[2]赵建.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到1937)[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0).
[3]扬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4).
[4]齐鹏.立言者与立心者——兼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M].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8).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连云港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