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增進观众对影视作品深层思想的把握,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际手段。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进而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更好地推动日常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 亚裔电影;语码转换;语言顺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112-03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C752005)。
语码是指在任意特定场合选择使用的特定方言或语言[1]。语码转换主要指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交替使用的情形,尤其是会话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策略[2]。作为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语码转换已经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所有的语码转换研究中,语用学研究更具创新性,因为它可以解释动态语境下的语码转换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语言顺应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其新书《如何理解语用学》中提出的。它解释了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动态顺应发生在任何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这一理论是一种比较新的语用观,它为语用研究乃至语言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摘金奇缘》是近年来在美国上映的最具代表性的亚裔影片,其中语码转换尤其是中英文语码转换的频繁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美诠释了美国社会对亚裔和东方文化的想象。本文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分析《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旨在揭示亚裔电影中的语码转换在艺术特色的展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同时也有助于唤起语言使用者和语言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通过语码转换更好地进行交流。
一、理论基础
(一)语言顺应理论
二十世纪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其新书《如何理解语用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语用学视角,即顺应理论[2]。顺应论是语用学研究方法优越性的体现。为回应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这个问题,维索尔伦指出使用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持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上动态地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同时他定义了语言的三种属性:可变性,谈判性和顺应性[2]。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自然语言的可变性、谈判性和顺应性这三大特征使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选择成为可能。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可变性这一语言属性定义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做出选择的可能性,而且可能的选择范围不是静态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谈判性这一语言属性保证了语言选择的不断做出是由灵活异常的语用原则和交际策略驱动完成的;顺应性这一语言属性使人们能够从可变范围的可能性中找到可谈判的语言选择,从而达到满足交流需求的目的[2]。这三个属性基本上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可变性包含了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但顺应性使人们从这些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中找到可谈判的语言选择,从而促进我们的日常甚至跨文化交际。
(二)作为语言选择的语码转换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中,语言是最强大的。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包括对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语言选择。首先,语码转换者必须是一名双语者或能讲更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人。为了在特定的场合下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就必须从语言或语言变体中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其次,语码转换者要进一步选择所选语言或语言变体中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句子结构等。维索尔伦认为,决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当其他交际策略很难实现交际目的时,他们便会有意地进行语码转换。语码转换体现了交际者对交际语境的适应,实现了许多用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无法实现的交际功能。
二、亚裔电影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的选择顺应理论认为,语码转换者在交际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3]。作为美国亚裔影片的代表,《摘金奇缘》中出现了大量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影片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频繁进行语码转换。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从上述三个层面对《摘金奇缘》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展示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亚裔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同时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唤起语言使用者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意识,激发他们通过语码转换更好地进行交流的愿望。
(一)顺应语言现实
