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双忧郁的眼睛,让我油然生起同情之心,关爱‘留守孩子’,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间回溯到15年前。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寒风料峭的冬日。这一天,钟文花正在给学生上音乐课。突然,她猛地看见教室外的窗台上有一双忧郁而又带渴望的眼睛。下课铃声一响,那眼睛也随之消失。
这是谁家的孩子?钟文花忙着打听,好在巴掌大的山旮旯里,乡亲们熟家熟户,知根知底,他们告诉钟文花,这是邻村的徐福强。
“这孩子咋不上学呢?”一番刨根问底,终于解开了谜团,原来徐福强母亲离婚改嫁,父亲外出务工,便把小福强寄托在亲戚家,可亲戚也不宽裕,加上又添了张嘴巴,读书之事自然无暇顾及。
“真是难为了孩子。”钟文花顿生爱怜之情。晚饭后搁下饭碗,她就忙着往徐福强住处赶。一进门,眼前的一幕又让钟文花心里猛地一沉:一间破旧的茅草棚四面漏风,外边是厨房,里面是住处,灶头冷清清的没有半点火星,一条黑得早已难辨颜色的破棉絮,盖在徐福强单薄的身上。钟文花倏地流下两行泪水,她哽咽着叫醒孩子:“福强,走,到老师家去住。”
这便是钟文花收下的第一个“留守孩子”。
斗转星移,时序更替。几年来,钟文花慈母般关爱着徐福强。帮他垫付学费、教他读书识字、给他购置新衣,每年都要为他花去一笔不菲的开支,无忧无虑的徐福强脸上绽出了灿烂的笑容。钟文花又有了新的忧虑:村里还有多少个父母外出打工而辍学在家的“留守孩子”,他们也需要欢乐,也需要知识,需要加倍的关爱和帮助。她默默地决定用爱之泉,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孩子”;用爱之心,去关爱每个“留守孩子”。于是,钟文花凭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编织着爱的花环,延伸着爱的事业,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这是在漫长爱河中孕育的母子深情,让我从内心深处真挚地叫你一声‘妈妈’”
平凡者有非凡的功勋,真诚者有赤诚的心灵。15年来,钟文花接收了35个“留守孩子”,谱写着一首首感人肺腑的爱之曲。
“妈妈,我向你报喜,我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啦!你对我的关心和培育,我将永远铭刻在心里!”在钟文花家寄宿多年的范祖俊,得知高考录取的消息,难抑感激之情,第一个向“妈妈”钟文花报喜。
和钟文花同住一村的范祖俊,10年前,父母因迫于生计外出务工,将只有10岁的小祖俊寄养在表姑家里。表姑家有两个孩子,生活也不宽裕,又要忙于农活,对小祖俊自然无暇顾及。玩是孩子的天性,没人管束的小祖俊成了四处闯荡的“野孩子”。
“荒废了孩子的学业,可就荒废了孩子的一生,孩子父母在外地,我来承担起当父母的责任吧。”于是,钟文花主动和祖俊的父母联系,把祖俊接到自己的家里,倾尽心血严格管教。范祖俊有画画的天赋,钟文花便买来画册和美术书籍,每年寒暑假还把他送到县城拜师学画,使范祖俊的画艺有了显著长进。
在钟文花家一住就是8年的刘立华,谈及“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更是一脸激动。
10年前,刘立华的母亲突然去世,父亲打定主意,要带大女儿去务工,立华却哭闹着要读书,可真让父亲犯了愁。这事被钟文花知道了,便找到孩子的父亲:“你就放心地去务工吧,孩子放在我家包吃、包住、包教学,失去母亲的孩子,我这当老师的更应给她一份爱啊。”钟文花一席情真意切的话,让刘立华的父亲感动不已。“钟老师,那就真的拜托你了,有你这句话,我这悬着的心可就放下了。”就这样,刘立华在钟文花的家里一住就是8年,直至高中毕业。
如今,被钟文花收养的“留守孩子”,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但仍然舍不得离开曾把他们从辍学的困境中拉回校园,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妈妈”。这种在漫长奉献中孕育的母子深情,留给“留守孩子”们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钟老师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谈及钟文花对自己的关爱,在北京某展示公司任广告设计师的刘燕更是一脸深情。
