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思考题引发的教学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yche_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家都知道农夫拔苗助长禾苗不但没有长高反而让禾苗枯死,教学中老师能仿效农夫吗?教学中老师剥夺学生思考的主动权,以“填鸭式”硬灌给学生,收获甚微。老师口水讲干,手写酸了,可学生没弄明白。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某些特性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体验,培养探究学习能力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良好的数学素质,就要学会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高,在养成习惯中减负。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才能消化吸收。所以,数学反思性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习惯养成中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关键词】还给学生思考主动权 重视知识生成过程体验 培养反思性学习习惯 减轻学习负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73-02
  小学时,曾经学过一则寓言故事《拔苗助长》,讲的是一位农夫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快更高,花了一天的时间把田里的禾苗统统往上拔高了一节,结果禾苗全死了。没想到,这则故事在我们今天的数学教学中也相似的上演着。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累得精疲力尽,而学生的成绩不见提高,甚至越学越退步。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亲身体验和课后反思分析,仅供同行作参考和分享。
  一、“拔苗助长”并非有益于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
  如果老师忽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的只是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那么与拔苗助长又有何区别呢?在这方面,我有过深刻的体会。
  那是一节平常的数学练习课,我给学生讲评课本中的习题,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数比乙数的3倍多6,甲数向左移动两位后是0.3,甲数和乙数是多少?当时,我觉得这道题很重要,而且已经打铃下课了,我就直接给学生讲:“这题不难,只要将甲数反起推用“0.3×100=30”即可,然后再反起推乙数,用(30-6)÷3即得乙数。”我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叮嘱学生抄下来,并回去好好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急匆匆收拾东西下课了。可是,第二天上课检查课本时,全班只有几个同学写下来。我大发雷霆,厉声责问学生怎么没有写下来。于是乎我又再讲一遍,算式又再次写到黑板上。这回学生写下来了,我也认为大功告成。没想到单元测试时,这个题原封不动出现在试卷中,我还暗自高兴自己给学生讲了两遍。评卷下来,傻眼了,做对的人仅占全班人数的5%。这下,我困惑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我讲了两遍,怎么一半的学生都没有记住?是我分析得不够清楚,讲的还不够明白吗?还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太差了?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我只是重视把题目的结论“塞”给了学生,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我虽然冒着火提高嗓门讲了第二遍,但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听课状态,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时间,没有一点真正的思维。我即便讲得再好,最终还是不能代替学生去完成认知过程,是我讲得太多了,剥夺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权,应该把这个主动权还给他们。
  二、课堂教学重视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现在新教学观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发展。今年县级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聆听了参赛选手们的课,真的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教学三角形稳定性的内容时,老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多边形的模型进行操作实验看看哪些多边形最不容易变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体验,很快发现三角形是最不容易变形的,也就是最具稳定性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减负
  在办公室里,同事们抱怨连天,叹声叹气:“怪了,课堂上几乎个个都听得懂,课堂练习也做得好,可为什么家庭作业做得一团糟啊!”为什么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一听就懂,一丢就忘,一做就错”的现象呢?寻其原因,还是我们老师帮忙太多,辅导过量。课堂上学生主要通过感性认识进行学习,即使有少量的思考活动,也是在老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引导下完成的,缺少独立的反思活动。正因为缺少反思活动,长期如此,渐渐地使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非常淡薄。所以,学生不会自觉整理数学知识,完全依赖于老师帮他们整理所学知识。在作业方面,学生家长检查老师批改,错了老师讲评再把正确答案写在错题旁边,因此很多孩子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至于对错是老师和家长的事情,似乎与他们无关。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请家教和没有请家教学生身上,请家教的孩子成绩不如没有请家教的孩子好。另外学习分析错误意识差,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知道题目做错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很快擦去原来的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等问题。
  所以,为什么学生重复的练习不仅仅使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呢?就是以上原因给造成的。因此,作为当下的数学老师,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并渐渐使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习惯,并在反思中提高,在习惯养成中减负。
  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学工作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过程。课堂教学要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生活经历和实际操作体验,实现个体的丰富多彩智慧的提高。最后努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學习习惯,让我们的学生能在反思中真正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减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英语故事作为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思维品质有着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就业是衡量高校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强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各高校的一股潮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随之成为大学生就业辅导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的创新创业实践证明,创新创业存在的法律风险对于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们是致命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法治教育的缺失不容忽视。本文从《经济法》通识课程教学案例入手,提出了法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的新型教学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提高校企合作的信任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在工作岗位的表现以及事业前途,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群体职业素养的高低,则直接决定这个学校在行业内的口碑,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职业素养 就业质量 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7;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通识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重点阐述了新形势下英美国家概况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新问题,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旨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养且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国际化英语人才。  【关键词】通识英语 英美国家概况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期刊
【摘要】教學魅力是除人格魅力外教师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教师角色及教学行为的转换,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教学魅力,充分发挥教学魅力的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主要从充满激情、精心备课、认识自我、利用故事、投入情感五大方面阐述应该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魅力。  【关键词】教师 教学魅力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