由于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观念和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确切的对等词,因而出现了语义或语用空缺。词汇、语义、语用空缺或错配会给语言使用者带来交际困难。有时,人们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为了适应这种语言情境,语码转换经常被用作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为顺应语言现实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指对话双方为了单纯的语言原因而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4]。《摘金奇缘》中为顺应语言现实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大部分是姓氏、人名、地名和其他专有名词的转换。《摘金奇缘》讲述的是亚洲顶级富豪家族成员Nick携美国华裔女友Rachel回家探亲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趣闻。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中国风俗习惯的概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英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准确词语可以进行替换,只有直接使用中文,才能更清楚、更方便地将意思表达出来。例如,姓氏人名:Chu(朱),Young(杨),Khoo(邱),Goh(高),Leong(梁),Cheng(郑),Pong(彭),Ling Cheh(车玲);地名:Beijing(北京),Shanghai(上海),Taiwan(台湾);称呼语:Ah Ma(阿嬷);麻将用语:Mahjong(麻将),Pung(碰);方言俚语:Hokkien (闽南语),Gajilang(自己人);专有名词:Tanhua(昙花),Huanghuali(黄花梨),Ping-Pong(乒乓);Dong-Quai(当归);Ginseng(人参)。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的大部分语码转换是为了适应语言现实而采用的,而且大多发挥着方便的社会功能。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缺乏相对应的表达或语义内涵投影存在交错现象,所以为了语言表述的精确,必要的语码转换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手段。
(二)顺应社会规约
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指对话双方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从而体现他们对文化传统和社会规约的考量与尊重[4]。固有的社会传统会禁止某些话题被讨论,然而这些禁忌话题又不可避免地在交流中被提及,并导致尴尬的局面。倘若交际者遵循这些社会习俗,就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信息,交流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为了在适应社会规约的同时分享信息,语码转换成为语言使用者不可或缺的交际策略。它可以尽可能多地发挥交际功能,从而规避社会禁忌,避免社会尴尬。
《摘金奇缘》中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并不多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影片开场时,新加坡华裔富豪雨夜入住伦敦的一所高级私人酒店,结果遭到了酒店前台的不屑和歧视。工作人员谎称酒店客房已满,酒店经理甚至虚伪地建议她们去唐人街寻找住处。此时,其中一位女士用粤语加英文说道:“你自己explore饱它啦,死鬼佬”。这位新加坡华裔因为受到酒店工作人员的歧视而感到气愤,但是作为出身豪门,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士,直接用英文进行回击会有失体统,于是为了顺应社会规约,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她将斥责的话转换为粤语,发泄愤怒的同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有效避免了社交尴尬。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得出语码转换可以动态顺应社会规约,避免社交尴尬的结论。
鉴于社会规约的违反者必将承受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社会习俗,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也逐渐成为交际者广泛使用的策略。
(三)顺应心理动机
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各种语码转换,如交际者为满足其寻求运气、避免灾难、创造幽默或表明身份的心理需求[4]。对语码转换动机的研究,侧重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原因和所能实现的修辞功能,即运用语码转换所能达到的特定效果。《摘金奇缘》中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较为普遍,除了为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而在影片中运用语码转换之外,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语言行为。
1. 标识亚裔电影,传递文化特色
《摘金奇缘》中插入了大量的中文经典歌曲,如《何日君再来》《我要你的爱》《甜蜜蜜》《人生就是戏》《你懂不懂》《我要飞上青天》等。这些在中国脍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文電影中穿插多首中文歌曲,标识亚裔电影的同时,传递了中国文化,使影片独具一格。这些中文经典老歌既能迎合美国观众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又能唤起美国华裔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这也是该影片在美国公映后票房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体现移民身份,强调文化取向
《摘金奇缘》中的女主Rachel是美国第二代华裔移民。当Rachel跟母亲强调“I'm Chinese. I'm so Chinese.”时,母亲说道:“But you grew up here. 你看起来是华人,你讲的是中文,可是这里和这里,You are different.”这段对话反映了Rachel 和母亲对华裔移民的身份和文化定位。Rachel用流利的英文坚持称自己是中国人,而母亲故意运用了语码转换,用中文回答Rachel,暗示自己作为美国第一代华裔移民是中国人,而Rachel作为美国的第二代华裔移民,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文化和思维方式,虽然看起来是中国人,讲的是中文,但内里其实是美国人。
3. 塑造人物形象,加强角色身份
《摘金奇缘》中的男主Nick是新加坡富豪家族继承人,他带女友Rachel回新加坡参加婚礼时,顺便去了当地著名的美食街。Nick在点餐的过程中频繁使用语码转换,用马来西亚语点了马来风味烤肉美食沙嗲,用中文点了中国传统特色美食馄饨,展现新加坡美食特色的同时,刻画了Nick平易见人、善于交际且精通多种语言的富二代形象。Astrid是Nick的表姐,是和男主关系最近的表亲。影片中Astrid用流利的法语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小王子》,这与她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开办了多家慈善机构,是潮流偶像的介绍相呼应,塑造了Astrid知书达理、温柔贤淑、高贵典雅的女强人形象。
