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与蜕变中成长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忠艳,江苏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省“333”工程高层次培养人才,徐州市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教学管理,信息技术。
  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破茧而出,羽化为蝶”的心灵进化旅程,为了实现自由飞翔的梦想,你必须要在漫长的黑暗中学会忍耐,在痛苦的煎熬中学会修炼,唯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在破蛹而出的生死考验之后升腾飞舞,尽享生命的绚丽与美好。
  从初为人师的稚嫩与青涩,到如今的坚韧与执着,25年的从教经历,让我对教育的满腔热爱渐渐化为了责任与付出,融作了砥砺与坚守,而我也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中完成了由蛹化蝶的一次又一次蜕变,更加坚定地行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
  沉潜——打下人生的底色
  记得自己到学校的电教室工作,是一次不是偶然的偶然。1992年的某一天,我们几个刚工作的青年教师围着张尔栋副校长问东问西,讨教电教媒体的使用技巧,因为他是我们学校电教方面的专家和权威。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张校长选拔徒弟的一次面试,而我恰是被选中的徒弟。在向我征求意见的时候,我整整纠结了两天。很多老师说,这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机会,电教是咱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长远发展来看,非常有前途,好多人“削尖了脑袋”还挤不进去呢。再者说,有专门的师傅指导你,近水楼台,你就不用像其他青年教师那样千军万马地去竞争了,但在我的心里,却依然有一些遗憾,因为这也意味着要和我喜爱的语文教学说再见了。
  电教室的工作非常繁琐,除了日常的器材维修外,更多的是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录音、录像。老师们使用电教媒体的热情很高,希望电教媒体能为自己的研讨课、示范课、比赛课增姿添彩,但当时的课件制作基本上依赖于电教室的两位“大腕”——我的师傅张尔栋和师兄李刚强。我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脑,上电脑课,外加打杂,平时还要充当替补队员,哪位老师生病了,出差了,我就要去代课。这种失去自我的感觉一度让我很迷惘,看不到前行的方向更是让我苦恼万分。师傅是学习力极强的长者,虽过五十,可宝刀未老,对电教方面的新技术和动向不但关注,而且很快就能成为这方面的行家。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特别会思考,他常说,世界往往不缺乏技术,最缺乏的是思想。很多年后,已经退休的他和我交流教育教学的心得,还认真地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片,兴致勃勃地讲述最近他的发现,他的灵感,他的建议,这种对教育无以言表的热爱与痴迷,对我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与净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学校正值创建模范小学的关键时期,每一位老师的潜能似乎都在这个时候爆发出来了,而我们的电教室更像一个大舞台,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仅仅是老师的课件制作,就占用了大量的休息时间,甚至是节假日。而就在这样单调又寂寞的日子里,我沉潜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以及运用技巧中。在制作时,我留心观察;听课时,我用心思考;改动时,我请教原因。在这个岗位上,我干了4年。而这4年的经历,也为我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底色。
  痴醉——我的地盘我做主
  我太向往语文课堂了,电教室虽好,却不适合我。我想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学生,我想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放飞自己的教育梦。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回到语文课堂的第一个星期,业务校长项立忠就“盯上了我”。虽然我有所准备,但还是缺乏底气,毕竟语文的课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况且项校长平时严谨得连标点符号都不允许出错。他的话冷峻却意味深长,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一堂好课,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层面,还要让孩子喜欢上这门学科。你的素质不错,可与其他同龄教师比,你的起步有点晚了。对照‘一年顶岗、三年有路、五年小有名气’的目标找找差距,我以后还会听你的课,你好好准备。”那几天,我夜夜难眠。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如此。爱语文,就要让孩子也喜欢上语文。我开始了疯狂的恶补,听公开课、展示课、比赛课,甚至是老教师的家常课,除了详细记录教学的流程,我还喜欢听老师的讨论,哪怕只是三言两语,我也要思考这个评价是否中肯。对于公认的亮点,我就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创意;对于疏漏的缺憾,我就思考怎样改进和弥补。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我就博采众家之长,其中包括趣味横生的教学语言、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水到渠成的自然衔接、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等,每每让我如获至宝,从模仿到创造,从生硬到灵动,我在慢慢改变自己。那一个学期对我来说十分充实,日日警钟长鸣。为了改变项校长的印象,我把每一节家常课都当作公开课精心准备,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再来听课,忐忑不安又心怀期待,虽然学期终了,项校长也没有来听我的课,可这一学期的锤炼却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为了让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我一直在尝试、摸索。