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是人大实施监督的有力方式

来源 :人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tian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督法第六章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笔者认为,这一条关于询问的规定,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座“金矿”,极具开采价值。用足用好询问这一监督方式,对于加大人大监督力度,提升监督水平、维护监督权威,作用不可小视。
  设置询问的深刻含义。监督法第三十四条有关询问的规定,是从立法上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询问权。询问即对话,通过对话以权力制约权力,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稳定和谐。询问不同于一般的审议发言,询问针对的多是热点、焦点或敏感性问题,会对被询问者产生一定压力。但询问又不同于质询,不需要经过联名提出议案等法定程序,运用比较灵活,影响面小于质询。如果常委会对询问回答不满意,则询问有可能成为质询的前奏,因此询问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到质询的效果。在立法上对询问这种进退自如的监督方式的设计,给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此前地方组织法在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的时候,代表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由有关机关派人说明。地方组织法由于规定得比较宽泛,代表在大会期间的询问实践中少有发生。而监督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组成人员有权提出询问,“一府两院”必须派出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监督法将询问与质询同归在一个章节,可见询问不是一般对话,而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一府两院”有关负责人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的对话。监督法规定的询问含义更加深刻,它是在常委会会议审议时提出,由于常委会在审议议案和报告之前已经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议题的提出、调研和初审,常委会成员的询问多是有的放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一府两院”对待询问也不一样,地方组织法只是一般规定派人说明,而监督法则规定应当派出有关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监督法如此规定,对于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审议意见的质量和分量具有深刻含义,对于保障委员的知情权,增加权力运作的公开性,促进民主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询问的若干特性。 一是主动性。即我问你答,区别一般发言泛泛而谈,凸现监督者主导地位。二是强制性。即有问必答,而且必须是有关单位负责人在会上给予明确的回答,强调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利、义务。三是针对性。询问提出的问题多是经过议题准备,或是社会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意见、建议,它针对性强,对被询问者有一定压力,即“监督在点子上”,能产生实质性效果。四是连续性。监督法没有限定常委会询问的次数,一次会议回答不上,二次甚至三次会议可以继续询问并回答,保证了常委会监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五是灵活性。监督法把询问和质询归在同一章节,又把询问单独作为第三十四条,可灵活运用,进退自如,体现了立法的智慧。
  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询问权的运用。一是选题要得当。法律在制度上为人大常委会成员设立了询问权,但并不意味就此高人一等,随心所欲想问就问。因为询问位于质询同一章节,是一种比较严肃的监督方式,询问要有针对性,要有质量、有分量,宜选社会关注的民生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 二是询问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从监督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看,询问没有限定人数、次数和内容。笔者理解,常委会会议审议期间,拥有询问权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个人可以提出询问,也可以联名提出询问,列席会议的代表和旁听市民则无权提起询问。报告工作的“一府两院”负责人可以即席回答,可以在会议期间回答,但不宜以常委会闭会期间向询问者作出的答复或说明来代替会议上的回答。如果询问涉及非报告单位的问题,也应通知有关负责人到会作出回答。关于询问的方式,常委会组成人员要有明确的意思表示,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提出询问的要求,包括被询问机关、询问的事项、回答的时间、方式等,对回答不满意的可以再次询问。询问要作为特别程序,当常委会会议进入审议时,主持人要征求与会成员有无询问要求,并记录在案。监督法附则第四十七条规定,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根据监督法和有关法律,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这就给地方立法留下了空间。各省级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实施办法时,可以结合实践对询问规定进一步细化,并制定相关程序,以利于监督法在本行政区域更好地贯彻实施,进一步完善人大监督制度,切实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其他文献
时政新闻可谓党报新闻报道的“门面”、“大梁”,而人大新闻是时政新闻的“重头戏”之一。随着社会各方对形势、大局的关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益频繁地介入人大新闻报道,形成竞争纷起的格局。可以说,人大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党报的“专利”,以往“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大新闻的“市场”开始细分,表现手法“百花齐放”。这一切,都使党报人大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态势下,党报人大新闻
期刊
不应将形式监督与实质监督完全绝对化、对立化,或者将“形式和实质”想当然地理解为“程序和实体”,又或者将形式监督机械地理解成“监督的形式主义”。     一、形式监督与实质监督问题的提出     (一)监督研究的价值范畴之一:形式与实质   监督起源于社会生产和分配中的契约活动,后引用于公共治理之中,从字面理解即是一种察看并督促的行为,最简单的定义可表述为,一方主体对另一方主体是否行为或行为是否符合
期刊
2011年3月31日,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审议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情况的专题报告。甘肃省林业厅、农牧厅、水利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环保厅等相关方面负责人公开应答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现场考问”。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联组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审议,轮番提问;省政府相关负责人一一解答,反复阐述。联组会议上民
期刊
民惟邦本,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问题。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受人民委托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大工作必然要体现和代表本行政区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意志和要求,“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人大履行职权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人大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就目前来看,“民生”无疑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头等大事,因此,人大职权履行得如何,工作做得怎样,重要的是要看在民生问题上做了些什么、做得
期刊
温岭的民主恳谈从1999年至今持续了12年之久,自2005年开始与预算相结合也到了第7个年头,期间经历了试点和推广两个阶段,从2011年开始进入到完善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是沿着广度和深度两条路径展开的,从广度的要求出发,需要扩大参与的范围;而从深度的要求出发,又需要提高政策的质量,但在很多情况下两者似乎难以兼得。在2011年温岭市级部门预算民主恳谈中,通过注入新元素,在参与库和人才库中随机抽选公民代
期刊
换届以来,全国各省级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常委会委员履职的培训、考核,笔者拟以H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为例,分析新时期地方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特点、存在的不足,对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常委会委员履职效能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一、地方人大常委会委员履职的特点     1.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履职更具活力。换届以来,常委会委员主动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在
期刊
制度实施是推动直接选举进步的真正力量。只有当制度实施紧紧扎根于选民的政治需要,制度实施建立起一个良性的执行规则,忠实于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实施中我们不仅听到好的声音,更关注坏的声音时,选举才能正常有效地进行。     约翰·密尔对代议制下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利弊进行系统性比较时指出,虽然间接选举可以阻止民众感情的发泄,可以选出高于选民的选举人,容易作出正确的抉择,但是它不利于赋予选民以选举权的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60多年艰难曲折却又辉煌的发展历程。60多年来,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发展走过了一条从建立、加强到削弱、取消再到恢复发展、空前繁荣的马鞍形的前进道路,其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约7年。其中,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初,约3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从1953年初
期刊
以监督法为主的人大监督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规范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着因法律后果缺位导致强制力缺乏的情况。从立法角度看,将人大监督相关法律规范缺位的要素予以可行性的补足,是保障人大监督具有刚性的唯一途径。    一、刚性:人大监督的固有属性     “刚”意指强硬、有力量。“刚性”意即不可变性和强制性。在法律教育和研究中,使用“刚性”一词形象地表达有关概念术语的最经常的场合,出现在宪法学关于宪法分类的知识
期刊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法规清理工作进展顺利 甘肃省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17件关于地方各级人大自身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和4件法规性决议、决定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提出了初步的修改意见;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厅等政府部门的自查工作也已完成,其他政府部门的自查工作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7个民族自治县人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