4. 调整心理距离,展现亲疏好恶
按照中国传统,重要的场合,一家的女主一定要在后厨忙活。Rachel第一次跟Nick的母亲Eleanor见面时正是在后厨。二人交谈过程中Eleanor频繁运用语码转换,用英语同Rachel对话,用粤语给厨师下达命令。透过频繁的语码转换可以看出,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Eleanor并不喜欢思想非常美式的Rachel,所以才会不断地将语言转换为对方听不懂的粤语,以疏远心理距离,暗示自己对对方的不满。而Rachel第一次见到Nick的奶奶时,特意调整了自己的语言,将英文转换为中文,以更接近对方的语言,进而缩短心理距离,表示友善亲和,加强情感沟通。在此之前,Rachel错把Nick小时候的保姆当成奶奶,也是将语言切换为中文同对方沟通,同样是为了拉近心理距离,赢得对方好感。
5. 创造幽默氛围,丰富对话内涵
《摘金奇缘》中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时, Nick的表兄Oliver一边包,一边用英文讲述叔祖母Mabel教给他的包饺子秘诀,最后制作完成时,他故意将英文转换为法语,说了句 “Voila(瞧)”,炫耀饺子的同时,幽默的效果不言自明。之后当Astrid抱怨自己没有在放学后吃过水饺时,Oliver用英文调侃道:“That's because Auntie Felicity was doing after-school microdermabrasion(那是因为费莉西蒂阿姨在你放学后都去整容店喽)”。Auntie Felicity马上用粤语反驳道:“数你伶俐。如果阿爷还在这里,肯定请你吃藤条焖猪肉。”这段对话中语码的转化,语言节奏的变化,同样起到了幽默的效果,丰富了对话内涵,活跃了聚会氛围。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语码转换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策略运用。语码转换为艺术处理服务,从而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通过强调社会地位,营造幽默气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三、结语
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对美国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亚裔电影深层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得出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的结论。语码转换在影视作品中的恰当运用,对人物社会地位的介绍、人物性格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情感的表达以及丰富影视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文学分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语码转换,不仅有利于把握影片的深层思想,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此外,语码转换也是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在《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的功能主要包括:使交流更加便捷,帮助交际者避免社交尴尬,帮助交际者满足心理需求。语码转换不仅被影片中的人物所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作用,同时可以将这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third edi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
[2]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3]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06):22-27.
[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01):77-87.
作者简介:
闫凌燕,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关键词】 亚裔电影;语码转换;语言顺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8-0112-03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C752005)。
语码是指在任意特定场合选择使用的特定方言或语言[1]。语码转换主要指两种或多种不同语言或语言变体交替使用的情形,尤其是会话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和交际策略[2]。作为双语或多语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语码转换已经成为各个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所有的语码转换研究中,语用学研究更具创新性,因为它可以解释动态语境下的语码转换过程,值得进一步研究。语言顺应理论是由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其新书《如何理解语用学》中提出的。它解释了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语言的动态顺应发生在任何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这一理论是一种比较新的语用观,它为语用研究乃至语言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摘金奇缘》是近年来在美国上映的最具代表性的亚裔影片,其中语码转换尤其是中英文语码转换的频繁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完美诠释了美国社会对亚裔和东方文化的想象。本文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分析《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语用功能,旨在揭示亚裔电影中的语码转换在艺术特色的展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功能,同时也有助于唤起语言使用者和语言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通过语码转换更好地进行交流。
一、理论基础
(一)语言顺应理论
二十世纪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其新书《如何理解语用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语用学视角,即顺应理论[2]。顺应论是语用学研究方法优越性的体现。为回应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这个问题,维索尔伦指出使用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持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显著水平上动态地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同时他定义了语言的三种属性:可变性,谈判性和顺应性[2]。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自然语言的可变性、谈判性和顺应性这三大特征使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选择成为可能。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可变性这一语言属性定义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做出选择的可能性,而且可能的选择范围不是静态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谈判性这一语言属性保证了语言选择的不断做出是由灵活异常的语用原则和交际策略驱动完成的;顺应性这一语言属性使人们能够从可变范围的可能性中找到可谈判的语言选择,从而达到满足交流需求的目的[2]。这三个属性基本上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可变性包含了语言使用的不确定性,但顺应性使人们从这些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中找到可谈判的语言选择,从而促进我们的日常甚至跨文化交际。