在我的语文课堂,学生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常常因为各执己见而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爱因斯坦是不是个伟大的人?船长哈尔威为什么不逃生?孔子和苏格拉底,你更欣赏哪一个?”从课文中引申出的小问题让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内的知识,而把探究的视野投向课外的阅读。体验作文的探究,丰富了学生的素材,如猜成语、画鼻子、套圈比赛、给妈妈洗脚、火烧孙悟空、体验残疾一小时等,學生不再为写什么而苦恼。“慧眼识美文”的作文评讲,让学生学会了借鉴和赏析;“我是小作家的激励”,让学生乐于为他人修改文章。小组作文接力赛,深受学生喜爱。每人一天,不同的笔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风格,传递的不仅仅是方法、技巧、态度,还有友谊、竞争和集体的荣誉感、归属感。天道酬勤,2000年,全区现场作文大赛,我班学生汪可心荣获一等奖;全区语文质量抽测,我班喜获第一名。
  跋涉——追寻教学的本真
  没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就会淹没在竞争的人潮里。学校的青年教师特别多,尤其是语文这个大学科,想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2年,十几位青年教师为了区级比赛课的通行证开始了一场较量,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成功突围,也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毕竟在我的眼里青年路小学是最有实力的。依稀记得比赛的课题是《孔繁森》,有个细节印象特别深,在媒体的使用上,大部分老师都选用了群众送别孔繁森下葬的录像,而我却另辟蹊径,从《同一个母亲》这首歌切入,以此深化文章的主题。我认为电教媒体的使用一定要把握三个度:高度、角度和适度,切不可画蛇添足。果然,匠心独具的我顺利地晋级了。从区优质课比赛《最大的麦穗》到区观摩课《音乐之都维也纳》,再到市级的优质课比赛《动物的互利互惠》,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方面,我已悄然走在了同行的前面,而这恰恰成了我制胜的法宝。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我认为,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要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让我找到了教学上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我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平台,在每次家常课与公开课中,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从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到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从主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到网络资源的拓展延伸,每一个足迹都在诠释着我的教学理念与主张。而我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千锤百炼的敲打中又有了新的进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在全国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阅读指导课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评为优秀奖,并刻录成光盘在全国公开发行。
  2006年,我有幸被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聘为小学语文学科兼职教研员,这让我有了更多走出去观课评课的机会,2009年,我走上了给大学生上课的讲台,为徐州工程学院初等教育班的学生上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堂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师傅那儿学来的良好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利用业余时间,我开始写作。2000年,当第一篇论文《教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江苏教育》上刊发时,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的创作热情从此被唤醒。《呵护孩子的奇思怪想》《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在课堂上设一节辩论会》《挖掘文本价值 不能偏离文章主旨》《例谈多媒体使用的三个维度》等一篇又一篇的文章陆续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福建论坛》《中国电化教育》等国家、省市级杂志上。
  突破——贴地飞翔的快乐
  2003年,通过竞聘,我成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刚接手教育科研工作,就要面对非常专业的挑战,迎接“十五”课题的结题。省电教招标立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研究》、省教科所立项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省教育学会课题《生活作文的研究与实践》、市教科所立项课题《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研究》,每一个课题都需要我带着老师去梳理以及研究资料。老师们都有畏难情绪,其实我又何尝没有,但我没有退缩 。那时孩子还小,需要照顾,上班的路程又远,每天晚上把孩子安排妥当后,眼皮就“开始打架”了。我发现最清醒的时间就是凌晨,因为只有凌晨我才能安安静静地做研究。我常常四、五点钟就开始一天的阅读与思考。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入进去,方知天地之大,科研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人头疼的课题资料终于被我梳理得有条有理、有序有据。