还在刘燕7岁时,父母就远出外地务工,小小年纪的刘燕,便和年近七旬、且又腿脚不便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目睹这一老一小艰辛的生活,钟文花油然生出一种同情之心。她和刘燕的爷爷商量后,把刘燕接到自己的家里,一住就是10年。刘燕的父母实在过意不去,想补一些钱给钟文花,钟文花把脸一沉:“我带孩子可不是为了钱,以后再不要提钱的事。”刘燕从北京回家过春节时,给钟老师买了一条貂皮围巾,钟文花说啥也不肯收:“孩子,看到你有出息了,我比收下什么礼物都高兴。”
钟文花最忙的当属节假日。被钟文花关爱过的“留守孩子”,每当节假日,首先想到的便是钟妈妈,他们成群结对地来探望,向“妈妈”汇报工作和思想。“最多的一天,家里一下子来了20多个‘留守孩子’,看到孩子们笑靥如花,个个事业有成,安居乐业,我心里就像吃了蜜。”钟文花开心地说道。
“她的心里装着永不熄灭的爱之火,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他人”
这是纯朴的山民们对钟文花众口一词的赞语。
此话绝没有半点夸张之意。且不说十多年来,钟文花为“留守孩子”们吃住和垫付的学费已达10万元之多。村里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后缺钱,钟文花更是800元、1000元地送到学生手里,以解燃眉之急。村里谁有天灾人祸,钟文花也总是带头捐钱捐物。多年来,给受灾户、困难户送去了多少钱物,连钟文花自己也无法说清。这是一种同情,一种良心,一种道义,更是一种责任。
无私奉献,不图名利,是钟文花的真实写照。对“留守孩子”,钟文花是他们最好的“母亲”,倾注的是慈母深情;而对鳏寡老人,钟文花抛洒的又是如儿女般的一片孝心。
“干涸的土地,需要用清泉去浇灌,无依无靠的孤老,更需要用爱心去温暖”。钟文花深知他们的难处,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走到了最后一站,身体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那些佝偻的身躯,期待的目光,总在钟文花的心中萦绕,成为她挥之不去的牵挂。
村里有位年过七旬的孤老钟明根,患肝硬化致使肝腹水,无人护理,已是一身臭味。钟文花得知后,立即到老人家去探望。见老人病得厉害,忙雇了车子,把老人送往县城医院治病,还花400元一个月,请人专门对老人进行护理。老人需要打针、吃药和补充营养,钟文花又一天两次请医生,给病人熬药,送肉饼汤,连着服侍了4个多月,直到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
转眼间,钟文花满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3个远在北京办公司的儿子再三让在大山里清苦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去安享晚年,看看大都市的美景。但钟文花的双脚却被无数根情感线牵扯着,她舍不得也放不下这些“留守孩子”,她还时时挂念着那些鳏寡老人。虽然儿子数次催促,她却至今未能成行。母亲的行动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在北京创业的大儿子,每年捐赠15万元,与11名在京的贫困高校生结成帮扶对子。同在北京创业的老二、老三也将毕业后的“留守孩子”安置到自己的企业就业。
“我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幢3层楼房,一楼建4个大教室,二楼设活动室和阅览室,三楼设带有卫生间的起居室,既可以接纳更多的‘留守孩子’,孩子们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钟文花满怀深情地说。让钟文花欣慰的是,儿子们已经筹措好建房资金,积淀多年的心愿也将成为现实。
