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书票文化研究”的两个问题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书票艺术是文化的产物,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价值观的传达为藏书票艺术增添了无穷魅力,更是藏书票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藏书票表现内容、价值观等问题进行阐述,将藏书票研究放在与书籍、与文化、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中考查,试图引发对藏书票“中国精神”等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藏书票 人文 价值观
  从藏书票文化发展史来看,藏书票不仅是一种版画艺术表现形式,还是一件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这种艺术作品没有宏大的画面,但却用方寸之间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古今书趣、人物爱书的心迹、图书馆藏书的源流,是人文和艺术深度融合和升华的产物。
  一、藏书票表现内容与价值观
  所谓的价值一词,梵文为Wal,意为“掩盖,加固”;在拉丁文中为Vallo,意为“用堤围住,加固,保护”;后演化产生英语中的Value,法语中的valeur,以及德语中的Wert等词。在西方有专门的价值学(Axiology),来探讨人类价值问题。
  西方藏书票的产生与发展伴随西方印刷史、书籍史,历经几个世纪的传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这样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并称颂希腊艺术“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西方藏书票的缘起与传承是一致的:它缘起于西方的印刷业依附于西方版画技术。西方艺术家从未放弃过他们的传统,这在藏书票创作中特别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在大量的西方藏书票中,我们看到西方的审美、文化、价值观的彰显,看到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到方寸之间表现出来的气势磅礴的西方文化题材:从圣经故事到希腊神话,从但丁到塞万提斯……看到中外藏书票收藏家热衷的各种主题藏书票:如唐吉诃德主题藏书票,如号称几百年未曾画够的“丽达与天鹅”藏书票,等等。这些藏书票的魅力在于立刻让人产生会心的审美共鸣,如同中国文化中对已知典故的理解。
  学习不等于照搬,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追求和文化传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就是学习和吸收,学习他人优秀的文化为我所用,但非全盘西化,因为最终要“不同”,这样才能发展。
  一部分藏书票艺术家将创作眼光聚焦于中国文化并关注精神层面深层次表达,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藏书票文化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
  二、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遭遇的巨大变革对藏书票藝术的影响
  藏书票作为一种具有深层次文化精神的艺术创作,自上世纪初流传到中国,就经历着一系列中国文化上的变动。那么这些变动对藏书票这种极具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否会造成某些影响呢?
  (一)中国近代以来的书籍形制巨变对藏书票创作者的影响
  对母体文化的依恋是读书人隐秘的内心需求。中国书文化源远流长,从书籍装帧形式看,有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等,直至最后线装书出现和完善,一直在世界书装文化史上独领风骚,具有崇高的地位。但这种典雅的书装艺术却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戛然而止,在历史的变革中一度被更具有科学与先进技术性的西式书装形式所替代。形式上的断裂、崩溃,摧毁的仅仅是书籍的装帧形式吗?传统书装形式感的丢失,在文化人的内心深处会有遗憾吗?是否波及藏书票创作?
  (二)文化断层带来的“文化身份纠结”及文化自卑对藏书票创作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围攻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后在文人中形成一种文化自卑的后遗症,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被很好地治愈。(沈爱凤《如何面对当下文化挑战?如何振兴民族艺术?》)“过去的100年是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几乎失语的100年,中国人不知不觉地掉进了西方人制定的时空坐标里,陷入到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慢慢地习惯在这样的体系中找差距。然而文化之间只有差异而无差距,试图在文化的时空里找差距就意味着你以丧失更多的自我为代价。”藏书票本身是文化的产物,而且更特殊——它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某种标榜的意味和价值观的宣扬,最终对人的思想产生潜在的影响。
  藏书票艺术在中国得到发展与普及的今天,这种极具人文性的艺术形式到底是文人私底下的玩物还是具有深刻文化意义、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艺术形式?提出具有“中国精神”的藏书票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确是应该被重新思考的问题。
  最后,笔者认为中国精神的藏书票理念不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藏书票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东西方文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与书籍装帧艺术家、与关心文化艺术发展的学者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舒也.中西文化与审美价值诠释[M].上海:三联书店,2008,06.
  [2]赵建.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到1937)[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0).
  [3]扬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04).