(二)作为语言选择的语码转换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中,语言是最强大的。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包括对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的选择。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语言选择。首先,语码转换者必须是一名双语者或能讲更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人。为了在特定的场合下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就必须从语言或语言变体中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其次,语码转换者要进一步选择所选语言或语言变体中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句子结构等。维索尔伦认为,决定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当其他交际策略很难实现交际目的时,他们便会有意地进行语码转换。语码转换体现了交际者对交际语境的适应,实现了许多用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无法实现的交际功能。
二、亚裔电影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分析
语用学的选择顺应理论认为,语码转换者在交际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3]。作为美国亚裔影片的代表,《摘金奇缘》中出现了大量的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影片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也经常有意或无意地频繁进行语码转换。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从上述三个层面对《摘金奇缘》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展示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亚裔电影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同时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唤起语言使用者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意识,激发他们通过语码转换更好地进行交流的愿望。
(一)顺应语言现实
由于地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观念和概念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确切的对等词,因而出现了语义或语用空缺。词汇、语义、语用空缺或错配会给语言使用者带来交际困难。有时,人们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为了适应这种语言情境,语码转换经常被用作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为顺应语言现实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指对话双方为了单纯的语言原因而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4]。《摘金奇缘》中为顺应语言现实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大部分是姓氏、人名、地名和其他专有名词的转换。《摘金奇缘》讲述的是亚洲顶级富豪家族成员Nick携美国华裔女友Rachel回家探亲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趣闻。影片中出现了许多有关中国风俗习惯的概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英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准确词语可以进行替换,只有直接使用中文,才能更清楚、更方便地将意思表达出来。例如,姓氏人名:Chu(朱),Young(杨),Khoo(邱),Goh(高),Leong(梁),Cheng(郑),Pong(彭),Ling Cheh(车玲);地名:Beijing(北京),Shanghai(上海),Taiwan(台湾);称呼语:Ah Ma(阿嬷);麻将用语:Mahjong(麻将),Pung(碰);方言俚语:Hokkien (闽南语),Gajilang(自己人);专有名词:Tanhua(昙花),Huanghuali(黄花梨),Ping-Pong(乒乓);Dong-Quai(当归);Ginseng(人参)。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的大部分语码转换是为了适应语言现实而采用的,而且大多发挥着方便的社会功能。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缺乏相对应的表达或语义内涵投影存在交错现象,所以为了语言表述的精确,必要的语码转换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手段。
(二)顺应社会规约
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指对话双方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进行交流从而体现他们对文化传统和社会规约的考量与尊重[4]。固有的社会传统会禁止某些话题被讨论,然而这些禁忌话题又不可避免地在交流中被提及,并导致尴尬的局面。倘若交际者遵循这些社会习俗,就不能很准确地表达信息,交流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为了在适应社会规约的同时分享信息,语码转换成为语言使用者不可或缺的交际策略。它可以尽可能多地发挥交际功能,从而规避社会禁忌,避免社会尴尬。
《摘金奇缘》中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并不多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影片开场时,新加坡华裔富豪雨夜入住伦敦的一所高级私人酒店,结果遭到了酒店前台的不屑和歧视。工作人员谎称酒店客房已满,酒店经理甚至虚伪地建议她们去唐人街寻找住处。此时,其中一位女士用粤语加英文说道:“你自己explore饱它啦,死鬼佬”。这位新加坡华裔因为受到酒店工作人员的歧视而感到气愤,但是作为出身豪门,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士,直接用英文进行回击会有失体统,于是为了顺应社会规约,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她将斥责的话转换为粤语,发泄愤怒的同时,缓和了双方的矛盾,有效避免了社交尴尬。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得出语码转换可以动态顺应社会规约,避免社交尴尬的结论。