去年7月,64岁的钟文花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孩子’能无忧无虑地学习生活,我愿把奉献写在人生第一页”,钟文花满怀深情地如是说。钟文花用汗水记录了不平凡的15年。爱,没有尽头,钟文花用她那永不停歇的脚步,用她那永不褪色的母爱延伸着爱的足迹。
时间回溯到15年前。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寒风料峭的冬日。这一天,钟文花正在给学生上音乐课。突然,她猛地看见教室外的窗台上有一双忧郁而又带渴望的眼睛。下课铃声一响,那眼睛也随之消失。
这是谁家的孩子?钟文花忙着打听,好在巴掌大的山旮旯里,乡亲们熟家熟户,知根知底,他们告诉钟文花,这是邻村的徐福强。
“这孩子咋不上学呢?”一番刨根问底,终于解开了谜团,原来徐福强母亲离婚改嫁,父亲外出务工,便把小福强寄托在亲戚家,可亲戚也不宽裕,加上又添了张嘴巴,读书之事自然无暇顾及。
“真是难为了孩子。”钟文花顿生爱怜之情。晚饭后搁下饭碗,她就忙着往徐福强住处赶。一进门,眼前的一幕又让钟文花心里猛地一沉:一间破旧的茅草棚四面漏风,外边是厨房,里面是住处,灶头冷清清的没有半点火星,一条黑得早已难辨颜色的破棉絮,盖在徐福强单薄的身上。钟文花倏地流下两行泪水,她哽咽着叫醒孩子:“福强,走,到老师家去住。”
这便是钟文花收下的第一个“留守孩子”。
斗转星移,时序更替。几年来,钟文花慈母般关爱着徐福强。帮他垫付学费、教他读书识字、给他购置新衣,每年都要为他花去一笔不菲的开支,无忧无虑的徐福强脸上绽出了灿烂的笑容。钟文花又有了新的忧虑:村里还有多少个父母外出打工而辍学在家的“留守孩子”,他们也需要欢乐,也需要知识,需要加倍的关爱和帮助。她默默地决定用爱之泉,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孩子”;用爱之心,去关爱每个“留守孩子”。于是,钟文花凭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编织着爱的花环,延伸着爱的事业,演绎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这是在漫长爱河中孕育的母子深情,让我从内心深处真挚地叫你一声‘妈妈’”
平凡者有非凡的功勋,真诚者有赤诚的心灵。15年来,钟文花接收了35个“留守孩子”,谱写着一首首感人肺腑的爱之曲。
“妈妈,我向你报喜,我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啦!你对我的关心和培育,我将永远铭刻在心里!”在钟文花家寄宿多年的范祖俊,得知高考录取的消息,难抑感激之情,第一个向“妈妈”钟文花报喜。
和钟文花同住一村的范祖俊,10年前,父母因迫于生计外出务工,将只有10岁的小祖俊寄养在表姑家里。表姑家有两个孩子,生活也不宽裕,又要忙于农活,对小祖俊自然无暇顾及。玩是孩子的天性,没人管束的小祖俊成了四处闯荡的“野孩子”。
“荒废了孩子的学业,可就荒废了孩子的一生,孩子父母在外地,我来承担起当父母的责任吧。”于是,钟文花主动和祖俊的父母联系,把祖俊接到自己的家里,倾尽心血严格管教。范祖俊有画画的天赋,钟文花便买来画册和美术书籍,每年寒暑假还把他送到县城拜师学画,使范祖俊的画艺有了显著长进。
在钟文花家一住就是8年的刘立华,谈及“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更是一脸激动。
10年前,刘立华的母亲突然去世,父亲打定主意,要带大女儿去务工,立华却哭闹着要读书,可真让父亲犯了愁。这事被钟文花知道了,便找到孩子的父亲:“你就放心地去务工吧,孩子放在我家包吃、包住、包教学,失去母亲的孩子,我这当老师的更应给她一份爱啊。”钟文花一席情真意切的话,让刘立华的父亲感动不已。“钟老师,那就真的拜托你了,有你这句话,我这悬着的心可就放下了。”就这样,刘立华在钟文花的家里一住就是8年,直至高中毕业。
如今,被钟文花收养的“留守孩子”,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但仍然舍不得离开曾把他们从辍学的困境中拉回校园,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妈妈”。这种在漫长奉献中孕育的母子深情,留给“留守孩子”们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钟老师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谈及钟文花对自己的关爱,在北京某展示公司任广告设计师的刘燕更是一脸深情。