  “十五”课题的顺利结题,鼓舞了我的士气,也让我对下一轮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作了新的策划和调整。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许多老师因为不了解而心生畏惧,“不懂、不会、不知道”是一些老师拒绝研究的口头禅。在课题的选题上,我颇费了一番脑力,尽量使学校研究的课题立体全面而又贴近实际,有来源于日常教学的草根式课题,也有领跑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1项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课题在原有成员的基础上公开招兵买马,进行双向选择。每位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熟悉的领域,也可以挑战未知的世界。“人人有课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个个会研究”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进,真刀真枪,绝不含糊。为了让课题与老师们的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我极力推行常规教研、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模式。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老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质疑,在质疑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
  2006年以来,围绕国家级电教课题的内容,学校年年都要举行一次四省接壤地区实验学校的大型教育科研活动,面向兄弟学校汇报展示教育科研的新进展、新成果,这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课堂教学观摩、主题沙龙、专家讲座、四省老师同课异构,多角度、多层次展示6个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几年的锤炼与打造,让老师们的资料意识、成果意识、科学素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升,也让课题研究走上了正轨。而我,也在一次次的筹备、策划、收尾、再推进的历程中,学会了站在老师发展的角度、学校提升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贴地飞翔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快乐。2011年5月,国家级课题《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荣获全国“十一五”课题优秀成果奖。
  蝶变——守望麦田的幸福
  2013年的省特级教师培训为我展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让我更深地感受到特级教师是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责任。及时归零,重新定位,以全新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理想的路上,使我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有力。为了我领衔的“和融名师工作室”真正成为教学思想的集散场地以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场所和教学资源的快递中心,我和成员们主要从读、学、研、思、写五个方面努力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并通过读书沙龙、专题研讨、送课评课、课题研讨、论文撰写等丰富而又有针对性的活动,为成员创设专业成长的快速通道。工作室倡导教育要回归原点,要关注孩子的天性与内心的愿望,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同时倡导师生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工作室以“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为宗旨,即和谐又不会千篇一律,不同又不会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融合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提出了构建情道术三位一体的“和融语文”的教学主张,即情为道、术之根本,道、术为情之枝叶,三者皆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三位一体是“和融语文”追寻的境界。它以“教文立人”为其教育理想,让学生在教学相悦、和谐圆融的教學境界中实现主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建构,在“识、写、读、背、作、说、习”的训练中触摸、感悟、研习语文的智慧之美。近五年,我在省级以上十余种刊物上发表相关主题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两篇被人大复印材料全文转载于《小学语文教与学》上,两篇被人大复印材料索引转载。这些课题和文章均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论证了我的教学主张和思想。
  工作室成立两年来,成绩斐然。我和工作室成员经常受邀到兄弟省市送课送教,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我先后被聘为国开大学师训中心、徐州市教师培训中心、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指导老师,并在省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中担任指导老师。目前,已有4位核心成员被评为区级名师、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中小学高级老师,入选徐州市特级后备人才库。有8位成员均在市级、区级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成员们在活动中快速成长起来。工作室还大胆探索并构建了“信息技术助力下集团化沉浸式教研模式”,所在的青小教育集团先后承办了《回归写作的本真》《聚焦语文核心素养 构建深度学习课堂》《作文教学的任务设计与过程指导》等大型教研活动,带动了更多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并荣获徐州市第六期“双百工程”项目奖励。