鉴于社会规约的违反者必将承受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社会习俗,为顺应社会规约而进行的语码转换也逐渐成为交际者广泛使用的策略。
(三)顺应心理动机
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进行的语码转换,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各种语码转换,如交际者为满足其寻求运气、避免灾难、创造幽默或表明身份的心理需求[4]。对语码转换动机的研究,侧重语码转换现象的内在原因和所能实现的修辞功能,即运用语码转换所能达到的特定效果。《摘金奇缘》中为顺应心理动机而进行的语码转换现象较为普遍,除了为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而在影片中运用语码转换之外,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语言行为。
1. 标识亚裔电影,传递文化特色
《摘金奇缘》中插入了大量的中文经典歌曲,如《何日君再来》《我要你的爱》《甜蜜蜜》《人生就是戏》《你懂不懂》《我要飞上青天》等。这些在中国脍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文電影中穿插多首中文歌曲,标识亚裔电影的同时,传递了中国文化,使影片独具一格。这些中文经典老歌既能迎合美国观众对神秘东方的想象,又能唤起美国华裔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这也是该影片在美国公映后票房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体现移民身份,强调文化取向
《摘金奇缘》中的女主Rachel是美国第二代华裔移民。当Rachel跟母亲强调“I'm Chinese. I'm so Chinese.”时,母亲说道:“But you grew up here. 你看起来是华人,你讲的是中文,可是这里和这里,You are different.”这段对话反映了Rachel 和母亲对华裔移民的身份和文化定位。Rachel用流利的英文坚持称自己是中国人,而母亲故意运用了语码转换,用中文回答Rachel,暗示自己作为美国第一代华裔移民是中国人,而Rachel作为美国的第二代华裔移民,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文化和思维方式,虽然看起来是中国人,讲的是中文,但内里其实是美国人。
3. 塑造人物形象,加强角色身份
《摘金奇缘》中的男主Nick是新加坡富豪家族继承人,他带女友Rachel回新加坡参加婚礼时,顺便去了当地著名的美食街。Nick在点餐的过程中频繁使用语码转换,用马来西亚语点了马来风味烤肉美食沙嗲,用中文点了中国传统特色美食馄饨,展现新加坡美食特色的同时,刻画了Nick平易见人、善于交际且精通多种语言的富二代形象。Astrid是Nick的表姐,是和男主关系最近的表亲。影片中Astrid用流利的法语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小王子》,这与她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开办了多家慈善机构,是潮流偶像的介绍相呼应,塑造了Astrid知书达理、温柔贤淑、高贵典雅的女强人形象。
4. 调整心理距离,展现亲疏好恶
按照中国传统,重要的场合,一家的女主一定要在后厨忙活。Rachel第一次跟Nick的母亲Eleanor见面时正是在后厨。二人交谈过程中Eleanor频繁运用语码转换,用英语同Rachel对话,用粤语给厨师下达命令。透过频繁的语码转换可以看出,作为传统的中国女性,Eleanor并不喜欢思想非常美式的Rachel,所以才会不断地将语言转换为对方听不懂的粤语,以疏远心理距离,暗示自己对对方的不满。而Rachel第一次见到Nick的奶奶时,特意调整了自己的语言,将英文转换为中文,以更接近对方的语言,进而缩短心理距离,表示友善亲和,加强情感沟通。在此之前,Rachel错把Nick小时候的保姆当成奶奶,也是将语言切换为中文同对方沟通,同样是为了拉近心理距离,赢得对方好感。
5. 创造幽默氛围,丰富对话内涵
《摘金奇缘》中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时, Nick的表兄Oliver一边包,一边用英文讲述叔祖母Mabel教给他的包饺子秘诀,最后制作完成时,他故意将英文转换为法语,说了句 “Voila(瞧)”,炫耀饺子的同时,幽默的效果不言自明。之后当Astrid抱怨自己没有在放学后吃过水饺时,Oliver用英文调侃道:“That's because Auntie Felicity was doing after-school microdermabrasion(那是因为费莉西蒂阿姨在你放学后都去整容店喽)”。Auntie Felicity马上用粤语反驳道:“数你伶俐。如果阿爷还在这里,肯定请你吃藤条焖猪肉。”这段对话中语码的转化,语言节奏的变化,同样起到了幽默的效果,丰富了对话内涵,活跃了聚会氛围。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语码转换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策略运用。语码转换为艺术处理服务,从而创造特殊的艺术效果。语码转换也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通过强调社会地位,营造幽默气氛,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三、结语
基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对美国亚裔影片《摘金奇缘》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亚裔电影深层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得出语码转换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的结论。语码转换在影视作品中的恰当运用,对人物社会地位的介绍、人物性格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情感的表达以及丰富影视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文学分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语码转换,不仅有利于把握影片的深层思想,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叙事策略,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此外,语码转换也是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在《摘金奇缘》中,语码转换的功能主要包括:使交流更加便捷,帮助交际者避免社交尴尬,帮助交际者满足心理需求。语码转换不仅被影片中的人物所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码转换的动机和作用,同时可以将这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Wardhaugh, 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third edi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8.
[2]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3]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 2000,(06):22-27.
[4]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01):77-87.
作者简介:
闫凌燕,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