还在刘燕7岁时,父母就远出外地务工,小小年纪的刘燕,便和年近七旬、且又腿脚不便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目睹这一老一小艰辛的生活,钟文花油然生出一种同情之心。她和刘燕的爷爷商量后,把刘燕接到自己的家里,一住就是10年。刘燕的父母实在过意不去,想补一些钱给钟文花,钟文花把脸一沉:“我带孩子可不是为了钱,以后再不要提钱的事。”刘燕从北京回家过春节时,给钟老师买了一条貂皮围巾,钟文花说啥也不肯收:“孩子,看到你有出息了,我比收下什么礼物都高兴。”
钟文花最忙的当属节假日。被钟文花关爱过的“留守孩子”,每当节假日,首先想到的便是钟妈妈,他们成群结对地来探望,向“妈妈”汇报工作和思想。“最多的一天,家里一下子来了20多个‘留守孩子’,看到孩子们笑靥如花,个个事业有成,安居乐业,我心里就像吃了蜜。”钟文花开心地说道。
“她的心里装着永不熄灭的爱之火,默默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他人”
这是纯朴的山民们对钟文花众口一词的赞语。
此话绝没有半点夸张之意。且不说十多年来,钟文花为“留守孩子”们吃住和垫付的学费已达10万元之多。村里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后缺钱,钟文花更是800元、1000元地送到学生手里,以解燃眉之急。村里谁有天灾人祸,钟文花也总是带头捐钱捐物。多年来,给受灾户、困难户送去了多少钱物,连钟文花自己也无法说清。这是一种同情,一种良心,一种道义,更是一种责任。
无私奉献,不图名利,是钟文花的真实写照。对“留守孩子”,钟文花是他们最好的“母亲”,倾注的是慈母深情;而对鳏寡老人,钟文花抛洒的又是如儿女般的一片孝心。
“干涸的土地,需要用清泉去浇灌,无依无靠的孤老,更需要用爱心去温暖”。钟文花深知他们的难处,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走到了最后一站,身体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那些佝偻的身躯,期待的目光,总在钟文花的心中萦绕,成为她挥之不去的牵挂。
村里有位年过七旬的孤老钟明根,患肝硬化致使肝腹水,无人护理,已是一身臭味。钟文花得知后,立即到老人家去探望。见老人病得厉害,忙雇了车子,把老人送往县城医院治病,还花400元一个月,请人专门对老人进行护理。老人需要打针、吃药和补充营养,钟文花又一天两次请医生,给病人熬药,送肉饼汤,连着服侍了4个多月,直到老人安详地闭上眼睛。
转眼间,钟文花满头青丝也变成了白发。3个远在北京办公司的儿子再三让在大山里清苦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去安享晚年,看看大都市的美景。但钟文花的双脚却被无数根情感线牵扯着,她舍不得也放不下这些“留守孩子”,她还时时挂念着那些鳏寡老人。虽然儿子数次催促,她却至今未能成行。母亲的行动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在北京创业的大儿子,每年捐赠15万元,与11名在京的贫困高校生结成帮扶对子。同在北京创业的老二、老三也将毕业后的“留守孩子”安置到自己的企业就业。
“我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幢3层楼房,一楼建4个大教室,二楼设活动室和阅览室,三楼设带有卫生间的起居室,既可以接纳更多的‘留守孩子’,孩子们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钟文花满怀深情地说。让钟文花欣慰的是,儿子们已经筹措好建房资金,积淀多年的心愿也将成为现实。
去年7月,64岁的钟文花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孩子’能无忧无虑地学习生活,我愿把奉献写在人生第一页”,钟文花满怀深情地如是说。钟文花用汗水记录了不平凡的15年。爱,没有尽头,钟文花用她那永不停歇的脚步,用她那永不褪色的母爱延伸着爱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