  每一次改变,都是一次跨越;每一次革新,都是一次涅槃;每一次蜕变,都蕴藏着力量和希望。而这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心中的不变:初心依旧——做幸福的麦田守望者。
其他文献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在《艺术与文化》一节中指出:“在课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 ,它还是学校艺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基石,这将会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
期刊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信上阅读了一篇文章《为什么现在很多老师做着家长该做的事,而家长却干着老师该干的活》,读完之后觉得不错,就习惯地分享到朋友圈。当我分享到朋友圈那一刻,也喻示着我对这篇文章观点的认可,转发之时附上一句“老师像老师,家长像家长,学生才能像学生。”事后有位已为人母的朋友在下面评论如下“我儿子的作业几乎都是我们家长改,唉……”看来这位朋友也感同身受,言虽完却意未尽。后来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思考
期刊
北京教育考试院11日披露,2017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学科《考试说明》,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在“考查内容”及“参考样题”等方面略有调整。此前201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在《考试说明》中首次增加“经典阅读”的要求,提出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经典”“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2017年对经典阅读的考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11日报道)  这次
期刊
喻旭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现执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学。  近些年来,常听到有些学校说,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或者说,要办成特色学校。但真能做到的寥寥,多半是为了引人注意而嘴上说说罢了。在我看来,每个学校应首先保持本色。本色,就是原有的性质或品质。中小学是基础教育,这一性质就决定了每所中小学的本色是:做到、做好基础教育该做的事。本应该做好的事不尽心去做,却高喊“创建特色学校”
期刊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主官”(管理国家藏书的主要负责人)。  老子生活在周王室衰败,各诸侯国纷争的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当时,周景王驾崩,王子朝叛变,在守藏室中带走大批典籍,此事波及到老子。本欲隐居修养的老子辞去官职,离开周都,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喜所请,写下五千余字《老子》一书,此后,便从尘
期刊
我一想,面向全体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谁知道,刚才课间的时候,哪些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的吗?”这也是我在课堂上的第一句話。问题一出,那些打篮球的同学都显得很紧张,认为老师要批评他们,都低下了头,不敢直视老师,班级瞬间安静下来。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取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因为一
期刊
“种太阳?”我心里兀自一惊,目光移转,正好落在旁边那个画了好几个太阳的美术本上,强烈的好奇心牵绊住了我。“老师可以帮忙,但我想知道末末为什么要种太阳呢?春天来了,我们种些小花小草不好么?”  “老师,快,末末不见了,下课铃响后跑出去就一直没回来……”走廊里慌乱的报告声由远及近,我连忙站起身子迎了出去。  “怎么回事,慢慢说!”先安抚了孩子激动紧张的情绪,在他仓惶的表述中了解了大概:铃声刚响,不待老
期刊
可当听到让书写不好的学生也到前面去的时候,我的心里不由得打了个冷颤,这样行吗?再看看那一排可怜的学生,总觉得这样的做法有些不妥。虽说有几个学生脸色自然,甚至还有几个学生面露微笑,但我也看到其中一个女同学头略低着,脸色微白而又带些凝重,神情憂伤。  最近,我在一所学校观摩了一个小小的教育活动,活动围绕“工整书写汉字,培养良好书写习惯”展开。全校学生端坐一起,学校主抓教学的领导先讲工整书写的重要,指出
期刊
我决定做一次家访,帮一帮这个可怜的孩子。我联系小明的爸爸,他满腹委屈,自己不是不想回家,不是不想儿子,之所以有家不回,是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妻子的埋怨和唠叨。我建议他回家跟家人好好沟通一下,他的儿子因为缺乏关爱而出现了一些状况,他犹豫了好久,最后终于答应回家。  小明已经一个月没有交家庭作业了,老师问他原因,他总是说作业忘在家里了,保证明天一定不会忘记,可是第二天依然忘记。几次联系小明爸爸和妈妈来学校
期刊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中,提出的“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的问题,似乎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尤其具有当下的意义。下面拟从三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古典文化与现代科学  讨论这个关系是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古典文化。怀特海论述学习拉丁语的必要性时说:“我们在这种语言中拥有了最简单的材料,通过接触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评价世间人事变化的潮流和趋势。仅仅是法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与拉丁语之间明显的关系本身就反应了一
期刊