  [4]齐鹏.立言者与立心者——兼论《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M].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8).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感人的回忆性散文,从儿子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描画出了一位普通母亲博大无私的胸怀和坚毅勇敢的心灵,也表达了对于母亲深刻的愧疚之情。本文从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三个角度出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进行深入赏读。  关键词:母爱 老舍 《我的母亲》 赏读  母爱是人类最神圣、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其彰显的人性魅力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古今中外,以歌颂母爱、怀
期刊
摘要: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作品虽然强调了“男女平等”,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但是,实际是把“女”字给抹杀掉,是以男性的身份来行使男性的权利,以男性的标准来评价女性,限制了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这是中国古代封建桎梏下女子无法摆脱的悲哀。 
期刊
摘要:文学作品要塑造人物,必须遵从人的生命的真实存在。《废都》作为肯定人的生命的文学作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从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上系统地诠释了人作为动物本原的生命存在,同时也彰显了人作为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人类生命效应。  关键词:文学作品 人物 废都 三重生命  前言  《废都》是贾平凹在20世纪末所著的一部反映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在当时曾经轰动全国,成为出版行业的畅销书,在文
期刊
摘要:本文所说的《二泉映月》是一篇文学作品,整篇文章主要对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一生进行了简述,描绘了《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的创作过程,同时又揭示了该曲的丰富内涵,从而生动形象地将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勇于和命运抗争以及追求理想的精神表现了出来。通过对这篇课文进行鉴赏,阅读者可以深入感受《二泉映月》的魅力和伟大,体验阿炳身上的优秀品质,这对阅读者审美情趣的提升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期刊
摘要:《八路军军政杂志》作为八路军政治部的机关刊物,在抗战相持阶段是我党政治、军事动态的重要阵地,他的通讯文章在战争叙事中细致体现了人性的书写,在战争语境下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八路军军政杂志 通讯 战争叙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打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坚持抗战,继续巩固并扩大全国统一战线的力量,不断克服困难,防御敌人的进攻,
期刊
读书读书,彼时常以为,读书不过是读万卷书。而今年岁过,阅历增,感悟渐变。方觉“书”有三读:一读万卷书,二读各色人,三读世间万物。倘若能左手万卷诗书,右手各色人生,胸怀世间万物。会不会就能通透有灵?  曾有幸游过一回梦里水鄉,试过枕水江南。在乌镇,一个细雨如丝的日暮,一处狭窄回廊里,闲立听穿堂而过的风声,转身欲去,忽见木匾上书“晴耕雨读”。一瞬间,过往诗书跃现,又忆起:  日丽风和,昼出耘田夜绩麻,
期刊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一书,记录史金霞老师作为一位家长、一名教师以及自己的成长史,这三种角色的成长历程都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很值得我去品味和深思。  近年来,颇为附庸风雅。每逢假期,总会争取时间带孩子出去走走,人物景观拍了无数照片,朋友圈也频频分享。亲朋好友閑唠时也常会谈及“你们去哪里旅游”,“那里怎么样?”何谓“旅游”?顾名思义,当然是出门游玩,或是与家人,或是与朋友三五为伴、说说笑笑,游览景点
期刊
人潮人海中,她如此平凡,如一树绿绿的叶,在无声无息中装饰着春天的梦;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的百合,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时间如流水,从教17年,她始终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视为自身遵循的教育理念,她始终保持初心。她对于自己的岗位有着清晰的认知,并未将自身当做教学的主体,而是视己为引路人,为学生指明方向。她以火热的心、无尽的爱、埋头的干、使劲的拼,为学生创造
期刊
摘要:这篇论文对女作家凌叔华的代表性短篇小说《绣枕》和《酒后》进行了对比阅读,重点分析大小姐和采苕这一“旧”一“新”两个女性形象,考查凌叔华写作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内在冲突。以期这种动摇和彷徨里,探寻到五四之女作家笔下关于妇女觉醒和解放的真实面相。  关键词:凌叔华 绣枕 酒后 女性书写  一、引言  凌叔华是五四一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有人称她是 “中国的曼殊菲尔”,也有人对她 “资产阶级有闲夫人”的
期刊
摘要: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主体叙事部分前后三次写到母亲的哭,不仅写出了母亲的精神品格,而且表达母亲教子、维护家庭团结、捍卫清白的方法、手段和艺术,同时感受母亲矛盾时的悲苦、无助与无奈。“哭”是表象,“苦”是本质,“爱”是核心。  关键词:《我的母亲》 三哭 文本探微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于16岁光绪十五年(1889)嫁给大她32岁的胡铁花,23岁时便成了寡妇,胡适时年3岁。而冯顺弟是胡铁花的第三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